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蒙古包圆顶土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6:18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48

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大多数蒙古人是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脚点,再起帐篷。
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 多用在族“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小者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其袍,腰系丝带,脚蹬皮靴袍子,配以彩色丝绸腰带,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飒爽,俊秀威武。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除了游牧,相当多的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他们已定居村镇。
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葱和蘑菇等。后因长期杂居在汉族中,从事半农半牧生活,现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热情豪爽,诚恳待客。宴请客人时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兴,营造热烈气氛,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别倡导尊敬长者,爱护晚辈,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长辈要走的时候,也要牵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节称:“查干萨日”。蒙古节有自己为柱拜的典型。祭喜地云集在敖包前进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诵经,人们则献了供品后,自左向右围歌舞等娱乐活动。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赛马、摔跤、”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蒙古族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
[编辑本段]蒙古包的组成部分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水泥、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1.蒙古包的架木: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
(1) 套瑙
蒙古包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要求木质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两种套瑙的区别在于:联结式套瑙的横木是分开的,插椽式套瑙不分。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这种套瑙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因为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起来十分方便。
(2) 乌尼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接哈纳。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 乌尼为细长的木棍,椭圆或圆形。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乌尼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
(3) 哈那
哈那承套瑙、乌尼,定毡包大小,最少有四个,数量多少由套瑙大小决定。 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一般习惯上说多少个头、多少个皮钉的哈那,不说几尺几寸。皮钉一般有十个皮钉,十一个皮钉等等(指一个哈那)。皮钉越多,哈那竖起来越高,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钉越少,哈那竖起来越低,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大。头一般有十四、十五、十六个不等。增加一个头,网眼就要增加,同时哈那的宽度就要加大。这一特点,给扩大或缩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做哈那的时候,是把长短粗细相同的柳棍,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小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以驼皮最好)钉住。这样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窄,包的直径就小;要矮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宽,包的直径就大。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风季要搭得低一些。蒙古人四季游牧,不用为选蒙古包的地基犯愁,这样的房子是无论如何不能比拟的。由于哈那这一特性,决定了它装卸、运载、搭盖都很方便。
其二,是巨大的支撑力。哈那交叉出来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乌尼的叫头,在下面接触地面的叫腿,两旁与别的哈那绑口叫口。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每一个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哈那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的奥妙所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观。哈那的木头用红柳,轻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哈那的弯度要特别注意掌握。一般都有专门的工具,头要向里弯,面要向外凸出,腿要向里撇,上半不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这样才能稳定乌尼,使包形浑圆,便于用三道围绳箍住。
