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密码>点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13:15
我来回答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6:09
达芬奇密码:神秘之门
◇ 剧情:深埋卢浮宫的千年之谜
深夜,神圣的西方艺术殿堂巴黎卢浮宫,德高望重的博物馆馆长雅克·索尼埃被神秘谋杀,尸体被摆成了达·芬奇名画《维特鲁威人》的模样,身旁留下一串难解的密码,并留下“找到罗伯特·兰登”的附言。正在巴黎讲学的哈佛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被*话吵醒,赶到博物馆现场。
同时赶到现场的,还有法国*司法*部法希警官,索尼埃的孙女、密码破译专家索菲·奈芙。面对大堆怪异的密码,兰登先是有些摸不着头脑,然而,在索菲的协助下,两人很快发现隐秘的线索竟然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当中!玄机在解密中逐渐掀开冰山一角……
在步步为营的调查中,兰登和奈芙发现自己正在找寻的,可能会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历史秘密,这个秘密或许将改变人类的历史!为了尽快解开这个错综复杂的谜,兰登和奈芙开始马不停蹄的旅行,途中不断遭人追杀,在与神秘的幕后操纵者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角逐里,两人能解开达芬奇密码,找出那个可能永远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的令人震惊的古老*吗?!
◇ 看点:风口浪尖的畅销震荡效应
世界天主教会教皇本笃十六世的副手号召起了信众,各宗教团体开始了公开指责地址,白化病患者为自己的形象再次被典型化愤怒,涉及的旅游地点格外蓬勃,钻研起密码学的人持续增多,游戏开发纳入进程,宗教热潮空前高涨,有事没事的闲人们也准备起了长期的激烈争论……谎言?*?阴谋论?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再次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不过一部虚构小说,怎么就能引得西方社会各界人士肉搏?是它蝉联美国畅销书排行榜117周,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本,成为美国今年最受欢迎的小说的事实?还是因为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里讲的故事,完全是和西方人的宗教支柱唱对台戏?争论从来没有答案,我们只知道,不管是多少的*,多么沸沸嚷嚷的涉嫌侵权案,那个小说里承载了千古复杂秘密的达芬奇密码,受关注的程度还是一直升温!
对于虎视眈眈的好莱坞来说,这样不缺谈资的题材绝对是电影票房的根基,争议越大关注越多票房越高,改编剧本只是早晚而已。更何况,卢浮宫、达·芬奇、圣经、宗教、密码学、符号学、惊悚、悬疑和让人心惊胆颤解密追踪,《达芬奇密码》从一开始就明显具备银幕发光元素。震荡了世界书市的超级畅销小说即将面世,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宣传呢?!
◇点评:神秘世界的惊鸿出世
如果说,只光《达芬奇密码》这个名字,就足够形成抢购风潮,那绝对不是夸张的说法。这个包含了各种悬疑因素的故事,不论是结构、情节还是吸引眼球程度,成为大银幕的宠儿都绰绰有余。也许愤怒的教会、添油加醋的闲人和上映前的一路坎坷会降低几毫公众热情,但史上最畅销小说之一改编的“密码”绝对已经预订了大把收钱的席位。
既然决定了银幕金钱游戏的开始,总既要对得起望穿秋水的观众,又要替自己多加些筹码。这厢神秘世界的惊鸿出世,少不了多许多影界大牌名头--奥斯卡导演导演朗·霍华德和《美丽心灵》编剧老搭档首先定下了编导两席,一脸憨厚、却绝对一鸣惊人的观众最爱汤姆·汉克斯减肥留发扮起了魅力学者,“不太冷的杀手”让·雷诺带着标志性的络腮胡化身法国警官,粉色“天使爱美丽”奥黛丽·塔图携着法国最当红年轻女演员的头衔和老汤一同“解密” 、英伦两大演技高手和《蜘蛛侠2》中的“章鱼博士”各施其术阻挡着找出达芬奇密码的去路。很明显,卢浮宫取景、法国总统送行、美法英三国联军的电影密码行动,打的就是全球通行的主意!!
