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6:0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22:20
血栓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血液凝固的过程,熟悉了血液凝固的机理就不难理解血栓的形成。
首先,当心及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之后,在数秒钟内血小板就在损伤的局部沉积下来,并与暴露的血管壁的胶元纤维密切黏附。由于受损伤的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都可以释放一种叫二磷酸腺苷的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随后血小板的各凝血因子先后被激活,促进了凝血过程,于是有更多的血小板在损伤的部位沉积下来,逐渐增大。此时的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纤维素和白细胞组成,红细胞很少,所以其色泽是灰白色的,叫白色血栓。它是血栓过程中首先形成的部分,是整个血栓的头部。
由于白色血栓向血管内突出,血液在流过血栓存在部位之后,就在其远侧形成一个涡流,并在该部位沉积下成堆的血小板,这种现象恰似河水流经礁石之后就在其远侧(下游侧)形成漩涡,泥沙顺势沉淀,河床由平坦变成高低不平的波纹状。在血管内,随着血小板不断沉降,先后形成的白色血栓逐渐增大,在各个白色血栓之间的间隙当中,有大量红细胞充填,于是该部血栓形成了红白相间的条纹状,此即血栓的体部。待血栓将血管腔完全堵塞之后,血栓体部的远侧有血块形成,呈红色,称为血栓尾部,又称红色血栓。血栓常常延伸到临近部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22:20
血栓病是人类和动物在存活期间,循环血液中的有形成血管内形成异常的血凝块造成的疾病。 血栓形成的原因有三:即血管受损、血液改变和血流淤滞。
1.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室)或血栓形成时血流较快的时期〔如静脉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续性血栓(propagating thrombus)的头部〕。
2.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静脉的延续性血栓的主要部分(体部),呈红色与白色条纹层层相间,即是混合性血栓。
3.红色血栓(red thrombus)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甚或停止之后,其形成过程与血管外凝血过程相同。
4.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这种血栓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故又称微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22:21
血栓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血液凝固的过程,熟悉了血液凝固的机理就不难理解血栓的形成。 首先,当心及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之后,在数秒钟内血小板就在损伤的局部沉积下来,并与暴露的血管壁的胶元纤维密切黏附。由于受损伤的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都可以释放一种叫二磷酸腺苷的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随后血小板的各凝血因子先后被激活,促进了凝血过程,于是有更多的血小板在损伤的部位沉积下来,逐渐增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22:21
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因素是:①血管因素;②血液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③血流速度。 这三个基本因素受到许多先天性和获得性(后天性)因素的影响。正常血管内壁有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有抗血栓形成的功能。血液有凝血和抗凝血系统以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抗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因此血液可保持溶胶状态,血流状态和速度对血栓发生有一定影响。在正常情况下,这三种因素保持正常,因此不易发生血栓,但是在一些因素,如高血脂的长期影响下和血流切应力对血管壁作用下,可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则血管内壁表面的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会在破溃处黏附、聚集使管腔狭窄,并且使凝血系统激活而形成血栓。所以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使血小板黏附内、聚集,造成血栓形成,这也是为什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有助于预防动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静脉血栓形成大多数没有血管内皮细胞的改变,静脉血栓的形成和动脉血栓形成不同,静脉血栓形成是以血液高凝状态为主。 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将血栓分为动脉血栓、容静脉血栓、心房、心室血栓和微血管血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22:22
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相对更常见一些,但静脉血栓曾经被认为是少见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动脉血栓的发生机制,以下情况属于高危因素,一旦出现需要格外警惕:
1全身性因素
包括既往发生过血管事件、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凝状态和高半胱氨酸血症。其中,高血压会引起小血管平滑肌阻力增加,血管内皮受损,增加血栓发生的几率。
2肥胖和糖尿病的患者
糖尿病患者具有多种促进动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这一疾病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的能量代谢出现异常,使血管发生损伤。
3遗传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及一些特定的遗传特征,目前研究发现,遗传是最主要的因素。
4生活方式因素
包括吸烟、不健康饮食和缺乏锻炼。其中,吸烟会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5局部因素