(4)门
哈那立起来以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门框的高度。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进,在弯腰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蒙古包内主人的尊敬,相当于给主人鞠躬。毡门要吊在外面。
(5)支柱
蒙古包上了八个哈那要顶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风天会使套瑙的一部分弯曲。连接式套瑙多遇这种情况。八---十个哈纳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蒙古包里,都有一个圈围火撑的木头框,在其四角打洞,用来插放柱脚。柱子的另一头,支在套瑙上加绑的木头上。柱子有圆、方、六面体、八面体等。柱子上的花纹有龙、凤、水、云多种图案。王爷一般才能用龙纹。
2.苫毡的裁制:
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门、毡门头、毡墙根、毡幕等组成。
(1)顶毡
顶毡是蒙古包的顶饰,素来被看重。顶毡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缀带子,它有调节空气新旧、包中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顶毡的大小,以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决定。裁剪时,以套瑙横木的中间为起点,向两边一乍一乍地来量,四边要用驼梢毛捻的线缭住,四边和四角纳出各种花纹,或是用马鬃马尾绳两根并住缝在四条边上,四个角上钉上带子。
(2)顶棚
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每半个像个扇形,一般由三到四层毡子组成。里层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头(半个横木加乌尼)的距离为半径,画出来的毡片为顶棚的襟,以半个横木画出来的部分为顶棚的领,把中间相当于套瑙了么大的一个圆挖去,顶棚就剪出来了。剪领的时候,忌讳把乌尼头露出来。苫毡的制作讲究看吉日。裁剪的时候,都分前后两片,衔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对齐的,必须错开来剪。这样才能防止雨水、风、尘土灌进去。里层苫毡子在哈那和乌尼脚相交的地方必须要包起来,这样外面的毡子就不会那么吃紧,同时也使蒙古包的外观保持不变。
顶棚裁好后,外面一层周边要镶边和压边。襟要镶四指宽、领要镶三指宽。两片相接的直线部分也要镶边。这样做,可以把毡边固定结实,同时看起来也比较美观。
(3)围毡
围绕哈那的那部分毡子叫围毡。一般的蒙古包有四个围毡。里外三层,里层的围毡叫哈那布其,围毡呈长方形。
裁缝围毡的时候,比哈纳要高出一乍。围毡的领部要留抽口,穿带子。围毡的两腿上也有绳子。围毡外边露出来的部分要镶边和压条。东北围毡和东横木相接的地方用压条。有压条的围毡要压在没压条的围毡上面。围毡的襟没压条,也不镶边。
(4)外罩
外罩用蒙古语叫胡勒图日格,是顶棚上披苫的部分,它是蒙古包的装饰品,也是等级的象征。
裁缝胡勒图日格的时候 ,其领正好和套瑙的外圈一般大。胡勒图日格的腿有四个,和乌尼的腿平齐。外罩的襟多缀带子。它的领和襟都要镶边。有云纹、莲花、吉祥图案,刺绣的非常美丽。胡勒图日格的起源很早,从前一般的人家都有,后来才变成贵族喇嘛的专利。
(5)门
门,原指毡门,用三、四层毡子纳成。长宽用门框的外面来计量。四边纳双边,有各种花纹。普通门多白色,蓝边,也有红边。上边吊在门头上。门头和顶棚之间的空隙要用一条毡子堵住,有三个舌(凸出的三个毡条),也要镶边和纳花纹。
3.制作带子和围绳:
蒙古包的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致下滑,在风中掀起来。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的关系。
(1)围绳 围绳是围捆哈那的绳子,用马鬃马尾制成。分内围绳和外围绳。把马鬃马尾搓成六细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绳子,再用二、四、六根并排起来缝成扁的。这种围绳的好处是能吃上劲,不伸缩。内围绳是蒙古包立架时,在赤裸的哈那外面中部捆围的一根毛绳。哈那的压力很大,内围绳的质量一定要特别结实。内围绳一旦断裂或没有捆紧,哈那就会向外撑出来,套瑙下陷,蒙古包就有倒塌的危险。外围绳捆在围毡外面,分上、中、下三根。围绳的颜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来是花的。外围绳不仅能防止哈那鼓出来,还能防止围毡下滑。
(2)压绳 压绳也叫带子,分内压绳和外压绳。立架木的时候,把赤裸的乌尼横捆一圈的绳子叫压绳。内压绳蒙古包内有四或六根,也用马鬃马尾搓成,较细。这些压绳和乌尼压绳一样粗细,防止套瑙下陷或上翘,是蒙古包顶保持原来的形状。
外压绳分为普通八条压绳、网络带子和外罩带子三种。普通压绳比内压绳要粗,外压绳用在苫毡的外面。前面四根,后面四根。网络带子和普通压绳不同,套在顶棚上,从包四周流苏一样垂下来。尤其是顶棚襟边的制作更为精致,垂下来缝压在围毡上。外罩带子是有外罩的蒙古包才有的。有外罩的毡包不用其它外压绳,外罩本身就起了包顶压绳的作用。外罩与其说是苫毡,不如说成是压绳更准确。外罩脚上、领上钉的带子,将顶棚的襟、锅捆压得更妥贴,大风吹不起来。
(3)捆绳和坠绳
捆绳是把相邻两片哈纳的口绑在一起,使其变成一个整体的细绳,用骆驼膝盖上的毛和马鬃马尾搓成。坠绳是套瑙最高点拉下的绳子。蒙古人对这根带子分外看重,用公驼和公马的膝毛或鬃尾搓成。大风起时把坠绳拉紧,可以防止大风灌进来把毡房吹走。
[编辑本段]蒙古包的介绍
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游牧民族的居舍就是蒙古包。蒙古包,这是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