《达芬奇密码》——关于丹·布朗
丹·布朗(Dan Brown)出生于1964年,是当今美国最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现在仍然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榜首的《达·芬奇密码》,这本书也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小说之一。2004年初的某一周,丹·布朗的四部小说同时出现在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他的小说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丹·布朗毕业于阿默斯特学院和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毕业之后留在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教授英语。1996年,对密码破译和秘密*组织的兴趣促使他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数字城堡》,这本书很快成为美国排名第一的畅销电子书。小说中写到了国安局,对个人隐私与*之间的界限进行了探讨。丹·布朗在这之后的另一部小说《圈套》也延续了*、*与高科技的主题。
丹·布朗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数学教授,曾荣获总统数学奖,母亲是一位宗教音乐家。这样一个科学与宗教相冲突的家庭环境,后来成为他创作《天使与魔鬼》的灵感之源。这部以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为主题的悬疑惊悚小说既写到了一个位于瑞士的欧洲核物理研究中心,又写到了梵蒂冈,他的备受欢迎的男主角,哈佛大学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在他接下去的小说中还将现身于巴黎、伦敦、华盛顿……
《达芬奇密码》主要线路图
卢浮宫
卢浮宫博物馆是法国国家博物馆和艺术展览中心。它始建于12世纪末期,是建在12世纪菲利普·奥古斯都要塞旧址上一座大宫殿的部分占地。在巴黎悠久的历史上,卢浮宫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也不同。14世纪查理五世统治时期,卢浮宫作为一座哥特式皇族豪宅。到了16世纪,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也是列昂纳多·达·芬奇的最后一个施主,将之变成了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宫殿。1793年,大画廊以博物馆的形式对民众开放。卢浮宫收藏的15-19世纪的油画作品举世无双,馆中的其他展品亦广泛涵括了艺术、古董和许多原属于法国王室的珍品。200年之后,经过多次翻修和扩建之后,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为卢浮宫设计了地下展厅和著名的玻璃金字塔形的入口。这个玻璃三角形在影片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丹·布朗声称金字塔有666块玻璃嵌片,但实际上它共有675块宝石状(菱形)嵌片和118块长方形嵌片。它的高度为79英尺(约241米),侧旁另有三座较小的金字塔。倒置金字塔位于卢浮宫西面与之相通的地下购物中心。它整体由玻璃构成,以便使阳光能够照射入内。
经过与各方的协调,包括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努力,摄制组最后有幸获得了卢浮宫的批准,可以在闭馆之后进入大画廊实地拍戏。此前仅有极少数剧组获此殊荣。对此导演朗·霍华德极为得意:“在夜晚的卢浮宫里,就好像是在一个漆黑的山洞里,打着火把四处一照,猛然发现周围全是千年流传下来的珍宝。仅一间展室就拥有如此之多的世界艺术珍品,令观者感到无比渺小。”
苏黎世储蓄银行
苏黎世储蓄银行巴黎支行是本书少数虚构的地点之一,书中所述地址“豪克斯街24号”其实并不存在,豪克斯街却有其街,但是这条街从16到36号并没有任何房子,而其中所述的储蓄方式其实也并不存在,附图为苏黎世储蓄银行瑞士总部。
