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2: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3:09
一、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实施形式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既是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项目的依据,也是地质灾害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实施灾情评估。
第一,把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作为地质灾害勘查的一项内容,与勘查工作一并完成。在已往的地质灾害勘查项目中,调查、分析、研究的重点是灾害活动历史、形成条件等内容,对灾情一般仅作概略地定性描述,特别是对灾害经济损失基本不作深入的专门研究。基于这种情况,在今后地质灾害管理中,应把灾情评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勘查工作,并对评估内容、方法、目标做出规范要求,充实完善勘查工作。
第二,把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作为独立项目安排实施。对于那些危害城市、交通干线等影响严重的地质灾害点或灾害活动区,为了能够对灾情作出充分评估,可以将灾情评估单独立项,与一般地质灾害勘查配合进行。此外,对于那些已经完成一般地质灾害勘查工作的灾害点或灾害区,为了部署新的灾害防治工程,可以在原有勘查基础上补充进行灾情评估。
二、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实施过程
不同精度的地质灾害灾情评估适应于不同阶段的地质灾害勘查。区域评估一般适应于区域性地质灾害勘查或地区性地质灾害勘查。面评估一般适应于地区性地质灾害勘查。点评估一般适应于专门性地质灾害勘查或防治性地质灾害勘查。
无论是哪种精度的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也无论是独立进行的灾情评估还是与地质灾害勘查一并进行的灾情评估,该项内容都是一项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勘查研究工作。因此,基本上都应遵循一般独立项目的步骤进行实施。即:首先进行立项论证,编制设计或实施计划;设计应阐明立项的科学依据、工作内容、技术路线、工作方法、预期成果、组织分工、时间安排、经费计划等,经专家评议和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正式开展工作;工作中应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取得需要的各种资料信息,并完成各项评估内容,在此基础上编制图件、报告,最后进行评审验收。
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基础信息图表体系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需要大量的基础信息。与一般地质灾害勘查相比,这些信息不仅涉及多方面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而且大部分要素需要达到能够准确量化的程度。因此,在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中,为了更清晰地表达和使用这些信息,除了必要的文字描述分析外,通常用不同形式的图表反映灾情评估的依据和评估结果;多种不同用途、不同内容的图表组合在一起形成灾情评估的图表体系。
根据地质灾害灾情评估需要,灾情评估图表体系主要由下列三种图表组成(表10-2、10-3、10-4)。
表10-2 地质灾害历史灾情及危险性评价图表
表10-3 地质灾害受灾体分布及易损性评价图表
表10-4 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与防治工程评价图表
第一,地质灾害历史灾情与危险性评价图表。主要反映历史灾害频次、规模、破坏损失程度,灾害形成条件和危险性评价结果。
第二,地质灾害受灾体分布及易损性评价图表。主要反映受灾体类型、数量、价值和易损性评价结果。
第三,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与防治工程评价图表。主要反映破坏损失评价模型、评价参数、期望损失、损失分布以及防治工程经济效益,可行性评价结果。
