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文化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12:49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22:09
最传统的待人接物,餐桌礼仪,社交礼仪。对父母,对尊长,对兄弟,对上司,对属下的礼仪制度。如果说七八十年代,扶老人过马路是一种时尚,那现在老人碰瓷就是社会风气的倒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22:09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肯定。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国*党在新时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担当,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价值和理想。
仰望人类历史星空,中华文明是天空中最为璀璨的星星,中华文化延绵五千年,已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成为民族的基因与灵魂。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最为深厚、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广泛的自信,中华文化蕴涵着的中华智慧、中华价值、中华精神始终对中华儿女的核心价值观起着不可代替的引领作用,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相当影响力与凝聚力,发挥文化自信的核心领导作用,始终是我国完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那便如同是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文化是民族的根,是国家的魂,当代国家治理离不开文化基础,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中华文化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人为本,人民是国家主体,是中华文化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传统文化传播至今,都是经过了历史的过滤。随着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确立,这些传统文化正在变成年轻人的时尚文化新宠,也因此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国潮、国风,逐渐渗透年轻人的生活,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国风、国潮已成为年轻人文化消费的热门关键词。某票务平台数据显示,昆曲《牡丹亭》2021年前三个季度演出场次较2018年全年已翻倍; 2021年仅上半年相声演出场次已超9000场;用舞蹈演绎《千里江山图》的舞剧《只此青绿》更是一票难求。如今,在传承中创新着的“曲苑杂坛”不只是父母的审美,更是当下年轻人的选择。
今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也日益走向世界。我们应该以大国担当的精神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不断学习、比较、借鉴,一方面把中国传统文化推介给世界,让更多人在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获益,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始终与时代同行,护佑人类福祉,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景。(四川省阆中市发展和改革局 韩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22:10
排放冷却是对流冷却的另一种。与再生冷却不同,用于排放冷却的冷却剂对推力室冷却吸热后不进入燃烧室参与燃烧,而是排放出去。直接排放冷却剂会降低推力室比冲,因此需要尽可能减少用于排放冷却的冷却剂流量,同时只在受热相对不严重的喷管出口段采用排放冷却。还有一种是辐射冷却,其热流由燃烧产物传给推力室,再由推力室室壁想周围空间辐射散热。辐射冷却的特点是简单、结构质量小。主要应用于大喷管的延伸段和采用耐高温材料的小推力发动机推力室。在组织推力室内冷却时,是通过在推力室内壁表面建立温度相对较低的液体或气体保护层,以减少传给推力室室壁的热流,降低壁面温度,实现冷却。内冷却主要分为头部组织的内冷却(屏蔽冷却)、膜冷却和发汗冷却三种方法。推力室采用内冷却措施后,由于需要降低保护层的温度,所以燃烧室壁面附近的混合比不同于中心区域的最佳混合比(多数情况下采用富燃料的近壁层),造成混合比沿燃烧室横截面分布不均匀,使燃烧效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膜冷却与屏蔽冷却类似,是通过在内壁面附近建立均匀、稳定的冷却液膜或气膜保护层,对推力室内壁进行冷却,只是用于建立保护层的冷却剂不是喷注器喷入的,而是通过专门的冷却带供入。冷却带一般布置在燃烧室或喷管收敛段的一个横截面上。沿燃烧室长度方向上可以有若干条冷却带。为提高膜的稳定性,冷却剂常常经各冷却带上的缝隙或小孔流入采用发汗冷却时,推力室内壁或部分内壁由多孔材料制成,其孔径为数十微米。多孔材料通常用金属粉末烧结而成,或用金属网压制而成。此情况下,尽可能使材料中的微孔分布均匀,是单位面积上的孔数增多。液体冷却剂渗入内壁,建立起保护膜,使传给壁的热流密度下降。当用于发汗冷却的液体冷却剂流量高于某一临界值,在推力室内壁附近形成的是液膜。当冷却剂流量低于临界值流量时,内壁温度会高于当前压力下的冷却剂沸点,部分或全部冷却剂蒸发,形成气膜。除了以上热防护外,还有其他热防护方法如:烧蚀冷却、隔热冷却、热熔式冷却以及室壁的复合防护等。3 高焓气体发生器热防护方案综合上述方法结合实际情况,便得到高焓气体发生器的热防护方法。高焓气体发生器的燃烧室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不同,省去前面的推力室部分,使得其结构更简单而有效。那么,所涉及到的热防护即为对燃烧室室壁的热防护部分。由于燃料进入燃烧室内迅速分解并放出大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22:10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优秀传统,是经世致用。经世致用不是为了盲目呼应往古的回声,也不是为了制造不切实际的虚幻的未来,而是立足当下,为治国理政提供资源,为社会发展创造条件,为个人安身立命提供精神家园,从而直接或间接推动社会发展,因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从其产生的时候起,就带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先秦诸子“皆起于救世之弊”,诸子思想观点的表征往往是“言治乱之事”,而儒、道、墨、法、名、阴阳诸家的价值追求是“务为治”。白居易在其《与元九书》中自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些,都反映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现实、关注时代需求、旨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特点。
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的历程看,一种思想理论,一个学派,一个制度,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否则就难以为继;必须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否则同样难以为继。秦汉以降,作为学派的墨家不复存在;隋唐科举制度兴起以后,汉代的荐举贤良方正之士、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选拔制度自然消歇;辛亥*以后,随着社会制度的*性变革和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科举制随之寿终正寝。方其兴也,顺应时势,有益于社会发展。世易时移,则成为了束缚社会发展的桎梏,为历史所抛弃。
因此,任何一种理论,任何一种文化,衡量其优秀与否的标准之一,是看其能否适应时代需要、推动社会发展。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推动社会发展的,便是优秀的;反之,便是落后的甚至是腐朽污糟的。
经受实践检验
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念,我们衡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尺度,毫无疑问是实践。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所谓实践检验,既包括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实践检验,也包括现时代的实践检验。换言之,经过历史证明而又能在今天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传统文化,才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从历史经验而言,古代社会的向上向善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是经过古代的社会实践检验的具有普遍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汉代由董仲舒构建的三纲五常思想,其“三纲”是长期为封建**服务的思想糟粕,在追求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今天,理所当然要受到批判和否定。