圣叙尔皮斯教堂
圣叙尔皮斯教堂位于叙尔皮斯广场帕拉丁路的街角。它有两座塔,整座教堂看上去坚实庞大。左面的塔上,是或许并不醒目的希伯来语铭文“JAHWE”。该教堂的规划和大小,都与巴黎圣母院相同。它于1646年始建于一座小教堂的废墟上。由于建设过程中时有中断,它呈现出许多不同的建筑风格。代表巴黎子午线或叫“玫瑰线”的那条铜线,贯穿教堂的高台。电报的前身即所谓“沙普”(chappe)系统——巴黎与卢昂间的可视信号联络线——就装设在教堂房顶,并且一直使用到1850年。波德莱尔和萨德侯爵都在这座教堂接受洗礼,而1822年维克多·雨果还在此举办了婚礼。
让·雅克·奥利维埃创建了圣叙尔皮斯神学院(叙尔皮斯派),他与圣萨克拉芒战团的关系,我在第十章的“秘密团体”一节中曾有详述。这座教堂被认为是该教派的活动中心。当由于路易十四的不断反对,圣萨克拉芒战团的文件被收缴时,据说它们被藏进了圣叙尔皮斯教堂。
叙尔皮斯教派投身于对神职人员的培训,该派的名称则源于墨洛温家族时代中布尔日的主教叙尔皮修斯。该派人士创建了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城,并于1829年在那里建立了巴西拉圣母大教堂。他们的标记饶有趣味:两个“M”,一个倒置在另一个的上面。
“天主教现代主义运动”组织的建立是为了培训专家以维护《圣经》阐述的真义。谁知适得其反,“专家们”越是深入研究和发现《圣经》中的各种不一致,他们就越来越失去对*的信任。最终,教会指控他们为“共济会分子”。“现代主义运动”的总部就是圣叙尔皮斯教堂。
《达芬奇密码》将郇山隐修会的秘密地点设在圣叙尔皮斯教堂,正是因为玫瑰线就穿过该教堂,而玫瑰线与全书有首尾呼应的重大关联缘故。
维莱特城堡
《达·芬奇密码》中的雷·提彬居住的城堡,距离凡尔赛宫附近的巴黎西北部35公里。它是约在1668年,建筑师弗朗索瓦·芒萨尔为奥弗提伯爵——路易十四的威尼斯大使让·迪埃尔设计的,大约在1696年,由他的侄子儒勒·阿尔杜安·芒萨尔建成。它是法国最为重要的城堡之一,它有11个房间,占地面积为185英亩,两个长方形的池塘、人工瀑布和花园的设计均出自凡尔赛花园的设计者安德烈·勒诺特之手。现在作为会议、讲座、旅游、婚礼和其他特殊活动的场所。《达芬奇密码》在维莱特城堡里拍摄了三个晚上。不过室内的吸大部分还是在谢波顿的摄影棚里完成的。
圣殿教堂
在影片中为了揭开谜底,兰登、奈芙和提彬分别前往的伦敦圣殿教堂(Temple Church)就坐落在泰晤士河和舰队街之间。圣殿教堂在1185年举行了献祭仪式,是12世纪圣殿骑士团在英格兰的总部,教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原来的圆顶部分,另一部分是完工于1240年的长方形高坛。圆顶殿是仿造耶路撒冷圣墓纪念堂而建的。著名景观就是地上九座真*小的骑士石雕像。十四世纪,英王亨利八世将教堂的一部分出借给了律师会馆。并延续至今。二战期间教堂在德军的轰炸中遭到严重损毁。重建工作几乎从大理石的顶梁圆柱开始修起。
威斯敏斯特教堂
在圣殿教堂搜索一番之后,兰登发现他们找错了地方,便与索菲前往有英国千年历史缩影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街景戏确实是在实地拍摄的,但内景戏由于遭到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拒拍,实际上是*在伦敦以北三小时车程的林肯大教堂内拍摄的。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伦敦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要在寺外的大街上拍摄全球瞩目的《达芬奇密码》,其困难可想而知。但熙熙攘攘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对于断路等交通出乎意料的合作,最后居然成了群众演员。当时拍的是结尾部分的*戏,天上下着小雨,但在镜头里看不出来。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剧组要求过往的旅客及时下雨也不要打伞,他们做到了。剧组还要求他们不要用闪光灯,演员在对话时不要高声喧哗,他们也做到了,只是在每一条拍完后鼓掌表示鼓励,英国的绅士风度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由“忏悔者”爱德华建造,并于1065年被封圣。