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2: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6:57
在良好的为人法则中,谦和明礼可以说是最能融洽相互情感的良方。谦和,即谦逊,谦让也M,即谦逊,谦让也;明礼,即知情,懂礼也。它既是智慧的显现,也是修养的昭示。
曾国藩说:“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容易折断。刚不是说要残暴严厉,只不过强矫而已。趋事赴公,就需强矫。争名逐利,就需谦退。”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对“礼”的理解有明心慧眼的独到之处。
谦和明礼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求一个人懂礼仪、知进退;懂刚柔、知方圆。如此,才能左右逢源、如愿以偿。
诸葛亮高卧南阳隆中的时候,本来无心出来做官,可是受到刘备三顾茅庐的礼请,就不得不见他。刘备见到诸葛亮,推心置腹谈及天下大事,并说自己才疏学浅,智商低下,难以达到志愿,敬请先生出山,好请教他的计谋。几句谦和明礼的话语,便如愿以偿地请到了诸葛亮,得到了他鞠躬尽瘁的帮助。由此可见,谦和明礼是获敬重并赢得人心的最可贵之处。
又如,曾国藩就十分注重对人的态度与礼貌。在他给沅季弟的书信里就可以看出:“你说雪琴的声色都很严格,凡是能目视千里的人,也:不能看到自己的睫毛,以声音笑貌来拒绝人,都是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雪琴的严格,雪琴不自知,你的声色,恐怕未必不严格,所以也不能自知了!”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小事,然而,可以说是大事中的大事,就像在一时一刻,只要与人接触,你就必然给人一个是好还是不好的印象。老子曾经说:“最会做生意的人,深藏不露;道德修养最完善的君子,外貌就像愚笨的人。”这就是我们态度上的修养训示,并且启发了我们认识一个人,从态度的修养中,就可以分辨出是君子还是小人。态度上的修养,也可以说是内心修养的体现。
一个人的感触怎样,必然在外形上有所表现,如果能有所感触,而在外形上没有表露,就足以证明这个人的内心修养境界很高。所以老子说:“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残缺,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盈满的东西,好像空虚,但它的作用是无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像弯曲;最灵巧的东西,好像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好像不善言辞。”既然有老子所说的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的才能,又有若缺、若冲、若屈、若讷的大修养,就是抑制自己的最大原理。
抑制自己就是颂扬他人,就接近于“我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我甘愿做天下的川谷”了。所以老子又说:“委屈便能保全,屈枉便能伸直;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持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典范。不自我表扬,反而能明显;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功;不自我矜持,所以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与他争。古代所谓委屈便能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做到。”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沟通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