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9:5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0:15
文化内涵:
1、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2、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用法十分严格。
3、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4、京剧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
5、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6、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扩展资料
“京剧进校园”活动走进高校
活动分为京剧“边聊边学”和“边唱边演”两个部分。中国戏曲学院吴宇和天津京剧院马志翔用诙谐幽默的聊天形式对京剧知识进行科普。同时,为使现场观众更直观地了解京剧舞台形式,“生、旦、净、丑”四种行当的演员依次登场,并邀请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一同体验。
俄罗斯留学生赛娜上台挑战老生装扮,模仿“落荒而逃”的片段,将老生这一男性角色表演得别具风味;京剧特长生张玥仪则以娉婷之姿将“开门”这一花旦动作表演得淋漓尽致。多哥留学生黑人小伙东方祺一副花脸装扮,参与“净”角中“哇呀呀”片段的体验。
北京京剧院青年武生演员谢皓、武丑演员毕佳旺为观众带来了传统短打武生剧目《三岔口》。郑潇则为大家带来了经典京剧剧目《贵妃醉酒》和《状元媒》,其优雅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喝彩。
“没想到京剧能这么吸引人,果真是‘小戏台,大人生’,一戏一浮生。”对外经贸16级刘卓林同学在活动结束说。本次活动再现了抽象、写意而含蓄的京剧,加深了广大师生对国粹的理解,弘扬了京剧这一古典艺术,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据悉,“京剧进校园”活动还将走进其它高校,为师生献上精彩的戏曲表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0:15
京剧是中国的国剧。这个国剧的地位是有历史的。 从清朝开始,京剧就受朝廷尊奉,慈禧太后亲自参与剧 本创作,光绪皇帝是皇宫京剧乐队里的鼓师。北洋军 阀当政时期,袁世凯经常在中南海举行京剧堂会。抗 战时期,蒋介石和*在重庆谈判过程中,*有 一项特殊的安排,就是让他们并肩坐在一起看一场京 戏。如今国家领导人每年都要集体观摩一次“新年京 剧晚会”,这已经成为一项标志性的活动。
1.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京剧之所以能够雅俗共赏,是因为京剧是中国戏 曲艺术的集大成者。
第一,两类文学和四个系统从某种角度讲,文学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写的文 学,另一类是说的、唱的文学。写的文学是指诗歌和文 章,而由说的、唱的写出来或者演出的,则成为戏剧和 小说。在中国,写的文学流行于社会的上层,更为文学 史所注重,说的、唱的普遍流行于全社会,但却容易被 文学史所忽略。戏曲属于唱的文学。有记载的戏曲剧种 曾经达到三百多种,现在尚存260 种,其中京剧的包容 性最强,集其大成,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来戏曲的源头在唐朝,但有完整剧本演出的记 载则始于元朝。元曲分南曲和北曲,其中南曲到了明 代发展成弋阳腔和昆山腔,此后戏曲在民间的发育发 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四个系统:昆曲、梆子、皮黄(即 西皮、二黄)和民间小调。
第二,集大成的历程到了清朝中叶,安徽安庆地区出现徽班,徽班里包 罗万象,有二黄、西皮、梆子、昆腔以及罗罗腔等民间小 调,这就把上述四个系统基本囊括了。1790 年,一个叫 做“三庆徽”的徽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常驻北 京。由于受到欢迎,从此徽班“大杂烩”式的演剧方式 在京城蔓延,渐渐涌现出许多徽班,其中出名的是四大 徽班。各种不同质的腔调和表演方式在徽班里交融, 又由于清朝皇宫对于艺术的高要求,一种兼收并蓄的 表演方式就渐渐磨合而成了。对于这种兼收并蓄的表 演方式,人称“文武昆乱”,包括了文戏、武戏、昆曲和 乱弹。所谓乱弹,是泛指昆曲以外的所有舞台演出方 式。
二十世纪初叶,这种“文武昆乱”戏班子巡演到上 海,上海人觉得它新鲜、好看,再加上它是从京城来的, 广告里就叫它“京戏”,这就是京剧名称的来历。在这 个磨合过程里,徽班把昆曲的曲韵,同安庆、湖广、北京 等地的语音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梨园家法”,就是 一个独特的舞台音韵体系。它既有发源地的地方特色, 又能够让各地观众听懂,助推京剧形成广谱型的艺术 格局。
再拿昆曲和京剧的关系来说,如今昆曲已经独立 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她也是京剧的组 成部分之一。如果在昆曲的舞台上唱皮黄,观众会说这 是京剧,而在京剧舞台上唱昆腔,观众仍然认为这是京 剧。可见京剧涵盖面之广。
这就是京剧“集大成”的过程。由此可见,京剧作 为国剧是当之无愧的。
2.写意型艺术的集中代表第一,模仿说和比兴说集大成的京剧艺术,文化内涵在哪里?
