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2:2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1:11
1、誉其盾之坚: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翻译时可以省略。
释义:夸赞他的盾十分坚固。
出处:《韩非子》
作者:韩非子
创作年代:春秋
2、以子之矛: 结构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翻译作“的”
释义:用你手中的矛。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翻译: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奖说:“我的盾十分坚固,没有东西可以击穿。”又夸奖他的矛说:“我的矛十分尖利,没有什么戳不穿的东西。”有人说:“用你的矛去戳你的盾,会怎样?”这个人不能回答。
出处:《韩非子》
作者:韩非子
创作年代:春秋
3、光持石击瓮破之:代词,代替瓮。
释义;司马光拿着石头去击打水缸,水缸被打破。
原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翻译: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到水缸上,失足落入缸中淹到水里,别的孩子都吓跑了,司马光却镇静地拿起一块石头猛击水缸。水缸破了,水流出来,小孩因此得救。
出处:《宋史》
作者:脱脱,阿鲁图等
创作年代:元
之的古义
1、到……去。清·彭端淑《为学》:“吾欲之南海。”(我想要去南海。)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权衡这两种策略,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
3、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春秋·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喜爱共叔段,想要立他为后。)
4、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你会为我的遭遇感到悲哀吗?)
5、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班固《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私下知道闵公快要死了,所以赶来凭吊。)
6、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先秦·佚名《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7、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的失传已经很久了。)
8、定语后置的标志。春秋·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9、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不比恢复我的赋税更不幸更甚。
10、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唐·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不知道句子的读法和意思。)
11、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宋·司马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没过一会,烟火就弥漫了整片天空。)
12、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宋·苏轼《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数十年以后,整顿军队,整改弊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1:12
1、誉其盾之坚: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翻译时可以省略。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1:12
誉其盾之坚: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翻译时可以省略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1:13
固如金汤,水落石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