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7: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0 09:07
普通话的音变,是指在语流中,连着念的音素、音节或声调因为前后互相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主要有轻声、变调、儿化三个方面。
1、轻声。普通话中有些音节在特殊情况下,读音轻而短,它不同于四声中的任何一声,这样的音节叫轻声。例如:“衣服”的“服”,“桌子”的“子”。
少数轻声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兄弟”一词,“弟”重读,表示哥哥和弟弟,“弟”读轻声只表示“弟弟”。
2、变调
。变调是指由甲调变成乙调。普通话中,
上声的变调
尤为突出。如果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变阳平,如:领导lǐng dǎo——líng dǎo,理想lǐ xiǎng——lí xiǎng。如果
上声在非上声(阴、阳、去)前变半上,只有前半部分。上声在轻声前有两种变法:其一,轻声本调是阴平、阳平、去声,则变为“半上”、“轻声”,例如:手巾、老实、打扮。其二,
轻声本调是上声,则变为“阳平”,如:手法、老虎、打扫。但不完全如此,例如:上声在轻声“子”前,或上声重叠表称谓时,则按“半上”、“轻声”,如“毯子”“奶奶”。另外还有“一”“不”的变调。
3、儿化。儿化是普通话的重要特征和组成部分。词汇的字音韵母因卷舌动作而发生音变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儿化。儿化了的韵母就叫“儿化韵”,其标志是在韵母后面加上r。儿化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的功能。例如:头(脑袋)——头儿(领头的;首领),这是区别词义的例子;一些词儿化后可以改变词性。
例如:盖(动词)——盖儿(名词),画(动词)——画儿(名词),这是改变词性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