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勇将军古文翻译,选自《北东园笔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9:4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07:40
清·梁恭辰《北东园笔录初编》卷一◎昭勇将军
【原文】
仪征阮芸台阁老,余先伯曼云公己未(1799)座主也。兄之师,弟例亦称师,故家大人亦执弟子礼为。道光壬寅(1842),余随侍家大人寓邗上者三阅月,阁老方子告里居,时来燕谈,余得从旁窃窥道范。因私询家大人云:“似此福慧具足一代伟人,其祖德宗功不知若何致此?”家大人曰:“汝未读吾师《研经室文集》乎?集中载吾师之封翁有昭勇将军者,名玉堂,字琢庵,以武进士起家,侍卫内廷,外擢游击。乾隆初,以湖北苗疆九溪营游击领九溪、沣州、洞庭、常德四营兵随征湖南叛苗,身先士卒,转战皆捷。会总督张广泗檄公进剿南山大箐屯贼,公以正兵佯攻于外,而自率奇兵由间道攀藤越岭而入,遂大捷。余党八百户退据南岭,粮尽出降,总督虑贼诈,不允,公力辩其诚,以死任之,保全无算。后又进剿横坡,搜获男妇数千人,总督欲尽诛之,公再四谏阻不从,不得已,乃请曰:‘壮丁能执兵抗拒者,戮之,妇女及男十六岁以下者,必宜宥免。’所活又无算。九溪有北山,周数十里,向为兵民所仰给。有明季指挥豪姓子孙,讼为祖传旧地,委官勘讯,几为所夺矣。公慨然入省垣,力陈于大府之前曰:‘地即豪姓地,亦前代事,今久为数万家葬窆樵牧之利,一旦夺之以归一家,如数万家何?’大府乃省悟此非武弁分内事,而公能冒不韪争之,卒得挽回。其利民之事类如此。公身仅以游击终,今以孙贵享八座之祀,膺一品之封,门下门生遍于天下,其食报也大矣。”家大人曰:“兵,凶器;战,危事。然必化凶为吉,转危为安,方于国事有济。若徒以逞杀邀功,于大局毫无裨益,国家焉用有是举,天地焉赖有是人乎?”昔人言:“军旅之间,可济者惟仁恕最为有味。”汉飞将军李广以诱杀降羌八百余人,坐是不得侯。广后以失道自杀。至其孙陵,且以降虏致族。与昭勇将军事二千余年遥遥反对,天道有何不可知哉?
【译文】
仪征人阮芸台阁老,是我去世的伯父曼云公己未年(1799)的老师座主也。兄长的老师,弟弟照例也称老师,所以我父亲也用弟子之礼对待他。道光壬寅年(1842),我随侍我父亲寓居邗上三个月,阁老先生正告老还乡,当时常来闲谈,我得以从一旁悄悄窥得阁老的容颜风采。于是就私下里问我父亲:“像阁老这种福慧兼具的一代伟人,他祖上的道德功业不知道(得达到)如何程度才会这样的啊?”我父亲说:“你没读我老师的《研经室文集》吗?集中记载有我老师的祖父号为昭勇将军,名玉堂,字琢庵,以武进士起家,在内廷侍卫,后外升游击之职。乾隆初年,以湖北苗疆九溪营游击的身份统领九溪、沣州、洞庭、常德四营的士兵随征湖南叛苗,身先士卒,转战皆胜。适逢总督张广泗檄令公进剿南山大箐屯的叛贼,公率领正面部队在外面佯攻,而自己率领奇兵从小路攀爬藤蔓越岭而入,于是取得大胜。叛贼残兵八百户退而据守南岭,粮草用光出城投降,总督考虑叛贼狡诈,不答应,公极力争辩称说他们的诚意,(自己愿意)以死为他们担保,保全了无数人的性命。后又进剿横坡叛贼,搜获男女数千人,总督想全部杀掉他们,公再三劝谏阻止都不听从,不得已,于是请求说:‘能手执兵器抗拒的壮丁,就杀掉他们,妇女以及十六岁以下的男子,一定应该宽免。’所救下的人命又无数。九溪有北山,方圆数十里,一向是当地士兵和百姓民所仰仗来供给(费用的)。有明末指挥大户人家的子孙,诉讼到官府说那是他家祖传的旧地,交给官吏勘查审讯,几乎被他夺取了此山。公慷慨激昂地亲到省府,到督抚大人面前极力陈说:‘此地即使真是此大族家的地,也属于前代之事了,如今已经成为数万人家死葬打柴畜牧的依靠,一旦夺之而归于一家,那么这附近几万人家的生计要如何处置呢?’督抚大人才醒悟(虽然)此事并非武官分内的事,但是公能够冒天下之大不韪来辩争此事,最终得以挽回。他(所做的)利民之事大都如此。公自己仅以游击的职务寿终,如今因其孙(阮元)贵享八座祭祀,荣膺一品封诰,门下门生遍布天下,他得到的回报确实是很大了。”我父亲说:“兵器,是不祥之器;战争,是危险之事。然而一定能化凶为吉,转危为安,才对国事有帮助。如果只是靠逞杀人之快来邀功,对国事大局毫无益处,国家为什么有这些举措,天地大概也有赖这样的人吧?”古人说:“军旅之事,可以济世的只有仁道和恕道最为有价值。”汉代的飞将军李广因为诱杀投降的八百多羌人,因此(终身)不更封侯。李广后来因为迷路(贻误战机)而自杀。到他的孙子李陵,又进一步因为投降敌人导致灭族。与昭勇将军的事迹相隔二千余年遥遥相对,天道有什么不可预知的呢?
