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1: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0:57
(图片来源:网络)
汽车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在加速重构出行市场,更贴近未来的交通形态,不仅让我们的出行进入3D 世界,也在影响着商业社会的秩序。
极客公园前沿社在8 月5 日的夏季会晤中,蔚来创始人李斌与前沿社会员进行了近两小时的闭门交流,深度思考了「新造车势力」和自动驾驶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新造车的关键在于能不能交付成果
李斌在前沿社夏季会晤的演讲
蔚来的 Logo 看起来非常有趣,上半部分好像是从外太空俯瞰地球大气层,蔚来的名字也来源于大气层的蓝色。而 Logo 的下半部分看上去不太容易让人理解,在与前沿社闭门交流时,李斌笑着说道:「这代表着蔚来前进的道路。」
与很多汽车公司不同,蔚来虽然做全球研发,却更专注于中国市场。李斌说:「中国是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动汽车的市场,也是全球最重视电动汽车发展的国家,所以没有理由不把中国市场先做好。」
其实,用户关注的是汽车能带来什么样的体验,汽车是哪个国家造出来的反而不是用户关注的重点。所以李斌认为要打造一辆有世界竞争力的车,需要把全世界最优秀的人集中起来。
蔚来目前有13个中心,全球有来自于40多个国家的2500多名员工,70%都是研发人员。其中,欧洲慕尼黑负责造型设计;英国和美国的员工分别负责高性能、前瞻性研发;而蔚来大部分的员工还是在中国上海,负责整车的研发、供应链、市场等方面。
蔚来汽车 EP9
现阶段,电动车的难点在于车的加速度性能,比如说特斯拉0 到100公里加速度很快,但是要做到100到 200公里加速依然很快还是有很大难度。这是因为电池输出功率、电机等方面的*。去年11月 21日蔚来汽车在伦敦发布了 EP9,极速能跑到313公里,0到 200公里加速只要7.1秒,是全球最快的电动车,代表了电动汽车性能的最高水平。
蔚来汽车 EVE
在今年的全球科技潮流盛会西南偏南(SXSW)上,蔚来汽车发布了新的概念车叫 EVE,虽然还停留在概念阶段,但是在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环境感知技术等方面,EVE 做了一些探索。将来的车到底会变成什么样?李斌认为将来的车会变成一个移动的生活空间,甚至是第二起居室。现在的车还停留在交通工具层面,但是未来车会变成一个有温度、温暖的智能伙伴。
当问到如何看待蔚来与传统车企的竞争,李斌说也许制造一辆电动车技术对于传统厂商并不是一种障碍,但是对于用户体验来说,蔚来对 AI、软件、服务的理解会更有优势,而这些才是定义未来差异化的事情。
虽然新造车势力依然不被部分人看好,但可以看出蔚来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正在把愿景变成现实,一点一点地兑现承诺。
未来电动车的能源布局,会走向哪里?
现阶段,中国的停车场资源、固定车位资源,包括充电桩的建设其实有很大的*,如果中国现在真的有50%的车辆都是电力驱动,未来有可能会出现无电可充的状态。这个问题对整个造车产业链的结构性发展非常关键。以今天来说加油站可以让汽车加油2 分钟行驶400公里,那么未来随着电动车的普及,应该如何解决短时间内获取能量完成车辆续航?未来电动车的能源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
微车 CEO 徐磊认为类似特斯拉的超级充电桩的模式也许是一种方案,这种方式大概能让汽车在10分钟内行驶50公里到100公里左右。但是蔚来的做法有些不一样,既支持充电桩又支持换电。那么蔚来的换电模式会不会成为一种新的模式?
