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动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1:0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5:13
有以下几点动因。
一、市场
(一)中国市场的地位日益重要。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发达国家的市场相对成熟和饱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相对较小,而中国经济近10年来持续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核算表明,
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8.7%。中国市场总规模不断扩大。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的*公司自然不可能忽视中国这一最具前景的市场。
二)消费
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宏观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的周期,而且随着各项宏观*措施的逐步到位,我国经济运行朝着*的预期方向发展。
二、资源
(一)、廉价劳动力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排在前面,而在美国每小时工资约为16美元,在墨西哥约为4美元,在中国约为0.5美元。所以,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也是吸引大量外国企业在华投资的原因之一。在华设厂投资,利用当地人力资源,既符合市场需求,又节省了劳动力方面的投资。
(二)、自然资源,以往东道国吸引对外直接投资的最重要因素是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外国企业利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中国的资源加以利用。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5:13
1,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巨大的劳动力市场
2,低廉的原材料价格
3,优惠的投资*、税收*、出口*支持
4,和平稳定的*环境,与周边国家和谐的关系
5,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消费潜力
6,日益增强的中国国际影响力
7,企业和产品生命周期变化,产业战略转移的需要
8,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本国难以发展
9,部分污染严重的企业,因本国**而*向国外转移
10,其他原因,如因*原因、经济原因或者偶然因素进行投资转移的
前六个原因可以概括为外部原因,后四个原因可以概括为内部原因。
反对复制网上文章的观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5:14
*公司在华投资的战略调整及其影响
新闻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2006-7-26 14:40:00)
90年代以来,*公司在中国投资迅猛发展,在“财富500强”中,目前已经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0,*公司抢占中国这块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后市场的竞争亦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其在华投资战略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
一、动因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停滞不前,而中国经济一支独秀。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努力实现*投资战略的全球化、系统化的*公司自然不可能忽视中国这一最具前景的市场。中国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是促使*公司调整在华投资策略的最根本的因素,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
近十年以来,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引起了中国市场总量规模的扩大,这个市场的规模和容量,对于*公司的全球战略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在整个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的市场是相对成熟并饱和的,要增加这一市场的份额比较困难;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相对较小,而中国这么一个庞大而且增长迅速的市场在其中尤为引人瞩目。能否迅速进入中国市场、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对增强*公司全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中国的市场亦在迅速分化和变化之中
9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均收入迅速增加,各种阶层逐渐形成,使中国市场的变化和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公司需要进行战略调整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在中国市场,*公司不仅面临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压力,同时面临众多*同行的竞争,竞争的多元化和激烈程度的深化也需要*公司调整其在华战略,这是由当今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二元结构下的增长,是低成本的劳动力无限增长条件下的增长,*公司增加在中国的投资,扩大在中国的业务规模,可以较低的成本取得其所需要的劳动力,这样在中国的业务始终可以保持低成本的优势。