所附的三份图表只是提供灾情评估使用的参考性图表。由于不同灾种、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具体内容千差万别,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可参考本报告初拟的图表,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图表数量,删补图表内容,力求最准确地表达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依据和结果。
为了充分发挥图表的作用,使不同的工作者对图表项目尽可能有一致的理解,对列出的三份参考性图表的主要项目做如下说明。
(一)通用栏目说明
1.计算机代码为10位。第一位为灾种,分别为:①崩塌(危岩)-滑坡;②泥石流;③地面塌陷;④地裂缝;⑤地面沉降;⑥膨胀土;⑦海水入侵;⑧其它灾害。第二、三、四、五、六、七位为省(市、自治区)和县(市、区、旗)的行政代码。第八、九、十位为县(市、区、旗)内灾害顺序代码。
2.顺序号为系列顺序。其表示方法为×××—×××—×××。依次为县(市、区、旗)内灾害顺序号;立项主管部门的项目顺序号;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专项顺序号。
3.评估灾种主要为第1项说明的灾种。对其它类灾害进行评估时,列出灾种名称,并在计算机代码中归于其它灾害。
4.评估类型指点评估、面评估、区域评估。
5.评估项目名称采用评估区所属行政区加灾种构成。如四川省重庆市醪糟坪滑坡灾害灾情评估、河北省唐山市市区岩溶塌陷防灾害灾情评估等。
6.评估区位置指评估区所属行政区。行政区级次一般到县(市、区、旗),对于大范围的面评估或区域评估可标示到省(市、自治区)或更大的区域名称。
(二)地质灾害历史灾情及危险性评价图表栏目说明
1.历史灾情的统计时段指调查统计的起止年月;活动频次(指该时段内灾害活动的次数);活动规模(指按地质灾害分级标准确定的灾害等级);危害范围(指灾害破坏面积);主要危害对象(指主要受灾体类型);经济损失(指以货币形式反映的直接经济损失,一般按灾害发生年的物价水平核算的损失额);损失强度(指评价区单位面积的平均损失额)。如果历史灾害次数较多,可采用总计数反映历史损失;亦可将几次灾害分列,逐次反映历史损失。
2.灾害活动条件可根据评价区具体情况增减。地质条件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活动性、岩溶发育程度、水文地质特征、工程地质特征等。不同灾害侧重点不一:崩塌-危岩侧重岩石性质、岩石结构、地质构造及现今活动;泥石流侧重地质构造和松散堆积物;地面塌陷侧重可溶岩性质、岩溶发育程度、覆盖层性质及厚度;地裂缝侧重地质构造及现今活动;地面沉降侧重松散层结构与性质;膨胀土侧重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海水入侵侧重含水层性质和地下水水动力条件。
地貌条件主要反映地貌类型和微地貌特征。地貌类型根据灾害活动区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差划分。微地貌特征主要包括地形坡度、沟谷形态及发育程度等。
气候条件包括气候类型、多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降水、暴雨天数、最大降雨强度等。
水文条件主要为地表水水位、水量动态变化等。
植被条件包括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
人为活动包括水资源及其它资源开发强度,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工程建设,以及过度农、牧和采伐林木等。
其它条件指上列6种以外的对地质灾害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3.灾害危险性评价反映危险性评价结果。历史灾害危险性指数、潜在灾害危险性指数、综合危险性指数、危险性区划用于区域灾情评估,各项含义按区域评估方法中的有关解释界定。
灾害活动概率、灾害活动规模、灾害危害范围适用于点评估。其各项含义按点评估方法中的有关解释界定。
4.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布图的中心内容是反映危险性评价结果,重点显示不同活动概率下地质灾害的危害范围和危害强度分区。如果是区域评估则重点反映危险性区划。历史灾害分布和灾害活动条件作为背景内容或基础内容予以反映。如果内容过多,图面负担过重,难以清楚地显示各方面要素时,可作成2~3张图,分别反映不同方面要素的分布情况。
(三)地质灾害受灾体分布及易损性评价图表栏目说明
1.受灾体类型按本报告易损性评价中对受灾体的划分标准进行界定。如果评价区内同类受灾体的种别差异较大,应进一步分类调查统计——如房屋根据结构不同进一步分类,公路等级进一步分类等。各种受灾体价值应按评估当年价统一进行核算。
2.受灾体损毁程度按本报告易损性评价中划分的损毁等级确定。其损毁数量按不同损毁程度分别核算;价值损失按本报告易损性评价中提出的方法进行核算。