蒙古包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古人制造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沿,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洞顶要留一口子,供人出入及走烟、出气、采光、通风之用。后来发展成蒙古包的门和天窗。那时称这种洞室为乌尔斡,"乌尔"原意为"挖"的意思,现代蒙古语中已经专指蒙古包天窗上的顶毡,引伸为"家"、"户"等意。在狩猎采集时代,蒙古族住在窝棚里,这种圆形拱顶的隐蔽窝以活树为支柱,用桦树皮覆盖,制做简单,便于遗弃。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养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胚胎。要求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在狩猎时代向游牧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木做支架上盖毛皮。进入畜牧社会,支架变成哈纳,同上面提到的洞顶变成天窗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也出现了毛毡帐,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盖。据《呼伦贝尔概要》载:"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可蔽风雪,可防虎狼。"'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
古代的翰儿朵。此系古代蒙古贵族所用的蒙古包。亦做"窝裹陀",又称"宫帐"。这种蒙古包与普通蒙古包相比较有三个特点:
其一,容积很大。普通蒙古包高约十三、四尺,宽五、六尺。古时的翰儿朵则高大得多。据鲁不鲁乞记叙:"他们把这些帐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至有时可达三十英尺宽。因为我有一次量一辆车在地上留下的两道轮迹之间的宽度,为二十英尺。当帐幕放在车上时,它在两边伸出车轮之外至少各有五英尺。我曾经数过,有一辆车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帐幕……"这种用二十二条犍牛所拉的巨型蒙古包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其二,古代贵族用的翰儿朵富丽堂皇。《黑鞑事略》徐霍注云:"霆至草地时,立金帐,其制则是草地中大毡帐,上下用毡为衣,中间用柳编为窗眼透明,用千余条线曳住,阈与柱皆以金裹,故名。"《蒙古秘史》云:"王汗毫不介意地立起了金撒帐。"撒帐即细毛布,此处为细毛布做成的金碧辉煌的钜帐。这种经过装饰以后的宫帐也叫"金殿"。
其三,宫帐的造型与蒙古包略有区别。宫帐的架子,是在哈勒嘎斯上插入乌尼并竖起哈那制成的。外形像人的脖子一样。鲁不鲁乞称蒙哥汗的宫殿为"有颈发屋"。据《水晶鉴》记载:"有天宫之帐曰宫帐"。宫帐上面呈葫芦形,葫芦象征福禄祯祥;下面呈桃儿形,桃儿形模仿天宫。现在成吉思汗陵寝地还保存有这种宫帐的造型。宫帐金顶辉煌,蒙古包用黄缎子覆盖,其上还缀有藏绿色流苏的顶盖,极为富丽,表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建筑艺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49

..................................................................................................................................................................................................................................................................................................................................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49

已经发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50

邮相发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48

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大多数蒙古人是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脚点,再起帐篷。
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 多用在族“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小者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其袍,腰系丝带,脚蹬皮靴袍子,配以彩色丝绸腰带,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飒爽,俊秀威武。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除了游牧,相当多的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他们已定居村镇。
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葱和蘑菇等。后因长期杂居在汉族中,从事半农半牧生活,现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热情豪爽,诚恳待客。宴请客人时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兴,营造热烈气氛,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别倡导尊敬长者,爱护晚辈,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长辈要走的时候,也要牵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节称:“查干萨日”。蒙古节有自己为柱拜的典型。祭喜地云集在敖包前进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诵经,人们则献了供品后,自左向右围歌舞等娱乐活动。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赛马、摔跤、”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蒙古族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
[编辑本段]蒙古包的组成部分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水泥、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1.蒙古包的架木: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
(1) 套瑙
