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10: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2 04:39
(一)成矿地质背景
涞源木吉村矿田地处阜平幔枝构造北西缘,乌龙沟-上黄旗深断裂带中。由木吉村、浮图峪等7个中小型矿床组成,是河北最重要的铜矿集中区之一。矿田受深断裂及中生代火山断陷盆地控制,矿床与侏罗纪髫髻山旋回次火山岩闪长玢岩(铷锶年龄为170Ma,马国玺,1997)有关,主要成矿元素为铜、铁、钼,矿化类型为斑岩-矽卡岩-热液型,以斑岩及热液叠加矽卡岩型为主,构成“多位一体”成矿序列。
区内地层受断裂切割和岩浆岩侵蚀,多呈断块状分布(图4-17),主要有太古宙阜平群片麻岩、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及碎屑岩、中生界火山岩。中元古界与下伏太古界以拆离断层为界(有酸性岩床充填),属构造不整合。下古生界及中元古界碳酸盐岩是主要赋矿围岩。
矿田位于浮图峪-王安镇火山断陷盆地西部,断裂构造及古火山构造发育。断裂构造有NNE、NE,NEE近SN,NW向等多组,以NNE—NE向乌龙沟断裂系为主。主要控矿(岩)断裂为F4,主要成矿后断裂为F3等。F4正断层区内长达10余千米,断距超过2km,走向NNE5°~15°,倾向南东,倾角50°~70°。区内木吉村、鸽子岭、小立沟、浮图峪、茅儿峪等矿床(段)均受其控制。
区内岩浆岩是涞源杂岩体的一部分,形成于燕山早期第二、三阶段。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斑状花岗闪长岩、二长斑岩、闪长玢岩及粗粒斑状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区内矿产主要与闪长玢岩有关。
闪长玢岩是绵胡坨古火山机构的组成部分,总体呈蘑菇状,出露面积约1.5km2。“岩盖”展布受F4断裂及层间裂隙破碎带控制,呈岩枝、岩床状产出,厚度一般150~200m;“岩颈”长轴近南北,长度大于600m,宽约400m,呈扁桶状隐伏于木吉村及其以南古河床之下。“岩盖”可区别为闪长玢岩(主体相)、角砾状闪长玢岩(隐爆相)、安山玢岩(近地表喷发相),主体“岩颈”蚀变较深难以识别。岩石化学成分及特征为:SiO2含量为61.56%~66.18%,平均63.98%,Na2O+K2O含量为7.28%且Na2O>K2O。其σ为1.6~3.3,在lgτ-lgσ图上位于B区(造山带区)、在碱硅关系图上位于S区(亚碱性系列)、在AR-SiO2图上位于钙碱性系列区;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型;(87Sr/86Sr)i=0.706119,属壳幔混源“Ⅰ”型岩浆岩类,与区域岩浆岩特征一致。
主要的蚀变矿化与闪长纷岩有关,可划分为斑岩型热液蚀变与接触交代变质两个系列,铜钼矿化受控于前者,铁铜及铅锌矿化受后者制约。斑岩型热液蚀变系列主要发育在闪长玢岩体内,自岩体到围岩,由深而浅,其分带为石英核→钾化带→硅化带→青盤岩化带。其中,钾化、硅化与斑岩型铜钼矿化关系密切。接触交代系列在闪长玢岩与寒武-奥陶系灰岩及灰质白云岩接触处形成一套钙质矽卡岩,沿断裂带(F4)与白云岩接触处形成一套镁质矽卡岩,与泥质岩接触处则发生角岩化,以渗滤交代钙(镁)质矽卡岩为主,内矽卡岩不发育,其分带为矽卡岩带-蛇纹石化灰岩(白云岩)带-石灰岩(白云岩)带。铁铜矿化主要与矽卡岩带相关。
图 4-17 木吉村矿田地质略图
(二)矿床地质特征
区内发育有斑岩型铜钼矿床(木吉村)、矽卡岩型铜铁矿床(铁岭、东沟、浮图峪等)和热液叠加矽卡岩型铜(铁)矿床(小立沟、浮图峪、鸽子岭),共有中、小型矿床(段)7处,矿体180余个,分布于闪长玢岩体及其相关的构造-矽卡岩带中,总体绕古火山构造呈带状展布。
1.斑岩型铜(钼)矿床
(1)矿体及其分布