3、中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为*公司的战略调整提供了契机
先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公司,由于尚不清楚中国宏观*和市场的变化,故其在战略上处于被动的状况,很难获得竞争的主动权;而如今通过对中国市场十几年的认识和了解,*公司也基本具备了对中国市场的驾驭能力。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公司可以基于WTO这一平台,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判断,进而从整体上积极主动地将中国市场竞争纳入到其整体战略规划中来,而不必像以前简单地凭技术或资金去追求一点一事的零散业务和利润。
4、中国国内产业面临大整合的局面为*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机遇
由于历史和*等非经济因素,中国的资本配置存在严重的“资本分散”与“资本重叠”并行的结构性问题,导致有限的资本投入没有用在“刀刃”上,形成众多的经济瓶颈和产业盲点,造成结构性的过剩,许多行业诸如冰箱、彩电、PC、啤酒、汽车等都将进行产业整合和竞争格局的重新分配。
根据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简森(Michael Jensen)的理论,解决行业过剩能力需要有一个企业退出机制。然而企业主动退出一个“微利”行业在现实经济中并不常见。更多的“企业退出”是藉外在的市场并购得以实现的,而并购正是解决中国资本配置结构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中国加入WTO后诸多非经济因素的逐渐消失,*公司凭据其雄厚的资本实力无疑将成为产业重组中的主要力量之一。
5、中国当地企业迅速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国本土企业,特别是很多民营企业在逐渐成长,生产设备、管理水平、质量控制以及生产组织方式,都达到了国际市场的要求,同时外国大的*公司和大型的零售商、批发商,为了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为了稳定供货来源,他们也愿意对少数企业投资,控制一部分股权,参与供货企业的重大决策,以防止对手的进入。另外,近几年来诸如海尔、华为等民族企业的迅速崛起,也使*公司感受到了来自本土企业的竞争压力,这也是促使其实施在华战略调整的因素之一。
6、加入WTO以后,中国法律和外商投资*法规等制度环境将不断完善,为*公司增加在中国的业务以及进行战略调整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
随着中国加入WT0,对外资的*将由超国民待遇与*并举向国民待遇转变。为鼓励竞争、提高效率,国家开始退出某些行业,根据WTO相关条款,中国对部分领域的投资规定了地域、过渡时间及对应的最高持股比例。新修改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原来禁止外资投资的电信、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首次列为对外开放领域,增加了76条鼓励类项目,*类则大幅减少近2/3 ,同时在制定中的《国有股减持*》、《收购兼并细则》等法规将对外资收购国内上市公司提供法律依据及操作程序。这就为*公司战略调整提供了制度基础。
二、主要方式
上述诸多动因促使*公司在华战略开始由被动的适应向主动的战略性规划转变,其战略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在华的业务以增强其在中国和在全球的竞争力
90年代后*公司在华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1997年之前,*公司在华投资高速发展,从1998年开始,进入稳步发展和调整阶段。
1997年以前,进入中国的*公司,一则受制于*等外部环境,二则受制于对复杂的中国市场的熟悉程度,大多选择了相机而动点式出击的策略,而使其业务失之零散。随着*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驾驱能力的增强、中国*及法律等外部环境的相应变化,尤其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未来三至五年内中国将向全世界开放,*公司大规模整合其在华零散业务恰逢其时,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整合中国这一世界最有前景的市场已成共识,也成为*公司参与中国市场和全球竞争的重要举措之一。
最近几年来,*公司已在加速中国业务调整的进程,理顺同级业务部门,包括地区性的和全国组织的关系;同时使这些部门意识到协同的重要性,最大程度地收紧、抑制重复成本。其在中国的业务整合有两种最为典型的方式,一种是合并同一业务部门下分级的投资公司,成立运营管理总部,统一协调其在中国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等业务,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品牌的竞争力。
另外一种是保持各个子公司相对的独立性,按照项目管理的总体思路,组建以项目为中心的随机性组织,承担单个公司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无法承担的业务。就其本质而言,这种思路是一种品牌整合的思路,利用其全球性的品牌,整合其在华的各项业务,同时也扩大了其品牌效应。例如东芝的23个在华子公司组成一个“奥运团队”,竞标北京奥运建设项目的做法,就是“*公司整合中国业务”的典型代表。
2.加强了对原来的合资企业控股权的争夺
90年代中期前,*公司大多以合资方式进入中国。随着中国外资*的松动和*公司在华投资经验的累积,选择独资或合资控股形式的投资势头正在迅速发展。到2001年,国内外商独资企业的比例超过50%,而且这一比率在2002年还有增加。同时,在近几年的新合资浪潮中也大多以外方绝对控股为前提,而且,不少*公司在中国临近入世时,通过对合资企业的增资扩股,乘中方企业追加资金不足而*抢中方股份的手段,完成了对行业主导企业的控股合资,确立其产业内的垄断地位。
这一转变,既是基于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也是基于对合资利弊的权衡,涉及到*公司管理中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股权策略。从推行公司战略的角度来讲,合资只是一种次优的选择。因为双方要花很大气力来协调管理风格和管理制度,协调成本很大。但在前期,很多时候不得不选择合资。有的是国家*规定,必须由中方控股,*公司又想进入中国,就相对比较被动地接受合资条件。
