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年号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6:0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3:36
贞观。贞观(公元627-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6年8月,唐高祖李渊让位,李世民继位称帝,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唐太宗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兴旺的景象,国力强盛,*比较清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因为唐太宗年号为“贞观”,所以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治世的楷模。�
李世民继位之初,国内仍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边境地区形势紧张,东、西突厥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也不断*扰、进犯唐朝边境。内地因隋末唐初的大规模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蔽,阶级矛盾仍然很尖锐。面对严峻的形势,唐太宗李世民很注意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隋炀帝败亡的历史教训,他感觉到民众力量的巨大。他以隋朝的覆灭为戒鉴,小心谨慎地治理国家,力求缓和阶级矛盾,避免人民起义。他对臣下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刻薄百姓来奉养人君,就象割身上的肉来吃,肚子饱了,但身体也完了,人君固然富了,但国家也就亡了。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来于外面,而是由自己造成的。”他还时常教育太子李治:“水可以行船,也可以沉船,百姓好比水,人君好比船。”他认为必须改变隋炀帝的残暴做法,实行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他的皇位才能稳固。他指出:“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统治者应当“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缓和阶级矛盾,才能维持和巩固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根据这种思想,李世民宽刑减法,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李世民的用人原则是任人唯贤,选贤任能,他不拘一格地起用人才,从*到地方选拔录用了一大批精干的官吏。李世民曾对魏征说:“选择*,不能马虎,用了一个坏人,别的坏人也都来了。”因此他处处留心,“梦寐以求忠贤。”有一次,他让封德彝推荐有才德的人,过了很久,封德彝也没能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封德彝,封回答说:“我不是不尽心,实在是现在没有出色的人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好比使用器物,各取他的长处。古代能使国家达到太平盛世的人,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借用人才吗?应该忧虑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断定今世没有人才呢?”
李世民最倚重的猛将尉迟敬德,原来是他的敌人刘武周手下的偏将,李世民打败刘武周后,归降李世民。后来与之一起降唐的隋将寻相叛唐,李世民的部将就把尉迟敬德抓起来准备杀掉,以免留下后患。李世民看尉迟敬德是个人才,就释放了他,并把他请到自己的府上,与他推心腹地长谈,说:“大丈夫意气相投,就竭尽忠心,这些小事不必计较了,我不会听信谗言,随便怀疑好人的。”还送给许多金银财帛。尉迟敬德十分感动,从此忠心耿耿。李建成曾用金收买他不成,不久又派人行刺他,他都毫不动心,始终追随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中为李世民登上帝位立下了大功。�
魏征原是李建成的宫臣,在李氏兄弟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介入很深,曾劝李建成早日除掉李世民。李世民登上帝位后,不计前仇,对他委以谏议大夫的重任,专门负责向朝廷提意见,后来官任秘书监,参与朝政。�
公元629年,李世民下诏要百官议论国事,提出建议。中书将常何提了20多条建议,写得头头是道。李世民知道常何是一员没有读过书的武将,很惊奇他写出这样有水平奏章。便问他,才知道原来是他的朋友马周写的。李世民遂派人去请马周,经过交谈知道了马周原是个落魄书生,地位出身低微,但是李世民发现他是个治国的人才,便不计门第,马上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后来升任为中书令,主持朝政。�
由于李世民的用人*十分开明,使其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将相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形成了以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马周、张玄素、褚遂良等文人组成的领导集团。这些人为唐朝的强盛各显其能,各尽其力,这也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魏征等人“直言敢谏”,成为一代*风尚。这也是唐太宗文治成功的关键因素,唐太宗把君臣关系比作源头与流水的关系。他认为“君,源也;臣,流也”,“源清则水流”,“源浊而求之流,则不可得矣”。(《资治通鉴》卷152“唐纪”太宗贞观二年)为了保持“源清”,他要求臣下对他的过失一定要谏诤,他还经常鼓励臣下直言极谏。魏征、王珪、刘泊、褚遂良等人都是当时的著名谏官,他们所谏的内容,上自国家大政,下至宫廷琐事。魏征一人仅在贞观初年就进谏二百余事,并提出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著名论断。由于唐太宗能求谏纳谏,侍臣才敢于直谏,使一些有益的政令措施得以贯彻执行,也使不利的政令措施得以纠正,避免了许多过失。�
综观唐太宗统治集团,在贞观年间(627-649年)所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文化的*和措施,对于急剧变化的唐初形势,起到了缓和、安定的作用。当时,监狱常常是空的,公元630年(贞观四年),全国判死刑的只有29人,人们即使外出几个月,也不用锁门。行旅往来各地,不必自带粮食,随时在路上可以得到供应。连年的农业丰收,也使社会越来越富裕。