矿床位于木吉村一带,受闪长玢岩控制,产于其主体“蘑菇柄”及其接触带矽卡岩中。共有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铁、硫、锌等矿体62个,以斑岩铜(钼)矿体为主。斑岩铜(钼)矿体分布于“岩柄”中上部并与相应热液蚀变分带吻合,如钼矿体产于钾长石-石膏亚带,铜(钼)矿体主要产于黑云母亚带,硫铁矿体产于硅化-青盤岩化带。主矿体走向NNE,向SE倾,倾角20°~30°,为斑岩铜钼矿体,南北长750m,东西宽185~380m,厚200余米,为一分枝复合膨缩剧烈的不规则体。
(2)矿石物质成分及组构
矿石有黄铜矿、黄铜矿-辉钼矿、辉钼矿、黄铁矿4种矿石类型,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辉银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水云母、钾长石、斜长石等。矿石组构呈细粒结构,浸染状构造。主要成矿元素为Cu,共伴生有Mo、S、Fe、Zn等。平均品位Cu为0.34%~0.55%,Mo为0.037%~0.142%。
2.矽卡岩型铜铁矿床
(1)矿体及其分布
矿体分布受闪长玢岩“蘑菇顶盖”外带的钙(镁)矽卡岩带控制,产于透辉透闪石矽卡岩带,覆于热液叠加矽卡岩型铜(铁)矿床之上,沿舌状、分枝状青盤岩化闪长玢岩-断裂(F4)-矽卡岩带展布于鸽子岭—铁岭、浮图峪—茅儿峪一带。
矿体主要受寒武、奥陶系灰岩层间构造控制,多呈似层状、透镜状、瘤状,部分受断裂带控制,呈脉状产出(图4-18)。矿体分支复合、膨缩剧烈,长度一般100~500m,宽50~200m,厚数米至数十米不等。矿体走向一般10°~40°,多向南东倾斜,倾角10°~20°,受断裂控制者倾角可达60°~80°。
(2)矿石物质成分及组构
矿石有铁矿石、磁铁-黄铜矿石、铜矿石3种类型,以前两种为主。具条带状、团块状、浸染状等构造。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铁矿、黄铜矿、黄铁矿、自然铜、斑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少量。脉石矿物有透闪石、透辉石、石榴石、蛇纹石、绿帘石、绿泥石、石英、方解石、滑石等,主要有用组分为铜、铁,其品位Cu为0.64%~0.76%,Fe为30.89%~34.98%。
3.热液叠加矽卡岩型铜(镜铁)矿床
(1)矿体及其分布
矿体受“绿化”(绿泥石、绿帘石、透辉石)矽卡岩带控制,矿体呈脉状、囊状、不规则状,多膨缩分支复合。最大延长可达800余米,一般50~360m延深一般数十米至200m,厚度由<1~32.96m。走向一般为10°~37°,倾向南东,倾角40°~60°。
(2)矿石物质成分及组构
矿石类型有镜铁-黄铜矿石、镜铁矿石、黄铜矿石3种,以前者为主,具晶粒状、乳滴状、束状、交代等结构,条带状、块状、细脉浸染状构造。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镜铁矿、黄铁矿、磁铁矿、穆铁矿及少量硫钴矿、辉银矿、白钨矿等;主要非金属矿物为绿泥石、透辉石、绿帘石、石榴石、透闪石、石英、方解石及蛇纹石、阳起石等。主要有用组分为铜,伴生有用组分为铁、金、银、钴、硫等,Cu品位为1.15%~2.43%,TFe含量为18.89%~20.47%。
图 4-18 小立沟矿床 A-A'勘探线矿床剖面图(据地质六队)
4.成矿期次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1)成矿期次
受闪长玢岩蚀变矿化体系控制,斑岩铜钼矿化受内带斑岩型热液蚀变系列控制,从早到晚,由高温到低温可划分为钾交代(钾化)和氢交代(石英-绢云母化、青盤岩化)两个蚀变-成矿阶段,钾交代阶段是铜钼矿主要成矿期。外带铁铜多金属矿化受接触交代系统控制,可划分为两个成矿期(矽卡岩期和热液叠加期),5个蚀变-成矿阶段(矽卡岩阶段、磁铁矿阶段、镜铁矿阶段、石英-方解石-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阶段)。
(2)成矿温度