蒙古包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要求木质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两种套瑙的区别在于:联结式套瑙的横木是分开的,插椽式套瑙不分。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这种套瑙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因为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起来十分方便。
(2) 乌尼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接哈纳。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 乌尼为细长的木棍,椭圆或圆形。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乌尼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
(3) 哈那
哈那承套瑙、乌尼,定毡包大小,最少有四个,数量多少由套瑙大小决定。 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一般习惯上说多少个头、多少个皮钉的哈那,不说几尺几寸。皮钉一般有十个皮钉,十一个皮钉等等(指一个哈那)。皮钉越多,哈那竖起来越高,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钉越少,哈那竖起来越低,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大。头一般有十四、十五、十六个不等。增加一个头,网眼就要增加,同时哈那的宽度就要加大。这一特点,给扩大或缩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做哈那的时候,是把长短粗细相同的柳棍,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小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以驼皮最好)钉住。这样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窄,包的直径就小;要矮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宽,包的直径就大。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风季要搭得低一些。蒙古人四季游牧,不用为选蒙古包的地基犯愁,这样的房子是无论如何不能比拟的。由于哈那这一特性,决定了它装卸、运载、搭盖都很方便。
其二,是巨大的支撑力。哈那交叉出来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乌尼的叫头,在下面接触地面的叫腿,两旁与别的哈那绑口叫口。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每一个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哈那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的奥妙所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观。哈那的木头用红柳,轻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哈那的弯度要特别注意掌握。一般都有专门的工具,头要向里弯,面要向外凸出,腿要向里撇,上半不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这样才能稳定乌尼,使包形浑圆,便于用三道围绳箍住。
(4)门
哈那立起来以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门框的高度。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进,在弯腰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蒙古包内主人的尊敬,相当于给主人鞠躬。毡门要吊在外面。
(5)支柱
蒙古包上了八个哈那要顶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风天会使套瑙的一部分弯曲。连接式套瑙多遇这种情况。八---十个哈纳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蒙古包里,都有一个圈围火撑的木头框,在其四角打洞,用来插放柱脚。柱子的另一头,支在套瑙上加绑的木头上。柱子有圆、方、六面体、八面体等。柱子上的花纹有龙、凤、水、云多种图案。王爷一般才能用龙纹。
2.苫毡的裁制:
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门、毡门头、毡墙根、毡幕等组成。
(1)顶毡
顶毡是蒙古包的顶饰,素来被看重。顶毡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缀带子,它有调节空气新旧、包中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顶毡的大小,以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决定。裁剪时,以套瑙横木的中间为起点,向两边一乍一乍地来量,四边要用驼梢毛捻的线缭住,四边和四角纳出各种花纹,或是用马鬃马尾绳两根并住缝在四条边上,四个角上钉上带子。
(2)顶棚
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每半个像个扇形,一般由三到四层毡子组成。里层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头(半个横木加乌尼)的距离为半径,画出来的毡片为顶棚的襟,以半个横木画出来的部分为顶棚的领,把中间相当于套瑙了么大的一个圆挖去,顶棚就剪出来了。剪领的时候,忌讳把乌尼头露出来。苫毡的制作讲究看吉日。裁剪的时候,都分前后两片,衔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对齐的,必须错开来剪。这样才能防止雨水、风、尘土灌进去。里层苫毡子在哈那和乌尼脚相交的地方必须要包起来,这样外面的毡子就不会那么吃紧,同时也使蒙古包的外观保持不变。
顶棚裁好后,外面一层周边要镶边和压边。襟要镶四指宽、领要镶三指宽。两片相接的直线部分也要镶边。这样做,可以把毡边固定结实,同时看起来也比较美观。
(3)围毡
围绕哈那的那部分毡子叫围毡。一般的蒙古包有四个围毡。里外三层,里层的围毡叫哈那布其,围毡呈长方形。
裁缝围毡的时候,比哈纳要高出一乍。围毡的领部要留抽口,穿带子。围毡的两腿上也有绳子。围毡外边露出来的部分要镶边和压条。东北围毡和东横木相接的地方用压条。有压条的围毡要压在没压条的围毡上面。围毡的襟没压条,也不镶边。
(4)外罩
外罩用蒙古语叫胡勒图日格,是顶棚上披苫的部分,它是蒙古包的装饰品,也是等级的象征。
裁缝胡勒图日格的时候 ,其领正好和套瑙的外圈一般大。胡勒图日格的腿有四个,和乌尼的腿平齐。外罩的襟多缀带子。它的领和襟都要镶边。有云纹、莲花、吉祥图案,刺绣的非常美丽。胡勒图日格的起源很早,从前一般的人家都有,后来才变成贵族喇嘛的专利。