贞观时期的武功也是唐朝时最盛的。贞观年间,唐太宗先是派兵灭掉东突厥和薛廷陀两个汗国,接受回纥的顺服,在大漠南北建立了一些都督府。接着,又挥师大破吐谷浑,灭掉西突厥,在西域建立起安西都护府。至此,消除了边疆的不安定因素,在西北地区建立了有效的*统治。唐太宗又对其它少数民族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较好的处理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646年,唐太宗还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巩固了西南边疆。同时开始收复辽东。这些轰轰烈烈的事业使唐太宗威名远扬,少数民族首领尊他为“天可汗”。
总之,贞观时期,唐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隋末乱世变成封建治世,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效仿的楷模,唐太宗也被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有作为的君主和*家而永载史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3:37
贞观(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是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共23年。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期间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3:37
我们称他统治的时期为"贞观之治",那他的年号当然是"贞观"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3:38
贞观(公元627年—649年)。贞观之治就是这个时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3:38
贞观(公元627年—649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3:36
贞观。贞观(公元627-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6年8月,唐高祖李渊让位,李世民继位称帝,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唐太宗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兴旺的景象,国力强盛,*比较清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因为唐太宗年号为“贞观”,所以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治世的楷模。�
李世民继位之初,国内仍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边境地区形势紧张,东、西突厥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也不断*扰、进犯唐朝边境。内地因隋末唐初的大规模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蔽,阶级矛盾仍然很尖锐。面对严峻的形势,唐太宗李世民很注意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隋炀帝败亡的历史教训,他感觉到民众力量的巨大。他以隋朝的覆灭为戒鉴,小心谨慎地治理国家,力求缓和阶级矛盾,避免人民起义。他对臣下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刻薄百姓来奉养人君,就象割身上的肉来吃,肚子饱了,但身体也完了,人君固然富了,但国家也就亡了。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来于外面,而是由自己造成的。”他还时常教育太子李治:“水可以行船,也可以沉船,百姓好比水,人君好比船。”他认为必须改变隋炀帝的残暴做法,实行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他的皇位才能稳固。他指出:“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统治者应当“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缓和阶级矛盾,才能维持和巩固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根据这种思想,李世民宽刑减法,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李世民的用人原则是任人唯贤,选贤任能,他不拘一格地起用人才,从*到地方选拔录用了一大批精干的官吏。李世民曾对魏征说:“选择*,不能马虎,用了一个坏人,别的坏人也都来了。”因此他处处留心,“梦寐以求忠贤。”有一次,他让封德彝推荐有才德的人,过了很久,封德彝也没能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封德彝,封回答说:“我不是不尽心,实在是现在没有出色的人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好比使用器物,各取他的长处。古代能使国家达到太平盛世的人,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借用人才吗?应该忧虑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断定今世没有人才呢?”
李世民最倚重的猛将尉迟敬德,原来是他的敌人刘武周手下的偏将,李世民打败刘武周后,归降李世民。后来与之一起降唐的隋将寻相叛唐,李世民的部将就把尉迟敬德抓起来准备杀掉,以免留下后患。李世民看尉迟敬德是个人才,就释放了他,并把他请到自己的府上,与他推心腹地长谈,说:“大丈夫意气相投,就竭尽忠心,这些小事不必计较了,我不会听信谗言,随便怀疑好人的。”还送给许多金银财帛。尉迟敬德十分感动,从此忠心耿耿。李建成曾用金收买他不成,不久又派人行刺他,他都毫不动心,始终追随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中为李世民登上帝位立下了大功。�
魏征原是李建成的宫臣,在李氏兄弟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介入很深,曾劝李建成早日除掉李世民。李世民登上帝位后,不计前仇,对他委以谏议大夫的重任,专门负责向朝廷提意见,后来官任秘书监,参与朝政。�
公元629年,李世民下诏要百官议论国事,提出建议。中书将常何提了20多条建议,写得头头是道。李世民知道常何是一员没有读过书的武将,很惊奇他写出这样有水平奏章。便问他,才知道原来是他的朋友马周写的。李世民遂派人去请马周,经过交谈知道了马周原是个落魄书生,地位出身低微,但是李世民发现他是个治国的人才,便不计门第,马上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后来升任为中书令,主持朝政。�
