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08 17:1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0:58
卷石底以出,念“quán”是指湖底的石头是一整块,并不是像其他的湖一样是许许多多的小石头堆积的,所以这里的卷念“quán”是通假字,与“全”音一致。意思是:整个;整块。
“卷石底以出”出自:柳宗元的名文《小石潭记》节选:“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译文: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
卷,形声。字从半从乏,半亦声。“半”指“面积减半”、“面积大幅缩减”。“乏”意为“(体积、面积等)减损”。“半”与“乏”联合起来表示“面积大幅缩减”。
本义:用对折半后再折半的办法缩减幅度。引申义:用连续滚动的办法收缩幅度。
相关词汇解释:
1、卷宗[juàn zōng]
机关里分类保存的文件。
2、卷轴[juàn zhóu]
指裱糊好的带轴的书画等。
3、试卷[shì juàn]
考试时准备应试人写答案或应试人已经写上答案的卷子。
4、席卷[xí juǎn]
像卷起席子一样把东西全部卷进去,包括无余。
5、翻卷[fān juǎn]
上下翻动:红旗翻卷。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0:59
这里念quan是说湖底的石头是一整块,并不是像其他的湖一样是许许多多的小石头堆积的。
人教版《语文》(2008年版)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收录了柳宗元的名文《小石潭记》。其中“卷石底以出”一句,课文注释为:“石头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卷,弯曲。”这是值得商榷的。
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在《诗文浅说》(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4年出版)有个考证:“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称,‘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查中华书局本《柳宗元集》是据《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集》标点的,这个(本)子里对‘卷石’没有注,再查高步瀛《唐宋文举要》,对‘卷石’也没有注。
因此,我把‘卷石底以出’解作‘潭底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完全错了。原来这个‘卷石’的‘卷’读quán。‘卷石’本于《礼记·中庸》:‘今夫山,一卷石之多。’注:‘卷犹区也。’《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注‘四升为豆,四豆为区’。
原来‘区’是齐国的容量单位,一区等于一斗六升容量,卷石,指相当于一斗六升容量的大石头,所以可作为坻(水中高地)为屿(小岛)为岩(岩石)。在上本《(诗文)浅释》里注错了,特向读者道歉。”由此可见,“卷”即“区”,是齐国的计量单位,相当于一斗六升。“卷石”的真意是大约一斗六升分量的大石头。(本文发表于2014年第8期《咬文嚼字》)
扩展资料: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
作者采用 “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
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潭。真乃是曲径通幽,景象确实不凡。
这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
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0:59
语文课本中标注为[juǎn];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1:00
“卷石底以出”的“卷”读作“quán”,通“圈”,参照《左传·昭公三年》载:“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那么豆、区、釜、钟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其中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一区等于一斗六升的容量。那么“卷石”即是“一斗六升大小”。关于这一点,著名学者、资深编辑家周振甫先生,在1994年出版的《诗文浅说》后记中也曾作过说明。他说,在1986年由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诗文浅释》里,把“卷石底以出”解释为“潭底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是“完全错了”。“卷石”本于《礼记·中庸》,“区”是齐国的度量单位,一区等于一斗六升容量(《周振甫讲古代诗词》,江苏教育出版社,P5)。鉴于上述资料,“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中的“卷石”,是柳宗元在描写小石潭底部周围的石头,尤其是靠近岸边露出水面的那些石头,并且主要是从石头的体积和重量两方面来准确细致描写的。该句妥当的解释翻译应该是:小水潭以整块石头作为潭底,在小水潭周围靠近岸边的地方,一块块相当于容量一斗六升大小的石头露出水面,有的像坻,有的像屿,有的像嵁,有的像岩,(石形千奇百怪,各具形态)。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1:00
你好
卷石底以出中的“卷”读音实为juan3
最新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对该字的解释为“翻卷”,根据教材注音“注生不注熟”的原则,此处应读“juan3”。“卷”字读quan2,则是弯曲的意思,是形容词,但在“卷石底以出”一句中,从语法角度说需要一个动词,所以只能是juan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