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有户口本吗?中国是不是秦朝时就有了户口本?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5:2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7:23
清朝当然有户口本,秦朝也有。
不过,宋代以前的户口本为官府持有。
最古老的户口本是商朝的“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记于甲骨上。
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对生齿(男孩满8个月,女孩满7个月为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登记于册,即“书于版”,并分城(都)乡(鄙)进行人口统计。每年要对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进行登记,以掌握自然变动情况,每隔三年进行一次人口调查核实——即“大比”,阴历十月上报。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书社制度”的内容是:百姓25家为1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上计制度”是:郡、*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农户和税收的数目作出预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这个木券既是户口本。
秦代规定男子不论成丁与否,一律登记年龄。汉代,户籍至少三年一造(有的学者认为是年年更造),县、道官吏负责对户口的验查和登记,时称“案户比民”,简称“案比”。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黄籍、白籍制,黄籍记载服役年龄的人口,白籍记载*江南的北方人口。
隋唐时期,每年一造计帐,3年一造户籍。户籍簿(户口本)一式三份,一份留县,一份送州,一份送户部。
宋代的户口本是编造五等丁户簿,重点是评估和确定户等。元代在村社置有一种鼠尾簿,随时登记户口变动。
明朝户部籍天下户口并置户贴(户口本),这时,老百姓手中有了户口本。
清朝延续明户籍制度,户口簿既十家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7:23
清朝当然有户口本,秦朝也有。
不过,宋代以前的户口本为官府持有。
最古老的户口本是商朝的“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记于甲骨上。
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对生齿(男孩满8个月,女孩满7个月为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登记于册,即“书于版”,并分城(都)乡(鄙)进行人口统计。每年要对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进行登记,以掌握自然变动情况,每隔三年进行一次人口调查核实——即“大比”,阴历十月上报。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书社制度”的内容是:百姓25家为1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上计制度”是:郡、*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农户和税收的数目作出预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这个木券既是户口本。
秦代规定男子不论成丁与否,一律登记年龄。汉代,户籍至少三年一造(有的学者认为是年年更造),县、道官吏负责对户口的验查和登记,时称“案户比民”,简称“案比”。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黄籍、白籍制,黄籍记载服役年龄的人口,白籍记载*江南的北方人口。
隋唐时期,每年一造计帐,3年一造户籍。户籍簿(户口本)一式三份,一份留县,一份送州,一份送户部。
宋代的户口本是编造五等丁户簿,重点是评估和确定户等。元代在村社置有一种鼠尾簿,随时登记户口变动。
明朝户部籍天下户口并置户贴(户口本),这时,老百姓手中有了户口本。
清朝延续明户籍制度,户口簿既十家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7:24
那时候是没户口本的,只是户口登记的制度,比如你出生在甲地,那当地的*就会登记你的名字,性别什么的;N年以后你走了,那当地*就会把你从登记册上删掉,接着你到乙地,那乙地的*会再登记你。这主要是为了战争征兵和徭役的方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7:23
清朝当然有户口本,秦朝也有。
不过,宋代以前的户口本为官府持有。
最古老的户口本是商朝的“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记于甲骨上。
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对生齿(男孩满8个月,女孩满7个月为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登记于册,即“书于版”,并分城(都)乡(鄙)进行人口统计。每年要对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进行登记,以掌握自然变动情况,每隔三年进行一次人口调查核实——即“大比”,阴历十月上报。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书社制度”的内容是:百姓25家为1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上计制度”是:郡、*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农户和税收的数目作出预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这个木券既是户口本。
秦代规定男子不论成丁与否,一律登记年龄。汉代,户籍至少三年一造(有的学者认为是年年更造),县、道官吏负责对户口的验查和登记,时称“案户比民”,简称“案比”。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黄籍、白籍制,黄籍记载服役年龄的人口,白籍记载*江南的北方人口。
隋唐时期,每年一造计帐,3年一造户籍。户籍簿(户口本)一式三份,一份留县,一份送州,一份送户部。
宋代的户口本是编造五等丁户簿,重点是评估和确定户等。元代在村社置有一种鼠尾簿,随时登记户口变动。
明朝户部籍天下户口并置户贴(户口本),这时,老百姓手中有了户口本。
清朝延续明户籍制度,户口簿既十家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7:24
那时候是没户口本的,只是户口登记的制度,比如你出生在甲地,那当地的*就会登记你的名字,性别什么的;N年以后你走了,那当地*就会把你从登记册上删掉,接着你到乙地,那乙地的*会再登记你。这主要是为了战争征兵和徭役的方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7:24
