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学基础)举例说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5:39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6:08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有效指导着临床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和养生。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根据部位和功能活动特性可分为阴阳两部分。就人体部位来说,上为阳,下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按照脏腑功能特点划分,心、肝、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脾为至阴。若具体到每一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总之,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两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从阴阳角度来看,功能属阳,物质属阴,即组织结构和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属阴,脏腑组织器官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属阳。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反映,两者之间不仅互相对立,而且互相依存。各种功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必定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阳)。正常情况下,这种阴阳消长处手一种动态平衡之中,保证了脏腑功能的健全和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阴阳不能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而失调,乃至分离,人体就会生病以至死亡。所以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所有疾病的发生均可用阴阳失调来概括说明。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决定于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分阴阳,包括阴精和阳气两部分;邪气(致病因素)也有阴邪和阳邪之分。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无论其病理变化如何复杂,都不外乎阴阳的偏胜或偏衰。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必然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不足而发病,即“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反之,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亢盛而发病,即“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此外,由于阴阳互根互用,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化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可导致“阴阳两虚”。因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所谓“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任何疾病,尽管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病理变化复杂多端,究其基本机制是阴阳失调。用阴阳来概括疾病的病变部位、性质及各种证候的基本属性,作为辨证的纲领。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临床上常用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即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机制是阴阳失调,调整阴阳是中医学治疗、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护理的主要内容。调理阴阳,就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阴阳重新恢复相对平衡状态。针对疾病阴阳偏胜、偏衰的状况,采取“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方法,达到“阴平阳秘”,使阴阳和调,恢复平衡。
  阴阳学说也可用来概括中药的性能。药物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都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味,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药物有升、降、浮、沉四种作用趋向,升、浮药属阳,沉、降药属阴。在临床治疗、护理中,根据疾病阴阳盛衰的情况,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调整阴阳,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阴阳学说还可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善于调理阴阳是防病摄生的关键,养护正气的法则要求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与天地自然之间的阴阳变化协调。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及转化也必然影响人体阴阳变化,善于保养阴精阳气,则邪气不侵,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以正气为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6:08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根据上述之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的规律,则人之皮毛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三)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另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证。

(四)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阴阳是诊断的总纲。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自看:实证(阳)虚证(阴)。总之,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属性。

(五)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来看: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从治疗上总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这就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中医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临床上借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临床具体用法:①阳虚和阴胜则寒,治法:寒者热之(用热药);②阴虚和阳胜则热,治法:热者寒之(用寒药);③正气不足,治法:虚者补之;④邪气偏胜,治法:实者泻之;⑤阴不足、阳偏亢,治法:滋阴潜阳;⑥阴阳两者均不足,治法:滋阴助阳(阴阳双补)。

参考资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6:08

阴阳学说 贯穿于中医学理论和临床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认识和阐述人体的形体、脏腑、经络、生命过程、疾病过程,以及辨证治疗等等。下面仅就主要方面,作一简要说明。 1.概括形体、脏腑的部位特点及脏腑功能特点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6:08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有效指导着临床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和养生。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根据部位和功能活动特性可分为阴阳两部分。就人体部位来说,上为阳,下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按照脏腑功能特点划分,心、肝、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脾为至阴。若具体到每一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总之,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两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从阴阳角度来看,功能属阳,物质属阴,即组织结构和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属阴,脏腑组织器官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属阳。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反映,两者之间不仅互相对立,而且互相依存。各种功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必定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阳)。正常情况下,这种阴阳消长处手一种动态平衡之中,保证了脏腑功能的健全和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阴阳不能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而失调,乃至分离,人体就会生病以至死亡。所以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所有疾病的发生均可用阴阳失调来概括说明。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决定于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分阴阳,包括阴精和阳气两部分;邪气(致病因素)也有阴邪和阳邪之分。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无论其病理变化如何复杂,都不外乎阴阳的偏胜或偏衰。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必然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不足而发病,即“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反之,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亢盛而发病,即“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此外,由于阴阳互根互用,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化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可导致“阴阳两虚”。因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所谓“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任何疾病,尽管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病理变化复杂多端,究其基本机制是阴阳失调。用阴阳来概括疾病的病变部位、性质及各种证候的基本属性,作为辨证的纲领。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临床上常用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即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机制是阴阳失调,调整阴阳是中医学治疗、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护理的主要内容。调理阴阳,就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阴阳重新恢复相对平衡状态。针对疾病阴阳偏胜、偏衰的状况,采取“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方法,达到“阴平阳秘”,使阴阳和调,恢复平衡。
  阴阳学说也可用来概括中药的性能。药物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都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味,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药物有升、降、浮、沉四种作用趋向,升、浮药属阳,沉、降药属阴。在临床治疗、护理中,根据疾病阴阳盛衰的情况,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调整阴阳,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阴阳学说还可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善于调理阴阳是防病摄生的关键,养护正气的法则要求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与天地自然之间的阴阳变化协调。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及转化也必然影响人体阴阳变化,善于保养阴精阳气,则邪气不侵,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以正气为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6:08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根据上述之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的规律,则人之皮毛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三)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另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证。