亨利三世为了纪念爱德华,发誓建立一座哥特式更加威严的教堂,致使原来的结构所剩无几。从13世纪到16世纪,英格兰的国王们个个为其设计献力,结果把它弄成了各种风格的大杂烩。如此观察,它与今日的英国王室倒是相配——他们也是出自大量不同的祖源,而长久以来都将威斯敏斯特教堂作为“教区本堂”来举办婚丧仪式和加冕典礼。但恰如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中的描述,威斯敏斯特教堂既非大教区的主教堂,也不是教区里的教堂,而是人们所知的王室专属的教堂,行使管理的教长与其法规都要由王室决定。
牛顿之墓
艾撒克·牛顿勋爵的墓地,位于“科学家之角”。墓碑由威廉·肯特(1685—1748)设计,麦克尔·赖斯布拉克(1694—1770)雕做,所用材料为灰白相间的理石。石棺上镶有图板,描绘的是一群男孩在使用牛顿的数学仪器。石棺上方为牛顿斜卧姿态的塑像,他的右肘支靠处,绘列着他为人熟知的几项创举。他的左手指向一幅由两个男孩持握的卷轴,卷面展解着一项数学设计。背景雕塑是一个圆球,球上画有黄道十二宫和相关星座,还描绘着出现于1680年那颗彗星的运行轨迹。
墓碑上的拉丁铭文翻译如下:
此地安葬的是艾撒克·牛顿勋爵,他用近乎神圣的心智和独具特色的数学原则,探索出行星的运动和形状、彗星的轨迹、海洋的潮汐、光线的不同谱调和由此而产生的其他学者以前所未能想像到的颜色的特性。以他在研究自然、古物和圣经中的勤奋、聪明和虔诚,他依据自己的哲学证明了至尊上帝的万能,并以其个人的方式表述了福音书的简明至理。人们为此欣喜:人类历史上曾出现如此辉煌的荣耀。他生于1642年12月25日,卒于1726/7年3月20日。
牛顿于1727年3月28日入葬威斯敏斯特教堂,葬礼仪式高贵隆重。他的遗体安放在耶路撒冷礼拜堂,大部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参加葬礼。他的抬棺人是英国*官兼上议院长,两位公爵和三位伯爵。
按《达芬奇密码》所述,牛顿也曾经是郇山隐修会的会长之一,因此牛顿之墓也成为追寻圣杯的重要线索之一。
罗斯林教堂
兰登和索菲一路追寻,最后来到了苏格兰的罗斯林教堂。这个教堂位于爱丁堡以南七英里的罗斯林镇,最初是用来给石匠们居住的。1446年,威廉·圣克莱尔爵士建立这个小教堂时可能只是一座十字架形大教堂的一部分。但1484年威廉爵士病故,工程随即停了下来。
这座哥特式教堂虽然长仅21米,宽不到11米,但里面精美的石雕柱,引发了许多*教、北欧和凯尔特神话,甚至还包括传说中罗伯特·布鲁斯的“死亡面具”。此外里面还有巨龙、恶魔和100个“绿色小矮人”等。人们纷纷传说,威廉·圣克莱尔是圣殿骑士团的大首领。石柱上雕刻的是玉米,而这种植物当时欧洲*根本没有,只有美洲“新*”才有,因此人们相传他的一个祖辈可能早在1398年就到达了纽芬兰,甚至马萨诸塞。100年后的1492年哥伦布才发现了新*。
正如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一书中指出的那样,罗斯林教堂的绰称是“密码大教堂”。在某些情形下,它还被叫做“石雕挂幔”或“石景花园”。所有这些称呼,都比它的“*教”本名“圣马太同道联修教堂”更加生动诱人。该头衔指明,它是一处圣公会式的全功能礼拜场所。那些绰称却相当正确地表露,罗斯林教堂隐藏着某种远超其他*教设施所有的信息。事实上,研究《圣经》和《死海古卷》的权威学者、菲利普·戴维斯曾说过,除掉19世纪的增改之外,这座建筑里没有半点*教的东西。他得出的结论是,建造它是为隐匿一桩中世纪的秘密。因为跟共济会创建的相互关联,它在爱丁堡又被称作“共济会第一团所”。
后记:西方畅销书启示录:精神本原的回归
人类的精神追求是永远没有止境的,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生活品质越高,人们精神需求的*也就越强烈,也更有精力去探究历史背后隐藏的*,《达芬奇密码》以及其他类似的西方当代文学作品正是满足了这一好奇心,吸引人们去发掘古老的文化和思想,寻求其本来面目。其实*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体会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人类思想的伟大进步,以及人类在理性光辉的照映下向精神本原的回归,也就是所谓“返璞归真”。