另外,对中国市场不了解,也需要一个中方伙伴来帮助打开市场。而现在,一方面中国*对独资的*减少,同时*公司也积累了在中国市场的经验,原来被压制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而独资或合资控股不仅可使*公司保守其技术秘密,规避中外企业在制度、文化、经营理念等诸多方面差异导致的摩擦和矛盾,而且可使其在华投资更好地融入其全球战略,更好体现母公司意图。
3.改变投资策略,通过并购扩大在华的业务
并购投资方式具有周期较短、适应较快的特点,在国际上被*公司广泛采用,目前世界*并购价值相对世界FDI流量的比率超过80%.在中国,由于法律和制度的制约,以及中国企业发展还不够成熟的现实情况,2000年以前,外资基本上采取三资企业的方式进行投资。在中国4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里,只有5 - 6%是通过并购方式进行的。近几年,随着*公司在华业务不断发展,中国法律和*的松动以及中国加入WT0,*并购逐渐成为*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主要模式。
近几年,国际并购大鳄已在中国浮出水面,中国饮用水领域的冠亚军娃哈哈、乐百氏已投奔到法国达能门下;石化巨头埃克森美孚也成为中石化的第一大海外股东;著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爱默生以7.5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科技的子公司Avansys Power;来自法国的电信设备制造商阿尔卡特,以3.12亿美元现金为代价,控股上海贝尔,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将向中国运营商提供全面的阿尔卡特产品,并成为中国市场上最大的电信产品供应商和惟一的全面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年营业额将超过20亿美元;此外,沃尔玛、福特、丰田、联合利华等许多世界500强企业都制订了雄心勃勃的收购计划。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世界第五大、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法国达能,近十年来,在中国市场展开了一系列“收购行动”: 1996年收购了豪门啤酒63.2%的股权、武汉东西湖啤酒54.2%的股权和娃哈哈公司41%的股权;1998年收购深圳益力食品公司54.2%股权;2000年3月,收购乐百氏50%的股权。同年12月,参股上海光明乳业,几乎在同时,达能又收购梅林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50%股份和正广和网上购物公司10%股份,成为中国水市场的老大。
又如,从2000年到2001年8月,李嘉诚旗下的TOM·COM先后并购风驰广告、北京炎黄时代广告公司、广州腾龙(中国)集团、天明广告、齐鲁国际广告及青岛春雨广告等五家户外广告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户外广告媒体商。
*公司并购中国的浪潮的兴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速度因素
相对于其他投资方式,并购通常是达到预期目标的最迅速的途径。当企业在国内或国外扩张时,并购可以迅速进入市场,获得当地市场知识、现成的分销体系以及与*、供应商或客户的联系渠道。
例如,如果进入市场的时机至关重要,那么收购一家拥有现成分销体系的企业要比在当地建立新的分销渠道与销售组织更为有利。对进入某个市场或某个新技术领域较迟的企业来说,并购提供了一种迅速赶上的途径。竞争的加剧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使得企业对于面对商机作出迅速反应的必要性增强了,而抢在竞争对手采取行动之前则更为可取。
在我们身处其中的新经济中,对于信息技术产业来说,时间的压力与紧迫感尤其突出。用商业口号说就是“速度是我们的朋友,时间是我们的敌人”。以前的计划可能以五年为期,今天的口号则是即时计划行动,即计划并立刻行动。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三到五年内,中国市场逐渐开放,显然,*并购方式比其他方式更适应*公司以较快的速度和较大的规模提高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也进一步提高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二)规模因素
规模因素在全球化的经济中间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并购方式及可以迅速扩大企业在中国的规模,增加其竞争力;较大的规模使企业增加了抗击单一区域或国家市场波动的能力,特别是在高度竞争或市场萎缩的行业,规模更是企业获得生存机会的法宝,而且收购一家较大规模的企业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规模也有保护作用。因此,随着全球竞争的激化,企业通过并购而快速扩张企业规模将越来越普遍。
同时,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使*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抢占市场、寡占市场已大势所趋,在某一产业内,某一企业的*并购将打破原有的竞争均势,并促使其他企业也加入到*并购的行列中。这种*并购的“触发-跟进”机制在21世纪头十年有可能遍及全球绝大多数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国更不能例外。
(三)全球化分工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分工的需要,发达国家企业,包括很多大的*公司,越来越多地将生产部分委托外包生产,而自己全力于集中开发、市场开发和市场营销。在贸易自由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背景下,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态势日趋明显,而这种转移很大程度上将通过并购这种直接投资方式完成。中国加入WTO以后成为世界工厂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这需要很多*公司通过并购的方式组建其供应基地。
