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与”的一词多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3:56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22:06
你举得例子里,"与"都是介词“和”和“同”“与”的意思,本义。这个我非常确定。
每句给你简单翻译一下吧。
1.苏轼 和 客人一起在赤壁之下泛舟游玩
2.而我能够 与 你一同享用
3.(这是何等)辽阔广大啊,仿佛已 与 整个宇宙间的浩气融合为一,哪里还能找到它的尽头?
4.知道可以战 和 不可以战的人,才能胜
5.你们(客人)知道水 和 月亮 吗?
与有很多意思,比较常用的有:
与在文言文中作动词:赐与
例: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与在文言文中作名词:
例: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与在文言文中作介词:跟、和、及
例: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参与的意思
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作助词: 和、同
例: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谢谢,望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22:07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悠悠乎与颢气具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以上句中的“与”,都是“和”的意思。
“与”还有如下意思:
“亲附、结交”,如“失其所与,不知(智)”——《烛之武退秦师》
“给” ,如“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替”,如“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同意、赞成”,如“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参与”,如“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通疑问语气词“欤”,如“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22:07
苏子”,包括像“孔子”“孟子”中的“子”在古代并不是尊称,只是现代人把它们当做尊称罢了。如果要翻译“苏子”的话,用“苏先生”就很恰当了。
那么,用名字来称呼自己在现在也很常见啦。举些古代的例子么,司马迁总是在《史记》每一篇最后写上“太史公曰,****”,太史公就是指司马迁自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22:08
1,2为“和”
3.却(不是横清楚)
4.或
5.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