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7:1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2:34
唐太宗原话是,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意思是,用铜做的镜子可以用来整理自己的衣服,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可以知晓王朝兴衰更替,把人当做一面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我经常用着三面镜子来防止我出现什么过错,今天魏征死了,我少了一面镜子了。
出处: 《旧唐书·魏徵传》,这是唐太宗在他非常信任的宰相魏征死去之后所说。
扩展资料: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晋封为秦王,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2:35
三面镜子分别是:铜镜,历史的镜子,人作镜子。
原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白话译文:用铜做镜子 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 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 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出处:《旧唐书·魏徵传》。
出处故事:
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有三面镜子(以前都是铜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
“以史为镜”,用历史来观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兴替”,怎么做才可以让朝代兴,怎么做会让朝代败,他可以从历史观照的到;“以人为镜”,用到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的得跟失,进而去修正。
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魏征死了,也就坏了一面。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个贤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爱才,他才能够赢得这些大臣对他的信任。
《旧唐书》:
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唐朝历代都修有实录。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以吴兢、韦述所撰最为有名。吴兢撰成《唐书》六十五卷(一说九十八卷),韦述又补遗续缺,撰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
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续作。但武宗实录不全,以后历朝实录没有修成,史事缺略。后梁、后唐两代都曾下令广泛征集唐史资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以铜为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以史为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2:35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出处:《全唐文纪事》“太宗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镜,以防己过。’”
译文:唐太宗对亲近的臣子们说:“以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服、帽子;以过去的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衰规律;以别人为镜子,可以明了自己的得失是非。我常保存这三面镜子,用来防备自己的过失。”
典故:魏徵病逝时,太宗亲临痛哭,并罢朝举哀五日,后来太宗临朝时流着泪对群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当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朕遂亡一镜矣!”
扩展资料
魏征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许过失的时候对他直言不讳。他常常提醒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可以拥护你,成就你的功业,当你不爱惜人民时,他们同样可以把你推翻。
所以,唐太宗也是时时刻刻战战兢兢地治理国家。有一次魏征激烈进谏,把唐太宗气得半死。
太宗皇帝气冲冲地跑回他的寝宫,边走边喊:“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见他怒发冲冠暴躁如雷,心里思索——谁能令堂堂天子发怒到如此地步还不被立即处斩?只有魏征办得到。
于是长孙皇后去换了套端庄华丽的衣服,走到唐太宗面前,跪下来诚挚地恭贺: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唐太宗本来气得半死,见长孙皇后这番举动,莫名其妙。
长孙皇后道:皇上,惟有明主出现,臣子才敢直言不讳。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如此,吾明主耳!
所以,一个太太对先生可以有很大的影响,假如这个时候皇后进几句谗言,“贞观之治”可能就会改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2:34
唐太宗原话是,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意思是,用铜做的镜子可以用来整理自己的衣服,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可以知晓王朝兴衰更替,把人当做一面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我经常用着三面镜子来防止我出现什么过错,今天魏征死了,我少了一面镜子了。
出处: 《旧唐书·魏徵传》,这是唐太宗在他非常信任的宰相魏征死去之后所说。
扩展资料: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晋封为秦王,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2:35
三面镜子分别是:铜镜,历史的镜子,人作镜子。
原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白话译文:用铜做镜子 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 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 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出处:《旧唐书·魏徵传》。
出处故事:
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有三面镜子(以前都是铜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
“以史为镜”,用历史来观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兴替”,怎么做才可以让朝代兴,怎么做会让朝代败,他可以从历史观照的到;“以人为镜”,用到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的得跟失,进而去修正。
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魏征死了,也就坏了一面。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个贤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爱才,他才能够赢得这些大臣对他的信任。
《旧唐书》:
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唐朝历代都修有实录。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以吴兢、韦述所撰最为有名。吴兢撰成《唐书》六十五卷(一说九十八卷),韦述又补遗续缺,撰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
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续作。但武宗实录不全,以后历朝实录没有修成,史事缺略。后梁、后唐两代都曾下令广泛征集唐史资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以铜为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以史为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2:35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出处:《全唐文纪事》“太宗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镜,以防己过。’”
译文:唐太宗对亲近的臣子们说:“以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服、帽子;以过去的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衰规律;以别人为镜子,可以明了自己的得失是非。我常保存这三面镜子,用来防备自己的过失。”
典故:魏徵病逝时,太宗亲临痛哭,并罢朝举哀五日,后来太宗临朝时流着泪对群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当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朕遂亡一镜矣!”
扩展资料
魏征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许过失的时候对他直言不讳。他常常提醒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可以拥护你,成就你的功业,当你不爱惜人民时,他们同样可以把你推翻。
所以,唐太宗也是时时刻刻战战兢兢地治理国家。有一次魏征激烈进谏,把唐太宗气得半死。
太宗皇帝气冲冲地跑回他的寝宫,边走边喊:“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见他怒发冲冠暴躁如雷,心里思索——谁能令堂堂天子发怒到如此地步还不被立即处斩?只有魏征办得到。
于是长孙皇后去换了套端庄华丽的衣服,走到唐太宗面前,跪下来诚挚地恭贺: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唐太宗本来气得半死,见长孙皇后这番举动,莫名其妙。
长孙皇后道:皇上,惟有明主出现,臣子才敢直言不讳。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如此,吾明主耳!