同时,我们要看到作为传统中国社会普遍价值理念和道德标杆的仁义礼智信,在历史上曾经起到了形成价值共识、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巨大作用,至今还对我们的社会和人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今天,我们可以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整、引导仁义礼智信五常,赋予新的时代内容,给予创造性解释,并根据当代文化建设的需要,给予创新性的发展,使其成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力资源。
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传统文化,都要突出实践标准,主要看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和需求,能不能回应时代的课题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
能够通过扬弃继承、转化创新的路径,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的文化,这就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实践观、文化创造观和文化价值观的统一。
有助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助力民族复兴
文化认同是对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同,是对民族精神的自觉服膺,是对民族成员标识的由衷肯定。文化认同是联系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依托,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有着别的文化要素无可替代的作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需要文化认同的支撑。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共同的核心价值的凝聚和支撑,需要民族共同体内部的相互理解、包容和支持。大一统观念的自觉认同和坚定实践,以文化的有无区分华夷,以团结统一为荣为上,以*纷争为耻为下,是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文化自觉意识。国家的统一,各民族人民的团结,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优长之处,是在历史上对形成和维护我国团结统一的*局面,对形成和巩固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的平衡,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追求的伟大复兴,自鸦片战争以来已经在现代化的途程上经历了170多年。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宏愿,正在逐渐变为生动的现实。在100多年的追求现代化的历程中,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成为我们不断进步的内在的动力。显而易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复兴起的是正面的推动促进作用。因此,是否有助文化认同,是否能够促进民族团结、助力民族复兴,便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之一。
提供精神支撑
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我们所谓中国文化,本质上是指的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核心的部分,即思想文化。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七大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已经形成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共识。精神家园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平地冒出来的,而是渊源于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厚根基,依托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泉。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当而且能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精神资源。诚然,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构建,首先要立足于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实际,但安身立命之道的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毕竟离不开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正所谓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应当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升华,因此,我们应当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当代中国的进步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给当代中国提供精神家园建设的有益资源的同时,还应当而且能够培育文化自信的底蕴。我们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同时,更要讲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宏阔的历史视野考察,拥有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有益世界文明
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连,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不可避免地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国家,成为世界文明图景中的重要景象。如果说,上古时期的中国以“天下”误解世界而自大,明清时期的“天子”闭锁门户自外于世界文明的话,那么,步入近代的中国面临民族存亡危机,*睁眼看世界,尽管是被动的但最终纳入了世界体系。
通过以坚船利炮为重要标志的西力东渐的震撼,天朝上国的迷梦慢慢苏醒,先进的中国人都向西方寻找真理,企图自强自救。在从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人深深感受到了西方文明的优长之处,于是奋起直追,负重前进,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真正地融入了世界,成为世界文明版图的重要构成。在开放的心态下,让世界文化走进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成为当下的文化自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要首先弘扬我们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好战必亡之类的爱好和平的思想,是我们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需要和平、爱好和平,愿意尽最大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并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与世界各国的平等交往中,在增强综合国力的实践和进一步和平崛起的进程中,阐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特色,让世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互信,共同发展。在与世界的交往中,始终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我们就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