包括促血栓形成因子增加、血流缓慢、血管管腔窄、动脉壁结构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血栓的几率更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22:20
血栓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血液凝固的过程,熟悉了血液凝固的机理就不难理解血栓的形成。
首先,当心及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之后,在数秒钟内血小板就在损伤的局部沉积下来,并与暴露的血管壁的胶元纤维密切黏附。由于受损伤的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都可以释放一种叫二磷酸腺苷的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随后血小板的各凝血因子先后被激活,促进了凝血过程,于是有更多的血小板在损伤的部位沉积下来,逐渐增大。此时的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纤维素和白细胞组成,红细胞很少,所以其色泽是灰白色的,叫白色血栓。它是血栓过程中首先形成的部分,是整个血栓的头部。
由于白色血栓向血管内突出,血液在流过血栓存在部位之后,就在其远侧形成一个涡流,并在该部位沉积下成堆的血小板,这种现象恰似河水流经礁石之后就在其远侧(下游侧)形成漩涡,泥沙顺势沉淀,河床由平坦变成高低不平的波纹状。在血管内,随着血小板不断沉降,先后形成的白色血栓逐渐增大,在各个白色血栓之间的间隙当中,有大量红细胞充填,于是该部血栓形成了红白相间的条纹状,此即血栓的体部。待血栓将血管腔完全堵塞之后,血栓体部的远侧有血块形成,呈红色,称为血栓尾部,又称红色血栓。血栓常常延伸到临近部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22:20
血栓病是人类和动物在存活期间,循环血液中的有形成血管内形成异常的血凝块造成的疾病。 血栓形成的原因有三:即血管受损、血液改变和血流淤滞。
1.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室)或血栓形成时血流较快的时期〔如静脉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续性血栓(propagating thrombus)的头部〕。
2.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静脉的延续性血栓的主要部分(体部),呈红色与白色条纹层层相间,即是混合性血栓。
3.红色血栓(red thrombus)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甚或停止之后,其形成过程与血管外凝血过程相同。
4.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这种血栓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故又称微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22:21
血栓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血液凝固的过程,熟悉了血液凝固的机理就不难理解血栓的形成。 首先,当心及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之后,在数秒钟内血小板就在损伤的局部沉积下来,并与暴露的血管壁的胶元纤维密切黏附。由于受损伤的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都可以释放一种叫二磷酸腺苷的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随后血小板的各凝血因子先后被激活,促进了凝血过程,于是有更多的血小板在损伤的部位沉积下来,逐渐增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22:21
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因素是:①血管因素;②血液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③血流速度。 这三个基本因素受到许多先天性和获得性(后天性)因素的影响。正常血管内壁有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有抗血栓形成的功能。血液有凝血和抗凝血系统以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抗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因此血液可保持溶胶状态,血流状态和速度对血栓发生有一定影响。在正常情况下,这三种因素保持正常,因此不易发生血栓,但是在一些因素,如高血脂的长期影响下和血流切应力对血管壁作用下,可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则血管内壁表面的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会在破溃处黏附、聚集使管腔狭窄,并且使凝血系统激活而形成血栓。所以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使血小板黏附内、聚集,造成血栓形成,这也是为什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有助于预防动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静脉血栓形成大多数没有血管内皮细胞的改变,静脉血栓的形成和动脉血栓形成不同,静脉血栓形成是以血液高凝状态为主。 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将血栓分为动脉血栓、容静脉血栓、心房、心室血栓和微血管血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22:22
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相对更常见一些,但静脉血栓曾经被认为是少见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动脉血栓的发生机制,以下情况属于高危因素,一旦出现需要格外警惕:
1全身性因素
包括既往发生过血管事件、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凝状态和高半胱氨酸血症。其中,高血压会引起小血管平滑肌阻力增加,血管内皮受损,增加血栓发生的几率。
2肥胖和糖尿病的患者
糖尿病患者具有多种促进动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这一疾病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的能量代谢出现异常,使血管发生损伤。
3遗传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及一些特定的遗传特征,目前研究发现,遗传是最主要的因素。
4生活方式因素
包括吸烟、不健康饮食和缺乏锻炼。其中,吸烟会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5局部因素
包括促血栓形成因子增加、血流缓慢、血管管腔窄、动脉壁结构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血栓的几率更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22:20
