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是怎样建国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12:0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5 00:40
“古代日本是个移*家”这个概念在中国史学界可能还很生疏!有不少历史学者都表示他们没听过有这种说法,没有这个概念!
笔者现在重点研究明代中日关系史中的嘉靖倭寇历史,总结出一个自我观点是“此倭非彼倭”。笔者研究的角度是从中日间“交通工具”的海船问题出发。因为中日间远隔大洋,如果没有先进的“过洋大船”的话,“倭寇”过不来。因此笔者在网上发表的《倭寇史观的重新探讨》一文中,提出:明代时期日本还没能力建造过洋大船;永乐朝日本开始朝贡的两艘“朝贡船”还是永乐皇帝赐赠给日本的无偿援助。这问题提出后,就有网友学者反问下述两个问题:
·汉代时候日本已经开始通中国了,没有过洋大船日本人怎样过来?
·唐代日本的遣唐船都是“日本船”,这是史学界的“定论”!为什么说到了明代日本反而不能建造过洋大船?
`
这些提问都涉及到古代的日本究竟是怎样的国家?什么时代形成的?等等日本古代史的基本认识问题。这问题本来不在笔者的研究范围,但居然有人提问也就不能不认真地回答。因此笔者也就认真地翻阅了不少相关的日本古代史的文献与史料,结果意外地发现了下述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遣唐船是日本船的学说,是日本学者虚构出来的问题。
第二个是:日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起来的移*家。
针对前一命题,笔者找到了从明治时期以来,架构该学说的重要基础论文:1903年明治末期由水生的论文《遣唐使》〈注1〉;1920年大正时期谷森饶男的论文《关于日唐的交通路》〈注2〉;1926年昭和初期木宫泰彦的论著《日支交通史》;以及1955年战后森克已的论著《遣唐使》等等文献后总结出了一个研究报告《遣唐使船是日本船学说的臆断问题》〈注3〉,指出了该外来学说牵强附会的虚构问题。针对第二个命题,就是笔 者正要整理的一篇研究报告《日本是魏晋南北朝时代形成的移*家》。
“移民”的概念是日本史学界的“禁忌”
“移民”与“移*家”这两个名词是日本史学界最忌讳使用的名词,可能是日本史学界的“禁句”!因为一公开肯定“移民”或“移*家”这一历史概念时,无疑地等于公开否定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所灌输的单一民族国家与皇国史观教育的宗旨。因此日本史学界对于古代日本国家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移民”,回避使用“移民”一词,基本上都使用出典于《日本书纪》、《古事记》等日本古代官编“正史”用语的“归化人”或“渡来人”。所谓“归化人”或“渡来人”用白话说就是“移民”。“归化人”这个用词本身带有一种“自大意识(对外)”与“愚*识(对内)”。这也是日本史学界固执于使用这个专有名词的本意。所谓“归化人”的称法,实质上只不过是带有浓厚“华夷思想”(日本称之为“中华思想”)的古代日本老一代移民的统治阶层,称呼新一代移民的一种叫法而已!“归化人”这一古代“*移民”的概念,在19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皇国史观”盛行的年代下,成为日本国粹主义者鞭尸的对象。二次战后,史学家关晃才站出来为“归化人”平反。主张“归化人”(*移民)是古代日本国家建设过程中,贡献最大的功劳者〈注4〉。1965年《日韩基本条约》签定后,为顾及日韩关系正常化后的韩国国民感情,日本学术界才改用“渡来人”这个不太具有民族差别意识的专有名词来取代“归化人”一词。
日本古代千年移民史
古代的日本海岛可说是个荒岛!根据人口学家小山修三运用文化人类学与考古学的综合研究方法演算出“绳文时代人口与人口密度表”,并得出了下述的结论:公元前200年以前的绳文时代(秦汉时代以前)日本海岛上的原住民(绳文人)人口,平均只在十万人左右,也就是几近于一个荒岛。而其文化仅为绳纹土器文化!公元前200年以后的弥生时代(从秦汉到唐宋),弥生人(外来移民)的人口则呈直线地上升,相当于中国汉朝时期日本海岛的人口约增加到六十万人左右,到了唐朝时期则达五百四十万人左右。人类学家埴原和郎运用人口增殖模式演算法,参照小山修三的绳纹人口表数据,推算出从BC300年到AD700年千年间,日本外来移民人口几乎高达一百五十万人。那些外来移民(弥生人)再加上他们的后裔在内时,他们的总人口几乎是原住民(绳文人)的九倍之多。这个“埴原百万移民说”发表后震撼了日本史学界,成为日本古代人口变迁历史的经典学说,但也马上受到国粹派学者的围剿。
日本史学界基本上也肯定:古代日本国家的形成,如果没有那长期的大批的而且优秀的“归化人(*移民)”,传播进来各种先进的“汉文化”与生产技术的话,古代日本的文明开化将不知道还会再落后几百年?另外关于日本古代民族的由来及国家的形成,日本史学界也存在有“骑马民族征服说”及“外来朝廷”起源说等等外来政权说。再加上日本古代的大和朝廷时代与朝鲜百济王族的长期姻亲关系,足以充分说明古代日本是个移*家的本质。简单地说:古代日本国家是“*移民”所建立的“移*家”。所谓“*移民”并非专指“中国移民”,而是广泛地指从东亚地域移民到日本海岛上的“古代人”。但其中主要还是汉人、朝鲜人以及其他东胡人等等毗邻于日本海岛的周边民族。从成书于公元815年的古代日本统治王朝的氏族系谱《新撰姓氏录》中,更可看出当时的统治王朝是一个外来的“移民王朝”。
如果从文化的传承角度看,主要是汉文化的移民起着主导地位。《三国志》〈魏志倭人传〉写着:倭人“自古以来,其使诣中国,皆自称大夫。”又《晋书》写得更清楚,说:倭人“自谓太伯之后,又言上古使诣中国,皆自称大夫。”“太伯”就是《史记》上〈吴太伯世家〉的周太王(公元前1100年)古公覃父长子太伯。当太伯探知父王要传位给末弟季历后,率弟仲雍二人*东夷的荆蛮之地(据《史记正义》考为今之太湖北岸的无锡一带),并随从当地荆蛮(倭族)文身断发之习,荆蛮感其义,归而崇立为“吴太伯”。春秋末期(公元前五六世纪之交)吴越争战,部分太伯后裔又辗转流离到日本海岛定居,成为后来东汉光武帝时的“倭奴国”及魏明帝时的“邪马台国”的祖先。“大夫”为汉代的官称。汉光武帝以后,“倭人”开始入贡,享受“大夫”待遇,因此《魏志倭人传》与《晋书》才那样记载。从这些文献史料看,不难看出当时的日本女王国“邪马台国”在民族与文化的传承上,跟汉民族与汉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根据日本古代移民历史研究的领衔学者上田正昭的研究指出:古代日本长期大量移民迁入的时期,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以至公元七世纪,前前后后,将近千年岁月的漫长移民历史。其间高峰期有四:首批大量移民是在公元前二三世纪;其次是在公元四五世纪之交;再次为五世纪中期到六世纪初期;接着就是七世纪中期等四个阶段〈注5〉。如果将这四大移民时期用中国朝代相对照的话,就是:首次大批移民始于秦汉之交;其次为魏晋时期;再次为南北朝时期;最后是在隋唐之际。上田正昭的这个观点,点出了古代东北亚国际间*社会联动的移民关系。但可惜的是他在这观点上没有进一步深入地探讨分析。