(四)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阴阳是诊断的总纲。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自看:实证(阳)虚证(阴)。总之,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属性。

(五)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来看: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从治疗上总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这就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中医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临床上借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临床具体用法:①阳虚和阴胜则寒,治法:寒者热之(用热药);②阴虚和阳胜则热,治法:热者寒之(用寒药);③正气不足,治法:虚者补之;④邪气偏胜,治法:实者泻之;⑤阴不足、阳偏亢,治法:滋阴潜阳;⑥阴阳两者均不足,治法:滋阴助阳(阴阳双补)。

参考资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6:08

阴阳学说 贯穿于中医学理论和临床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认识和阐述人体的形体、脏腑、经络、生命过程、疾病过程,以及辨证治疗等等。下面仅就主要方面,作一简要说明。 1.概括形体、脏腑的部位特点及脏腑功能特点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6:08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有效指导着临床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和养生。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根据部位和功能活动特性可分为阴阳两部分。就人体部位来说,上为阳,下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按照脏腑功能特点划分,心、肝、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脾为至阴。若具体到每一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总之,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两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从阴阳角度来看,功能属阳,物质属阴,即组织结构和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属阴,脏腑组织器官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属阳。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反映,两者之间不仅互相对立,而且互相依存。各种功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必定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阳)。正常情况下,这种阴阳消长处手一种动态平衡之中,保证了脏腑功能的健全和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阴阳不能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而失调,乃至分离,人体就会生病以至死亡。所以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所有疾病的发生均可用阴阳失调来概括说明。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决定于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分阴阳,包括阴精和阳气两部分;邪气(致病因素)也有阴邪和阳邪之分。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无论其病理变化如何复杂,都不外乎阴阳的偏胜或偏衰。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必然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不足而发病,即“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反之,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亢盛而发病,即“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此外,由于阴阳互根互用,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化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可导致“阴阳两虚”。因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所谓“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任何疾病,尽管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病理变化复杂多端,究其基本机制是阴阳失调。用阴阳来概括疾病的病变部位、性质及各种证候的基本属性,作为辨证的纲领。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临床上常用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即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机制是阴阳失调,调整阴阳是中医学治疗、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护理的主要内容。调理阴阳,就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阴阳重新恢复相对平衡状态。针对疾病阴阳偏胜、偏衰的状况,采取“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方法,达到“阴平阳秘”,使阴阳和调,恢复平衡。
  阴阳学说也可用来概括中药的性能。药物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都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味,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药物有升、降、浮、沉四种作用趋向,升、浮药属阳,沉、降药属阴。在临床治疗、护理中,根据疾病阴阳盛衰的情况,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调整阴阳,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阴阳学说还可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善于调理阴阳是防病摄生的关键,养护正气的法则要求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与天地自然之间的阴阳变化协调。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及转化也必然影响人体阴阳变化,善于保养阴精阳气,则邪气不侵,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以正气为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6:08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根据上述之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的规律,则人之皮毛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三)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另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证。

(四)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阴阳是诊断的总纲。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自看:实证(阳)虚证(阴)。总之,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属性。

(五)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来看: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从治疗上总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这就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中医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临床上借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临床具体用法:①阳虚和阴胜则寒,治法:寒者热之(用热药);②阴虚和阳胜则热,治法:热者寒之(用寒药);③正气不足,治法:虚者补之;④邪气偏胜,治法:实者泻之;⑤阴不足、阳偏亢,治法:滋阴潜阳;⑥阴阳两者均不足,治法:滋阴助阳(阴阳双补)。