(5)门
门,原指毡门,用三、四层毡子纳成。长宽用门框的外面来计量。四边纳双边,有各种花纹。普通门多白色,蓝边,也有红边。上边吊在门头上。门头和顶棚之间的空隙要用一条毡子堵住,有三个舌(凸出的三个毡条),也要镶边和纳花纹。
3.制作带子和围绳:
蒙古包的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致下滑,在风中掀起来。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的关系。
(1)围绳 围绳是围捆哈那的绳子,用马鬃马尾制成。分内围绳和外围绳。把马鬃马尾搓成六细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绳子,再用二、四、六根并排起来缝成扁的。这种围绳的好处是能吃上劲,不伸缩。内围绳是蒙古包立架时,在赤裸的哈那外面中部捆围的一根毛绳。哈那的压力很大,内围绳的质量一定要特别结实。内围绳一旦断裂或没有捆紧,哈那就会向外撑出来,套瑙下陷,蒙古包就有倒塌的危险。外围绳捆在围毡外面,分上、中、下三根。围绳的颜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来是花的。外围绳不仅能防止哈那鼓出来,还能防止围毡下滑。
(2)压绳 压绳也叫带子,分内压绳和外压绳。立架木的时候,把赤裸的乌尼横捆一圈的绳子叫压绳。内压绳蒙古包内有四或六根,也用马鬃马尾搓成,较细。这些压绳和乌尼压绳一样粗细,防止套瑙下陷或上翘,是蒙古包顶保持原来的形状。
外压绳分为普通八条压绳、网络带子和外罩带子三种。普通压绳比内压绳要粗,外压绳用在苫毡的外面。前面四根,后面四根。网络带子和普通压绳不同,套在顶棚上,从包四周流苏一样垂下来。尤其是顶棚襟边的制作更为精致,垂下来缝压在围毡上。外罩带子是有外罩的蒙古包才有的。有外罩的毡包不用其它外压绳,外罩本身就起了包顶压绳的作用。外罩与其说是苫毡,不如说成是压绳更准确。外罩脚上、领上钉的带子,将顶棚的襟、锅捆压得更妥贴,大风吹不起来。
(3)捆绳和坠绳
捆绳是把相邻两片哈纳的口绑在一起,使其变成一个整体的细绳,用骆驼膝盖上的毛和马鬃马尾搓成。坠绳是套瑙最高点拉下的绳子。蒙古人对这根带子分外看重,用公驼和公马的膝毛或鬃尾搓成。大风起时把坠绳拉紧,可以防止大风灌进来把毡房吹走。
[编辑本段]蒙古包的介绍
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游牧民族的居舍就是蒙古包。蒙古包,这是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
蒙古包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古人制造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沿,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洞顶要留一口子,供人出入及走烟、出气、采光、通风之用。后来发展成蒙古包的门和天窗。那时称这种洞室为乌尔斡,"乌尔"原意为"挖"的意思,现代蒙古语中已经专指蒙古包天窗上的顶毡,引伸为"家"、"户"等意。在狩猎采集时代,蒙古族住在窝棚里,这种圆形拱顶的隐蔽窝以活树为支柱,用桦树皮覆盖,制做简单,便于遗弃。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养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胚胎。要求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在狩猎时代向游牧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木做支架上盖毛皮。进入畜牧社会,支架变成哈纳,同上面提到的洞顶变成天窗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也出现了毛毡帐,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盖。据《呼伦贝尔概要》载:"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可蔽风雪,可防虎狼。"'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
古代的翰儿朵。此系古代蒙古贵族所用的蒙古包。亦做"窝裹陀",又称"宫帐"。这种蒙古包与普通蒙古包相比较有三个特点:
其一,容积很大。普通蒙古包高约十三、四尺,宽五、六尺。古时的翰儿朵则高大得多。据鲁不鲁乞记叙:"他们把这些帐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至有时可达三十英尺宽。因为我有一次量一辆车在地上留下的两道轮迹之间的宽度,为二十英尺。当帐幕放在车上时,它在两边伸出车轮之外至少各有五英尺。我曾经数过,有一辆车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帐幕……"这种用二十二条犍牛所拉的巨型蒙古包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其二,古代贵族用的翰儿朵富丽堂皇。《黑鞑事略》徐霍注云:"霆至草地时,立金帐,其制则是草地中大毡帐,上下用毡为衣,中间用柳编为窗眼透明,用千余条线曳住,阈与柱皆以金裹,故名。"《蒙古秘史》云:"王汗毫不介意地立起了金撒帐。"撒帐即细毛布,此处为细毛布做成的金碧辉煌的钜帐。这种经过装饰以后的宫帐也叫"金殿"。
其三,宫帐的造型与蒙古包略有区别。宫帐的架子,是在哈勒嘎斯上插入乌尼并竖起哈那制成的。外形像人的脖子一样。鲁不鲁乞称蒙哥汗的宫殿为"有颈发屋"。据《水晶鉴》记载:"有天宫之帐曰宫帐"。宫帐上面呈葫芦形,葫芦象征福禄祯祥;下面呈桃儿形,桃儿形模仿天宫。现在成吉思汗陵寝地还保存有这种宫帐的造型。宫帐金顶辉煌,蒙古包用黄缎子覆盖,其上还缀有藏绿色流苏的顶盖,极为富丽,表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建筑艺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49

..................................................................................................................................................................................................................................................................................................................................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49

已经发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50

