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11:2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4 12:44
展开3全部
主题和中心思想: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这篇游记语言清丽,结构完整,景和情完全融为一体,写景重在写意抒情深沉而含蓄。
全文(节选)如下: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如下:
(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
(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
(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扩展资料: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
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始得西山宴游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4 12:44
主题: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第2 段写游西山,通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 悦。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
中心思想: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 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 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 世情怀。
参考资料:http://www.kejianhome.com/jiaoan/344/631/2005121018712.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4 12:45
输入汉字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篇章结构分析
永丰高中 江慧玲老师
【摘要】
柳宗元的山水文,是前人一致称赞的。他不是客观的为了欣赏山水而写山水,而是把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悲愤的感情,寄托到山水里面去。他在山水的描写上,有细微的观察与深切的体验,运用最精鍊的笔锋,清丽的语言,把山水的真实面貌,刻画出来,是山水散文的杰作。本文主要以陈师满铭所指导的「篇章结构学」理论为基础,就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分析其内容与章法结构,期待藉此文的探究,能更清楚掌握文章的主要意蕴及内涵。
关键词: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山水游记、篇章结构、永州八记
壹、 前言
大自然是一座宝山,入宝山绝不会空手而回的。柳宗元用山水来疗伤,摆脱了贬谪的阴霾,体认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是笔者所喜爱的,因此选择了他的永州八记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来分析其篇章结构。本章以高中翰林版国文第三册所选的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为例,运用章法学理论,由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出发,针对文中所使用的物材、事材、主旨的安置与显隐及章法结构加以分析,透过篇章结构以呈现出〈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言外之意及其风貌。
贰、 写作背景
游记是文艺作品的一种,虽然亦具有报导的性质,但和纯粹说明式的「观光指南」究竟是有差别的。游记往往把作者的个人思想、情感和想像融入,让读者对他所描述的山水风土发生兴趣而随之神往。所以游记所描述的不限於名山大川,那些被一般人认为是「其貌不扬」的草木,在有心人的笔下,照样也能加以美化,赋予灵魂。这种例子,我们从柳宗元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到。柳宗元的游记精采杰出,除了刻画生动外,最重要的还是因为这些文章的背后大都「别有文章」。柳文的特色,古人评之为「峻洁精严,雄深雅健」,这是总合的说法。柳宗元在滔滔议论时,自然有他雄放的一面,但他所写的游记却多半是委婉伤心,深沉幽怨的,这和他的生平际遇有很大的关系。
柳宗元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三十三岁以前为仕途的黄金时期,而那些著名的游记,却是再他三十四岁以后到四十七岁死於柳州,这段屡遭贬抑的期间写成的。柳宗元在*上遭到打击,感情抑郁愤懑,再加上州司马又属闲散官职,所以他经常游山玩水以求一时感情寄托。《新唐书‧柳宗元传》说他:「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困郁,一寓诸文。」比较准确地道出他在永州的生活与他写山水游记的关系。
