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写过什么有名的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10:02
我来回答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7 13:45
《三叶集》、诗集《女神》、《漂流三部曲》、《小品六章》、《星空》、《瓶》、《前茅》、《恢复》、《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棠棣之花》、《屈原》、《蔡文姬》、《武则天》、《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
你可以去看看她的诗集。有名的诗太多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7 15:03
《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
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7 16:38
天狗 晨安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笔立山头展望 夜步十里松原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凤凰涅盘 黄浦江口 诗的宣言
战声 血肉的长城 炉中煤
罪恶的金字塔 太阳礼赞 霁月
天上的街市 春莺曲 郊原的青草
骆驼 莺之歌
参考资料:http://www.tianyabook.com/shici/guomoruo/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7 18:29
女神,天上的街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7 20:37
精选现代诗歌http://xzn.2000y.net/mb/2/ReadNews.asp?NewsID=152030
十首最值得阅读的现代诗http://xzn.2000y.net/mb/2/ReadNews.asp?NewsID=153453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7 23:02
《三叶集》、诗集《女神》、《漂流三部曲》、《小品六章》、《星空》、《瓶》、《前茅》、《恢复》、《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棠棣之花》、《屈原》、《蔡文姬》、《武则天》、《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等。
抗战时郭沫若在重庆写过一本历史剧,叫《棠棣之花》,讲的是聂政刺侠累的故事,剧本写得还算成功,那时历史剧非常流行,郭沫若自己写了很多,比较有名的有屈原,后来香港还把它改成了同名电影,感觉那时的郭沫若是不错的,继承了自女神以来所固有的一惯的*。屈原剧中有一大段著名的台词叫雷电颂,还引发了一场公案,徐迟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指屈原和莎剧李尔王的相似之处,言下似郭有抄袭之嫌。郭沫若回信说他没看过李尔王,这不太让人心服,被称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郭沫若,居然没看过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很难让人相信。而郭沫若在给徐迟的信中还引用了兰谟评论莎剧的话,对坪内逍遥的日译本也很熟悉,而他对werlag版的king lear和hamlet的熟悉又让人疑心,虽然他用的是据说,但他对莎剧的熟悉程度非一般人可比,徐迟引莎剧还有笔误,郭沫若则驾轻就熟。
棠棣之花写于一九四一年,关于这部戏有各式各样的说法,大部分是些无意义的“郭学”之类,不过我一直以为棠棣之花是一种想象中的花,实际并不存在。说来我对郭其他的东西不以为然,包括他写的女神,炉中煤,但觉得他写的历史剧是不错的,棠棣之花算是郭的作品中我比较喜欢看的一本,一直想考证一下到底什么是棠棣之花。在剧本的后记和郭写的相关的一些文章中,并没有关于棠棣之花的说明,当然郭自己肯定是知道来历的,我以前一直也没搞明白,前两天偶尔翻出棠棣之花,又看了一遍。想起在郭沫若文集中他的一封信里谈到棠棣之花的时候提到过《诗经·小雅》,不过具体怎么说的也忘了,但想从小雅里总可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小雅大部分是一些春秋时贵族写的诗,很少民间歌谣,在春秋诗诗经的功能除了在大型的典礼上演奏外,主要还用于借助这些诗来表达一些感情之类,所谓的诗言志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事。小雅里有一首《常棣》,原来读这些东西囫囵吞枣,大多象过眼烟云,没怎么想去考证,常棣是否棠棣的通假,也没去查过。香港中华书局有一本金性尧先生著的关于诗经的考证的书,拿来看看,常果然是棠的通假。棠棣,俗称郁李,落叶灌木,春开花,夏结果,古人常用棠棣之花来比喻兄弟亲情,而典故的出处就是小雅中的这首《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桦桦,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阳衰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原诗较长,有八节,总体上是讲述兄弟之情的文字。兄弟为古代五伦之一,也就是常说的五常,属于天伦,五伦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伦一般也被称为人伦,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的分法,已经不单是偏,几乎就是无耻了,孟子的很多言论有时让人忍无可忍。
在诗经的年代,还没有这样的提法,歌颂兄弟之情,应该是一种原始人性的顷述吧。这首诗的影响很大,后世以花萼,棠棣,脊鴒,孔怀比兄弟之情,基本是从此诗中取意。唐明皇李隆基为表示和他的兄弟相爱无间,特在宫中建花萼相庆之楼,他登上此楼,即可望见其兄弟们的宅第,又自书一首《脊鸰颂》,时时念叨,以示自己不望兄弟之意,虽不免作秀,比起动不动就手足相残的历代帝王,也算难得。而以手足之情比喻兄弟,则始于南北朝,梁邵陵王萧伦写信给元帝:岂可手足厷支自相屠害。比之棠棣之喻,晚了很多。更有名的是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之说,不过这已经不是在歌颂兄弟之情,而是在嘲讽诅咒了。
常棣这首诗据说是周公所作,这大概不太可靠,但周公于这些兄弟之情有矛盾心理也非异常,白居易有首小诗:周公恐惧流言时,王莽礼贤下士时,假使当初身便死,一身真伪有谁知?管,蔡流言,并非纯粹要中伤周公,其最终目的也是效忠成王,中兴周室,俗话说无风不起浪,产生流言的原因可能很复杂,这首诗假如真是周公所作,那么也可证明他事后的一些忏悔之意,历史总是夹杂着太多的不确定性,稽康写过一篇《管蔡论》对于周公和管蔡的心理分析得是很到位的。
既然棠棣之花的意思是兄弟之情,那么郭沫若的剧本应该很好理解其含义,但郭的剧本却明明写的是一个姐弟之情的故事。据他在《我怎样写棠棣之花》一文中说,棠棣之花最先的名称叫《聂娄》,这本子最早写于“五卅惨案”,不过构思是在二零年就有了,但五卅惨案激发了他的创作*,于是用十天时间写完了这个剧本。这个剧本后来被收到了郭沫若的《三个叛逆女性》一书中。
郭沫若不可能不知道棠棣之花的典故,但他却始终没有说名这个剧名的意思,我想可能他本来想表达的是一种姐弟之情,但在重男轻女的古代社会实在没法找到这样一个有名的典故,于是就用棠棣来取代了,也许他本来就认为姐弟和兄弟没什么区别。
说到郭沫若的棠棣之花,还有一个小故事和周恩来有关,郭在剧本中写了聂政之母死后,他守孝三年,这是典型的儒家之礼,周恩来则认为侠的精神是与儒相悖的,聂政作为一个侠士,让他遵照儒家的礼法守孝三年,于理不合。不过郭沫若终于没按周的意见改剧本。周恩来对侠的看法显然是理想化了,不知他要是看到金庸的小说会有何感想?只是现代武侠小说中侠的实质早已和春秋战国时大相径庭。周恩来的看法,也算一种趣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