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3:55
共8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02:16
展开3全部1、海禁是禁止人民海外贸易,不许下海出国;闭关锁国是外国船来华也是犯罪。
2、锁国和闭关是一个意思,封闭本国所有关卡,不与外国贸易,除了少数几个朝贡贸易的国家。
3、海禁*仅仅只是对海关、港口的封锁与禁止。而闭关锁国是禁止整个国家对外交往,不让国家与外联系、进行贸易,而是自己把国门关上,自家享乐。
扩展资料:
一、海禁*简介:
海禁又称“洋禁”,是孤立主义*的一种,旨在禁止民间私自出海,有谓“尺板不得出海”一说。海禁*的具体实施随著*不同而有张有弛,即“严禁”及“弛禁”之分。一般认为,海禁的主要目的是有消灭反叛势力、打击海盗及走私,保障社会稳定等。
海禁*也*了外国商人前往本国通商,实际上真正受到打击的更多是本国对外的贸易及渔业。海盗和走私商人的活动亦反而因为海禁而更加猖獗,对本国及其周边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中国历史上海禁的高峰期是在明清两朝,不仅在*上有所强化,而且持续时间长达多年。中国的海禁也成为东南亚陶瓷业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藩属国例如琉球等国家,亦因为海禁的关系,利用独占与中国贸易的契机而获取大量利益。
二、闭关锁国*简介:
闭关锁国*,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严格*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落后予西方国家。
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1405-1433)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
1723年(雍正元年),因与罗马教廷间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白热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并*贸易,被视为锁国的开始。
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清朝海禁
百度百科闭关锁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03:34
海禁只是禁止中国人与外国人在沿海的往来,而闭关锁国*禁止中外往来的地域就不止海疆,应还有内陆的疆界口岸。我们一般认为海禁是明清两朝时期的对外*,海禁等同于闭关锁国*,闭关锁国*在明清时期就有了。
海禁*主要是防止中国人私下与外国人通商,对外国人来华只要在*的规定范围内是允许的。海禁”解释为“中国古代*为了整顿沿海治安,清理走私,保障社会安定起见。
采取的一种禁阻民间人士非经过官方许可,私自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 ,又称洋禁”;“闭关锁国”*解释为“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严格*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
这两个*虽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我国封建统治者为巩固统治的对外*,根源都是我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下得以实施的结果,都对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甚至于可以说闭关锁国*是对海禁*的进一步发展和延续),但是这两个*无论从禁止的地域、对象还是内容上都是有着显著区别的。
一、明朝海禁
1.明朝海禁是十四世纪时明朝*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的统称。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扰。 对此,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自元朝开始的海禁* 。
2.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 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愈加严格,虽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发展。
3.隆庆年间明*调整*,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海禁的解除为中外贸易与交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明朝的海禁*自洪武年间开始到明末海禁的废弛经历了一个多变的过程。
4.从明初严厉的海禁*,永乐年间海禁的松弛,永乐后(洪熙—弘治)海禁*的再强化,嘉靖年间的海禁*高度强化,隆庆开放和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明末海禁的废弛。这些*对明朝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闭关锁国
1.闭关锁国*,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严格*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落后予西方国家。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1405-1433)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
2.1723年(雍正元年),因与罗马教廷间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白热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并*贸易,被视为锁国的开始。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
