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家静功和道家吐纳,我有疑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12:5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9 05:43
《庄子·秋水》中说:“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中医学作为东方特色保健与治疗的学问,对个人而言也是一种调病之术、长寿之术、养生之术。中医学尤其讲究心理卫生,养生首养心,调形先调神。静是养心调神重要的形式、载体和条件,可以说中医养生的第一道功夫在“静”,集中表现为以静养为主导思想。这种养生思想的背景是老子的道家哲学。道家十分重视精神修养,提倡清静无为,以净化心灵。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善于清静养生,作为百岁老人,他提倡“致虚极,守静笃”的崇高精神境界,要静心以养,摒弃一切欲念,主张“去甚、去奢、去泰”,告诫人们在养生过程中要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要求,追求恬淡闲适、平和安静、洒然超脱的心境。庄子也认为,人的生存只不过是世界纷繁现象的一种,生老病死不过是人生必经的程序,与世界的万物相同。所以,他在《庄子·秋水》中指出:“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告诫人们不要因为生死的变化而欢喜或悲伤,提倡养生要清静无为,重视精神修养,以使内心无所欲求,保持良好的精神境界。
静利于守神。静坐养神,摒除杂念,气顺心平,呼吸自然,使心不妄动,神归其宅,回到孩童心境,这可以通过导引吐纳与澄心静默之法,达到入静境界。这时身体安静,肌肉松弛,精神集中,万虑俱寂,真气流行,随意来复,心身处于完全舒适状态。这就是儒家所谓的“定而后能静”“养浩然之气”,《内经》所说的“精神内守”,道家所谓的“内观”“意守丹田”,佛家所谓“禅定”等功夫。可使气血畅旺,健壮而病除,抗老延年。这样就可同上古真人一样“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历代养生家之所以多清静养生,寿逾期颐而动作不衰,其要诀就在于此。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2:51
道家静功要意守丹田。
但意守不能过于执着和刻意。
静功是相对于伴有武打动作的动功而言。
静功和吐纳是相通的。
附:
1.意守丹田
之所以成为练气功最重要的方法,是因为注视这地方,在治疗中以引导思想集中,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且可调整呼吸,固精健身,增强内畦的活动,我们知道,只有脑和肾健,气足才可以祛百病。意守丹田就是练气功中“调心”的重要功夫。而“调心”须与“调息”互相配合好收效才会大。所以气功家有云:“治病须养气,养生须调息。调息须清心,清心须坚脑,坚脑则心平气和,气机发动,无所不适。”
初学静坐功的人,对这种功夫极难下手,人们的妄念一起一伏没有一秒钟停止。所说“心猿意马”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能够调伏这些胡思乱想,到静坐的时候把一切杂念放下,精神集中在小腹(下丹田)。如果妄念又起,就再放下。这样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妄念自然会逐渐减少,以达到无念的境界。这是最上乘的*。如初学气功者,觉得这种意守的根基不够,可以轻闭两眼,微露一线之光,而且观鼻准,这叫做“目若垂帘”。静静地以鼻呼吸,不闻不觉,口也须自然闭合,舌抵上腭,遇有口津多的时候,可缓缓分小口咽下。最要紧的仍在意守下丹田。
初学习静坐功的人,常常反映:“我没有学习静坐功的时候杂念倒还少,一入坐练功后,妄念反而格外多,不知是什么缘故。”这实在是一种误解。要知道人们的妄念,本来随时都能有,平时因和外界环境的接触把注意力发散了,故不觉得多;习静坐以后精神集中于内部,才觉得妄念忽起忽灭,不可捉摸。能够从这里入手,即时自省妄念是怎样生起来的。习练久了,杂念自然渐渐会少了。
初学静坐功的人,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没有法子把情绪安定下来;二是昏沉,时时要打瞌睡。治情绪不安的毛病,应该把一切念头完全放下,空空洞洞,什么也没有,专一注意在小腹中间,自然能够慢慢安定下来;治昏沉瞌睡的毛病,应该把念头提起,专注意在鼻头尖端,把精神振作起来。由于白天劳累的缘故,夜里入坐,就容易昏沉,早上起来打坐,因为夜里睡眠已足,就不至于昏沉了。
2.吐纳