参考资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6:08

阴阳学说 贯穿于中医学理论和临床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认识和阐述人体的形体、脏腑、经络、生命过程、疾病过程,以及辨证治疗等等。下面仅就主要方面,作一简要说明。 1.概括形体、脏腑的部位特点及脏腑功能特点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6:08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有效指导着临床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和养生。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根据部位和功能活动特性可分为阴阳两部分。就人体部位来说,上为阳,下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按照脏腑功能特点划分,心、肝、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脾为至阴。若具体到每一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总之,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两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从阴阳角度来看,功能属阳,物质属阴,即组织结构和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属阴,脏腑组织器官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属阳。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反映,两者之间不仅互相对立,而且互相依存。各种功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必定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阳)。正常情况下,这种阴阳消长处手一种动态平衡之中,保证了脏腑功能的健全和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阴阳不能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而失调,乃至分离,人体就会生病以至死亡。所以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所有疾病的发生均可用阴阳失调来概括说明。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决定于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分阴阳,包括阴精和阳气两部分;邪气(致病因素)也有阴邪和阳邪之分。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无论其病理变化如何复杂,都不外乎阴阳的偏胜或偏衰。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必然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不足而发病,即“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反之,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亢盛而发病,即“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此外,由于阴阳互根互用,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化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可导致“阴阳两虚”。因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所谓“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任何疾病,尽管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病理变化复杂多端,究其基本机制是阴阳失调。用阴阳来概括疾病的病变部位、性质及各种证候的基本属性,作为辨证的纲领。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临床上常用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即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机制是阴阳失调,调整阴阳是中医学治疗、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护理的主要内容。调理阴阳,就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阴阳重新恢复相对平衡状态。针对疾病阴阳偏胜、偏衰的状况,采取“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方法,达到“阴平阳秘”,使阴阳和调,恢复平衡。
  阴阳学说也可用来概括中药的性能。药物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都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味,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药物有升、降、浮、沉四种作用趋向,升、浮药属阳,沉、降药属阴。在临床治疗、护理中,根据疾病阴阳盛衰的情况,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调整阴阳,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阴阳学说还可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善于调理阴阳是防病摄生的关键,养护正气的法则要求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与天地自然之间的阴阳变化协调。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及转化也必然影响人体阴阳变化,善于保养阴精阳气,则邪气不侵,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以正气为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6:08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根据上述之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的规律,则人之皮毛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三)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另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证。

(四)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阴阳是诊断的总纲。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自看:实证(阳)虚证(阴)。总之,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属性。

(五)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来看: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从治疗上总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这就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中医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临床上借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临床具体用法:①阳虚和阴胜则寒,治法:寒者热之(用热药);②阴虚和阳胜则热,治法:热者寒之(用寒药);③正气不足,治法:虚者补之;④邪气偏胜,治法:实者泻之;⑤阴不足、阳偏亢,治法:滋阴潜阳;⑥阴阳两者均不足,治法:滋阴助阳(阴阳双补)。

参考资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6:08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有效指导着临床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和养生。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根据部位和功能活动特性可分为阴阳两部分。就人体部位来说,上为阳,下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按照脏腑功能特点划分,心、肝、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脾为至阴。若具体到每一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总之,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两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从阴阳角度来看,功能属阳,物质属阴,即组织结构和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属阴,脏腑组织器官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属阳。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反映,两者之间不仅互相对立,而且互相依存。各种功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必定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阳)。正常情况下,这种阴阳消长处手一种动态平衡之中,保证了脏腑功能的健全和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阴阳不能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而失调,乃至分离,人体就会生病以至死亡。所以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所有疾病的发生均可用阴阳失调来概括说明。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决定于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分阴阳,包括阴精和阳气两部分;邪气(致病因素)也有阴邪和阳邪之分。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无论其病理变化如何复杂,都不外乎阴阳的偏胜或偏衰。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必然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不足而发病,即“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反之,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亢盛而发病,即“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此外,由于阴阳互根互用,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化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可导致“阴阳两虚”。因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所谓“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任何疾病,尽管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病理变化复杂多端,究其基本机制是阴阳失调。用阴阳来概括疾病的病变部位、性质及各种证候的基本属性,作为辨证的纲领。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临床上常用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即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机制是阴阳失调,调整阴阳是中医学治疗、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护理的主要内容。调理阴阳,就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阴阳重新恢复相对平衡状态。针对疾病阴阳偏胜、偏衰的状况,采取“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方法,达到“阴平阳秘”,使阴阳和调,恢复平衡。
  阴阳学说也可用来概括中药的性能。药物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都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味,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药物有升、降、浮、沉四种作用趋向,升、浮药属阳,沉、降药属阴。在临床治疗、护理中,根据疾病阴阳盛衰的情况,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调整阴阳,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阴阳学说还可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善于调理阴阳是防病摄生的关键,养护正气的法则要求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与天地自然之间的阴阳变化协调。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及转化也必然影响人体阴阳变化,善于保养阴精阳气,则邪气不侵,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以正气为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6:08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根据上述之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的规律,则人之皮毛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三)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另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证。