中原*激发周边民族国家的崛起
上述这种中日间的历史连动现象,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古代中国中原地区的**,都会造成大批的集团性*移民,直接或间接地涌向周边地区。中国古代的集团性*移民,本身都拥有高度的文化水平与生产技术,因此也就成为优秀的“汉文化”传播的媒体。由于古代的朝鲜半岛与日本海岛,都还处于人口稀少的荒凉的半原始社会状态,因此也就成为承受中国*移民的托盘。古代中国从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之交,是中国历史上首次长期大*时代,从那时候开始中原的*难民就开始往朝鲜半岛,往日本海岛大迁徙;魏晋南北朝时代又是中国史上第二次长期大*时代,在那个*的时代里,由于中原皇朝丧失了维系东亚国际秩序的朝贡体系能力,导致了北方,东北,西北等各地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所谓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等等,*割据,长达四百年左右!高句丽,百济,新罗,日本(倭国)等等东北亚周边“民族国家”也都在这一时期形成。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摆脱不了汉文化的影响,因此研究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非得着眼于中国与东北亚的历史演变关系不可。
汉武帝殖民朝鲜半岛开启东北亚文明开化的契机
古代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体是凭籍*性的征服统治与移民。汉武帝于公元前108年灭汉裔的卫氏朝鲜政权后,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置乐浪等四郡,开始直接对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开启了朝鲜半岛汉文化传播的文明开化的直接契机,同时也带动了汉文化间接向半岛南端以及日本海岛等周边地域传播的作用。因此约在那150年后的公元57年(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日本九州北部的“倭奴国”才开始到汉皇朝驻半岛上的行政机构“乐浪郡”进贡求封。请留意!后汉时期的“倭奴国”还只是一个氏族部落政权,而不是成熟的国家,而其朝贡,只到当时汉皇朝统治朝鲜半岛的乐浪郡,而不是到汉皇朝的京都洛阳城!这个史实基本上能回答上述“汉代时候日本已经开始通中国了,没有过洋大船日本人怎样过来?”的提问。因受汉文化的洗礼和薰陶,约再过200年后,中国的史书《三国志》在《魏志》中才开始为“倭人”立传。这标志着当时东亚朝贡世界中心的中国皇朝开始认同当时日本的女王国—邪马台国,在以中国为中心的维系当时东亚国际秩序的朝贡体系中的国际存在地位。从《三国志》以后,中国各朝代的正史,诸如:《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等等也都相继在《东夷传》中为“倭”、“倭人”“倭国”、或“日本国”等立传。
日本的国家雏形始于南朝的宋
日本的国家雏形(大和朝廷)形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宋代。从中国的正史看,在《晋书》以前的史书,包括《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还都称当时的日本为“倭”或“倭人”;而在《宋书》以后的正史中,除了《梁史》外,诸如《南齐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等、则都一改“倭”或“倭人”的称谓,全都改称“倭国”或“日本国”。《新唐书》以后的《宋史》,《元史》,《明史》等等正史更不用说基本上也都称“日本国”,或“日本”。古代中国的史官运词用字都经过严谨考究,从“倭”或“倭人”转变为“倭国”或“日本国”的*概念,标志着古代日本国家*实质的演进过程。因此可说古代日本国家的形成阶段是:东晋以前(五世纪以前)日本尚处于从氏族联合政权过渡到早期国家的阶段;而南北朝后期到隋代时期(六世纪末)日本才逐步演进成为成熟国家。唐代初期,公元约七世纪初,日本才正式演变为东亚国际社会公认的独立国家。因此笔者才总结出:古代日本是在中国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大*期间,形成起来的“移*家”这一基本观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5 00:40
约公元1世纪,日本各地有100多个小国(其中有的与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后来,这些小国逐渐得到统一。
到了公元4世纪,在关西地方建立了比较大的国家,据说最终将它们统一起来的是当今天皇家族的祖先。当时,日本国的范围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国。
于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国家才得以统一。所以很难对日本国诞生的确实年代作出准确的判定。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现在的公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绳文时代
从洪积世起,日本列岛上就有人类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种及日语原型的形成则被认为是1万年前至公元前3世纪前后的绳文时代。当时,人们数人或十人一户居住在竖坑式草屋,以狩猎、捕捞及采集为生,构成了*与阶级差别的社会。
弥生时代
公元前3世纪,水稻种植和金属器具使用技术由朝鲜转入九州北部。稻作技术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扩大了生产,产生了*等级差别,使农村共同体趋向*集团化。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飞鸟时代
公元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广大到各个地方。这个时期是中国许多知识和技术传入日本的时期。4世纪,大和政权吸引了*的高度物质文明。到了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归化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纺织、金属工艺及土木等技术。同时已开始使用中国的汉字。6世纪,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
