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2:4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0:28
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根据《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
第十三条 从事无照经营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相关法律、行*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法律、行*规对无照经营的处罚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四条 明知属于无照经营而为经营者提供经营场所,或者提供运输、保管、仓储等条件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
扩展资料:
查处取缔无照经营的程序
1、除适用简易程序外,应当适用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立案、调查取证;听取申辩和举行听证;审核决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备案;行政处罚决定书的交付或送达、执行。
2、实施查封、扣押,必须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并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当场交付查封、扣押决定书及查封、扣押财物的资料清单。
3、查封、扣押不得超过法定期限,并应在查封、扣押期间作出处理决定。被查封、扣押财物应当予以没收的,依法没收;不再需要查封、扣押的,立即解除查封、扣押。
查处取缔无照经营的职责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及时查处其管辖范围内的无照经营行为。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未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核发营业执照,未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吊销营业执照、撤销注册登记。
未依照本办法规定的职责和程序查处无照经营行为,或者发现无照经营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支持、包庇、纵容无照经营行为,触犯刑律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0:28
这要看具体情况,一般情况如下:
1、对于无证经营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危险物品肇事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无证经营行为规模较大、社会危害严重的,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3、无证经营行为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没收专门用于从事无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材料、产品(商品)等财物,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扩展资料:
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
第一条 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决定的规定,从事无证无照经营。
第三条 下列经营活动,不属于无证无照经营:
(一)在县级以上地方*指定的场所和时间,销售农副产品、日常生活用品,或者个人利用自己的技能从事依法无须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活动;
(二)依照法律、行*规、*决定的规定,从事无须取得许可或者办理注册登记的经营活动。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工作,建立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工作机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0:29
从事无照经营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相关法律、行*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法律、行*规对无照经营的处罚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依据*颁发的《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规定:第十三条 从事无照经营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相关法律、行*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法律、行*规对无照经营的处罚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十四条 明知属于无照经营而为经营者提供经营场所,或者提供运输、保管、仓储等条件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0:29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您好,我是律临平台合作律师,很高兴为您服务提问您好,我是律临平台合作律师,很高兴为您服务【回答】
我这就是个小店,我有营业执照和许可证是别的售卖店的,我在家并不卖货。他现在说要罚款,如果处罚怎么处罚
在吗律师,看到麻烦回复下
回答您好,无证照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等物品,违法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2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
提问货值金额是指什么,还有就是我看那个无证无照查处办法第十三条说的是1万元以下。
回答您好,货值金额就是违法生产销售的食品的数额
如果数额不大的话,就是在一万元以下进行处罚的哦
提问那这个数额怎么计算,啥时候销售的数额
回答就是您无证经营的话,大概销售了多少数额,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食品安全法》作出行政处罚时,违法所得应为实施违法行为的全部经营收入,不扣除应缴税款或所生产、销售食品或原料的购进价款。货值金额的计算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食品安全法》作出行政处罚时,原料及食品添加剂按照进价计算货值金额,半成品按照原料价格加其他成本计算货值金额,成品(包括已售出、未出售、抽样检验)按照销售价格计算货值金额。销售价格应当以销售单、合同、货价签等明示的单价计算,没有标价的,按照该产品被查处时市场零售价的平均单价计算货值金额。
提问就是家里有的东西算多少货额吗
回答原料及食品添加剂按照进价计算货值金额,半成品按照原料价格加其他成本计算货值金额,成品(包括已售出、未出售、抽样检验)按照销售价格计算货值金额,这些都是计算在内的哦
提问您好,我是律临平台合作律师,很高兴为您服务【回答】
你好律师,我开了一家鸭货店,类似于绝味鸭脖这种,因为需要在家里卤货,因为和邻居拌了两句嘴被举报了,市场监督局过来检查说无证经营,要罚款,先让我暂停营业了,请问这种情况一般怎么处罚,我没有造成任何损害,就是人家举报的,不是因为买东西的吃坏了投诉的
您好,我是律临平台合作律师,很高兴为您服务【回答】
你好律师,我开了一家鸭货店,类似于绝味鸭脖这种,因为需要在家里卤货,因为和邻居拌了两句嘴被举报了,市场监督局过来检查说无证经营,要罚款,先让我暂停营业了,请问这种情况一般怎么处罚,我没有造成任何损害,就是人家举报的,不是因为买东西的吃坏了投诉的
您好,我是律临平台合作律师,很高兴为您服务【回答】
你好律师,我开了一家鸭货店,类似于绝味鸭脖这种,因为需要在家里卤货,因为和邻居拌了两句嘴被举报了,市场监督局过来检查说无证经营,要罚款,先让我暂停营业了,请问这种情况一般怎么处罚,我没有造成任何损害,就是人家举报的,不是因为买东西的吃坏了投诉的
您好,我是律临平台合作律师,很高兴为您服务【回答】
你好律师,我开了一家鸭货店,类似于绝味鸭脖这种,因为需要在家里卤货,因为和邻居拌了两句嘴被举报了,市场监督局过来检查说无证经营,要罚款,先让我暂停营业了,请问这种情况一般怎么处罚,我没有造成任何损害,就是人家举报的,不是因为买东西的吃坏了投诉的
您好,我是律临平台合作律师,很高兴为您服务【回答】
你好律师,我开了一家鸭货店,类似于绝味鸭脖这种,因为需要在家里卤货,因为和邻居拌了两句嘴被举报了,市场监督局过来检查说无证经营,要罚款,先让我暂停营业了,请问这种情况一般怎么处罚,我没有造成任何损害,就是人家举报的,不是因为买东西的吃坏了投诉的
您好,我是律临平台合作律师,很高兴为您服务【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0: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许可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5年9月1日起施行。通过对《条例》的认真学习,笔者有几点看法,提出来供大家探讨。 无证生产和销售或在经营活动使用无证产品的处罚设定得不对等,有不合理的地方。笔者认为,《条例》第四十五条对生产环节无证生产的处罚金额主要采用了《产品质量法》“货值金额”的模式;而第四十八条对流通环节(销售和经营活动中)的处罚金额则采用另外的模式,即“5~20万元”。从性质上来说,无证生产是源头,行政相对*多数时候是主观故意行为,而销售或经营活动中使用无证产品,行政相对人可能主观上还不是故意行为(不知情),但客观存在,所以无证生产远比销售或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无证产品的行为性质严重得多。但同样是小规模生产和小规模销售或在经营活动中使用,后者的处罚力度很多时候似乎要大得多,和《行政处罚法》的“违法行为和处罚程度相当”的原则相违背。 对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使用无证产品的处罚条款有不完善之处,可能影响法规的严肃性、执行力。《条例》第四十八条对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使用无证产品的处罚规定“责令改正,处5万元到20万元的罚款”等等处罚,笔者认为一是处罚的金额设定过大,有时脱离实际,基层不便于执行,如一家经销人造板产品(实施了生产许可的产品)的经销企业,总共经销无证产品的货值金额才几千或上万元,按《条例》处罚底线就是5万元,不具备可操作性,行政相对人也承担不起,同时也不服,但罚款金额如果低于5万元,又不符合《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从轻或减轻”的法定情形,失去了法规的严肃性;二是处罚后,对所涉案无证产品的处置,《条例》没有作规定,是罚款后“放行”?还是没收产品?没有一个说法。 关于查封、扣押的期限不明确。《条例》第三十七条赋予了质监部门对涉案物品查封、扣押的职权,但是包括配套的《条例》实施办法对查封、扣押的期限都没有明确。究竟是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7天,还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的15天或者是《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三个月期限?笔者认为,“三个月”比较合理,即在一般办案的时限内。建议总局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