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金陵十三钗,要写影评什么的,谢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1: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8-29 11:16
1、影片拥有两个重要的视点,一个是女学生的(旁白)、一个是好莱坞明星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的伪装神父约翰的,这看似矛盾的叙事方式经过了精心安排:女学生的视点是幸存者的证词,提供了历史叙述的合法性,约翰的视点则是带有普世情怀的国际人道主义,加上国军骁勇善战,这些都与官方在这一段历史上的态度完全吻合,因此此片会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华语电影里,获得内地观众及媒体好评最多的一部。
2、除了端正的意识形态,如好莱坞特效的班底、演技优秀的奥斯卡级别的主演以及催人泪下的通俗剧桥段(后两者对中国观众来说都是永远的制胜法宝),都是影片值得肯定的地方,但这些只是影片的硬件保障,是一种品质上的安全牌。而若要让观众为之动情,还需要更多的细节与氛围营造,但问题是观众在看片时抹眼泪,有可能只是因为感悟生离死别本身,而不是被剧中人的故事打动一样,成为了这类影片必须克服的先天障碍。
3、《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典型的张艺谋作品,其创作模式延续了第五代的制作传统,讲述个体在大环境中的痛苦和选择。由于不善于编剧,所以张艺谋挑选了严歌苓的著作,而一个好的改编剧本是成功的基石;张艺谋向来擅长发掘新人,所以推出了饰演玉墨的倪妮,眼光不凡;此外每一个重要的当代导演都有自己处理视觉画面的一套手法,张艺谋的独特就在于摄影和色彩,这点在《金陵十三钗》中有突出表现。
4、影片完整的情节故事和合理的人物逻辑使影片在战争场面之外,保有持续的戏剧张力和情感认同。影片规避了过去张艺谋大片中的一些弊病。真实的历史事件、虚构的人性故事、性和暴力的元素、战争的大场面、国际的巨星,使得《金陵十三钗》变成资本逻辑和大片法则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影像消费品,它更像是一个高投资的项目,而张艺谋的任务就是让它显得更安全,更具商业价值。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9 22:16
导读:张艺谋的最新电影《金陵十三钗》已经上映,大家热议不断,不管是影片的主题还是演员都已经盖过了《龙门飞甲》,国内对《金陵十三钗》的影评好坏参半,而外国人是怎么看到这部电影的呢?《好莱坞报道者》写了一篇标题为一团揉着妓女、修女和假牧师令人难以置信的纱线的《金陵十三钗》国外影评,对张艺谋的这部电影评价极其低。
《金陵十三钗》国外影评:一团揉着妓女、修女和假牧师令人难以置信的纱线
好莱坞报道者》首席影评人(Todd McCarthy)撰文评论对南京大*的遇难人数产生了质疑。该影评不但没有延续此前《金陵十三钗》好评如潮的口碑,对《十三钗》评价极低,票房前景看淡,而且全文充斥着对故事真实性和可信度的指责。下面就来看看《好莱坞报道者》版的《金陵十三钗》国外影评。
【只有最粗鲁的好莱坞制片人才会想得出来这种奇招--在南京大*如此阴森可怕的事件中注入性幌子--但这就是《金陵十三钗》的中心元素,它是对于一个经常被戏剧化的历史瞬间一个过份算计的、毫无说服力的再创作。作为中国全资的率先启用美国明星的电影之一,张艺谋精心制作的阵容豪华的电影由于贝尔的出现无疑会吸引眼球,但是它还远不如陆川导演用同一事件拍摄的《南京!南京!》,它在北美的商业前途看来十分有限(暗淡)。
为了让观众更容易走进故事,电影有意让一个*上没有信条的美国人走入一群绝望的由教会学校女生和妓女的市民群体。电影从南京失守后的1937年12月13日开始,一群女学生从*教堂找到了临时避难所,得以躲避疯狂施暴的日军。同样藏在那里的是个孤独的美国人约翰米勒,他的大胡子像60年代的嬉皮士,他的行为举止甚至对话同样显得愚蠢而且不合时代。用一个中国人描述他的称谓最为恰当,那就是蠢驴,当无时无刻不自私透顶的米勒扫荡私藏的红酒、索要毫无根据的钱财时,人们不禁会问,也许有许许多多动机把一个白人描写成愚笨的钱财的奴隶,当然独在异乡为异客意识形态上没投入的美国人是个标准的电影人物设置,卡萨布兰卡里的里克就是一个最令人难忘的经典。但是贝尔离那个标准相去甚远。
很显然,从戏剧设置来说米勒需要这样的低起点来完成他从以自我为中心的醉鬼到高贵骑士的转变与升华,可惜的是无论是剧本还是演员都未给人物角色提供任何实际或者生造的人物背景前史,他确实为他所目睹的震惊,但是上几个礼拜他在哪(难道他是外星人)?这个角色没有带来任何观点或者洞察力,他只是个等着被填满的空瓶子。
同样找寻庇护的是当地妓院的十三个花枝招展的妓女,好像是要即将登场唱《花鼓戏》的一个大合唱似的,那些叽叽喳喳的妓女推开那些战战兢兢的女学生把避难所当成了自己的家。米勒以为自己撞了大运,立即对其中最傲慢的玉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玉墨一边吊着心急火燎的米勒胃口,如果你帮我,我就会前所未有地报答你,所有的人都会。帮人的前提是日本人不会动西方人。米勒从混蛋到圣人的不经意的转化源自他穿着的教士僧袍无意间阻止了闯入教堂寻找花姑娘的日军。看到了这个便利,米勒剃掉了他的大胡子,继续披着神父要人的外衣。一个貌似友善的日本军官为他手下的胡作非为道歉并暂时同意提供保护。但他还是要求教会学校的女学生来给日军军官的派对唱歌助兴,当然所有人都知道下场会是*或者更糟,由此引发了在此之前肤浅表面、贪财恋物的妓女转而自我牺牲的空前*的一幕。
这些社会下层的人当面临生死攸关的当口义无反顾无私奉献之举当然会带来不容置疑的感情和道德的力量,但是过多的关于这个*是如何实施的笔墨,无论是从现实世界还是从电影的角度来说都显得不真实不可信,所以结局的可信度和力度都让人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在介绍此片背景时,文章向读者给出了与日本右翼口径一至的数字——“20万”。当然,他同时也指出,此数字存在争议,也有“30万”的说法,不过他放在伤亡数字后的名词并不是people(平民),而是casualties——在字典中的第一条解释为“失去战斗力的士兵”——这也是典型的日本右翼口径,遭*的是混在百姓中的士兵
编后语:看完了《金陵十三钗》国外影评,你是否跟我有一样的感触呢。对于南京大*的这段历史,美国人还是愿意站在*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因为二战虽然是日本发起的,但美国却多次对日本的平民进行了攻击和*。所以美国在心理上倾向于站在*者的角度进行反思和道德救赎。此前的大*经典影片《辛徳勒名单》和《卢旺达饭店》,片中的英雄都来自*者阵营。而十三钗中的拯救者是被*者自己的自觉行动,这一不同的二战文化心理恐将影响美国人欣赏《金陵十三钗》,并对此片在北美的票房和奖项带来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