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革新,并以“大化革新”为契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集权国家。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摄取*文化。至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时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现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来了律令国家的兴盛时期。但是,此时农民贫困、游民增加,由于庄园扩大而导致公地公民制的实质上的崩溃等,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这个时期由于国家极力保护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如7世纪初期开创日本佛教文化的飞鸟文化;7世纪后期独具一格的白凤文化;8世纪中叶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响下以写实手法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与佛教美术相媲美,这个时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万叶集》。《万叶集》收集了8世纪中叶前约400年间,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约4500首和歌,如实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朴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现在还保存着的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古事记》(712年)最古敕撰历史书《日本书纪》(720年)、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751年)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文化遗产。
平安时代
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市),试图重建律令*。但由于公地公民制的崩溃,国家陷入了财政困难。894年派出最后一批遣唐使后便告终止,就此不在大量摄取*文化。
10—11世纪,藤原氏垄断政权,以庄园为经济基础,势力最为强盛。但是,由于地方*的混乱,导致治安混乱,武士集团强大起来。到11世纪末,为对抗藤原开始实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时代后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执政)。于是,武士进入了*政界。
平安时代以中国文化为特色。9世纪时受唐朝影响,密教和汉学方面的弘仁、贞观文化还十分繁荣。但是10世纪后与*的直接交流断绝后,便产生了日本独特的贵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纪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11世纪初)、随笔《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后)等等一批文艺作品。
镰仓时代
12世纪末,源赖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建立幕府,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由此产生了武家*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贵族)*的对立。13世纪后期,幕府的武士统治开始面临困难,镰仓幕府逐渐走上灭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过去的贵族文化为基础,摄取宋朝时传入日本的禅宗文化,培育了生动、写实、朴素及独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亲鸾、日莲等著名僧人创建了镰仓佛教,获得了各阶层的信仰。12世纪传入日本的禅宗受到了关东武士的重视,艺术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倾向。文学方面出现了以源平合战为背景小说《平家物语》(原作诞生于13世纪初),是日本古代军记物语的杰出代表。
室町时代
14世纪的前半期,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稳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后,2个多世纪内在*、文化方面,武家都压倒公家,处于优势。由于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统治能力薄弱。应仁元年(1467年)一月,应仁之乱爆发,全国各地的大名纷纷而起,室町幕府摇摇欲坠,日本进入战国时代。战国大名成了统治当地土地及人民的强而有力的独立政权。
在文化方面,无论是贵族还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禅宗的影响。14世纪末期以金阁寺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纪末期以银阁寺为代表的东山文化都十分发达。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来到日本,传入了*炮和*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满生气的时代。