参考资料:http://blog.ccring.com/blog.php?do=showone&tid=806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6:09
我一直以怀疑的态度看待国内国外炒得沸沸扬扬的所谓“奇书”《达芬奇密码》。相对于文艺复兴三杰的其他两位:米开朗基罗和拉菲尔,达芬奇大概是被研究最多的一位,不知是因为蒙娜丽莎那其实并不神秘的微笑还是弗洛伊德的缘故。不过,作为一个研究艺术史的学生,我很难想象达芬奇除了*和恋母情结之外还有什么秘密能够吸引浅薄的当代读者。当然,我们不能忘记可爱的郇山隐修会啊,这个囊括了作者在翻阅历史书时所能遇到的所有名人的秘密组织。我都可以想象丹•布朗一边写作,一边查看关于文艺复兴的科普读物,看到波提切里的名字,心想:“噢,这家伙看上去不错,就让他来当郇山隐修会1483到1510年的长老吧。”我唯一觉得庆幸的是,作者至少把波提切利的去世年份搞对了。不过,等我看到雨果和德彪西的名字的时候,已经忍不住大笑数次了。我一直以为尼古拉斯•迈尔斯把弗洛伊德跟福尔摩斯扯在一起已经很了不起,丹•布朗能够创造出郇山隐修会这种历史名*杂烩的“秘密组织”才真叫厉害呢。&
不过,让我们还是先说说这本书的优点吧,否则我这样一路讽刺下去,也有点对不起作者。关于抹大拉的玛丽和*的暧昧关系,任何一位发现频道的观众都会知道这并不是新闻了。但是以这样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达芬奇密码》还是头一份。你不得不承认,《圣经》是一本很伟大的书,抛开死海古卷,4本伪经,和《摩门书》不谈,光是天主教承认的《新约》和《旧约》就充满了自我矛盾和含混不清的字句,以至于任何解释都可以在某种条件下成立。所以,摩西从西奈山上走下来的时候,到底是带着手套,还是头上长着角,全看读者看的是哪一版本的圣经,或者相信哪一种理论。关于抹大拉的玛丽的种种研究,也是如此。就个人观点来说,我虽然对抹大拉的玛丽和耶稣的关系持怀疑态度,但是如果有一天考古学真的证明两个人的确是一对夫妻,我也并不会觉得惊讶或者不可接受。毕竟,从13世纪圣方济会开始的让*更加人性化的努力最终会走到这一步,似乎也并非完全不可能。所以,对这本书的理论核心,我并没有任何反感。但是,关于这本书的其他部分,我除了觉得可笑之外,实在找不出更合适的形容词。OK
要理解丹•布朗的理论结构,我们先要了解所谓的“倒金字塔”结构。作者从故纸堆里找出一丝一毫关于抹大拉的玛丽和*关系的提示,就此层层叠叠的构造出一整套充满各种畅销小说所必要的元素的“倒金字塔”。秘密组织,宗教,性,皇室,血腥的折磨与*,仆人对主人充满**的愚忠,男女主人公之间于情节毫无关系的浪漫,再加上一些满足读者猎奇心理的野史逸闻,一部畅销小说还要什么呢?至于丹•布朗支持他的理论所使用的论证则更加不堪一击。让我拿最后的晚餐来做例子。文章中提到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中坐在*右手的人是玛丽,之前之所以错认为圣徒约翰是因为对古画清洗不够的缘故。任何一个具有大学程度艺术史知识的人都会告诉你:文艺复兴壁画创作的规程是在湿石膏上着色,这样在石膏干燥之后画作才能长久的保持下去。但是达芬奇在创作“最后的晚餐”的时候,由于老是改变心意,而且中间还离开米兰去周边旅行,所以一反惯例在干燥的石膏上着色。结果这幅画在达芬奇还健在的时候颜色就已经开始剥落。“最后的晚餐”所处的修道院在1796年拿破仑进攻米兰的时候被当作仓库,四年之后则被洪水淹没,之后在二战期间被轰炸,如果这还不够,1652年某个脑筋不太健全的修士居然在壁画所在那面墙上挖了一扇门出来,把*的脚整个切掉了(这倒霉的修士死后肯定下地狱)。由于画面糟糕的质量,更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曾经多次被后世艺术家重画过。所以从现在所剩下的“最后的晚餐”只是当初达芬奇杰作的一个苍白的影子而已。另外,达芬奇风格的特点之一就是他所创作的男性人物或多或少带一点女性的柔美。如果是坐在*右手的圣约翰看上去像一位女性,那么坐在*左手第三位的圣菲利普岂不是更是充满了女性的哀伤与柔媚?另外,如果达芬奇把抹大拉的玛丽放进最后的晚餐,那年轻英俊的圣约翰怎么办?至于作者后来对*身世,秘密团体等等的叙述,我感觉臆造程度和天方夜谭不相上下。Ya
©神秘论坛 -- 神秘联盟官方论坛 Q.