吐纳指把胸中的浊气从口中呼出,再由鼻中慢慢吸入清鲜之气。语见《庄子·刻意》:“吹呵呼吸,吐故纳新。”就是说吐出浊气,呼入清气。《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服气疗病》曰:“凡行气以鼻内 (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内气有一,吐气有六。内气一者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稲,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无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气,稲以解极。”即认为吸取生气,吐出死气,即可长生不死。 吐纳属气功中的炼气技法,吐纳即呼吸,呼吸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外呼吸是指在肺内进行的外界空气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也 称肺呼息。所谓内呼吸,是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也称组织呼吸。气功的呼吸,主要调整肺呼吸,使之达到古人形容的“吐惟细细,纳惟绵绵”的均匀、细缓、深长的程度。进而对内 呼吸产生良好的影响。据说吐纳练习均为入门者*,当吐纳练息达到高层次时,则无息可调。那时呼吸微微,忽然遽断,进入胎息境界。〈〈抱朴。释滞〉〉说:“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入在胞胎之中”。意指练功至深者,就像胎儿在母腹之中,鼻无出入之气。胎息是吐纳练息的最高境界,道教中许多道士都偏爱此功。
3.静功
是以站、坐、卧等外表上静的姿势配合意念活动和各种高速呼吸的方法的一类功夫。(其中意念活动包括如何修德练性,或如何意守,如何导气等等)。特点是外静内动,静中有动。如站桩功、内养功、坐禅等。 静功:养生术语。肢体不运动的*。相对于动功而言。为气功及武术的常用*。《保生秘要》:“所以《素问》首卷论曰:恬淡无为,敛神内守。盖以静功调养真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4:09
【此符号“——”是解释你上述所说的话。】
第一:“气功静坐”是 道家静功的初层 ,是以意念维持身静,用念来调和呼吸 。但没有做到心静。
(注:身静即自己心沉,无不适之感,自然,轻松,舒适,不愿再动;有安静之感。)
你所说的 意守丹田 既是初层
——你所说的“气功静座,身体外表虽然座在那里不动,但是他们的思想在身中运用,没有休息”这就是 道家静功 的 初层—身静。
第二:心静简单的说即是以心听气,心气合一,渐入“听息”之法(静*诀之一,在这不多做介绍)似听非听,意念慢慢淡去,渐渐顺其自然变化
——你所说的“静功则完全是静,在气上只是顺其自然”则是达到了心静,但这也只是心静的中层,当心息相依时;不挂往事,不牵来事,进入虚无状态。
——你所说的“吐纳则是 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心无杂念”以意念下注丹田其实也是初学者*时的方法。
吐纳:正如回答者中所说的“无息可调,那时呼吸微微,忽然遽断,进入胎息境界。”这也渐入“入静”的境界。
——你所说的“道家吐纳是要求 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当“听息”时,就已自然形成,所以不需意念引气。
至此,静功其实还有更高一层境界,在此就不做介绍(不好意思,我打字不快,打这么多字有点累~)
所以才说--气功为静功的初层,气功把静功作为最上层境界。
至此,所有话已解释完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5:43
人有三个丹田,一开始的时候意守的是下丹田,也就是肚脐下二寸入一寸。然后采得小药后就意守上丹田,也就是檀中穴,等到任脉通畅,督脉流顺的时候,就意守上丹田,也就是百汇。(这是男性的修法。)而意守跟静并不矛盾,因为只是守而不是动,意守的意思,是随时感知气的流向而不强*气的流动。而吐纳之法,讲究的是自然而然,吸气时以心领气,是使其能进入下丹田,呼气是领出窍外是使其沿着经脉而流转。最简单的归结就是“勿忘勿助”。
静功的吐纳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你说的那种,而另一种就是“逆呼吸”,而守静通常会采用你说的那种方法,也就是听息法。
还有就是,道家讲究的是呼长吸短,一息尚存。这其实就是静功的基本要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7:35
“意守”和“静”并不冲突啊!静功,指的是在身体缓慢、心理安定的状态中去调理身体的气机,不是说停止一切身心活动,否则不成木偶泥塑了吗?还怎么调伏自己的身心呢?意守,是指*都需要认识和保持一个“我心”,这在佛法止观中叫“止观俱在,定慧双修,随顺不二”。通过如理作意来维护心中思维意识的稳定、平和、清醒,起到觉察、发现、引导、调动自己的内在气质和力量的作用。调理呼吸其实是引导意识不乱的方法和工具,而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