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3:2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7:57
姜子牙亦作姜尚,也称吕尚。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 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 ,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
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事处,闲居在家。相传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伐鱼河畔),才遇到求贤若渴的姬昌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姬昌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请他坐车同归,并拜他为师,从此开始了他兴周灭商的人生道路。
扩展资料:
姜子牙的一生颇具传奇的色彩,他胸怀经纶,但直到72岁才被周文王姬昌赏识,迈进人生的辉煌。对于人的一生来说,72岁已经是一个不忍卒睹的年纪,但姜子牙偏偏在如此的年纪成功了,而他成功的方法就是“钓鱼”,姜子牙这为求贤达的“钓鱼”之法。
可说是开创了名士养名的先河,为历代的名人高士所效仿和追随。但养名之法无论怎样显摆,都脱不掉世俗的烟火,所以大多数名士养名的最终目的还是待沽身价,等待遇上合适的“买主”,以便将自己“卖”出去,如东晋时的谢安,就是一个比较显著的例子。
谢安年轻时养名自重,多次拒绝入仕,直到四十多岁时才荐于桓温麾下,不久又弃桓温,扶立幼帝,乃至权倾天下。名士养名,古今有之。但养名方法和目的却尽不相同,有些人是真正的志趣高雅,潜心休养出一身的正气名望,有些人却是借养名之法以图富贵。
但无论怎样,自太公钓鱼后,历代的名人高士就有了这样一条隐显的养名途径,并以“养高”的说法,来表达这样一种高雅的方法志趣。《世说新语》甚至还专门为此辟出一门《栖逸》,可见对这“养名”的重视。
看姜子牙的生平,不难发现姜子牙就是这样一个“志在千里”的人物,以之相对的却是他生活上的低能。姜子牙干过屠夫和小贩,却因不擅经营,导致穷困潦倒,这大概也是他的心思不在生活上的原因。《苻子·方外》中载:“太公涓钓于隐溪,五十有六年矣。”
如果从姜子牙72岁被姬昌看中反算,那么姜子牙从16岁就开始“钓鱼”了。文中还记载,姜子牙钓鱼钓了几十年,却“未尝得一鱼”,有个叫鲁连的人听说后觉得很奇怪,就跑来看,只见姜子牙只是坐在河边的石头上唱歌,钓钩上连鱼饵都没有,这怎么钓鱼。
从这里可以看到,姜子牙根本没有钓鱼的心思,“钓鱼”不过是他的养名之法,问题是他没有谢安那样富裕的身家,所以导致了半生的潦倒,摊上姜子牙这么一个“胸怀大志”的人物,倒是难为他的妻子了。关于姜子牙的妻子,《封神演义》中是那个刻薄的马氏。
因为姜子牙不务正业,生活穷困,所以抛弃了姜子牙,后来见姜子牙发迹了又想复合,还和姜子牙搞出了一个“覆水难收”的典故。但历史上姜子牙的妻子不是马氏,而是叫申姜,小名“桃花女”,还是大族之女,十几岁就嫁给了姜子牙,为姜子牙育有1女15子。
姜子牙不务正业几十年,仍然对其不离不弃,可谓贤妻。可以想见,姜子牙若不是背后有申姜如此的贤妻,他也不能这样“钓鱼”晃荡几十年,怕不是早饿死了。幸好姜子牙的“钓鱼”养名之法,最终钓到了周文王这条“大鱼”,既不负他的一身才学经论,也不负随他半生潦倒的发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子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7:58