血栓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血液凝固的过程,熟悉了血液凝固的机理就不难理解血栓的形成。
首先,当心及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之后,在数秒钟内血小板就在损伤的局部沉积下来,并与暴露的血管壁的胶元纤维密切黏附。由于受损伤的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都可以释放一种叫二磷酸腺苷的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随后血小板的各凝血因子先后被激活,促进了凝血过程,于是有更多的血小板在损伤的部位沉积下来,逐渐增大。此时的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纤维素和白细胞组成,红细胞很少,所以其色泽是灰白色的,叫白色血栓。它是血栓过程中首先形成的部分,是整个血栓的头部。
由于白色血栓向血管内突出,血液在流过血栓存在部位之后,就在其远侧形成一个涡流,并在该部位沉积下成堆的血小板,这种现象恰似河水流经礁石之后就在其远侧(下游侧)形成漩涡,泥沙顺势沉淀,河床由平坦变成高低不平的波纹状。在血管内,随着血小板不断沉降,先后形成的白色血栓逐渐增大,在各个白色血栓之间的间隙当中,有大量红细胞充填,于是该部血栓形成了红白相间的条纹状,此即血栓的体部。待血栓将血管腔完全堵塞之后,血栓体部的远侧有血块形成,呈红色,称为血栓尾部,又称红色血栓。血栓常常延伸到临近部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22:20
血栓病是人类和动物在存活期间,循环血液中的有形成血管内形成异常的血凝块造成的疾病。 血栓形成的原因有三:即血管受损、血液改变和血流淤滞。
1.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室)或血栓形成时血流较快的时期〔如静脉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续性血栓(propagating thrombus)的头部〕。
2.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静脉的延续性血栓的主要部分(体部),呈红色与白色条纹层层相间,即是混合性血栓。
3.红色血栓(red thrombus)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甚或停止之后,其形成过程与血管外凝血过程相同。
4.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这种血栓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故又称微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22:21
血栓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血液凝固的过程,熟悉了血液凝固的机理就不难理解血栓的形成。 首先,当心及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之后,在数秒钟内血小板就在损伤的局部沉积下来,并与暴露的血管壁的胶元纤维密切黏附。由于受损伤的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都可以释放一种叫二磷酸腺苷的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随后血小板的各凝血因子先后被激活,促进了凝血过程,于是有更多的血小板在损伤的部位沉积下来,逐渐增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22:21
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因素是:①血管因素;②血液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③血流速度。 这三个基本因素受到许多先天性和获得性(后天性)因素的影响。正常血管内壁有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有抗血栓形成的功能。血液有凝血和抗凝血系统以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抗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因此血液可保持溶胶状态,血流状态和速度对血栓发生有一定影响。在正常情况下,这三种因素保持正常,因此不易发生血栓,但是在一些因素,如高血脂的长期影响下和血流切应力对血管壁作用下,可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则血管内壁表面的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会在破溃处黏附、聚集使管腔狭窄,并且使凝血系统激活而形成血栓。所以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使血小板黏附内、聚集,造成血栓形成,这也是为什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有助于预防动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静脉血栓形成大多数没有血管内皮细胞的改变,静脉血栓的形成和动脉血栓形成不同,静脉血栓形成是以血液高凝状态为主。 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将血栓分为动脉血栓、容静脉血栓、心房、心室血栓和微血管血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22:22
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相对更常见一些,但静脉血栓曾经被认为是少见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动脉血栓的发生机制,以下情况属于高危因素,一旦出现需要格外警惕:
1全身性因素
包括既往发生过血管事件、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凝状态和高半胱氨酸血症。其中,高血压会引起小血管平滑肌阻力增加,血管内皮受损,增加血栓发生的几率。
2肥胖和糖尿病的患者
糖尿病患者具有多种促进动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这一疾病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的能量代谢出现异常,使血管发生损伤。
3遗传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及一些特定的遗传特征,目前研究发现,遗传是最主要的因素。
4生活方式因素
包括吸烟、不健康饮食和缺乏锻炼。其中,吸烟会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5局部因素
包括促血栓形成因子增加、血流缓慢、血管管腔窄、动脉壁结构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血栓的几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