3.地质灾害易损性分布图主要反映评价区受灾体分布情况、价值密度分布情况、损毁程度和价值损失分布情况。如果图面内容过多,负担过重,可作成2~3张图,分别反映不同方面的分布情况。
4.在区域灾情评估中,受灾体无法准确进行分类统计时,以社会经济指标代替受灾体要素。社会经济指标主要包括人口密度、工程建筑密度、耕地丰度、产值密度等。这些要素可以分单元调查统计。易损性分布图主要反映易损性区划和主要要素的分布情况。
(四)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与防治工程评价图表栏目说明
1.破坏损失评价主要反映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其中:评价模型指的是用于该评估项目的模型类型和具体的核算公式;评价参数指模型的各种要素或因子的数值;期望损失额、期望损失模数指单位面积的期望损失额;相对损失率指期望损失额与同期、同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或其它产值指标)的比值;损失分布指不同损失区的损失额和损失比例。
2.防治工程评价主要反映已建防治工程情况和规划防治工程效益分析与可行性评价。其中:防治工程类型指防治工程形式和种类;数量指防治工程的多少,如植树面积、修堤长度、建坝座数等;防治效能指防治工程的主要作用,如护坡、导流、排水等;防治投资指以货币形式反映的投资数量;直接经济效益指防治工程的直接收益和灾害损失的减少数;投保比指直接经济效益和防治工程投资的比率;为了便于对比,防治工程投资和经济效益应折算成评估当年值,除列出数额外,应列出年平均数;技术分析指对防治工程科学先进性的分析评价;可操作性是根据现实科学技术水平、施工条件等对防治工程实施难度进行的分析评价;可行性综合评价是根据经济效益、技术先进性、可操作性对防治工程可行程度的综合评价。
3.地质灾害破坏损失与防治工程评价图主要反映地质灾害破坏损失程度和防治工程分布情况。主要内容包括:主要受灾体损毁分布、期望损失模数分布,已建防治工程分布、规划防治工程分布及可能效益分布等。如果内容繁多,图面负担过重,可分为二张图分别反映地质灾害期望损失分布和防治工程分布情况。
在大面积的区域性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中,难以获得图表中的评价要素时,可用风险指数代替期望损失,防治区划代替防治工程;评价要素和评价图可主要反映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和重点防治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3:09
一、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实施形式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既是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项目的依据,也是地质灾害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实施灾情评估。
第一,把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作为地质灾害勘查的一项内容,与勘查工作一并完成。在已往的地质灾害勘查项目中,调查、分析、研究的重点是灾害活动历史、形成条件等内容,对灾情一般仅作概略地定性描述,特别是对灾害经济损失基本不作深入的专门研究。基于这种情况,在今后地质灾害管理中,应把灾情评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勘查工作,并对评估内容、方法、目标做出规范要求,充实完善勘查工作。
第二,把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作为独立项目安排实施。对于那些危害城市、交通干线等影响严重的地质灾害点或灾害活动区,为了能够对灾情作出充分评估,可以将灾情评估单独立项,与一般地质灾害勘查配合进行。此外,对于那些已经完成一般地质灾害勘查工作的灾害点或灾害区,为了部署新的灾害防治工程,可以在原有勘查基础上补充进行灾情评估。
二、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实施过程
不同精度的地质灾害灾情评估适应于不同阶段的地质灾害勘查。区域评估一般适应于区域性地质灾害勘查或地区性地质灾害勘查。面评估一般适应于地区性地质灾害勘查。点评估一般适应于专门性地质灾害勘查或防治性地质灾害勘查。