(四)国企产权改革和外资并购中国的法律和*有了新的进展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需要新的投资主体。减持国有股,为外资参与收购上市公司的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提供了条件。而为使国企的产权多元化,*也将逐渐放开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流通股的*性条件。在制定中的《国有股减持*》、《收购兼并细则》等法规将对外资收购国内上市公司提供法律依据及操作程序。这就为*公司并购中国企业奠定了法律和*的基础。比照国外的历史,产权的私有化往往促进*并购。
4.在华设立地区总部,进一步扩大市场。
近一两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对中国市场的看好,众多*公司掀起了一股总部搬迁的热潮。瑞士ABB集团、美国雪佛龙海外石油公司、德国博世公司、法国普美德斯公司、西门子、通用电器等一大批*企业下定决心,不惜大动干戈,纷纷把地区总部搬迁到中国。特别是北京和上海,已经成为很多*公司设立总部的重要地点。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在全球500强中已有11家在北京、25家在上海浦东新区设立了地区总部。而且,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调查结果,有92%的*公司已经计划近几年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这一事实无疑向全世界传递了这样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公司已经进一步把中国作为了自己的战略重点。
另外,中国入世后,*公司强烈要求进入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市场,要求我国开放服务业,使其能够进入银行、保险、电信、物流、批发、零售、外贸以及专业咨询领域。随着服务业开放,*公司将公司营运管理功能逐渐向中国转移,在中国建立北亚地区甚至亚太地区的管理营运中心。如西门子公司今年7月宣布,将手机的亚太区总部从香港迁往上海;通用电气公司的塑料集团决定,今年第三季度将亚太区总部从日本东京迁至上海;而摩托罗拉公司又在上海成立了其能源产品的亚太地区管理总部。
5.加大在中国的研发力度,成立研发中心和研发机构,增加其在中国的产业竞争力。
近几年来,*公司重视产品研究的本地化,纷纷投资建立研发中心,同时其对华研发的投资数量和规模也呈现增加和扩张的趋势,到2001年底,大型*公司在我国独立的研发中心已经有124家,这些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信息通信、生物制药、精细化工、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
*公司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主要是这样几个因素推动的:
一是,中国拥有很优秀的科研人员;
二是,中国市场相对来说增长较快,而且富有文化和其他方面特色,建立了研发中心,可以很容易靠近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活动,开发出适应中国市场特点的产品;
三是,可以节约成本,过去以国外的研发市场开发出来的产品做中国市场,现在转换为针对中国市场进行产品的开发,这亦是*公司一个重要的经营战略转变。
因此,向中国转移研发能力,提升其中国产业的竞争力,已成为许多*公司的共识。随着中国作为全球重要制造基地地位的逐渐形成和加强,研发中心的趋势还会持续和加强。
6.加大在华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同时产品走向高档化。
外资企业和中资企业在产品竞争方面有一个明显的区分,即外资企业把价格竞争为特点的产品让给中国企业,自己则趋向高档化的产品竞争。
90年代初,*公司很多是在劳动密集型的中低档的制造业。近几年来,*公司越来越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强化以高新技术为主要竞争手段。同时,为了抢占高新技术“阵地”,被认为还有投资空间的基础原材料项目近来成为*公司投资热点。
2001年,中国整个出口商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已经占到1/4.这个产业是外资主导下发展起来的:整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64%,是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出口的84%是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发明专利2/3是外商在中国注册的;利润百分之七八十是外商企业赚的。
例如,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德国巴斯夫集团共同投资26亿美元创建的世界级高科技石化基地,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中德合资项目;英荷壳牌集团与我国签订总值40亿美元的合资合约,将在广东兴建年产80万吨乙烯及230万吨产品的石化工厂;由BP公司参与投资的上海90万吨乙烯合资项目,前不久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北京首钢集团和美国AOS半导体公司等共同发起的北京华夏半导*造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在10年内投资100亿美元建成6到8条8英寸和12英寸芯片生产线;诺基亚公司推出在北京建立一个工业园的计划,希望这个园区成为在中国制造和开发电信设备的中心;摩托罗拉公司宣布,在中国增资19亿美元,建设天津半导体集成生产中心和亚洲通信产品生产基地。
7.加大制造业在华投资,建立世界工厂,加大在华采购力度。
很多*公司中国投资零部件制造业,同时加大在华的采购力度,将中国变成全世界的零部件供应中心。这些表明了*公司进行了战略调整,把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供应基地和世界性工厂。
90年代初期,*公司通常是大量进口本国的原材料零部件,只在中国做非常低附加值的加工,然后在中国国内销售或者向中国海外市场出口,增值率非常低。然而,过去几年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公司在中国的配套率已经达到51.3%,而美国和欧盟的*公司在中国的配套率约在60 - 70%之间。这是由于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今天,*公司为了强化成本优势,提高其产品在全球的竞争力,加大了在华的采购力度,使*公司在华的配套率大幅度上升。