王元化先生说:如果用比较方法来阐明东西方艺 术传统特点的话,可以说西方艺术重在模仿自然,中国 艺术则重在比兴之义。西方的模仿理论最早见于亚里 士多德的《诗学》,中国的比兴理论最早见于《周礼》 的“六诗说”和“六艺说”,也就是“风、雅、颂、赋、比、 兴”。西方的模仿说和中国的比兴说,是写实和写意这 两种不同的艺术传统的理论之源。
中国的传统艺术的写意型特点,在舞台剧这个领 域里表现得很明显。中国人讲“做戏”,这个“做”字就 是说要同真实隔开一层,追求意境和神韵。戏曲艺术的 动作舞蹈化、语言音乐化、布景图案化,这种特色又可 以表述为9 个字:写意型、虚拟性、程式化。
第二,虚拟性和程式化舞台上一桌二椅,既可以作为餐桌、写字台和衙门 里的公案,又可以指代为桥梁和山峰,这就是虚拟。古 代的交通工具主要靠马,于是演员手里拿一根马鞭,就 代表一匹活马。上马、下马、遛马、奔马都有一套舞蹈语 汇,这就是程式。这种程式的表现要靠技术,靠演员的 功夫。所谓四功五法,是在科班里打的基础。也就是说, 京剧演员的表演手段,或者说种种表演程式,小时候在 科班里就大致学好了,到了舞台上只需根据剧情需要 重新装配即可。由于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 因此对于写意艺术观,它表现得最完整、最明显。
第三,假定性的妙处由于京剧艺术贯彻的是假定性的原则,因此舞台 上的演员可以在剧情里跳进跳出,这往往会产生一种 特殊的艺术效果。举一个例子:京剧《乌盆记》是根据 明代杂剧《四声猿》里的《叮叮当当盆儿鬼》改编的。 故事大致是:开旅店的赵大谋财害命,把客商刘世昌的 尸体剁碎,烧成了一个乌黑色的盆,叫做乌盆。为了抵 债,赵大把这只乌盆给了邻居张别古。想不到乌盆到了 张别古手里之后,居然会说话了,要求张别古到包公那 里,为他申冤报仇。后来果然伸张了人间的正义。这出 戏里又是杀人又出鬼魂,还有声声哀怨,阵阵哭腔,就 在这充满肃杀的气氛中,戏里安排了三个小丑,经常出 来插科打诨,或者以一种漫画的表演风格,不时把你的 注意力引出戏外,让你紧张的神经轻松一下。这种观摩 的感受,同看西方同类戏很不相同。西方的话剧*真, 演严肃的问题戏时,观众就看得惊心动魄,事后牵挂, 有时晚上会失眠。而京剧里所揭示的问题固然严重,却 能够把情节解脱,既能够吸取戏里的教训和哲理,又照 样能够安然入睡。因此钱穆先生说,在西方是戏剧而人 生化,在中国则是人生而戏剧化。这就是中国写意艺术 的精妙处,或者说这是中国式的审美趣味。
3.古代社会生活的写照对于京剧集中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审美趣味 和艺术原则,刚才是从形式方面讲的,那么从内容方面 讲,京剧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呢?
第一,剧目多而广,文本雅又俗京剧剧目相传有三千八百出,其实不止这些,《京 剧剧目词典》里收了五千三百个条目。这些剧目所表 现的内容,多数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来自于元杂剧、 小说、诗词、神话和民间故事等,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 会的众生相和文学成果。京剧文本的形式继承了杂剧、 诗词到民间说唱的传统,琅琅上口。由于她涵盖文武昆 乱,因此在雅俗两极的落差很大,高雅如昆曲,长短句, 是金元散曲的遗响;通俗如《小放牛》之类民间小戏, 属于民歌风,朴实无华,甚至还有些粗糙。然而无论雅 俗,它们都生动地表现出古代生活的一种质感。就在这 个过程中,京剧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力承载者中国的传统思想都表现在儒、释、道等著作里。然 而古往今来,真正阅读这些典籍的文人,在人口总量里 所占的比例极小。那么为什么多数没有读过这些著作 的人,仍然受到它们的影响呢?比如古代妇女对自己的 贞节看得很重,从一而终,可是她们往往不识字,怎么 会在思想深处把这种儒家所倡导的传统观念扎得如 此牢固呢?对此我们可以用人类学里有关大传统和小 传统原理来解释。大传统是指上层的精英文化,小传统 是指市民文化或生活文化。大传统是通过小传统的传 播而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小传统具体指什么呢?那就 是包括戏曲在内的民间文艺。京剧集中国戏曲之大成, 不言而喻,二百年来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播者。 古人所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我们怎么了 解古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方式呢?有一个很好的途径, 就是去看京剧。
4.儒家思想的宝库或许有人会问,那些京剧所承载的忠孝节义的思 想里,不也存在着糟粕么?那么京剧在这方面还有什么 可取之处呢?