虽然柳宗元的后半生流徙於蛮荒之地,极为坎坷,但却因此而专心致力於诗文,留下许多不朽名作,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本文作於唐宪宗元和四年[西元八○九年]秋。正是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南贬永州的第四年。他当时落落寡欢,藉山水来排遣内心的愁苦,却意外的在山水中发现了新天地,有一番新的启发和感悟。
参、内容结构探析
内容结构分析,可分成外围成分与核心成分,陈师满铭在〈篇章的纵向结构与章法〉一文中提及:
篇章结构包含了内容与形式,而内容结构却含核心与外围两大部分,其中核心成分,即一篇或一章之主要意旨,他如安排在篇章之内时,都以「情」语或「理」语来呈现;至於外围成分,则指所用的具体材料,是用「事」语或「景」[物]语来表出的。
以下分别探讨本篇之外围成分与核心成分:
一、核心成分
[一]主旨安置於篇末
探讨一篇文章,首重了解文章主旨所在。陈师满铭对主旨有如下的阐释:
主旨与纲领同属於主题之范围,因此彼此之间必然有共通点,那就是两者都是统贯全篇的,但是相异处在於主旨是一篇文章所欲表达的中心思想,纲领则是贯串材料的意脉;因此若以珠炼为譬,则大大小小的珍珠是材料,将之串联起来的丝线如同纲领,但是珠炼的最终目的是作为装饰,这最终目的就有如文章中主旨。
〈始得西山宴游记〉以「始」字为纲领,全文出现四次「始」字。第一段写「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第二段以「始指异之」点出发现西山,进而游览西山;最后则说「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连用两个「始」字作为收束,不仅呼应首段之宴游并不是真正的宴游,真正的宴游是从西山开始,归结到「始得西山宴游记」的题目上。
篇旨是文章的灵魂所在,透过篇旨的研究,方可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作者欲表达的意念。文章主旨安置的部位有:篇首、篇腹、篇末、篇外者,每种方法各有其特色,在篇首者有「开门见山」之功,在篇腹有「引人入胜」之效,在篇尾者有「画龙点睛」之妙,在篇外则有「意在言外」之趣。这全看「作者的意度心营、巧妙不同,主旨的显隐与安排便能呈现多样的面貌。」
本篇是作者记叙发现西山的经过,且登西山远望,体悟到与万物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使自己能够从得失与名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得到精神上的自由。而篇末点出「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正是本篇主旨所在,所以本篇主旨安置於篇末。
[二]主旨显中有隐
辞章的主旨,从其安置的部位寻得之后,还要审辨看看他是属於表面的,还是有更深一层的部分被隐藏起来,这是不可少的活动。一般说来,可分为全显、显中有隐及全隐三种。
〈始得西山宴游记〉首段以「恒惴栗」的心境起笔,而以游山赏水,作为排忧遣怀的手段。虽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甚而得意的认为永州的奇山异水都已游遍,段末却以「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加以否定,「未始知」正是要引出「始得」的主旨。二、三段叙写发现西山及登山览胜之乐,第四段则叙饮宴而流连忘返,并引出「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最高境界。而「始得」二字不仅说明作者真正的游赏是从西山开始,更暗示作者的心境,从此是一个转折,一个新的开始。故而说本篇主旨显中有隐。
二、外围成分
运材即材料的运用,也就是作者在创作文章时对材料的选用、安排。词章的义蕴是抽象的,而所运用的材料是具体的,运用具体的材料来表出抽象的意蕴,才能使词章发挥它最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由此可知,想要更精确的掌握文章的义蕴,对於文章内材料的种类及作用都必须有所了
解才行。本文拟就材料的性质分为「物材」与「事材」两大类,选其较具代表性的部分,说
明其与义旨的关系。
[一]物材的运用
所谓「物材」,凡是存於天地宇宙之间的实物或东西,都可以成为文章的材料。以下探
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物材的运用。
1.榛莽
指杂乱丛生的草木。唐‧李白‧〈古风诗〉五十九首之十四:「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新唐书‧卷一五五‧马燧传》:「燧乃令士无动,命除榛莽广百步为场,募勇士五千人阵而待。」亦作「蓁莽」。
2.茅茷
指茂密的野草。《说文解字》:「茷,艸叶多。」
3.袵席
指睡卧的地方。《庄子‧达生》:「袵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拯民於水火之中,措天下於袵席之下。」
4.垤
一说:蚂蚁穴口的小土堆。《诗经˙豳风˙东山》:「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毛亨˙传:「垤,螘冢也。」《韩非子˙奸劫弑臣》:「夫世愚学之人,比有术之士也,犹螘垤之比大陵也,其相去远矣。」
或指:小土堆。《孟子˙公孙丑上》:「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类也。」《吕氏春秋˙似顺论˙慎小》:「人之情不蹶於山,而蹶於垤。」
5. 造物者
创造万物者。指大自然。《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6. 觞
指酒杯、酒器。如:「衔觞赋诗」。《韩非子‧十过》:「平公提觞而起为师旷寿。」《聊斋志异‧卷一‧娇娜》:「又命以巨觞行酒,三更始罢。」