无论是哪种精度的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也无论是独立进行的灾情评估还是与地质灾害勘查一并进行的灾情评估,该项内容都是一项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勘查研究工作。因此,基本上都应遵循一般独立项目的步骤进行实施。即:首先进行立项论证,编制设计或实施计划;设计应阐明立项的科学依据、工作内容、技术路线、工作方法、预期成果、组织分工、时间安排、经费计划等,经专家评议和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正式开展工作;工作中应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取得需要的各种资料信息,并完成各项评估内容,在此基础上编制图件、报告,最后进行评审验收。
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基础信息图表体系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需要大量的基础信息。与一般地质灾害勘查相比,这些信息不仅涉及多方面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而且大部分要素需要达到能够准确量化的程度。因此,在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中,为了更清晰地表达和使用这些信息,除了必要的文字描述分析外,通常用不同形式的图表反映灾情评估的依据和评估结果;多种不同用途、不同内容的图表组合在一起形成灾情评估的图表体系。
根据地质灾害灾情评估需要,灾情评估图表体系主要由下列三种图表组成(表10-2、10-3、10-4)。
表10-2 地质灾害历史灾情及危险性评价图表
表10-3 地质灾害受灾体分布及易损性评价图表
表10-4 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与防治工程评价图表
第一,地质灾害历史灾情与危险性评价图表。主要反映历史灾害频次、规模、破坏损失程度,灾害形成条件和危险性评价结果。
第二,地质灾害受灾体分布及易损性评价图表。主要反映受灾体类型、数量、价值和易损性评价结果。
第三,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与防治工程评价图表。主要反映破坏损失评价模型、评价参数、期望损失、损失分布以及防治工程经济效益,可行性评价结果。
所附的三份图表只是提供灾情评估使用的参考性图表。由于不同灾种、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具体内容千差万别,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可参考本报告初拟的图表,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图表数量,删补图表内容,力求最准确地表达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依据和结果。
为了充分发挥图表的作用,使不同的工作者对图表项目尽可能有一致的理解,对列出的三份参考性图表的主要项目做如下说明。
(一)通用栏目说明
1.计算机代码为10位。第一位为灾种,分别为:①崩塌(危岩)-滑坡;②泥石流;③地面塌陷;④地裂缝;⑤地面沉降;⑥膨胀土;⑦海水入侵;⑧其它灾害。第二、三、四、五、六、七位为省(市、自治区)和县(市、区、旗)的行政代码。第八、九、十位为县(市、区、旗)内灾害顺序代码。
2.顺序号为系列顺序。其表示方法为×××—×××—×××。依次为县(市、区、旗)内灾害顺序号;立项主管部门的项目顺序号;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专项顺序号。
3.评估灾种主要为第1项说明的灾种。对其它类灾害进行评估时,列出灾种名称,并在计算机代码中归于其它灾害。
4.评估类型指点评估、面评估、区域评估。
5.评估项目名称采用评估区所属行政区加灾种构成。如四川省重庆市醪糟坪滑坡灾害灾情评估、河北省唐山市市区岩溶塌陷防灾害灾情评估等。
6.评估区位置指评估区所属行政区。行政区级次一般到县(市、区、旗),对于大范围的面评估或区域评估可标示到省(市、自治区)或更大的区域名称。
(二)地质灾害历史灾情及危险性评价图表栏目说明
1.历史灾情的统计时段指调查统计的起止年月;活动频次(指该时段内灾害活动的次数);活动规模(指按地质灾害分级标准确定的灾害等级);危害范围(指灾害破坏面积);主要危害对象(指主要受灾体类型);经济损失(指以货币形式反映的直接经济损失,一般按灾害发生年的物价水平核算的损失额);损失强度(指评价区单位面积的平均损失额)。如果历史灾害次数较多,可采用总计数反映历史损失;亦可将几次灾害分列,逐次反映历史损失。
2.灾害活动条件可根据评价区具体情况增减。地质条件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活动性、岩溶发育程度、水文地质特征、工程地质特征等。不同灾害侧重点不一:崩塌-危岩侧重岩石性质、岩石结构、地质构造及现今活动;泥石流侧重地质构造和松散堆积物;地面塌陷侧重可溶岩性质、岩溶发育程度、覆盖层性质及厚度;地裂缝侧重地质构造及现今活动;地面沉降侧重松散层结构与性质;膨胀土侧重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海水入侵侧重含水层性质和地下水水动力条件。