3.清代实行了“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的观点源于当时试图向中国推销其商品(特别是鸦片)的英国商人,马克思曾在他的文章中接受了这一观点,后来这一观点于20世纪50年代纳入了当时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写入了教科书,并且形成了一个观点认为“清代闭关锁国”。
4.从相关*执行中实际的微观行为和宏观效果上看,同样不是。另外,明清两代,明朝虽然在明前期至隆庆开关时期近乎全面海禁,但仍然在隆庆开关时开放了漳州月港一处口岸。明代禁海时期约占75%,开海时期约占25%。在鸦片战争前的清代,禁海时期约占15%,开海时期约占85%。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海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05:09
禁海*,是为了防止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区,是一种*保护——是出于*目的。
闭关锁国*,则是完全封锁国家对外的交往,最主要是经济上的封锁。连带*、文化。在这项*之下不是完全封闭、完全禁止,而是严格*。
共同点——这两个*都是官方针对民间的。还要注意二者有继承关系,海禁产生于明朝,后来发展成为闭关锁国,被清*沿用。
不同点
一、实施背景不同:
明朝海禁:
明朝建立之初,退居北方草原的蒙古势力仍对明朝构成一定威胁,日本倭寇在沿海进行*扰掠夺,政局不稳。
清朝闭关锁国: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满州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建国之初,内有多股反对势力的反对,如前明残余势力、明末农民起义军队等多股反对势力,外有西方殖民者的*扰掠夺,统治亟待加强。
二、主要针对对象不同:
明朝海禁主要是针对倭寇,而清朝闭关锁国先是针对东南沿海抗清势力,后来主要用于防范西方殖民者。
三、具体内容、程度有所不同:
明朝海禁范围主要在经济领域,以打击走私为主,带有对外经济制裁的一面。而且,明代的海禁只禁止中国民间私人出海贸易,但欢迎外国人来华贸易,不过这种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舶贸易”。明成祖命郑和七下西洋,不仅运载大量货物到亚非各国贸易,而且广泛招徕各国商人。
对于西方先进技术和物产,也并不排斥,当时葡萄牙人、荷兰人来到中国,明朝人发现,他们的大炮很厉害。于是,戚继光很快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牙人、荷兰人制造大炮的技术,并将此类大炮装备中*队,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是在明朝,一大批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产品引进到中国来。例如,玉米、甘薯、 烟草等,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
清初顺治帝下达“禁海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违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入官,本犯产尽给告发之人。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行首告,论死。沿海可泊船舟处,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口,如有登岸者,防守官即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顺治十八年,清廷更进一步下达“迁海令”,以保证“禁海令”的施行。
强迫海岛和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不得逾越。 同时在法律上规定: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棉出境贸易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官吏庇纵者同罪。“禁海令”和“迁海令”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并严重地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致沿海三十至五十里内,满目荒凉。
康熙统一台湾后,一度开放海禁,但仅过了二十多年,又担心沿海居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满清统治,再次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更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进行贸易,规定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而且只允许由*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 乾隆二十四年, 清*又制订《防范夷商规条》,规定“防夷五事”。即:永行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必须冬住者只准在澳门居住;外商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禁止中国商人借领外商资本及外商雇请汉人役使;严禁外商雇人传递消息;于外国商船停泊处拨营员弹压稽查。“防夷五事”将对外贸易严加管理,有了明确的法规,使闭关*形成为制度。总之,在清朝闭关锁国*下,中国民间私商不能出海贸易,外国商人也*来华贸易。涉及内容不但包括经济领域,还包括技术、文化领域,是全方位的禁止、*海外贸易。
四、危害严重程度不同:
明朝中前期,中华文明依然处于世界领先;清朝时,中国已经无论是制度、经济、技术还是思想文化都全方位落后于世界潮流,在这样不同背景下的海禁*,加上具体措施、程度的不同,就造成乐不同的程度的后果,明朝海禁,对中国海外贸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不如清朝闭关锁国带来的巨大摧残和扼杀。
综上所述,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是一脉相承的*,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但是,二者实施的背景、主要针对对象、具体内容、程度、后果都有所不同,清朝闭关锁国实际上是明朝海禁的变本加厉,更加全方位、*化、制度化。