那时候是没户口本的,只是户口登记的制度,比如你出生在甲地,那当地的*就会登记你的名字,性别什么的;N年以后你走了,那当地*就会把你从登记册上删掉,接着你到乙地,那乙地的*会再登记你。这主要是为了战争征兵和徭役的方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7:23
清朝当然有户口本,秦朝也有。
不过,宋代以前的户口本为官府持有。
最古老的户口本是商朝的“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记于甲骨上。
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对生齿(男孩满8个月,女孩满7个月为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登记于册,即“书于版”,并分城(都)乡(鄙)进行人口统计。每年要对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进行登记,以掌握自然变动情况,每隔三年进行一次人口调查核实——即“大比”,阴历十月上报。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书社制度”的内容是:百姓25家为1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上计制度”是:郡、*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农户和税收的数目作出预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这个木券既是户口本。
秦代规定男子不论成丁与否,一律登记年龄。汉代,户籍至少三年一造(有的学者认为是年年更造),县、道官吏负责对户口的验查和登记,时称“案户比民”,简称“案比”。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黄籍、白籍制,黄籍记载服役年龄的人口,白籍记载*江南的北方人口。
隋唐时期,每年一造计帐,3年一造户籍。户籍簿(户口本)一式三份,一份留县,一份送州,一份送户部。
宋代的户口本是编造五等丁户簿,重点是评估和确定户等。元代在村社置有一种鼠尾簿,随时登记户口变动。
明朝户部籍天下户口并置户贴(户口本),这时,老百姓手中有了户口本。
清朝延续明户籍制度,户口簿既十家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7:24
那时候是没户口本的,只是户口登记的制度,比如你出生在甲地,那当地的*就会登记你的名字,性别什么的;N年以后你走了,那当地*就会把你从登记册上删掉,接着你到乙地,那乙地的*会再登记你。这主要是为了战争征兵和徭役的方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7:23
清朝当然有户口本,秦朝也有。
不过,宋代以前的户口本为官府持有。
最古老的户口本是商朝的“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记于甲骨上。
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对生齿(男孩满8个月,女孩满7个月为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登记于册,即“书于版”,并分城(都)乡(鄙)进行人口统计。每年要对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进行登记,以掌握自然变动情况,每隔三年进行一次人口调查核实——即“大比”,阴历十月上报。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书社制度”的内容是:百姓25家为1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上计制度”是:郡、*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农户和税收的数目作出预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这个木券既是户口本。
秦代规定男子不论成丁与否,一律登记年龄。汉代,户籍至少三年一造(有的学者认为是年年更造),县、道官吏负责对户口的验查和登记,时称“案户比民”,简称“案比”。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黄籍、白籍制,黄籍记载服役年龄的人口,白籍记载*江南的北方人口。
隋唐时期,每年一造计帐,3年一造户籍。户籍簿(户口本)一式三份,一份留县,一份送州,一份送户部。
宋代的户口本是编造五等丁户簿,重点是评估和确定户等。元代在村社置有一种鼠尾簿,随时登记户口变动。
明朝户部籍天下户口并置户贴(户口本),这时,老百姓手中有了户口本。
清朝延续明户籍制度,户口簿既十家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7:24
那时候是没户口本的,只是户口登记的制度,比如你出生在甲地,那当地的*就会登记你的名字,性别什么的;N年以后你走了,那当地*就会把你从登记册上删掉,接着你到乙地,那乙地的*会再登记你。这主要是为了战争征兵和徭役的方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7:23
清朝当然有户口本,秦朝也有。
不过,宋代以前的户口本为官府持有。
最古老的户口本是商朝的“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记于甲骨上。
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对生齿(男孩满8个月,女孩满7个月为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登记于册,即“书于版”,并分城(都)乡(鄙)进行人口统计。每年要对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进行登记,以掌握自然变动情况,每隔三年进行一次人口调查核实——即“大比”,阴历十月上报。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书社制度”的内容是:百姓25家为1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上计制度”是:郡、*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农户和税收的数目作出预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这个木券既是户口本。
秦代规定男子不论成丁与否,一律登记年龄。汉代,户籍至少三年一造(有的学者认为是年年更造),县、道官吏负责对户口的验查和登记,时称“案户比民”,简称“案比”。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黄籍、白籍制,黄籍记载服役年龄的人口,白籍记载*江南的北方人口。
隋唐时期,每年一造计帐,3年一造户籍。户籍簿(户口本)一式三份,一份留县,一份送州,一份送户部。
宋代的户口本是编造五等丁户簿,重点是评估和确定户等。元代在村社置有一种鼠尾簿,随时登记户口变动。
明朝户部籍天下户口并置户贴(户口本),这时,老百姓手中有了户口本。
清朝延续明户籍制度,户口簿既十家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7:24
那时候是没户口本的,只是户口登记的制度,比如你出生在甲地,那当地的*就会登记你的名字,性别什么的;N年以后你走了,那当地*就会把你从登记册上删掉,接着你到乙地,那乙地的*会再登记你。这主要是为了战争征兵和徭役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