地貌条件主要反映地貌类型和微地貌特征。地貌类型根据灾害活动区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差划分。微地貌特征主要包括地形坡度、沟谷形态及发育程度等。
气候条件包括气候类型、多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降水、暴雨天数、最大降雨强度等。
水文条件主要为地表水水位、水量动态变化等。
植被条件包括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
人为活动包括水资源及其它资源开发强度,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工程建设,以及过度农、牧和采伐林木等。
其它条件指上列6种以外的对地质灾害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3.灾害危险性评价反映危险性评价结果。历史灾害危险性指数、潜在灾害危险性指数、综合危险性指数、危险性区划用于区域灾情评估,各项含义按区域评估方法中的有关解释界定。
灾害活动概率、灾害活动规模、灾害危害范围适用于点评估。其各项含义按点评估方法中的有关解释界定。
4.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布图的中心内容是反映危险性评价结果,重点显示不同活动概率下地质灾害的危害范围和危害强度分区。如果是区域评估则重点反映危险性区划。历史灾害分布和灾害活动条件作为背景内容或基础内容予以反映。如果内容过多,图面负担过重,难以清楚地显示各方面要素时,可作成2~3张图,分别反映不同方面要素的分布情况。
(三)地质灾害受灾体分布及易损性评价图表栏目说明
1.受灾体类型按本报告易损性评价中对受灾体的划分标准进行界定。如果评价区内同类受灾体的种别差异较大,应进一步分类调查统计——如房屋根据结构不同进一步分类,公路等级进一步分类等。各种受灾体价值应按评估当年价统一进行核算。
2.受灾体损毁程度按本报告易损性评价中划分的损毁等级确定。其损毁数量按不同损毁程度分别核算;价值损失按本报告易损性评价中提出的方法进行核算。
3.地质灾害易损性分布图主要反映评价区受灾体分布情况、价值密度分布情况、损毁程度和价值损失分布情况。如果图面内容过多,负担过重,可作成2~3张图,分别反映不同方面的分布情况。
4.在区域灾情评估中,受灾体无法准确进行分类统计时,以社会经济指标代替受灾体要素。社会经济指标主要包括人口密度、工程建筑密度、耕地丰度、产值密度等。这些要素可以分单元调查统计。易损性分布图主要反映易损性区划和主要要素的分布情况。
(四)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与防治工程评价图表栏目说明
1.破坏损失评价主要反映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其中:评价模型指的是用于该评估项目的模型类型和具体的核算公式;评价参数指模型的各种要素或因子的数值;期望损失额、期望损失模数指单位面积的期望损失额;相对损失率指期望损失额与同期、同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或其它产值指标)的比值;损失分布指不同损失区的损失额和损失比例。
2.防治工程评价主要反映已建防治工程情况和规划防治工程效益分析与可行性评价。其中:防治工程类型指防治工程形式和种类;数量指防治工程的多少,如植树面积、修堤长度、建坝座数等;防治效能指防治工程的主要作用,如护坡、导流、排水等;防治投资指以货币形式反映的投资数量;直接经济效益指防治工程的直接收益和灾害损失的减少数;投保比指直接经济效益和防治工程投资的比率;为了便于对比,防治工程投资和经济效益应折算成评估当年值,除列出数额外,应列出年平均数;技术分析指对防治工程科学先进性的分析评价;可操作性是根据现实科学技术水平、施工条件等对防治工程实施难度进行的分析评价;可行性综合评价是根据经济效益、技术先进性、可操作性对防治工程可行程度的综合评价。
3.地质灾害破坏损失与防治工程评价图主要反映地质灾害破坏损失程度和防治工程分布情况。主要内容包括:主要受灾体损毁分布、期望损失模数分布,已建防治工程分布、规划防治工程分布及可能效益分布等。如果内容繁多,图面负担过重,可分为二张图分别反映地质灾害期望损失分布和防治工程分布情况。
在大面积的区域性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中,难以获得图表中的评价要素时,可用风险指数代替期望损失,防治区划代替防治工程;评价要素和评价图可主要反映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和重点防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