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歌一千字作文内容涉及各种诗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7: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20:25
古代诗词是中国的国粹,当你读古诗时,会觉得沉浸在书香和文学的海洋中,仿佛脑海里有此情此景一般,这就是中国古诗所蕴藏的一种独特的古典与韵味,古诗很精练,浓缩了文学的极品达到了最高境界,表现出了诗人的才智和知识还有他的喜、怒、哀、乐,使人由衷的钦佩和赞叹。
其中李白的《赠汪伦》、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苏轼的《水调歌头》、杜甫的《登高》等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一生狂放不羁,热情豪放,对待友情,更是坦率真挚。在《赠汪伦》中,他用四句全无矫饰的话道出了对朋友的珍惜。开头两句平直叙述,后面更是道出汪伦的名姓,其实古人写诗一般忌讳直呼姓名。但是李白这样不仅将他洒脱的性格呈现,也反衬出他的朋友亦是位豪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更反映出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深,这样的一种友情我们也只能从这首诗中去体会了。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滁州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不多,此刻更是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频繁使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回家的日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停留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情深意重,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指的是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情深意远 ,思绪缠绵 。《夜雨寄北》一诗,指出了李商隐诗歌创造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苏轼的《水调歌头》:本词作于中秋节。 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苏轼想起了分别七年的苏辙。词人举杯望月,心中生起无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张若虚痴情的追问,在苏轼心中回响。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文充满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青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愤怒。“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对比,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词人不满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但天上恰如人间,同样不能*,同样一种缺陷的美好。苏轼遥望月宫,似与嫦娥共舞,身处瑶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
随着月光的移动,低照在门窗上,照的屋里的词人难以入眠。无眠的孤清与亲人分离的悲凉只能唯圆月是问。但作者知道人之离合与月之圆却是自然。既知此理便“不应有恨”,从而感情转化为理智,化悲怨为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态度:只要人常在,纵然千里相隔,也能同赏一轮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词整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将人间世事贯穿与其中。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仕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来消解,只能豁达的一笑而过。
杜甫的《登高》: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20:25
古代诗词是中国的国粹,当你读古诗时,会觉得沉浸在书香和文学的海洋中,仿佛脑海里有此情此景一般,这就是中国古诗所蕴藏的一种独特的古典与韵味,古诗很精练,浓缩了文学的极品达到了最高境界,表现出了诗人的才智和知识还有他的喜、怒、哀、乐,使人由衷的钦佩和赞叹。
其中李白的《赠汪伦》、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苏轼的《水调歌头》、杜甫的《登高》等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一生狂放不羁,热情豪放,对待友情,更是坦率真挚。在《赠汪伦》中,他用四句全无矫饰的话道出了对朋友的珍惜。开头两句平直叙述,后面更是道出汪伦的名姓,其实古人写诗一般忌讳直呼姓名。但是李白这样不仅将他洒脱的性格呈现,也反衬出他的朋友亦是位豪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更反映出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深,这样的一种友情我们也只能从这首诗中去体会了。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滁州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不多,此刻更是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频繁使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回家的日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停留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情深意重,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指的是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情深意远 ,思绪缠绵 。《夜雨寄北》一诗,指出了李商隐诗歌创造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苏轼的《水调歌头》:本词作于中秋节。 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苏轼想起了分别七年的苏辙。词人举杯望月,心中生起无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张若虚痴情的追问,在苏轼心中回响。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文充满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青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愤怒。“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对比,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词人不满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但天上恰如人间,同样不能*,同样一种缺陷的美好。苏轼遥望月宫,似与嫦娥共舞,身处瑶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
随着月光的移动,低照在门窗上,照的屋里的词人难以入眠。无眠的孤清与亲人分离的悲凉只能唯圆月是问。但作者知道人之离合与月之圆却是自然。既知此理便“不应有恨”,从而感情转化为理智,化悲怨为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态度:只要人常在,纵然千里相隔,也能同赏一轮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词整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将人间世事贯穿与其中。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仕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来消解,只能豁达的一笑而过。
