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1:1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4 00:24
明朝实施的是“海禁”*,禁止私人出海从事海外贸易,但“朝贡”和官办海外贸易还是可以进行的。清朝的*是“闭关”:限定广州一口通商;严格约束外商活动;*内地商人出海。与明朝的海禁相比,清朝的“闭关锁国”*更彻底,影响更为广泛。
面对大海的波澜壮阔,农耕文明往往缺乏对其探索的动力。海洋带来的不确定风险,往往让人心生恐惧。明太祖朱元璋取得江山后,马上将明州府改名为宁波府,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关于为何禁海,朱元璋的解释是“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尽其往来。”明太祖之后200多年,大明的海洋*就在禁海和开海之间摇摆。
禁海是有悖经济规律的*,所以每当禁海,反而是海盗盛行之时。汪直和郑芝龙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发迹于日本,控制过大片海域。明朝以倭患为由实施禁海*,怎奈好心反而办成了坏事。
其实倭患的根源,是中日贸易中断所致。元朝时期,忽必烈两次伐日,导致中日结仇,贸易中断。走私成本越来越高,倭商便抱团武装,逐渐沦为海盗。明朝禁海后,汪直这样的中国海商便加入进来,和倭寇组成*海盗集团。其实,真正打家劫舍的倭寇是趁机浑水摸鱼日本浪人。
大明的“禁海令”,在沿海地图计划了矛盾,有悖经济规律,不得人心。二百年,明朝的翰林们,没有人能咂摸过味儿来,反而不断升级海禁*,倭寇越禁越猖獗。其实有过类似于“关税”的提议,但朝廷没有采纳。当葡萄牙人和荷兰人远渡重洋而来时,海禁反而更有理由了,这真乃国之悲哀啊!
大清的“闭关锁国”明朝末期,发源于东北的女真部落联合蒙古诸部,合围大明,建立了清朝。从康熙、雍正到乾隆,整合了西部和北部的游牧民族部落,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但是,清朝陆地*的高明,并不能掩盖它海洋*的失败。在世界掀起海洋时代的风潮时,清朝的“闭关锁国”*,间接导致了帝国的灭亡。
清朝初期,由于郑成功割据台湾,清朝实施“海禁”*。但是,那时的*是针对内地商人的,防止其“通敌”,对于外商来华贸易,清朝没有明令禁止。所以不断有外国商人来华做生意,并且商议通关事宜。这就有了英国派遣乔治·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事情。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与西方国家正式接触,双方都很重视。很多史料上都是说,乾隆以天朝上国的傲慢,关于“跪与不跪”的问题上与英国特使产生分歧,导致乾隆觉得西方人无礼,所以谈崩了。其实不是这样,英国特使可不是献礼来的,而是带着贸易谈判的任务来见满清皇帝的。英国特使提出英国在京设使馆;允许英国商人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地进行贸易;请于舟山附近指定一个小岛供英国商人居住;澳门运往广州的货物减免关税;公开海关原则等。
英使的这些要求,令乾隆龙颜不悦,随即下令送客。在乾隆开来,英国洋人这是觊觎我大清江山啊,于是他颁布谕旨: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关闭其他通商口岸;严格约束外商活动;*内地商人出海。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清朝“闭关锁国”*的来源。
从世界大历史的视角来看,在西方开启大航海殖*动的时候,这个不合时宜的“闭关锁国”*简直是在开倒车。正是这个*,使得清朝丧失了与西方在经济、科学技术、制度、文化思想上交流的机会,也在这些方面和西方国家的差距越落越远。但凡亚当斯密或者约翰洛克等人的理论思想,能够引到中国一些,中国近代史也不会这么积贫积弱。更讽刺的是,1840年,英国人卷土重来,用*炮*迫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乾隆拒绝的条件,英国人变本加厉的全都得到了
而清朝出于稳定统治的目的,而确实是在有意识地*人民的对外交流。兼为防止外来文化干扰自己的统治,而在对外交流方面显得保守。但统治者也并非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只是他们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而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4 01:42
闭关锁国是明朝开始的;有人说明朝只有海禁而已,说这话的人也不想想明朝陆地上出的去吗?明朝跟邻国的关系都不好,不是想打这个就是想杀那个。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4 03:16
因为清朝也感受到了外部的压力,想要维持自己的绝对统治,只能闭关锁国,不让普通民众接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明朝主动和外面的国家接触,曾经派出了郑和出访各国。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4 05:08
因为清朝认为自己的实力非常雄厚,所以并不需要接受外来文化,明朝时期闭关锁国也不是特别明显。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4 07:16
清朝闭关锁国,是为了防止汉人与外面进行交流,变聪明。而明朝是汉族统治的王朝,并不会阻止汉人的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