海禁是清*出于防汉制夷的*考量,同时为了打击毁灭反清复明实力而配套施行的一套空前绝后的闭关锁国*。
清朝于1655年首次下达严格的禁海令,“片板不得出海”,顺治、康熙年间采取一系列强化措施,直到清朝平定台湾的第二年(1684年)才重新开海,但对海上贸易仍有一系列的禁令和*。鸦片战争之后,清*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海禁彻底结束。
海禁有利于维持清*的统治,但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大大破坏了沿海地区的经济,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外交往和发展受到阻碍,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闭关锁国*,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严格*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落后予西方国家。
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1405-1433)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
1723年(雍正元年),因与罗马教廷间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白热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并*贸易,被视为锁国的开始。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
百度百科海禁网页链接
百度百科闭关锁国网页链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07:00
海禁针对的是国民不准出海,外国不准进海,是出于*目的,防止内外的反对势力结合起来威胁自身统治,对经济连带的进行封锁。
而闭关锁国则是彻底的不与外界交流,是一项经济*,连带*、文化。在这项*之下不是完全封闭、完全禁止,而是严格*。那些*皇帝还在做着春秋大梦,认为自己天下第一。
拓展资料:
他们都导致了明清时期中国的衰败以及列强的入侵,这两个*都是官方针对民间的。
二者有继承关系,海禁产生于明朝,后来发展成为闭关锁国,被清*沿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闭关锁国 百度百科:清朝海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09:08
海禁有一个简单的描述叫做“片帆不得下海”——是出于*目的,防止内外的反对势力结合起来威胁自身统治——但是对经济连带的进行封锁。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1:33
宋朝自宋太宗赵光义时便开始了全面海禁。据《宋史》里的《太宗本纪》记载,雍熙二年(985年)九月赵光义“禁海贾” [1] ,又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初年(976年)规定私自与海外诸国贸易者,满一百钱以上判罪论处,十五贯以上就在脸上刺字发配流放到海岛,也就是说赵光义不止是全面禁止海外贸易,甚至连陆上与外国贸易也全面禁止,他还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作为一项长期国策来实行。淳化五年(994年)还特意重申禁令,惩罚的法令也十分严酷,满一百钱就属于犯罪,超出十五贯就要在脸上刺字发配流放到海岛;后来又规定四贯以上判一年徒刑,二十贯脸上刺字发配当地当役兵。 [2-3] 赵光义之后,宋朝海禁*趋于宽松,但并不意味海禁*的取消。据学者陈高华在《北宋时期前往高丽贸易的泉州舶商》一文指出,宋仁宗时期有关市舶的条法《庆历编敕》和《嘉祐编敕》,都明文规定:“客旅于海陆商贩者,不得往高丽、新罗及登莱州界。”,而宋神宗时期的《熙宁编敕》也规定:“往北界高丽新罗并登莱界商贩者各徒二年。”,直到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才取消禁令。 宋神宗之后,宋朝海外贸易开展比较正常。然而,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初期,宋高宗出于*考虑实行海禁,据《宋史·高宗本纪》记载,他在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己未,“禁闽、广、淮、浙海舶商贩山东,虑为金人乡导” [4] 。不仅如此,他还在绍兴二年(1132年)八月下诏没收沿海百姓的海船,每年更换一次,守卫海道险要,实质与海禁并无多大差别 [5] 。又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高宗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兴榷场,遂取腊茶为榷场本,凡胯、截、片、铤,不以高下多少,官尽榷之,申严私贩入海之禁。”也就是禁止腊茶海外贸易。 [3] 宋高宗之后,宋孝宗开始调动军事力量打击海上私商集团。据《宋史·孝宗本纪》记载,孝宗于乾道五年(1169年)二月乙未,“命楚州兵马钤辖羊滋专一措置沿淮、海盗贼” [6] ,宋廷又于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乙巳,“命沿海诸州督捕海寇” [7] 。 [3] 总的看来,南宋海外贸易还是趋于正常。不过也有例外情形,即宋理宗于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禁毁铜钱作器用并贸易下海” [8] ,又于淳祐十年(1250年),“以会价低减,复申严下海之禁。”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4:14
海禁*是海外贸易的禁止方面,闭关锁国是牵涉到很多方面的,比如文化、科技。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7:12
明朝的禁海*,是为了防止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区,是一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