这样的倒金字塔理论,纯粹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态而创造出来的。但是相对达芬奇密码,我更喜欢印第安纳•琼斯系列关于圣杯和约柜的描述。使用倒金字塔的理论结构其实无可厚非,毕竟,大家都是这样从历史里面刨出一句话来就写一篇小说,莎士比亚根本就不知道凯撒临死前到底有没有说那句要命的:“et tu Brute?”不也就凭空臆断的写了一出经典话剧。说到底,有这样一个标新立异的理论不过是达芬奇密码这顿大餐的点缀而已,丹•布朗真正的问题在于小说最基本的元素:结构,情节与人物。
首先让我们来说说结构。三条故事主线并行的结构几乎是所有畅销小说作家的首选:男女主人公的主线索,副线索(这里是巴黎*的副线),和幕后坏蛋的秘密线索(读者一般在这条线索上只能看到一些拼图的碎块,直到最后才能合在一起)。这不但能够让并不很复杂的情节产生波澜壮阔,曲折复杂的假象,还能在更换线索的时候搞一点出人意料的文字险境。我一直以为这样通俗的三线结构,就好像是鸡蛋炒西红柿,再怎么样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是,丹•布朗居然把三线结构写得如此生硬,我真是头一次见到。线索与线索之间的替换,最后对三线结构的总结,都写的异常糟糕。我并不喜欢希德尼•谢尔顿,但是作为畅销小说作家,谢尔顿的作品在结构上的确做到行云流水不动声色却让读者不忍释卷。丹•布朗的确应该和谢尔顿好好学学结构。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作者在关键时刻结束一章,转而更换线索的不良习惯。丹•布朗是如此热爱这样拙劣的写作技巧以至于我一开始以为达芬奇密码原本是在杂志上连载的,所以作者才不得不在关键时刻收笔,吸引读者购买下一期杂志。拜托,布朗先生,您在写一本书,难道您对您的故事情节毫无信心到不得不使用这样的手段以期读者能够继续看下去?心平气和地说,达芬奇密码的故事并不那么糟糕,虽然不是我看过最好的,但也总算能得个B+,但是被作者这样一写,却搞得我兴趣全无。神秘论坛 -- 神秘联盟官方论坛 既然说到了故事,那我们就来看看达芬奇密码的情节。我在看到第70章的时候给这本书打分为B,但是到了最后,这个评分降到了将将及格的D-。 我可以理解作者硬塞进去的毫无必要的男女主角罗曼史,毕竟这是畅销小说的首要元素。但是超级容易预测的故事发展,和结尾抖出来的,与主线情节毫无帮助也毫无关系的,关于女主角亲戚和身世的包袱似乎就有点太幼稚了吧?。我在预测谁是幕后主使人上面并不很内行,原因在于我并不想去预测,但纵使是这样,我还是在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看出幕后主使人,也就是所谓“教主”的真实身份。情节发展让人不由得想起大部分冒险解密类的电子游戏。主人公接到一个又一个的quest(任务),在完成任务之后,就更换故事发展地点,情节进入下个阶段。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畅销小说,更像是一个电影剧本,或者RPG或者冒险游戏的脚本。m至于人物塑造,简直比结构和情节加起来还要糟糕。那个糟糕的毫无个性可言的花瓶女主角就不要提了,我都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放这样一个人物在故事中。说到底,这部作品中没有任何值得回忆的人物。我才看完这本书不过3天,要回忆起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要想半天。在我的概念中,坏蛋是最难写的,但是达芬奇密码中别说是由性格的坏蛋,连有性格的好人都没有。本来这其中有许多值得大写特写的地方,英国爵士的心理,美国专家的心理,主教的心理等等等等,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自我感动的花瓶女人的那些不怎么惊心动魄的回忆,以及这些回忆对这个不太聪明的女人的一些不很严重的精神伤害。。。天哪!人物的单薄程度就是在畅销小说中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了。虽然可能有些要求过高,但是我真希望丹·布朗也跟马里奥·普佐好好学学如何塑造有性格有内涵的人物