觞,椭圆形,两侧各有一半圆形的耳,故也称耳杯。流行於周至汉、晋。铜耳杯较少,战国至秦、汉流行漆绘耳杯。多以木、苎麻布做胎骨,内外涂漆,多数在内侧涂红,外侧涂黑,还有绘图象或图案,轻便艳丽。在双耳镶金嵌银,更加华丽实用。
柳宗元运用了「榛莽」、「茅茷」来形容西山的人烟罕至,因此杂草丛生。用「袵席」来形容西山附近数州,都在我们的座席之下,以突显西山山势高峻。而「垤」是小土阜,西山下的高山深谷竟如土垤,可衬托西山的高峻雄伟。「造物者」是指大自然,作者游西山之后体会到西山的广阔无际,与大自然同在共存。用「觞」来形容饮酒,同时也道出了陶醉於西山的美景之中。
[二]事材的运用
所谓「事材」,可以是真实事件而言,也可以出自作者杜撰之虚拟安排[陈师满铭《国文教学论丛》,台北:万卷楼,页四七]。以下探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事材的运用。
1.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柳宗元写自己居永州的*处境和心情。「僇」同戮,刑辱之意;「僇人」及「戮民」,指遭受贬谪的罪人。「惴栗」,忧惧战栗。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是正义、进步的行为,他从不认为自己有罪,此处以「僇人」自称,显然有不平之慨。永贞革新失败之后,保守派重新上台,但他们对革新集团骨干分子的**并未停止,所以柳宗元还要处处提防,终日惶惑不安。「恒惴栗」三个字,便概括了他处境之险和心情之苦。
2.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施施,舒缓前进的样子。《诗经‧王风‧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毛亨‧传〉:「施施,难进之意。」〈郑玄‧笺〉:「施施,舒行伺闲,独来见己之貌。」漫漫,无目的、无拘束的样子。「施施」是没有「时间表」,「漫漫」是没有「行程表」,这在欧、苏,可以是闲适,在柳宗元,却是*理想落空,只能闲散地任意行走游赏。
3.箕踞而遨
箕踞,两腿舒展而坐,形如畚箕,是一种随意不拘礼节的坐法。《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或据案观书,或箕踞自适,各随其便。」亦作「箕倨」、「箕坐」。柳宗元「箕踞而遨」四字,将自己登上西山时毫无拘束、无限欢喜的情态,真切地描写出来。坐在山巅,极目四望,山周围数州的土地,都像展示在自己的卧席之下。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柳宗元登上西山,大概也有类似的感受吧!
4. 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
攒,聚集。蹙,收缩。千里之远的景物,收缩聚集在尺寸之间,无法逃离视野。写登高望远,千里景物尽在眼前之博见,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
5.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指青山、白云环绕四周,在远方与天相接合。这是描写西山周围的景色。极写其高接天,则固非红尘俗世庸庸碌碌之人所能知矣!山高则世人不易攀登,人高则世人不易了解,这是必然的结果;柳宗元等人推行「永贞新政」,遭遇群小反扑,也是必然的结果。
6.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塿为类
培塿,小土丘。表面上是写西山的奇特出众,不和小土丘同类,实际上是寄托自己的俊洁人格。同时也隐含著:燕雀不知鸿鹄之志,鸿鹄何必与之一般见识?
7.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西山高大久远,和天地大气同生,而不知其尽期。西山广阔无际,与天地同在共存,而看不到尽头。向前推,不知其开头;往后推,不知其尽头,这是永恒。在无始无终的永恒之前,人何其渺小!吾人应「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吗?还是应体悟「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形体的生命如此短暂,精神的生命却可不朽,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一时?还是千秋?尘念本不该一直萦怀,以前的他,见山不是山,山就像监狱无法超越的高墙;现在的他,见山又是山,山使他领悟了如何超越世情。摆脱了贬谪的阴影,他的心,恢复了本来面目,游赏西山之中,体认到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自由之境界。
8.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举起酒杯,斟满了酒,喝到醉倒下来,不知太阳下山了。同样是醉,却与首段迥然不同。这种醉,是陶潜的「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是李白的「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是苏轼的「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9.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他的心灵凝聚於当下,再无世俗尘念;他的形体因忘我而消释,自然不再患得患失;「与万化冥合」是不期然而然,从容而中道,这种境界,自然超越了先前的自我,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肆、章法结构分析