由于李世民的用人*十分开明,使其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将相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形成了以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马周、张玄素、褚遂良等文人组成的领导集团。这些人为唐朝的强盛各显其能,各尽其力,这也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魏征等人“直言敢谏”,成为一代*风尚。这也是唐太宗文治成功的关键因素,唐太宗把君臣关系比作源头与流水的关系。他认为“君,源也;臣,流也”,“源清则水流”,“源浊而求之流,则不可得矣”。(《资治通鉴》卷152“唐纪”太宗贞观二年)为了保持“源清”,他要求臣下对他的过失一定要谏诤,他还经常鼓励臣下直言极谏。魏征、王珪、刘泊、褚遂良等人都是当时的著名谏官,他们所谏的内容,上自国家大政,下至宫廷琐事。魏征一人仅在贞观初年就进谏二百余事,并提出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著名论断。由于唐太宗能求谏纳谏,侍臣才敢于直谏,使一些有益的政令措施得以贯彻执行,也使不利的政令措施得以纠正,避免了许多过失。�
综观唐太宗统治集团,在贞观年间(627-649年)所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文化的*和措施,对于急剧变化的唐初形势,起到了缓和、安定的作用。当时,监狱常常是空的,公元630年(贞观四年),全国判死刑的只有29人,人们即使外出几个月,也不用锁门。行旅往来各地,不必自带粮食,随时在路上可以得到供应。连年的农业丰收,也使社会越来越富裕。
贞观时期的武功也是唐朝时最盛的。贞观年间,唐太宗先是派兵灭掉东突厥和薛廷陀两个汗国,接受回纥的顺服,在大漠南北建立了一些都督府。接着,又挥师大破吐谷浑,灭掉西突厥,在西域建立起安西都护府。至此,消除了边疆的不安定因素,在西北地区建立了有效的*统治。唐太宗又对其它少数民族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较好的处理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646年,唐太宗还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巩固了西南边疆。同时开始收复辽东。这些轰轰烈烈的事业使唐太宗威名远扬,少数民族首领尊他为“天可汗”。
总之,贞观时期,唐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隋末乱世变成封建治世,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效仿的楷模,唐太宗也被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有作为的君主和*家而永载史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3:37
贞观(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是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共23年。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期间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3:37
我们称他统治的时期为"贞观之治",那他的年号当然是"贞观"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3:38
贞观(公元627年—649年)。贞观之治就是这个时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3:38
贞观(公元627年—649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3:36
贞观。贞观(公元627-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6年8月,唐高祖李渊让位,李世民继位称帝,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唐太宗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兴旺的景象,国力强盛,*比较清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因为唐太宗年号为“贞观”,所以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治世的楷模。�
李世民继位之初,国内仍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边境地区形势紧张,东、西突厥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也不断*扰、进犯唐朝边境。内地因隋末唐初的大规模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蔽,阶级矛盾仍然很尖锐。面对严峻的形势,唐太宗李世民很注意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隋炀帝败亡的历史教训,他感觉到民众力量的巨大。他以隋朝的覆灭为戒鉴,小心谨慎地治理国家,力求缓和阶级矛盾,避免人民起义。他对臣下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刻薄百姓来奉养人君,就象割身上的肉来吃,肚子饱了,但身体也完了,人君固然富了,但国家也就亡了。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来于外面,而是由自己造成的。”他还时常教育太子李治:“水可以行船,也可以沉船,百姓好比水,人君好比船。”他认为必须改变隋炀帝的残暴做法,实行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他的皇位才能稳固。他指出:“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统治者应当“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缓和阶级矛盾,才能维持和巩固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根据这种思想,李世民宽刑减法,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李世民的用人原则是任人唯贤,选贤任能,他不拘一格地起用人才,从*到地方选拔录用了一大批精干的官吏。李世民曾对魏征说:“选择*,不能马虎,用了一个坏人,别的坏人也都来了。”因此他处处留心,“梦寐以求忠贤。”有一次,他让封德彝推荐有才德的人,过了很久,封德彝也没能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封德彝,封回答说:“我不是不尽心,实在是现在没有出色的人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好比使用器物,各取他的长处。古代能使国家达到太平盛世的人,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借用人才吗?应该忧虑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断定今世没有人才呢?”