所以,一个太太对先生可以有很大的影响,假如这个时候皇后进几句谗言,“贞观之治”可能就会改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2:36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2:34
唐太宗原话是,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意思是,用铜做的镜子可以用来整理自己的衣服,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可以知晓王朝兴衰更替,把人当做一面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我经常用着三面镜子来防止我出现什么过错,今天魏征死了,我少了一面镜子了。
出处: 《旧唐书·魏徵传》,这是唐太宗在他非常信任的宰相魏征死去之后所说。
扩展资料: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晋封为秦王,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2:35
三面镜子分别是:铜镜,历史的镜子,人作镜子。
原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白话译文:用铜做镜子 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 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 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出处:《旧唐书·魏徵传》。
出处故事:
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有三面镜子(以前都是铜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
“以史为镜”,用历史来观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兴替”,怎么做才可以让朝代兴,怎么做会让朝代败,他可以从历史观照的到;“以人为镜”,用到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的得跟失,进而去修正。
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魏征死了,也就坏了一面。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个贤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爱才,他才能够赢得这些大臣对他的信任。
《旧唐书》:
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唐朝历代都修有实录。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以吴兢、韦述所撰最为有名。吴兢撰成《唐书》六十五卷(一说九十八卷),韦述又补遗续缺,撰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
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续作。但武宗实录不全,以后历朝实录没有修成,史事缺略。后梁、后唐两代都曾下令广泛征集唐史资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以铜为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以史为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2:36
分别是“史”、“人”、“古”,这是魏征死后唐太宗说的。原话为:“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资治通鉴》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2:36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2:36
分别是“史”、“人”、“古”,这是魏征死后唐太宗说的。原话为:“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资治通鉴》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2:35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出处:《全唐文纪事》“太宗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镜,以防己过。’”
译文:唐太宗对亲近的臣子们说:“以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服、帽子;以过去的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衰规律;以别人为镜子,可以明了自己的得失是非。我常保存这三面镜子,用来防备自己的过失。”
典故:魏徵病逝时,太宗亲临痛哭,并罢朝举哀五日,后来太宗临朝时流着泪对群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当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朕遂亡一镜矣!”
扩展资料
魏征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许过失的时候对他直言不讳。他常常提醒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可以拥护你,成就你的功业,当你不爱惜人民时,他们同样可以把你推翻。
所以,唐太宗也是时时刻刻战战兢兢地治理国家。有一次魏征激烈进谏,把唐太宗气得半死。
太宗皇帝气冲冲地跑回他的寝宫,边走边喊:“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见他怒发冲冠暴躁如雷,心里思索——谁能令堂堂天子发怒到如此地步还不被立即处斩?只有魏征办得到。
于是长孙皇后去换了套端庄华丽的衣服,走到唐太宗面前,跪下来诚挚地恭贺: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唐太宗本来气得半死,见长孙皇后这番举动,莫名其妙。
长孙皇后道:皇上,惟有明主出现,臣子才敢直言不讳。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如此,吾明主耳!
所以,一个太太对先生可以有很大的影响,假如这个时候皇后进几句谗言,“贞观之治”可能就会改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2:34
唐太宗原话是,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意思是,用铜做的镜子可以用来整理自己的衣服,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可以知晓王朝兴衰更替,把人当做一面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我经常用着三面镜子来防止我出现什么过错,今天魏征死了,我少了一面镜子了。
出处: 《旧唐书·魏徵传》,这是唐太宗在他非常信任的宰相魏征死去之后所说。
扩展资料: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晋封为秦王,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2:35
三面镜子分别是:铜镜,历史的镜子,人作镜子。
原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白话译文:用铜做镜子 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 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 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出处:《旧唐书·魏徵传》。
出处故事:
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有三面镜子(以前都是铜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
“以史为镜”,用历史来观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兴替”,怎么做才可以让朝代兴,怎么做会让朝代败,他可以从历史观照的到;“以人为镜”,用到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的得跟失,进而去修正。
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魏征死了,也就坏了一面。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个贤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爱才,他才能够赢得这些大臣对他的信任。
《旧唐书》:
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唐朝历代都修有实录。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以吴兢、韦述所撰最为有名。吴兢撰成《唐书》六十五卷(一说九十八卷),韦述又补遗续缺,撰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
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续作。但武宗实录不全,以后历朝实录没有修成,史事缺略。后梁、后唐两代都曾下令广泛征集唐史资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以铜为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以史为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2:35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出处:《全唐文纪事》“太宗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镜,以防己过。’”
译文:唐太宗对亲近的臣子们说:“以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服、帽子;以过去的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衰规律;以别人为镜子,可以明了自己的得失是非。我常保存这三面镜子,用来防备自己的过失。”
典故:魏徵病逝时,太宗亲临痛哭,并罢朝举哀五日,后来太宗临朝时流着泪对群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当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朕遂亡一镜矣!”
扩展资料
魏征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许过失的时候对他直言不讳。他常常提醒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可以拥护你,成就你的功业,当你不爱惜人民时,他们同样可以把你推翻。
所以,唐太宗也是时时刻刻战战兢兢地治理国家。有一次魏征激烈进谏,把唐太宗气得半死。
太宗皇帝气冲冲地跑回他的寝宫,边走边喊:“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见他怒发冲冠暴躁如雷,心里思索——谁能令堂堂天子发怒到如此地步还不被立即处斩?只有魏征办得到。
于是长孙皇后去换了套端庄华丽的衣服,走到唐太宗面前,跪下来诚挚地恭贺: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唐太宗本来气得半死,见长孙皇后这番举动,莫名其妙。
长孙皇后道:皇上,惟有明主出现,臣子才敢直言不讳。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如此,吾明主耳!
所以,一个太太对先生可以有很大的影响,假如这个时候皇后进几句谗言,“贞观之治”可能就会改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2:36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2:36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2:36
分别是“史”、“人”、“古”,这是魏征死后唐太宗说的。原话为:“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资治通鉴》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2:36
分别是“史”、“人”、“古”,这是魏征死后唐太宗说的。原话为:“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