章法所探讨的是篇章之条理,亦即连句成节[句群]、连节成段、连段成篇的逻辑组织。
文章的篇章结构,含纵、横两向。其中纵向的结构,由内容,也就是情、理、景、事等组成;而横向的结构,则由形式,也就是各种章法,如今昔、远近、大小、本末、宾主、正反、虚实、凡目、因果、抑扬、平侧……等组成。
以下就〈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分析其章法结构:
一、结构分析表
二、说明
[一]因果法
定义:由一因一果所组合而成的一种章法。「因为……所以……」的构句方式是十分常见的;相反地,由「所以」至「因为」的情形也有;甚至「因为」与「所以」多次交互出现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因此,这样的思维方式,其应用范围扩大到篇章时,那就形成因果法了。
美感与特色:因果逻辑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因果法在文学作品中也就相当的常见。其中最常出现的型态是「由因及果」,这样可以因顺推而产生规律美,也可以全面地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而「由果溯因」的结构,因为「果」一开始就出现,很能够挑起读者的「期待欲」。而其他的变化类型,除了变化的美感外,也藉助「因」与「果」的多次呈现,来更深入内容。
柳宗元自称为「僇人」,即有罪之人。用「恒惴栗」三字概括自己被贬后的心情。这三字既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又同下文游西山时陶醉於自然美的欣喜形成鲜明的对比。柳氏自被贬永州,时时感到屈辱、压抑,*上失败,才华得不到施展,平生的抱负无法实现,於郁闷痛苦之中,只能靠放情山水得到暂时解脱。因此,「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是「因」,下文的游西山是「果」。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是「因」,因为觉得西山令人惊异,所以准备前往一探究竟,「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是「果」。本篇共用两次因果法,皆是「由因及果」的顺推方式,颇具有规律美。
[二]今昔法
定义:将时间中的「今」[现在]与「昔」[过去],依篇章需求作适当安排的一种章法。
美感与特色:「由昔而今」的顺叙方式,是最为常见的叙述方式,也是最符合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的,而合乎规律的东西就是真的,就是美的。至於「由今而昔」的逆叙,是将美感情绪波动最急促、最密集的部分先呈现出来,非常醒目。而「今、昔、今」的结构方式,会将激烈的美感情绪再次重现,形成呼应,有余韵不绝的感受,是仅次於顺叙结构外,最为常见的结构类型。还有其他「今昔迭用」的结构,「今」与「昔」之间会形成一再的、强烈的呼应,美感也因此而产生。
未游西山之前,作者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而游西山之后,便有另一番新的体悟—「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此处用了「今昔法」,是「由昔而今」的顺叙方式,最符合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因此而产生美感。
[三]情景法
定义:是借重具体的景物[实],来衬托抽象的情意[虚],以增强诗文的情味力量的一种章法。
美感与特色:在主客关系中,主体占了主导的位置;主体依据其特殊的情意,检择适合的景象,此即所谓的「知觉定势」。因此景与情的关系是相应相生的,所以可以产生一种「调和」的美感;所给予人的是欣赏而不是推理、说教,而是领悟。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写始游西山之前所见,是
「景」。「到则披草而坐,倾壼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
起,起而归」写当时之所为和所感,是「情」,因此情景交融,产生了一种调和的美感。
第二段正面写游西山的情景。登临俯瞰是「景」,面对眼前奇异的景观,作者的胸怀顿觉
开阔,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油然而生:广大的如同灏气看不到它的边际,欣喜满意地同天地
交游而没有尽期。於是乎「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以致暮色降临也浑然不觉,仍不愿归去。
此时作者觉得自己的心似乎已凝结,形体似乎已消散,与万物融合在一起,达到物我合一的
忘我境界,这是「情」。景和情完全融为一体,写景重在写意,此处情与景的关系是相应相生
的,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四]视角转换法
定义:不从单一的角度去描摹景物,而是将空间三维——长、宽、高互相搭配,造成视角的移动,并将此种变化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章法。
美感与特色:中国传统的观照方式即是仰观俯察、远近游目,因此特别容易形成视角变化的空间。这样的空间结构方式,一方面可以自由的收罗不同空间的不同景物;而且空间的转换,会造成「跃动性的空间美」,十分灵动。
「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是俯视,「尺寸」和「千里」构成强烈对照,千里以内的景物,彷佛容纳於尺寸之幅内,都聚拢在眼底。再向四周望去「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青山、白云围绕四周,在远方与天相接合。这是视角的转换,先俯视,再向四周眺望,造成了灵活跃动的空间美。