【注释】
1、仪征阮芸台阁老:即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或作芸台),又号研经老人、雷塘庵主等,江苏扬州人,占籍仪征(按,清代官书史志均记载阮元为江苏仪征人,实际上阮元是江苏扬州人。阮元自言其“始祖讳岩,当明神宗时由江南淮安山阳迁扬州江都,明末迁居城北四十里湖中之公道桥。……康熙五十年辛卯占籍仪征,见《研经室二集》卷一《琢庵太府君行状》。又说:“元但通籍仪征而已,宝扬州君城北湖人也。”见《研经室二集》卷二《扬州北湖小志序》。此外,今人阮衍喜《阮元籍贯正》一文载《扬州师院学报》1986年3期,对阮无籍贯也有所辨正,可参考)。乾隆五十四年(1789)考中进士,历官朝隆、嘉庆、道光三朝,多次出任地方督、学政,充兵部、礼部、户部侍郎,拜体仁阁大学士。在长期的仕途生涯中,阮元始终坚持学术研究,不仅于宦迹所到之外,提倡经学,奖掖人才,整理典籍,刊刻图书,而且勤奋不懈地钻研学问,撰写了大量的著作,经学、史学、金石、书画乃至天文历算方面,都有相当造诣。史称其“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清史稿》卷三*阮元本传)。
2、座主:(1)唐宋时进士称主试官为座主。至明清,举人、进士亦称其本科主考官或总裁官为座主。或称师座。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进士)互相推敬谓之先辈。俱捷谓之同年。有司谓之座主。”《旧唐书·令狐峘传》:“衢州刺史田敦,峘知举时进士门生也。初峘当贡部,放牓日贬逐,与敦不相面。敦闻峘来,喜曰:‘始见座主。’迎谒之礼甚厚。”宋梅尧臣《较艺赠永叔和禹玉》诗:“今看座主与门生,事事相同举世荣。”《明史·霍韬传》:“举进士出毛澄门下,素执弟子礼,议礼不合,遂不复称为座主。”清侯方域《太常公家传》:“公果以戊戌登进士科,李腾芳者,公之座主也。”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2)佛教语。谓大众一座之主。犹言上座、首座。《释氏要览》上:“今释氏取学解优赡颖拔者名座主。谓一座之主。”
3、家大人:对他人称自己的父亲。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家大人曰:允,犹‘用’也。”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二:“今年归里,质之家大人,云:于故籍亦无可征。”
4、阅月:经一月。《新唐书·李景俭传》:“及延英奉辞,景俭自陈见抑远,穆宗怜之,追诏为仓部员外郎,不遣。阅月,拜谏议大夫。”明李贽《又与从吾书》:“无念来归,得尊教,今三阅月矣,绝无音使,岂科场事忙不暇作字乎?”郭沫若《月蚀》:“我们回到上海来不觉已五阅月了。”
5、里居:古指官吏告老或引退回乡居住。《书·酒诰》:“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孔传:“于百官族姓及卿大夫致仕居田里者。”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三·赵解元》:“其父赵翁曾官通判,里居。”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幽怪二·麻姑缔姻》:“陈翁游幕河南……晚岁倦游里居。”
