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1:5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2 18:38
对中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
(一)父母关系
在众多家庭因素中,父母间的不良关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父母关系不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孩子生活在充满矛盾、父母的要求总不一致的环境中,家庭中缺少宁静、平和、幸福的氛围,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发生神经——心理病态的危险很大。
(二)父母期望
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发展都是不利的,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挫折感、压抑、敌视等不良心理,过低的期望则容易使孩子对自我的评价过低,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
(三)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者抵消的作用上。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不良的影响,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小学生中,家长采取“态度不一致”、“以压力为主”、“歧视”、“经常打骂”等不良教养方式与学生个性、智力以及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关系。
(四)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
许多心理学工作者研究了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孩子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家长本身的不良思想道德素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严重危害,这种危害主要表现在:当孩子发现父母品行不良时,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心理上会蒙上消极的阴影,产生沮丧、怨恨、烦恼和自卑等心理。个性的消极使他们厌恶集体、厌恶家庭,一旦接触了坏朋友或不良思想,特别容易走上歧途;父母自身不正的家庭,父母亲在孩子心目中丧失了威信,无法合理地管理孩子,孩子不信任父母,容易产生虚伪、自私自利等不健康心理。
(五)家庭其他重大生活事件
对儿童青少年影响较大的家庭重大生活事件主要有:父母离婚、父母下岗、亲人生病、去世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2 18:39
当代的健康新概念突破了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局限,包括了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健康的心理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总体是健康的。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呵护下茁壮成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主流的背后,也存在着阴影。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交通更为便捷,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交往更加频繁密切。但与此相对应,心灵的沟通却相应减少,人的内心世界包裹得更紧,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无减。因此,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已成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不良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家庭”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三是家庭经济负担重,父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父母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使子女心灵封闭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父母工作压力加大。于是为了工作,平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
(三)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致使亲子关系紧张
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由于家长补偿心理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非常心切,把子女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他们把子女*进书房题海,稍有不从,就用大道理压人,结果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张;二是重养不重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的营养状况大为改善,中学生的生理发育明显提前,但中学生的心理发育由于家庭、学校的保守、封闭,滞后于生理发育。
(四)独生、独门独户,缺少伙伴
家庭居住条件改善了,孩子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但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缩小了青少年的生活范围,要么与父母、祖父母为伴,要么独处一室。而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二、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问题家庭父母的责任感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问题家庭的父母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顾。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
(二)加强沟通意识,留些时间给孩子
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作为家长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随着节假日日益增多,父母也应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或琴棋书画,或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切莫把大量时光消磨在“筑长城”或舞池中。
(三)改进教育方法,发扬民主作风,转换角色
作为父母要了解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办。心理学家提出“家长民主意识的十条建议”,值得我们家长参考:⑴不训斥孩子,经常训斥会形成厌烦的气氛;⑵不当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⑶纠正缺点不要笼笼统统,总体否定,应具体就事论事;⑷不要显示权威,而是提出具体办法;⑸决不打击孩子,如“我有你这孩子真倒霉”一类的话;⑹尽量应用表扬和鼓励;⑺尊重孩子意见;⑻多说:“你自己决定”;⑼常交谈;⑽与孩子的朋友建立联系,邀他们到家玩。
(四)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
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学路上让子女与其他同学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进行电话交流,或主动到四邻八舍走动。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2 18:39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可以使青少年的性格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