三、综合分析
以下试以陈师满铭所分章法四大律分析〈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
[一]秩序律
所谓「秩序」,是将材料依序加以整齐安排的意思。任何章法都可依循此律,经由「移位」[顺、逆]而形成其先后顺序。
〈始得西山宴游记〉运用了「由因及果」、「由昔而今」、「先景后情」的结构,依序说明
了游西山的始末、经过及所见所感。此种秩序发展,形成了规律和稳定的美感,即是所谓的
秩序律。
[二]变化律
所谓「变化」,是把材料的次序加以参差安排的意思。每一章法依循此律,也都可经由「转位」而造成顺、逆交错的效果。
〈始得西山宴游记〉运用了「果、因、果」、「情、景、情」的变化,参差的安排材料,
形成了转位的结构,让文章看起来复杂而有变化,达到了顺逆交错的效果。这种变化形成的
起伏跌宕,可使事物脱离单调,而更显丰富。
[三]联贯律
所谓「联贯」,是就材料先后的衔接或呼应来说的,也称为「衔接」。无论是那一种章法,都可以由局部的「调和」与「对比」,形成衔接或呼应,而达到联贯的效果。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作者因为贬官而到永州,经常流连於山水之中,总以为永州之
山有特殊情态者,皆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无意间发现了西山,「始指异之」,於是辟道,登临
俯瞰,才有更深一层的体悟。用「因与果」、「昔与今」的方法,将这些材料绵密衔接,形成
了「调和」的关系,成功的传达了作者的领略。
[四]统一律
所谓的「统一」,是就材料情意的通贯来说的。这里所说的「统一」,乃侧重於内容[包含内在的情理与外在的材料]而言,与前三个原则之侧重於形式[条理]者,有所不同。也就是说,这个「统一」,所指非一。因此要达成内容的「统一」,则非诉诸主旨[情意]与纲领[大都为材料的统合]不可。而纲领既有单轨、双轨或多轨的差别,就是主旨也有置於篇首、篇腹、篇末与篇外的不同。一篇辞章,无论是何种类型,都可以由此「一以贯之」。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有一个统一的纲领,及「始」字,由「未始知」而「始指异之」,
最后说「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材料可以统合,情意可以通贯,可说是「一以贯之」,
主旨、纲领达到统一律的要求。
伍、结语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主要是采用「由景入情」和「融情於景」的方式来抒发情志,〈始得西
山宴游记〉更是其山水游记的杰作,此次尝试用章法学理论,以具条理性、逻辑性的方式进
行篇章结构分析,使文章的主旨与架构更加清晰,相信日后在中学进行教学时,必能更加掌
握篇旨与章法,感谢这次陈师满铭的篇章结构教学,让我获益良多,能更清楚了解文章理路,
更明确掌握柳宗元文章的特色与艺术成就。
【附录】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壼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参考文献
一、专书[依姓氏笔画 排列]
仇小屏《深入课文的一把钥匙——章法教学》 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 2001年2月
仇小屏《章法新视野》 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 2001年9月
吕晴飞编《散文唐宋八大家新赏》 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2年11月
宋裕等编《高级中学国文第三册》 台南:翰林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8月三版
宋裕等编《高级中学国文教师手册第三册》台南:翰林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8月三版
陈师满铭《国文教学论丛》 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 1991年7月初版
陈师满铭《国文教学论丛续编》 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 1998年3月
陈师满铭《章法学新裁》 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 2002年
陈师满铭《章法学综论》 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 2003年6月
陈师满铭《篇章结构学》 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 2005年5月
欧阳修《新唐书》 二百二十五卷 台北:二十五史编刊馆 1956年
罗联添《唐宋四家诗文论文集》 台北:学海出版社 1996年12月
顾易生《柳宗元》 台北:群玉堂出版社 1992年8月
二、期刊论文
陈师满铭〈谈主旨见於篇末的几篇课文〉《国文天地》三卷六期 1987年11月
陈师满铭〈谈词章主旨的显与隐——以中学国文课本为例〉《国文天地》十一卷三期 1995年3月
陈师满铭〈谈纵横向叠合的篇章结构〉,《国文天地》十五卷七期
仇小屏〈论常见於国小课文的几类章法——以因果类、映衬类、时间类章法为例〉《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学报》十七卷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