李世民最倚重的猛将尉迟敬德,原来是他的敌人刘武周手下的偏将,李世民打败刘武周后,归降李世民。后来与之一起降唐的隋将寻相叛唐,李世民的部将就把尉迟敬德抓起来准备杀掉,以免留下后患。李世民看尉迟敬德是个人才,就释放了他,并把他请到自己的府上,与他推心腹地长谈,说:“大丈夫意气相投,就竭尽忠心,这些小事不必计较了,我不会听信谗言,随便怀疑好人的。”还送给许多金银财帛。尉迟敬德十分感动,从此忠心耿耿。李建成曾用金收买他不成,不久又派人行刺他,他都毫不动心,始终追随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中为李世民登上帝位立下了大功。�
魏征原是李建成的宫臣,在李氏兄弟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介入很深,曾劝李建成早日除掉李世民。李世民登上帝位后,不计前仇,对他委以谏议大夫的重任,专门负责向朝廷提意见,后来官任秘书监,参与朝政。�
公元629年,李世民下诏要百官议论国事,提出建议。中书将常何提了20多条建议,写得头头是道。李世民知道常何是一员没有读过书的武将,很惊奇他写出这样有水平奏章。便问他,才知道原来是他的朋友马周写的。李世民遂派人去请马周,经过交谈知道了马周原是个落魄书生,地位出身低微,但是李世民发现他是个治国的人才,便不计门第,马上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后来升任为中书令,主持朝政。�
由于李世民的用人*十分开明,使其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将相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形成了以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马周、张玄素、褚遂良等文人组成的领导集团。这些人为唐朝的强盛各显其能,各尽其力,这也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魏征等人“直言敢谏”,成为一代*风尚。这也是唐太宗文治成功的关键因素,唐太宗把君臣关系比作源头与流水的关系。他认为“君,源也;臣,流也”,“源清则水流”,“源浊而求之流,则不可得矣”。(《资治通鉴》卷152“唐纪”太宗贞观二年)为了保持“源清”,他要求臣下对他的过失一定要谏诤,他还经常鼓励臣下直言极谏。魏征、王珪、刘泊、褚遂良等人都是当时的著名谏官,他们所谏的内容,上自国家大政,下至宫廷琐事。魏征一人仅在贞观初年就进谏二百余事,并提出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著名论断。由于唐太宗能求谏纳谏,侍臣才敢于直谏,使一些有益的政令措施得以贯彻执行,也使不利的政令措施得以纠正,避免了许多过失。�
综观唐太宗统治集团,在贞观年间(627-649年)所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文化的*和措施,对于急剧变化的唐初形势,起到了缓和、安定的作用。当时,监狱常常是空的,公元630年(贞观四年),全国判死刑的只有29人,人们即使外出几个月,也不用锁门。行旅往来各地,不必自带粮食,随时在路上可以得到供应。连年的农业丰收,也使社会越来越富裕。
贞观时期的武功也是唐朝时最盛的。贞观年间,唐太宗先是派兵灭掉东突厥和薛廷陀两个汗国,接受回纥的顺服,在大漠南北建立了一些都督府。接着,又挥师大破吐谷浑,灭掉西突厥,在西域建立起安西都护府。至此,消除了边疆的不安定因素,在西北地区建立了有效的*统治。唐太宗又对其它少数民族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较好的处理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646年,唐太宗还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巩固了西南边疆。同时开始收复辽东。这些轰轰烈烈的事业使唐太宗威名远扬,少数民族首领尊他为“天可汗”。
总之,贞观时期,唐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隋末乱世变成封建治世,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效仿的楷模,唐太宗也被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有作为的君主和*家而永载史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3:37
贞观(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是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共23年。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期间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3:37
我们称他统治的时期为"贞观之治",那他的年号当然是"贞观"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3:38
贞观(公元627年—649年)。贞观之治就是这个时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3:38
贞观(公元627年—649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3:36
贞观。贞观(公元627-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6年8月,唐高祖李渊让位,李世民继位称帝,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唐太宗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兴旺的景象,国力强盛,*比较清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因为唐太宗年号为“贞观”,所以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治世的楷模。�
李世民继位之初,国内仍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边境地区形势紧张,东、西突厥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也不断*扰、进犯唐朝边境。内地因隋末唐初的大规模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蔽,阶级矛盾仍然很尖锐。面对严峻的形势,唐太宗李世民很注意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隋炀帝败亡的历史教训,他感觉到民众力量的巨大。他以隋朝的覆灭为戒鉴,小心谨慎地治理国家,力求缓和阶级矛盾,避免人民起义。他对臣下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刻薄百姓来奉养人君,就象割身上的肉来吃,肚子饱了,但身体也完了,人君固然富了,但国家也就亡了。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来于外面,而是由自己造成的。”他还时常教育太子李治:“水可以行船,也可以沉船,百姓好比水,人君好比船。”他认为必须改变隋炀帝的残暴做法,实行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他的皇位才能稳固。他指出:“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统治者应当“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缓和阶级矛盾,才能维持和巩固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根据这种思想,李世民宽刑减法,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李世民的用人原则是任人唯贤,选贤任能,他不拘一格地起用人才,从*到地方选拔录用了一大批精干的官吏。李世民曾对魏征说:“选择*,不能马虎,用了一个坏人,别的坏人也都来了。”因此他处处留心,“梦寐以求忠贤。”有一次,他让封德彝推荐有才德的人,过了很久,封德彝也没能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封德彝,封回答说:“我不是不尽心,实在是现在没有出色的人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好比使用器物,各取他的长处。古代能使国家达到太平盛世的人,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借用人才吗?应该忧虑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断定今世没有人才呢?”