6、燕谈:闲谈。金元好问《故物谱》:“住在乡里,常侍诸父及两兄燕谈,每及家所有书,则必枚举而问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序》:“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7、道范:敬称他人的容颜风范。明无名氏《鸣凤记·献首祭告》:“自违道范信音稀,为传旌久淹蛮地。”清陈确《哭徐敬舆孝子文》:“得益亲其道范焉,聆其微言焉,且数晨夕而未已焉。”《歧路灯》第三八回:“孔耘轩道:‘久疏道范,特来晋谒。’”
8、封翁:封建时代因子孙显贵而受封典的人。《儒林外史》第八回:“不日高科鼎甲,老先生正好做封翁享福了。”清梁章钜《归田琐记·李文贞公逸事》:“时公方九岁,随其封翁杂立稠人中。”参见“封君”。
封君:(1)受有封邑的贵族。秦汉以后,亦及妇女。《韩非子·和氏》:“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汉书·食货志下》:“封君皆氐首仰给焉。”颜师古注:“封君,受封邑者,谓公主及列侯之属也。”明方孝孺《遗安堂记》:“古之君子居乎位者众矣,其子孙食有馀泽,大者或为封君,远者或数十世而不坠。”参阅《通典·职官十六》。(2)封建时代因子孙显贵而受封典者。清李渔《慎鸾交·谲讽》:“他父亲是个白衣封君,还是当今的仕宦?”
9、昭勇将军:即阮元祖父阮玉堂(1695-1759):字履亭,号琢庵。康熙辛卯五十年(1711)武举,乙未五十四年(1715)武进士。雍正癸卯元年(1723)授三等侍卫。其本人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儿子也没有功名,但他的孙子阮元考取了文进士,并且九省封疆、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生前晋太傅,是仪征历史上最大的官,最有影响力的学者。阮玉堂上马能杀贼,下马能赋诗。业余时间他收录了《白香山诗》,常与僚友互相倡和。他自己也常志慰感怀,创作了很多诗篇著作。著有《珠湖草堂诗集》《琢庵词》《箭谱》《阵法》等书。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任上去世,诰授昭勇将军。嘉庆四年(1799)以孙子阮元户部侍郎、浙江巡抚的身份获赠光禄大夫、户部侍郎。
10、慨然:感情激昂貌。汉李陵《答苏武书》:“慰诲懃懃,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后汉书·党锢传·范滂》:“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11、省垣:省行政机关所在地。清姚鼐《饮郑前村寓舍追感往昔》诗之二:“省垣羁宦迹相亲,再世论交况有神。”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咸丰)十年二月,杭州沦没,将军忠壮公瑞昌、副都统果毅公杰纯勒兵死守,鏖战六日夜,卒复省垣。”
12、大府:明清时亦称总督、巡抚为“大府”。清朱琦《关将军挽歌》:“惜哉大府畏懦坐失策,犬羊自古终难驯。”
13、武弁(biàn):武官。唐储光羲《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诗:“剑关掉鞅归,武弁朝建章。”《明史·熹宗纪》:“国家文武并用,顷承平日久,视武弁不啻奴隶,致令豪杰解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九回:“你文官一途虽然做不得,但是武弁一路还不妨事。”
14、食报:受报答或受报应。《明史·徐达常遇春传赞》:“顾中山赏延后裔,世叨荣宠,而开平天不假年,子孙亦复衰替,贵匹勋齐,而食报或爽,其故何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虽后来食报无可证明,天道昭昭,谅必无幸免之理也。”王毓岱《示和甫》诗:“食报有达人,饱阅八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