姜子牙叫吕尚,周朝建立后被封于齐,死后谥号为太公,所以民间俗称他为姜太公。姜尚正确的称呼应该是吕尚,姜是他的姓,吕是他的氏。吕这个氏是因为他的先祖在五帝时期曾被封于吕这个地方,于是他家便以吕为氏。 先秦时期的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先秦时期,姓是人人都有的,因为人要有婚姻,而姓的功能就是区别婚姻,使源自同一父系祖的人与人这间不致于通婚造*口素质下降。到了周代从礼法更是禁止同姓结婚,即所谓的“同姓为婚,其生不蕃”。所以哪怕是一个地位卑贱的奴隶,都要有姓。而氏则不同了。氏是贵族身份的标志,因此只要不是贵族或贵族的后代,就没有资格有氏。氏从姓中分出,因此从属于姓。但是男姓贵族们在交住的过程中,他们并不使用姓,而是使用用氏。因此从男的称谓上看不出他的姓,如大思想家孔丘,字仲尼,我们看不到他的姓,而我们都知道他姓子。但是女子是称姓的,但与现在不同的是,姓要放在她的名、字、谥号等的后面,如卫灵公的夫人,孔子的本家南子,子是她的姓。其他如文姜、宣姜、伯姬、息妫、褒姒等,姜、姬、妫、姒是她们的姓。 我们现在姓其实绝大多数是先秦时期的氏,只有极少数先秦时期的姓保留到了现在,如姜、姚、姬等。先秦时期,一个姓往往会分出很多的氏。就拿姜子牙的后人来说吧,姜子牙的后人中,齐国的历代国君是以吕为氏的,另外,从齐国公族中还分出了崔氏、高氏、国氏、齐氏等。姬姓分出来的氏更多,如晋国的有羊氏、杨氏、韩氏;其他的有毛氏、刑氏、蒋氏、鲁氏、季氏(季孙氏)、孟孙氏(孟氏)、叔孙氏、展氏、吴氏、国氏、蒯氏、卫氏等;嬴姓分出来的有赵氏、秦氏、梁氏、黄氏、*、英氏、徐氏、谭氏等。 一个姓分出多个氏,因此难免会有字相同的。如孔氏,有子姓孔氏,鲁国的孔子家族;姬姓孔氏,如卫国的孔文子家族;妫姓孔氏,如陈国的孔宁家族。氏相同,只要姓不同,两个家族就可以通婚。相反,如果姓相同,氏不同,两个家族也不能通婚,否则就是有违礼制。有个鲁国国君他娶了吴国公族的女子为妻,结果被当时人嘲笑,因为鲁国国君与吴国的公族是同姓,他们都姓姬。 姓与氏合流开始于春秋末期,当时社会急剧动荡,很多原来是贵族的因为亡国亡家,或者枝庶分出而丧失了贵族的身份,成为普通的平民。但是他们把自己的氏也带到了平民阶层当中。象孔子的弟子曾参,他的高祖父是缯国(今山东苍山西部,夏帝少康之子曲烈的封国)的世子,名叫巫,因为国家被莒国所灭,世子巫逃到了鲁国,沦落为普通的平民。这样的例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数不胜数。还有些平民他们因为自己的学识或能力等原因成为新贵,这些人便把自己以前的居住地、职业等当做自己的氏。 到了战国末期,氏已经变得非常稳定,并在很多场合下起到了姓的功能。到了汉初,姓与氏的区别则几乎消失了。因此司马迁在写《史记》时直接按照汉代习惯混同了。还有古代的大姓,如姬、子、嬴、妫等到现在没有,这是因为男子称氏不称姓,姓与名不联称所致。而氏与名或字是联称的,因此当氏逐渐稳定并替代姓的功能时,人们自然也就渐渐把自己的本来的姓给忘记了。现在姬姓、姚姓等少数存留下来的,多为后代人为某种原因改回去的,如周姓改回本姓姬姓,当然也很多姬姓在唐代为避唐玄宗的讳改成周姓等。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7:58
两者都可以。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7:59
姜尚(前1128~前1015),字子牙,吕氏,姜姓,一名望,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世称 “姜太公”。汉族(华夏族)。由于是“吕氏,姜姓”。所以都可以叫。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7:59
中文名:吕尚别名:太公望,姜子牙,姜太公国籍:中国出生地:东海上(今安徽临泉县姜寨镇)出生日期:约公元前1128年逝世日期:约公元前1015年职业:军事家,*家,丞相主要成就: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代表作品:经典兵书之一《六韬》尊号:太公望谥号:昭烈武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