(四)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阴阳是诊断的总纲。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自看:实证(阳)虚证(阴)。总之,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属性。

(五)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来看: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从治疗上总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这就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中医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临床上借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临床具体用法:①阳虚和阴胜则寒,治法:寒者热之(用热药);②阴虚和阳胜则热,治法:热者寒之(用寒药);③正气不足,治法:虚者补之;④邪气偏胜,治法:实者泻之;⑤阴不足、阳偏亢,治法:滋阴潜阳;⑥阴阳两者均不足,治法:滋阴助阳(阴阳双补)。

参考资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6:08

阴阳学说 贯穿于中医学理论和临床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认识和阐述人体的形体、脏腑、经络、生命过程、疾病过程,以及辨证治疗等等。下面仅就主要方面,作一简要说明。 1.概括形体、脏腑的部位特点及脏腑功能特点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6:08

阴阳学说 贯穿于中医学理论和临床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认识和阐述人体的形体、脏腑、经络、生命过程、疾病过程,以及辨证治疗等等。下面仅就主要方面,作一简要说明。 1.概括形体、脏腑的部位特点及脏腑功能特点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临沂比较有名的男装品牌 呼伦贝尔市悦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呼伦贝尔中汇实业有限公司怎么样? 呼伦贝尔油玉不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如何避免wps卡顿? 属鼠的男人找对象是属什么,属鼠的人和什么属相合 96年鼠的姻缘在哪年 属相相合年份运势提升 2024属鼠找对象属什么最佳 黑客攻击网站能报案吗 黑客攻击报案有用吗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是怎么样的? 延迟退休会影响到哪些人? 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划分,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 )。 延迟退休“新方案”已确定,哪年开始实施?直接影响的是哪一批人? 金融概念,通货膨胀主要有哪些类型? 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因素有哪些?其表现形式有哪些?如何解决? 延迟退休方案已定,哪些人会受到影响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 通货膨胀的分类有哪几种? 延迟退休最新政策,哪些人受延迟退休影响 推荐一部1000到2000左右的手机,性价比高的 退休年龄会延迟,哪些人会受影响?需要延迟几年呢? 一千到两千手机推荐,求性价比最高 通货膨胀的表现是什么? 现在一千五到两千出头好用的性价比高的手机有哪些?求推荐啊! 延迟退休真的要来了,以后可能70岁才能退休大家怎么看? 一千到两千的手机,哪一款性价比比较高啊,求推荐 渐进式施行延迟退休,哪些人是最先受到影响的? 什么是通货膨胀?它有哪些表现 阴阳五行学说是如何运用到中医的? 请总结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并各举一例运用案例说明? 中医科的中医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运用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中有哪些运用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其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阴阳学说的应用 中医学运用阴阳学说提现在哪些方面? 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如何用于诊断疾病的? 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是古代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对还是错? 欠了信用卡中国银行给我打电话干嘛。 糖醋豆腐丸子怎么做?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糖醋熘豆腐丸子怎么做 那么中医学里是怎样运用阴阳五行这个学说的呢? 承德特色豆腐丸子,过年炸出烟火气,你知道有几种做法吗? 中医五行学的阴阳学说 个税APP申诉又撤销后中国银行打电话来干嘛 怎么做醋溜豆腐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