最后应该谈谈被大家大肆叫好的密码和解密过程。这又让我想起Myst一类的解迷游戏。我想作者大概是解迷类电子游戏的爱好者,因为其中使用的解码手法,我几乎在大部分解迷类游戏中都遇到过。这里我强烈推荐Myst 三部曲,Dark Fall和福尔摩斯系列。喜欢解密的人可以去买来玩玩,然后就会知道达芬奇密码中的解码游戏不过是小儿科而已。7
不管是作为一个艺术史的研究者,还是作为一个稍微有点头脑的读者,达芬奇密码对我来说都是一个连精心炮制都算不上的拙劣笑话。不过,不管它的理论多么站不住脚,结构多么糟糕,情节多么简单可预测,人物多么苍白,它至少让我在一个冬日的下午大笑数次,拍着桌子笑到眼泪直流。说到底,什么样的笑话也达不到这种效果啊。就冲着一点,我在这本书上花的这几个小时也不算浪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6:10
达芬奇密码观后感
1. 耶稣和抹大拉的玛利亚
我记得是有一个漫天繁星的夜晚,有个男人悄悄离开了酣甜熟睡的妻儿,在石头小径上踏入了一条不归路,再不复返。那个女人叫耶伦陀罗,那个男人叫做释迦牟尼。
佛教让人一件又一件地去割舍,犹如他们的老祖宗释迦那样,并美其名曰出世。耶稣这个男人,却深爱着自己的女人,他告诫后人,他的力量源泉就是这个女人,和她孕育的后代。他要自己的后人去尊敬她,就象他们尊敬自己一样。我觉得这个耶稣的秘密很动人。所以这里的耶稣象个多情而温柔的男人,而不是神,让人充满敬意地铭记。我热爱这样真实存在的人。
2. 岁月历练的忠诚
在中国,有一名将军被小人诬陷,最后惨遭凌迟。他所保卫的那群人民,竟然争先恐后的恨不得到吃他的肉。后来,这名将军的属下偷藏了他的遗骸,终身守卫,并且家族传承到了今天。我们是一个对无数先人充满了亏欠的民族。
而在西方,竟然也有一个秘密组织——所谓的圣殿骑士,用二千年的时光,去证明忠诚,去守卫一具遗骸的尊严,与一个家族的安全。我始终不明白他们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是敬佩耶稣的仁慈,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心,抑或是膜拜着一条无比膜拜的教义……我不知道。但看看这个二千年来的忠诚卫士们,有牛顿,有达芬奇,甚至鼎力支持卢浮宫金字塔建造的密特郎,甚至可能有华人贝律铭……这些伟人的选择一定不会有错。
对伟人的致敬不在于他们的成就,也许仅仅是他们的坚贞心怀。
3. 安息于大师杰作的怀抱
想像一下,抹大拉的玛利亚的墓穴。最后一幕的汉克斯,在一个也许如二千年前,那个释迦牟尼出走的璀璨星空下,对着金字塔下深处的墓棺沉思着,周围洋溢起史诗一般的音乐。
这个场景让人动容。生前被教廷侮为妓女的抹大拉的玛利亚,死后得到了无上的尊严与荣耀。在人类大师们的杰作之怀里,愿她容颜安详地睡去。
4. 要有信仰
提宾爵士被捕后,还在教唆兰登教授去揭开秘密,活脱脱一副拯救世界的容貌。也许这个并不会让人们获得所谓的自由,因为我们存在了太多的信仰危机,如果连最后一道信仰都消失了,泯灭了磁场的世界究竟是美好还是更加丑陋?
深信你的所信。兰登显然不是个宗教信徒,但是他依然有信仰的充实现在着。索拉斯是一个最狂热最虔诚的苦虐信徒。但我觉得他的信仰,其实最不是坚不可摧,如果他不是死去,结局也必然会疯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6:10
一场行为艺术,由它引发的精彩表演刚刚拉开序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6:11
这部电影适合现在的有知识的年轻人看,才看得懂,我认为应该多配备些解说,才看得懂,还有,名字不容易记。麻烦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6:12
这本书现在是很火的,不过质量还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