杜甫的《登高》: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20:25
古代诗词是中国的国粹,当你读古诗时,会觉得沉浸在书香和文学的海洋中,仿佛脑海里有此情此景一般,这就是中国古诗所蕴藏的一种独特的古典与韵味,古诗很精练,浓缩了文学的极品达到了最高境界,表现出了诗人的才智和知识还有他的喜、怒、哀、乐,使人由衷的钦佩和赞叹。
其中李白的《赠汪伦》、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苏轼的《水调歌头》、杜甫的《登高》等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一生狂放不羁,热情豪放,对待友情,更是坦率真挚。在《赠汪伦》中,他用四句全无矫饰的话道出了对朋友的珍惜。开头两句平直叙述,后面更是道出汪伦的名姓,其实古人写诗一般忌讳直呼姓名。但是李白这样不仅将他洒脱的性格呈现,也反衬出他的朋友亦是位豪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更反映出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深,这样的一种友情我们也只能从这首诗中去体会了。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滁州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不多,此刻更是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频繁使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回家的日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停留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情深意重,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指的是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情深意远 ,思绪缠绵 。《夜雨寄北》一诗,指出了李商隐诗歌创造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苏轼的《水调歌头》:本词作于中秋节。 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苏轼想起了分别七年的苏辙。词人举杯望月,心中生起无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张若虚痴情的追问,在苏轼心中回响。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文充满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青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愤怒。“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对比,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词人不满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但天上恰如人间,同样不能*,同样一种缺陷的美好。苏轼遥望月宫,似与嫦娥共舞,身处瑶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
随着月光的移动,低照在门窗上,照的屋里的词人难以入眠。无眠的孤清与亲人分离的悲凉只能唯圆月是问。但作者知道人之离合与月之圆却是自然。既知此理便“不应有恨”,从而感情转化为理智,化悲怨为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态度:只要人常在,纵然千里相隔,也能同赏一轮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词整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将人间世事贯穿与其中。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仕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来消解,只能豁达的一笑而过。
杜甫的《登高》: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20:25
古代诗词是中国的国粹,当你读古诗时,会觉得沉浸在书香和文学的海洋中,仿佛脑海里有此情此景一般,这就是中国古诗所蕴藏的一种独特的古典与韵味,古诗很精练,浓缩了文学的极品达到了最高境界,表现出了诗人的才智和知识还有他的喜、怒、哀、乐,使人由衷的钦佩和赞叹。
其中李白的《赠汪伦》、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苏轼的《水调歌头》、杜甫的《登高》等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一生狂放不羁,热情豪放,对待友情,更是坦率真挚。在《赠汪伦》中,他用四句全无矫饰的话道出了对朋友的珍惜。开头两句平直叙述,后面更是道出汪伦的名姓,其实古人写诗一般忌讳直呼姓名。但是李白这样不仅将他洒脱的性格呈现,也反衬出他的朋友亦是位豪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更反映出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深,这样的一种友情我们也只能从这首诗中去体会了。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滁州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不多,此刻更是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频繁使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回家的日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停留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情深意重,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指的是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情深意远 ,思绪缠绵 。《夜雨寄北》一诗,指出了李商隐诗歌创造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苏轼的《水调歌头》:本词作于中秋节。 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苏轼想起了分别七年的苏辙。词人举杯望月,心中生起无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张若虚痴情的追问,在苏轼心中回响。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文充满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青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愤怒。“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对比,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词人不满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但天上恰如人间,同样不能*,同样一种缺陷的美好。苏轼遥望月宫,似与嫦娥共舞,身处瑶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
随着月光的移动,低照在门窗上,照的屋里的词人难以入眠。无眠的孤清与亲人分离的悲凉只能唯圆月是问。但作者知道人之离合与月之圆却是自然。既知此理便“不应有恨”,从而感情转化为理智,化悲怨为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态度:只要人常在,纵然千里相隔,也能同赏一轮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词整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将人间世事贯穿与其中。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仕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来消解,只能豁达的一笑而过。
杜甫的《登高》: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