成矿温度变化的总体规律为:从早到晚、从岩体到围岩,由高温至低温;矿化特征为:从斑岩型钼矿→矽卡岩型铁(铜)→热液叠加矽卡岩型黄铜(镜铁)→热液脉型铅锌,构成正向矿化序列。
1)斑岩蚀变矿化系列(内带)。石英、绢云母及碳酸盐化温度范围为167~488℃,由于具工业意义的斑岩铜钼矿化主要与钾质蚀变相伴,其成矿温度应更高些,属高(中)温阶段。
2)接触交代系列(外带)。①矽卡岩期:温度范围为300~450℃,磁铁矿阶段为300~403℃(高温)。②热液叠加期:温度范围为177~386℃,镜铁矿阶段为328~386℃(高温)、硫化物阶段为127~350℃(中温)。
(3)包裹体成分及成矿介质条件
内带斑岩型热液蚀变系列硅化石英的包裹体中,热液成分阳离予以K+、Na+为主,阴离子以SO2-4及Cl-为主,气相成分以H2O及CO2为主。成矿介质为富含SO2-4和CO2的高温(340℃)盐水体系,表明早期钾交代铜钼矿化阶段K+浓度会更高。外带接触交代系列矽卡岩阶段石榴石包裹体成分以富钙(钠)、氯和水为特征,成矿介质为高温(450℃),中等盐度(12%)的弱酸性(pH=6.55)盐水体系;热液叠加期之镜铁矿、黄铜矿(方解石)包裹体成分更趋富钙、钠、氯,水仍是较主要组分,在镜铁矿、方解石中HCO3-上升为最主要组分。镜铁矿阶段成矿介质为高温(332℃)、高盐度(72%)的弱碱性(pH=7.58)溶液;硫化物阶段为中温(240~315℃)、中高盐度(7%~64%)的中-弱碱性溶液(pH=6.75~7.75),由包裹体成分及介质条件演变可以看出,接触交代系统从矽卡岩期到热液叠加期,介质成分中钙和碳酸氢根明显增加,钾、钠、氯、氟成分减少,总盐度明显增加,碱性增强。介质条件变化受内带蚀变系统及围岩( -O石灰岩)影响明显。
图 4-19 木吉村矿田主要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
(三)成矿物质来源
1.硫同位素
稳定同位素矿区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见表4-23。矿田δ34S值变化范围为-16~15.2,平均0.46。主要金属硫化物δ34S为-3.3~3.2,其中斑岩型铜钼矿床硫化物δ34S为0.4~2.6,矽卡岩铁铜矿床硫化物δ34S为-3.3~1.6,热液叠加铜(铁)矿床硫化物δ34S为-1.3~3.2。分别统计各矿物硫同位素平均值,本矿床硫同位素具有δ34S辉钼矿1.8>δ34S黄铁矿1.32>δ34S黄铜矿0.393>δ34S方铅矿-16变化规律,表明区内硫同位素已基本达到平衡。在频率直方图上呈陡塔式分布(图4-19),具有深源岩浆硫特征。内带石膏及外带方铅矿δ34S分别为15.2和-16.4,可能有部分沉积硫加入。
2.铅同位素
矿区铅同位素组成见表4-24,206Pb/204Pb为15.566~17.072,平均为16.691;207Pb/204Pb为15.031~15.525,平均为15.284;208Pb/204Pb为26.292~37.375,平均为36.947。将各矿段硫化物铅同位素投点于演化图上(图4-20),除浮图峪矿段1个样落在造山带演化线外,其余各矿段矿石的硫化物铅、闪长玢岩岩石铅均属地幔与下地壳铅演化线之间,说明成岩成矿物质源自深部,与硫同位素标示的信息一致。
表 4-23 木吉村矿床(田)硫同位素
图 4-20 木吉村矿区铅同位素演化图
表 4-24 木吉村矿床(田)铅同位素组成
3.氢、氧、碳同位素特征
据马国玺(1997)研究,矿区氢、氧、碳同位素组成见表4-25。矿物包裹体的δD为-94.1~148.4,δ18OH2O为-0.72~2.2,与岩浆水有一定偏离;外带矽卡岩期矿物δ18OH2O为0.35~5.07,平均为3.01,与岩浆水接近。热液叠加期镜铁矿阶段矿物δ18OH2O为-0.27~-6.45,平均-4.53,硫化物阶段方解石δ18OH2O为-8.92~-10.64,平均为-9.57,δ13C为-2.18~-2.94。从矽卡岩期到热液期,随成矿阶段推移成矿介质δ18OH2O值趋于降低,说明大气降水成分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