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3: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20:16
血液是由55~60%的血浆和40~45%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的。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它的机能是运送氧气到身体各部,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送到肺部随呼气而排出体外;其次是白细胞,它能帮助人体抵御细菌、病毒和其他异物的侵袭,是保护人体健康的卫士;再者为血小板,当人体出血时,它可以发挥凝血和止血的作用。血浆中的90%是水,其余为蛋白质、钠、钾、激素、酶等人体新陈代谢所需要的物质,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血液由溶胶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血凝块,这一现象叫做血液凝固。血液流出人体血管就会发生凝固。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复杂的化学连锁反应的结果,其最后阶段是由原来溶解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像细丝一样,在形成过程中相互交错重叠,并把血细胞网罗在内,使原来呈溶胶状态的血液逐渐变成凝胶状态的血凝块。血凝块形成以后,由于血小板收缩蛋白的收缩作用,使血凝块回缩变硬,同时析出淡*透明的液体——血清。血管内循环着的血液一般不会发生凝固,主要原因是:(1)正常的心脏和血管的内膜光滑,不致发生血小板的破坏;(2)血液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是体内产生的一种较重要的抗凝物质。它可以抑制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3)血浆中还有使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的物质,可以随时将血管内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