李世民最倚重的猛将尉迟敬德,原来是他的敌人刘武周手下的偏将,李世民打败刘武周后,归降李世民。后来与之一起降唐的隋将寻相叛唐,李世民的部将就把尉迟敬德抓起来准备杀掉,以免留下后患。李世民看尉迟敬德是个人才,就释放了他,并把他请到自己的府上,与他推心腹地长谈,说:“大丈夫意气相投,就竭尽忠心,这些小事不必计较了,我不会听信谗言,随便怀疑好人的。”还送给许多金银财帛。尉迟敬德十分感动,从此忠心耿耿。李建成曾用金收买他不成,不久又派人行刺他,他都毫不动心,始终追随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中为李世民登上帝位立下了大功。�
魏征原是李建成的宫臣,在李氏兄弟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介入很深,曾劝李建成早日除掉李世民。李世民登上帝位后,不计前仇,对他委以谏议大夫的重任,专门负责向朝廷提意见,后来官任秘书监,参与朝政。�
公元629年,李世民下诏要百官议论国事,提出建议。中书将常何提了20多条建议,写得头头是道。李世民知道常何是一员没有读过书的武将,很惊奇他写出这样有水平奏章。便问他,才知道原来是他的朋友马周写的。李世民遂派人去请马周,经过交谈知道了马周原是个落魄书生,地位出身低微,但是李世民发现他是个治国的人才,便不计门第,马上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后来升任为中书令,主持朝政。�
由于李世民的用人*十分开明,使其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将相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形成了以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马周、张玄素、褚遂良等文人组成的领导集团。这些人为唐朝的强盛各显其能,各尽其力,这也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魏征等人“直言敢谏”,成为一代*风尚。这也是唐太宗文治成功的关键因素,唐太宗把君臣关系比作源头与流水的关系。他认为“君,源也;臣,流也”,“源清则水流”,“源浊而求之流,则不可得矣”。(《资治通鉴》卷152“唐纪”太宗贞观二年)为了保持“源清”,他要求臣下对他的过失一定要谏诤,他还经常鼓励臣下直言极谏。魏征、王珪、刘泊、褚遂良等人都是当时的著名谏官,他们所谏的内容,上自国家大政,下至宫廷琐事。魏征一人仅在贞观初年就进谏二百余事,并提出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著名论断。由于唐太宗能求谏纳谏,侍臣才敢于直谏,使一些有益的政令措施得以贯彻执行,也使不利的政令措施得以纠正,避免了许多过失。�
综观唐太宗统治集团,在贞观年间(627-649年)所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文化的*和措施,对于急剧变化的唐初形势,起到了缓和、安定的作用。当时,监狱常常是空的,公元630年(贞观四年),全国判死刑的只有29人,人们即使外出几个月,也不用锁门。行旅往来各地,不必自带粮食,随时在路上可以得到供应。连年的农业丰收,也使社会越来越富裕。
贞观时期的武功也是唐朝时最盛的。贞观年间,唐太宗先是派兵灭掉东突厥和薛廷陀两个汗国,接受回纥的顺服,在大漠南北建立了一些都督府。接着,又挥师大破吐谷浑,灭掉西突厥,在西域建立起安西都护府。至此,消除了边疆的不安定因素,在西北地区建立了有效的*统治。唐太宗又对其它少数民族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较好的处理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646年,唐太宗还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巩固了西南边疆。同时开始收复辽东。这些轰轰烈烈的事业使唐太宗威名远扬,少数民族首领尊他为“天可汗”。
总之,贞观时期,唐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隋末乱世变成封建治世,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效仿的楷模,唐太宗也被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有作为的君主和*家而永载史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3:37
贞观(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是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共23年。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期间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3:37
我们称他统治的时期为"贞观之治",那他的年号当然是"贞观"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3:38
贞观(公元627年—649年)。贞观之治就是这个时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3:38
贞观(公元627年—6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