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饭吃不完的话可以打包带走的吗15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09 07:3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04:51
可以
古人一般打包的都是干粮, 馒头、牛肉干之类的,这也是因为古代的水质量很好。用干净的油纸、布袋装好。如果非要打包什么菜,就用食盒,就是连盘子一起打包的那种。
打包,是指将吃剩的物品装起来。语出宋刘昌诗《芦浦笔记·打字》:“行路有打火、打包、打轿。”
1、打包的食物需凉透后再放入冰箱。
这是因为热食物突然进入低温环境当中,食物中心容易发生质变,而且食物带入的热气会引起水蒸气的凝结,促使霉菌的生长,从而导致整个冰箱内食物的霉变。
2、打包食物必须回锅。
冰箱中存放的食物取出后必须回锅。这是因为冰箱的温度只能抑制细菌繁殖,不能彻底杀灭它们。如果您在食用前没有加热的话,食用之后就会造成不适,例如痢疾或者腹泻。
3、剩菜保存时间不宜过长。
剩菜的存放时间以不隔餐为宜,早上剩的菜中午吃,中午剩的菜晚上吃,最好能在5~6个小时内吃掉它。因为在一般情况下,通过100摄氏度的高温加热,几分钟内是可以杀灭某些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但是,如果食物存放的时间过长,食物中的细菌就会释放出化学性毒素,对这些毒素加热就*为力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04:51
据《左传》载,郑庄公宴请颍考叔,颍考叔把菜中的肉挑出来,要带回家给老母吃。
另据《史记·滑稽列传》,汉武帝时有东方朔其人,“时诏赐之食于前。饭已尽,怀其余肉持去,衣尽污”。当时没有专门用来“打包”的塑料袋之类,东方先生就用身上的衣服来“打包”。
可见,古人参加宴会,即使是参加君王的宴会,也常自行“打包”,带点“皇恩”回家。不过,那时“打包”者是客人,不像现在,通常是请客的主人才会提出“打包”。
要说阔气,没有人及得上皇帝。然而,唐朝中期的宣宗皇帝却“小家子气”地特地敕令文武百官宫廷赴宴必须“打包”,并且定为制度。
唐宣宗敕令“打包”事,见于明朝陆深的《俨山外集·卷八·金台纪闻》中的“廷宴余物怀归”条:“廷宴余物怀归,起于唐宣宗时……上敕太官:‘今后大宴,文武官给食两份,一份与父母,别给果子与男女(指子女)。所食余者,听以帕子怀归。’今此制尚存,然有以怀归不尽获罪者。”
唐代的“果子”,即现在的糕点一类。
摘自《羊城晚报》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04:51
当然有的,俭约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苏东坡写过一首长诗,里面有这么四句:“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这四句诗写的是打包:朋友聚餐,酒足饭饱,还剩下一些饭菜,扔了可惜,有个哥们儿拾掇拾掇装起来,带回家给小孩吃。
宋司马光晚年在洛阳定居,请朋友们吃饭,酒不过三巡,菜不过五味,要是不尽兴,酒可以再来一壶,菜是坚决不再上。他给这种抠门儿饭局取了个名字,叫“真率会”,意思是朋友相见应该真实、坦率、有什么就是什么,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别动不动就点燕鲍翅、灌人头马,在哥们儿面前还装土豪,恶俗透了。
要是别人请司马光吃饭,司马光一样主张少点菜,够吃就行。等饭局结束,桌子上一般还剩些内容,司马光“既食而携其余”。“既食”就是饭局结束,“携其余”指的就是打包。
至于装的,个人估计应该是布袋或者油纸,再或者借用的主人家的器具,事后归还。
当然,这仅属个人观念,仅供参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04:52
古人当然也得打包,至少赶路的人得打包。古代的饭店没现在这么密集,难得见到一家,吃完了当然得带上点。
但也正是由于你说的打包器皿问题,古人一般打包的都是干粮,eg 馒头、牛肉干之类的,这也是因为古代的水质量很好。用干净的油纸、布袋装好。
如果非要打包什么菜,就用食盒,就是连盘子一起打包的那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04:53
古人也得打包,古代的饭店没现在这么多,一般很长一段路程才能见到饭店,所以为了在路上有吃的 都会多买点 或者没吃完的都会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