第一,根本精神和派生条件王元化先生说:“我认为谈到传统伦理道德时,必 须注意将其思想的根本精神,与其由*经济及社会 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严格地区分开来。不作这样的 区分,任何道德继承都变得不必要的了。”比如,在《岳 母刺字》这出戏里,岳母在岳飞的后背上刺了“精忠报 国”四个字,“精忠”就是对皇帝尽忠。这是由当时政 治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那么它的根本精神是什么 呢?就是后面两个字:“报国”。事实上观众为《岳母刺 字》所感动的,不是它的忠君思想,而是它所表现出来 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掌握了把根本精神同派生条 件进行区分的原则之后,我们再看京剧的思想内容,就 不会觉得陈旧,而是觉得经典。
第二,伍子胥启示录我对于京剧文化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王元 化先生。记得当年同先生在一起时,他经常要求我给他 吟唱伍子胥的戏。我会唱的戏很多,为什么他反复要听 伍子胥呢,仅仅是因为唱腔好听吗?后来,先生在指导 我编《京剧丛谈百年录》增订本时,特地关照,要放进 他生命最后几年里写就的《由< 伍子胥> 所想到的》 和《辨儒法》这两篇文章,我才恍然大悟。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从楚国逃奔吴国,借 兵报仇,回头灭掉楚国时,楚平王已经死了,于是他把 这个坏皇帝的尸体从坟墓里搬出来,猛抽了三百鞭。这 个壮烈的动作历来是被歌颂的。由此可见,后人把伍子 胥奉为忠良的楷模,所歌颂的是他对吴国的忠,而不是 对楚国的忠。为什么呢?因为楚平王是个昏君、暴君。通 过儒家主流思想认同伍子胥杀自己祖国的皇帝这个行 为,可知有人以为孔夫子提倡愚忠愚孝,这是一个误 解。王元化认为,《伍子胥》这出戏形象地印证孔孟之 道的君臣之道是建立在双向基础上的,子曰“君使臣 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也说“君视臣如草莽,臣视君 如寇雠”,后来进一步说,杀掉昏王暴君是“诛*”。 据此王元化认为,至少早期的儒家是以民为贵的民本 主义者。
5.京剧文化研究的时代王元化先生对儒家思想的这个崭新认识,是通过 京剧里伍子胥这个形象得到的,这对我们这里的话题 很有意义,可见京剧艺术的文化内涵很深厚,而且还在 不断被挖掘和升华之中。京剧是思想库,京剧是资料 室,京剧是教科书,对于文化学者来说,这里有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如今,京剧已经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口头非物质文 化遗产,以此为起点,对京剧本身的研究以及以京剧为 资源而进行的文化研究,必将越来越被提倡和推广,越 来越深入。因此我们必须要善待这份遗产,走近京剧, 研究京剧,呵护京剧,从而为人文学科做出应有的贡 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0:16
单从声腔上讲,京剧遵循的是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标准 文乐一体 的概念,即文学(诗词歌赋等)与音乐统一化的概念,具体体现在语音和音乐的结合,语音遵循曲韵系统的中州韵,中州韵即中国古代官韵,是从中古音发展而成的近古音,有一套规范的字声,韵部和声调的标准,针对字不同的音 韵 调都有一套相应的演唱规范,这都是与中国传统音韵学息息相关的,所以真正京剧造诣好的人都要研究音韵学,包括了如何具体处理字的字韵问题,为了保障文乐一体化,故而要坚持“依字行腔”的原则,即根据不同字的字调字韵来安排腔调的变化,其发音方法也遵循中国传统的五音四呼出字归韵收音等一系列传统方法,而对于这些东西的具体规范标准都是有着深久的历史渊源而形成的,不是某个人安排的,是经过长期的传承结合当时的语言环境形成的。但是京剧的语音虽然和昆曲同属曲韵系统,但是跟昆曲还不一样,既遵守了曲韵的规格,又结合了当时北方语音环境做出了一些调整,这个就又扯到戏曲花雅之争的历史,即以昆曲为首的雅部,和以民间曲调为主的花部之间的市场争夺,京剧可以说是花雅结合的产物,本身的词语创编不像昆曲那么严格和格律化,词语相对通俗,但是在具体针对每个字的处理的时候又严格遵循了格律化的吐字法则与行腔标准,没有雅部词句编辑严格但是相对灵活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相对于花部,其词句相对文雅,还是要尽量讲究平仄对仗,没有花部的腔调花哨,但是增强了格律,大幅度提高了艺术格调。所以在京剧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戏剧花部和雅部的整体风貌。
相似的在舞台表演上也是如此,遵守了虚拟化,程式化的基本表演规格,并且以昆曲为首的雅部规范自身,同时兼收并取花部的表演特色,身法,造型,表演,及手眼身法步各有讲究,服饰道具等也都是有讲究的,服装上的装饰,图案等等都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与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美术国画等都有着很深的联系。
剧目主题忠孝节义才子佳人,也都是以忠信孝悌等传统道德观点,与传统中国普世价值观作为中心来创编的,并且还包括很多宗教思想,出世以及入世哲学都在不同剧目有有所体现
以上不过笼统介绍,详细的话就要涉及具体的历史渊源和传统艺术观,甚至涉及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