战国时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时代)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战火纷飞,民不聊生。16世纪中叶,一位决心以武力统一日本、结束乱世的枭雄出现,他就是织田信长。永禄三年(1560年),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并准备进攻山阴、山阳。在此期间,信长修筑了气势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长的时代被称为“安土时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信长身亡。织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在伏见城病逝。丰臣家裂分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大败西军,建立德川政权。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战国时代结束。
江户时代
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将军,在江户(现东京)建立幕府政权,此后260多年,德川家统治全国。这段时期被称作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严格控制天皇、贵族、寺院神社,并费尽心计统治着支撑幕藩*的农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就职,下令锁国。除开放长崎、界作为对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国人来日本,也禁止日本人远渡海外。由于闭关自守,幕藩*迎来了安定时期。但是随着产业的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自给自足的经营*系崩溃,18世纪起幕藩*开始动摇。
庶民文化是这个时期的特色。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期的元禄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关东地方人称京都、大阪为上方)地区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净琉璃、歌舞伎、浮世绘、文人画等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商人文化。
明治时代
江户幕府末期,天灾不断,幕府统治*,民不聊生。且幕府财政困难,使大部分中下级武士对幕府日益不满。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叩开锁国达200余年的日本国门。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日本人逐渐认识到,只有推翻幕府统治,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才是日本富强之路。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展开了。在这场推翻幕府统治的运动中,萨摩、长州两藩武士起着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维新三杰”之称的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的领导下,成功发动政变,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交出政权,并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书。这就日本历史上的“明治维新”。日本从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并改名为东京。之后从*、经济、文教、外交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明治初期,日本重视轻工业,19世纪90年代,生丝和棉花纺织业已经为典型工业。生丝全国出口量第一,棉花和纱代替了茶叶,出口量仅次于生丝。渐渐地,日本成了生丝和棉的出口大国。但与此相对照的是,日本的重工业在此时期发展缓慢。日本国力逐渐强大。后来在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方面称“日清战争”)及日俄战争中打败中国北洋舰队,全歼*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日本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一。
大正时代、昭和时代
与明治时代取得的历史性进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称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1912—1926年),政绩还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为脑病所困,最后*让权疗养,由裕仁亲王摄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号“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时代前30年,对于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人民来说,是黑暗的30年。这时的日本*致力于侵略扩张。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不久后侵占中国满洲。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不仅给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这是日本历史以及中日关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
1972年7月,田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开始执行“多边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访华,于9月29日与周恩来总理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10月*副总理应邀访问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中日两国关系从此趋于正常化。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号为“平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5 00:41
具体看这个资料吧:http://ke.baidu.com/view/1554.htm
够详细全面了吧!!!
