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没落的原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1:43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19:50
1、从*上看:中国的封建*制度压制商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国内设置重重关卡。封建*走向末期,*上日益黑暗腐朽,社会动荡,生产遭到破坏。
2、从经济上看:原始的小农经济仍是经济体系的主体,商业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资本主义基本上被扼杀在摇篮中。农业的发展也在清朝末期受到严重破坏。
3、从文化思想上看:科举制度在其后期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弊端,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中国根深蒂固的重农轻商思想让很多人不到迫不得已时不去从事商业。
4、从对外关系上看:中国封建末期的王朝主要奉行闭关锁国的*,打击阻碍对外贸易,导致中国人接触不到外面的新东西新思想新制度,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生产技术*的机会。
扩展资料:
社会发展到今天,除了对过去的历史要了解,更应该从历史中学到教训,要深刻认识到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间的差距,要认准形势,抓住机遇努力发展团结,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的国家而不断奋斗,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教训:
1、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从容地建设现代化。
2、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只有进行**和 经济*的改革,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进行民主法制建设,重视教育、科技的创新,才能为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3、只有建立以现代化为导向的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制 订正确的目标和策略,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4、只有用历史的、国际的眼光参与全球化,抓住机遇、吸 收和运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才能更好地推进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19:50
1、从*上看:
A、中国的封建*制度压制商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国内设置重重关卡
B、封建*走向末期,*上日益黑暗腐朽,社会动荡,生产遭到破坏
2、从经济上看
A、原始的农业经济仍是经济体系的主体,商业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资本主义基本上被扼杀在摇篮中
B、即使是农业的发展也是时断时续,往往是朝代初期很重视,末期就受到严重破坏
3、从军事上看
A、中国的封建王朝发展的主要还是比较原始的军队,而西方的洋*洋炮中国的武器根本没法对付
B、中国的军队军纪也比不上西方,特别是清朝末期,吸食鸦片让中国的军队战斗力大大削弱
4、从文化思想上看:
A、科举制度在其后期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弊端,特别是八股取士更是浪费人才,尽培养了一批奴才
B、当西方的文人思想家哲学家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时候,中国的文人还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吟诗作对、*、编纂《四库全书》
C、中国根深蒂固的重农轻商思想让很多人不到迫不得已时不去从事商业
5、从对外关系上看:
中国封建末期的王朝主要奉行闭关锁国的*,打击阻碍对外贸易,导致中国人看不到也学不到外面的新东西新思想新制度,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生产技术*的机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19:51
没落的原因很多。实际上这样的问法本身就欠妥。先回答你意思下的原因:1.列强的搜刮、豪夺。2.战乱频仍,没有强国的环境。3.历代统治腐朽,没有强国之志,却有*之心。4.明清以来中国就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潮,经济技术落后,人才匮乏。5.教育的一个重大缺失——唯科技是重,忽视了民族气节、民族精神的养成,导致了汉奸多,买办多,损害民族利益的人多。这种积弊一直延续到今天。
说近代没落是不妥的。近代中国是个充满动荡、充满生机的时代。新式教育,民主*,机器大生产,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化,新中国的到来,火箭上天的人才储备等等,都是近代送给新中国的礼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19:52
前期的闭关锁国1、从*上看:
A、中国的封建*制度压制商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国内设置重重关卡
B、封建*走向末期,*上日益黑暗腐朽,社会动荡,生产遭到破坏
2、从经济上看
A、原始的农业经济仍是经济体系的主体,商业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资本主义基本上被扼杀在摇篮中
B、即使是农业的发展也是时断时续,往往是朝代初期很重视,末期就受到严重破坏
3、从军事上看
A、中国的封建王朝发展的主要还是比较原始的军队,而西方的洋*洋炮中国的武器根本没法对付
B、中国的军队军纪也比不上西方,特别是清朝末期,吸食鸦片让中国的军队战斗力大大削弱
4、从文化思想上看:
A、科举制度在其后期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弊端,特别是八股取士更是浪费人才,尽培养了一批奴才
B、当西方的文人思想家哲学家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时候,中国的文人还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吟诗作对、*、编纂《四库全书》
C、中国根深蒂固的重农轻商思想让很多人不到迫不得已时不去从事商业
5、从对外关系上看:
中国封建末期的王朝主要奉行闭关锁国的*,打击阻碍对外贸易,导致中国人看不到也学不到外面的新东西新思想新制度,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生产技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