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0: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2:24
80年代后,为了提高“海鹰-1”舰舰导弹的战术性能,配合新一代的051G1驱逐舰(即165“湛江”舰)的研制。1983年,在南昌飞机制造厂彭历生的主持下,为海鹰-1换装了旨在提高抗电子干扰、抗海浪干扰和提高突防能力的LM-1A型频率捷变雷达;换装了降低导弹平飞高度的263C无线电高度表,导弹平飞高度降至20米以下,可实现15米高度的巡航,8米高度的末段飞行(由“上游-1甲”甲验证的二次降高技术),换装具有30度扇面发射射界的新式自动驾驶仪。
1985年7月至9月新型导弹由109号“开封”舰首次试射,获得4发4中的成绩,1986年投入生产。1986年12月,改进后的导弹通过技术鉴定,被命名为“海鹰-1甲”(“海鹰1A”)舰舰导弹。其标准的导弹武器系统配置包括:海鹰-1甲导弹(每舰6枚),352甲攻击雷达,347S/347C雷达(兼用),991型作战指挥系统(即ZKJ-4A)及ZJ-7A指挥仪。后来,又用海鹰-1甲舰舰导弹技术改进为海鹰-1甲岸舰导弹,与864型岸炮校射雷达配合工作。使海鹰-1号甲成为岸、舰通用型导弹。
与此同时,为应对来自北方的空中威胁,配合我军对抗飞航式导弹的试验研究与训练,海-1又先后发展出“海鹰-1B”靶弹和“海鹰-1YB”有源靶弹,前者用于模拟空地导弹,配合“红旗-2”地空导弹,后者则主要用于模拟舰空导弹。
海鹰-1甲比较先进之处是其LM-1A型末制导雷达,该导引头由兰州781厂研制,工作在3厘米波段,采用了频率捷变技术,具有8个互不干扰的频段,可确保16枚导弹齐射攻击同一目标,可见当时在反舰导弹设计中已十分重视抗干扰能力及饱和攻击能力了。在试验中LM-1A对850吨大小的目标跟踪距离为12.6公里,对1960吨的目标则为19公里,对051舰则达33公里。其抗干扰能力也不错,在1983年3月,该导引头进行了对抗国产981-1型杂波干扰机和951-1型拖引干扰系统的试验,结果表明它能有效地对抗两种干扰。海鹰-1甲其它主要特性有:射击准备时间不大于5分种;采用782厂的263丙高度表,可实现15米高度的巡航,8米高度的末段飞行(LM-1A捕获目标以后);119厂(沈阳)的扇面仪,使其具有正负25至150度扇面发射能力,比原051舰扩大了120度;可在6级海况(浪高3到5米)下使用,真正使051舰实现了当初未达到的此项作战性能指标。
在051G舰上海鹰-1甲由ZJ-7指挥仪直接控制(后改进为7A型),最初换装的109舰,从1982到1985的三年中,ZJ-7共开机2488小时,有1232小时未出现永久故障,30次随机故障均被计算机自动修复。该指挥仪所用的KS-7型计算机具有双机容错能力,由8357所研制,单机运算速度16.6-20万次每秒,容量512KB。具有5块40厘米x40厘米的电路板,而双机共用的同一尺寸的电路板则为4块,到1988年该指挥仪已生产、装备了14套。在051舰上ZJ-7A与ZKJ-4AA作战指挥系统联网,可同时以自动和半自动方式处理和监视60批目标,以手动方式和接受数据链信息跟踪60批目标,其主航迹表可同时显示超过60批目标。
系统显控台上可显示内容有:目标标志、航迹、电子战情报、武器危险区、海平图等。并具有初步的战术分析能力,对于空中目标,应急反应时间为3个雷达天线周期,若使用快反通道(按照目标威胁程度进行自动指示并将其信息分配给武器系统),则只需5秒该系统还可自动启动舰上ECM装置对抗来袭导弹。
海鹰-1甲导弹系统的研制标志着海鹰-1系列导弹的终结,并迅速成为中国主力舰舰导弹。进入90年代后,新一代战舰开始采用性能更优异的鹰击系列导弹,原051G舰也开始换装。但海鹰-1甲并未退役,它将与鹰击系列导弹一起构成21世纪初中国海军舰舰导弹支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