对一个汽车用户来讲,最重要的体验除了驾驶以外,能量的获取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国内外的场景完全不同。比如说美国基本上所有人家里都能装充电桩,办公室前面第一排的停车位都得给充电桩预留,这与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不解决充电比加油方便的问题,普及电动车也许遥不可及。造车企业也不能从道德的角度要求客户环保,现在中国只有很少的家庭有安装充电桩的条件。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有的是基础设施原因,也有管理方面的原因。
其实,电动车的能量获取体验本来就比加油好,前提是如果你家里能装充电桩,你不用时不时跑加油站,这个体验一定是提升的。但是,拿中国很多小区来说,现有的设施不足以支撑用户需求,物业方面也没有动力完善充电设施。所以在中国这件事情要解决,一定要有一些新的方法。
李斌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完全从用户出发,倒*商业模式和产品设计。蔚来已经在充换电体系上开始布局,同时体系化效率也值得深入思考,比如说如何快速部署,如何控制成本等。
自动驾驶无法解决城市拥堵,但是新造车是未来趋势
车和家创始人李想曾经发过一篇微博,认为自动驾驶解决了80%不会开车的司机造成的拥堵问题。小牛电动创始人胡依林对这个观点表示认可,一个新手司机也许要花20秒重新启动汽车,但是如果所有的车都是自动驾驶,那些容易造成城市拥堵的人会少犯低级错误,从而解决拥堵的问题。
对于这件事,李斌认为如果所有汽车都可以完全自动驾驶毫无疑问可以提高效率。但是,自动驾驶的问题在于自动驾驶对安全边界的设定更高,在复杂路况下,自动驾驶无法博弈,比如面对大量行人、车辆,自动驾驶无法代替人类决定要进行哪些动作,也许会停住不动。
从本质上说,新能源车、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本质上根本解决不了拥堵问题。城市的拥堵是马路的供应和交通量之间的冲突,路不够、出口少,这本身就是城市拥堵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本质上要依靠更多的公共交通,靠更好的城市规划和类似摩拜、ofo 这样创新的应用,把马路效率提高到最大化。
但是自动驾驶可以把在车上的时间还给用户。电动车也可以缓解污染的问题,另外电动车与自动驾驶技术天生匹配。电动车的反应速度很快,30毫秒就能反应,传统的车要500毫秒,从这方面讲更适合自动驾驶。
未来电动车一定会取代传统汽车,原因在于电动车的用户体验会优于传统汽车。从未来看,也许制造一辆电动车技术对于传统厂商并不是一种障碍,但是对于汽车体验来说,新造车厂商对于AI、软件、服务的理解会更有优势,而这些才是定义未来差异化的事情。传统公司现阶段将汽车提供给销售处,服务用户是4S店、加油站、保险公司。传统汽车公司没有面对用户的能力、没有服务用户的经验,这些都是新造车的机会。
而汽车未来的方向,李斌认为是 Smart EV。Smart EV 意味着更智能,当出行变得轻松之后,车把人的时间从驾驶里解放出来,人与汽车、人与人之间更紧密的连接,用户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而且很安全。
新造车未来可以和哪些模式共存?
PP 租车今年年初从 PP 租车品牌升级到 Start,CEO 张丙军在思考的问题是自动驾驶来了以后,大家不可能都去造车,也不可能都做自动驾驶的技术。PP租车过去做私家车的共享,未来也希望朝着社群的方向去走。那么在自动驾驶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哪些东西可以跟自动驾驶共存,而且可以创造它的价值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件事。
首先, Uber 这一类共享出行不是分享车,而是分享司机。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司机担心路途空驶回程而被拒载的情况。本质上说Uber这样的商业模型还是无法解决用户的即时性需求。尽管绝大情况下,下单后5-10分钟可以开始行程,但是早晚高峰打不到车是常态,去人稀少的地方经常被拒载也是常态,这是非常麻烦的事情。其实人对于出行服务有很多需求,即时性需求是很重要的需求,自动驾驶汽车可以随时跟随用户,就是买车送司机。Uber 的商业模式,就会出现在效率的准则下放弃用户体验的情况。
如果只从效率的角度展望事情,会把自己完全带到一个事情的对立面,就像十年前所有人都觉得视频网站冲击下电影院要是去竞争力,但事实上电影院现阶段还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因为视频网站始终无法提供电影院式的体验。
真正无人驾驶以后,很多商业模式可能会变,出行变得轻松之后反而会回到车辆和人怎么样能更紧密。这个事情从一个小的例子去看,无人驾驶真正的变化是把人会从驾驶的这个时间里面会解放出来,而且比现在更加安全,这是真正的未来。
消费者真正的内心诉求是选择的自由,在出行这件事儿上也是一样的,及时满足需求,无人驾驶这件事情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PP 租车 CEO 张丙军发现过去的用户是85后、90居多,现在有个趋势90后已经多于85后了,而且你会发现要开上车真的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真的是想说开车去体验车带他的生活的体验,比如说去了更远的地方跑跑山,穿越一下。所以汽车将来会变成一个生活方式的品牌。
PP 租车现在做 Start 也是通过共享的方式把汽车的生活方式里面的体验给放大,这里面也许会有一些新的模式出现。未来的新造车厂商也许会首先接触到用户,但是用户也需要保险,新造车厂商也许会与保险公司合作,通过 PP 租车把汽车分享出去也可能是一种模式。甚至后期的维修服务,都存在与新造车连接的可能。
-END-
本文由顶楼 TOP VIEW 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
撰文:闫泽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