日本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古代历史 公元4世纪中叶,日本开始成为统一的国家,称为 大和国 。 公元645年“ 大化革新 ”后,日本建立了以 天皇 为绝对君主的 中央集权制 国家。 12世纪 末,日本进入由 武士 阶层掌管实权的“幕府时代”。
日本这个国家是怎么成立的
1. 神武天皇据说是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现在的公历2月11日。因此,日本将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然而,现今的考古证据表明,古代日本是由众多独立的部落国家以及从东北亚迁徙来的游牧民族融合演化而成的。2. 明治维新并非国家成立的起点,而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标志着日本从封建社会向...
日本什么时候建的国?
不过今日的考古证据却表明,古代的日本是由众多的部落国家以及自东北亚迁徙来的游牧民族融合演变而成的。
日本国是那年代成立国家的?首任天皇何名字?
建立了该国并即位,即位日为现今的西历2月11日,这一天被定为“建国纪念日”。天皇这一称号最早源自中国的神话传说,三皇之一。到了三世纪,日本开始正式使用天皇称号,这一制度在公元607年通过与中国的交流得到国际认可。
关于世界各国建国时间的问题
考古研究揭示,古代日本是由多个部落国家及东北亚游牧民族融合发展而来。令人惊讶的是,自神武天皇即位以来,日本国的统治从未间断,这使得日本的建国时间显得格外长久。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历史中有各种传说和外来影响,但日本国家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持续而连贯的过程。从天皇制度的确立,到不同文化交融,再到...
日本哪年建国?
公元645年通过大化革新,确立古代天皇制,开始向封建社会发展。公元12~19世纪处于封建社会,1871年明治天皇规定以传说中的神武天皇即位日(2月11日)作为日本纪元的开始,即建国日。国庆日为在位天皇明仁的诞辰(12月23日)。
古代日本是怎样建国的?
另外关于日本古代民族的由来及国家的形成,日本史学界也存在有“骑马民族征服说”及“外来朝廷”起源说等等外来政权说。再加上日本古代的大和朝廷时代与朝鲜百济王族的长期姻亲关系,足以充分说明古代日本是个移民国家的本质。简单地说:古代日本国家是“大陆移民”所建立的“移民国家”。所谓“大陆移民”并非专指“中国...
日本建国多少年了?如题 谢谢了
于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国家才得以统一。所以很难对日本国诞生的确切年代作出准确的判定。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现在的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2)古代 绳文时代 从洪积世起,日本列岛上就有...
日本的由来和历史是什么?
日本列岛最早在20万年前出现人类,已知最早的日本人类化石可追溯到约3万年前。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日本在公元4世纪出现首个统一政权大和国,其后于大化革新后确立天皇体制,引入...
日本这个国家最初是怎么形成的?
(1)日本的起源约在公元1世纪,当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后逐渐统一。到了公元4世纪,关西地方较大的国家出现,由天皇家族祖先统一日本,范围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国。统一历经漫长岁月,确切建国年代难以确定。《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即位,将2月11日定为“建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