例如实现本土采购和配套产品国际化是摩托罗拉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之一,目前摩托罗拉在华投资34亿美元,带动供应商投资40亿美元,并制定了“未来5年内实现在华本土采购总额达到100亿美元”的目标。通用电气公司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近期访沪时也表示,到2005年,通用电气在中国的采购金额将达到50亿美元。
三、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公司的一系列战略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已经并必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1、加快了在中国的产业重组,提高了市场的机动度。
*公司在华的战略调整促进了中国产业的重组,导致了市场竞争的方式改变,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竞争,转向产品差异化与品牌的竞争。同时,*公司的战略调整也提高了外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机动度,增加了市场占有率与竞争力。各*公司以前在华业务大都是零散的,是以各个子公司或者技术企业来计算的,市场也都是处于分割状态的,经过业务整合以后,将各个子公司的业务整合在同一个框架下,统一行动,有效地提高了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与市场占有率。
2、加快了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速度,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
*公司在华的战略调整,不仅使外资企业的R&D投资增加,同时促进国内企业也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R&D的投资,推动了中国产业升级和技术的变化。尤其是*公司加大在华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和设立研发中心从事最新技术的研究,对我国技术水平提高和研发能力增强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将增强我国技术开发能力,引导国内的研究方向,促进国内配套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弥补我国研发经费的不足,并促进人才流动,带动国内竞争,开辟新的研发领域和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缩短我国技术水平与世界的差距。
3、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培育了产业集群,加速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形成。
经过十几年经济改革,中国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但是由于诸多历史及经验等非经济原因,中国经济也面临着结构性过剩等问题,中国市场正面临着产业的大整合,而*公司在华战略的调整,无疑将加快这一进程,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融合,加速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形成。
特别是诸如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中国的南方地区,随着*公司的投资规模的增加和配套率的提高,将加速当地企业集群的发展,促进这一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中国融入全球分工的体系,成为世界工厂。目前,中国的华南地区已经成为全球劳动密集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和桌面型电脑的主要生产基地,华东一带正在成为资本密集型*公司和笔记本电脑、半导体等电子产品的全球生产地。
4、促进中国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
其中,首先是本土人力资源的成长,大多数规模较大的*公司投资企业都提供了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支出要远远超出国内许多同类企业;许多*公司投资企业为其中国境内雇员提供的培训机会和培训设施,与母国公司的雇员相差无几。其次,*公司对华战略的调整使大量国外人才的回流,也促进了中国人力资源的素质不断提高。
5、促进了中国市场交易成本的降低
随着*公司的不断大举进入和战略调整,将促进整个中国市场的迅速发展,带来中国市场的技术进步,促进中国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将大大降低在中国市场的交易成本。
综上所述,近几年*公司在华战略调整,对中国今后的经济成长具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既为中国这块投资热土增添了无限商机,同时也使中国企业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充分认识*公司在华战略调整的影响,加快加入WTO后法律与*建设,保持外商投资*法律的相对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维护和完善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规范*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同时鼓励和引导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同*公司的竞争,是中国经济WTO后时代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资料:http://www.hcstudy.cn/acc/HTML/acc_216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