邮相发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48

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大多数蒙古人是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脚点,再起帐篷。
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 多用在族“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小者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其袍,腰系丝带,脚蹬皮靴袍子,配以彩色丝绸腰带,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飒爽,俊秀威武。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除了游牧,相当多的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他们已定居村镇。
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葱和蘑菇等。后因长期杂居在汉族中,从事半农半牧生活,现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热情豪爽,诚恳待客。宴请客人时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兴,营造热烈气氛,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别倡导尊敬长者,爱护晚辈,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长辈要走的时候,也要牵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节称:“查干萨日”。蒙古节有自己为柱拜的典型。祭喜地云集在敖包前进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诵经,人们则献了供品后,自左向右围歌舞等娱乐活动。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赛马、摔跤、”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蒙古族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
[编辑本段]蒙古包的组成部分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水泥、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1.蒙古包的架木: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
(1) 套瑙
蒙古包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要求木质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两种套瑙的区别在于:联结式套瑙的横木是分开的,插椽式套瑙不分。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这种套瑙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因为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起来十分方便。
(2) 乌尼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接哈纳。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 乌尼为细长的木棍,椭圆或圆形。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乌尼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
(3) 哈那
哈那承套瑙、乌尼,定毡包大小,最少有四个,数量多少由套瑙大小决定。 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一般习惯上说多少个头、多少个皮钉的哈那,不说几尺几寸。皮钉一般有十个皮钉,十一个皮钉等等(指一个哈那)。皮钉越多,哈那竖起来越高,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钉越少,哈那竖起来越低,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大。头一般有十四、十五、十六个不等。增加一个头,网眼就要增加,同时哈那的宽度就要加大。这一特点,给扩大或缩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做哈那的时候,是把长短粗细相同的柳棍,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小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以驼皮最好)钉住。这样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窄,包的直径就小;要矮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宽,包的直径就大。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风季要搭得低一些。蒙古人四季游牧,不用为选蒙古包的地基犯愁,这样的房子是无论如何不能比拟的。由于哈那这一特性,决定了它装卸、运载、搭盖都很方便。
其二,是巨大的支撑力。哈那交叉出来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乌尼的叫头,在下面接触地面的叫腿,两旁与别的哈那绑口叫口。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每一个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哈那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的奥妙所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观。哈那的木头用红柳,轻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哈那的弯度要特别注意掌握。一般都有专门的工具,头要向里弯,面要向外凸出,腿要向里撇,上半不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这样才能稳定乌尼,使包形浑圆,便于用三道围绳箍住。
(4)门
哈那立起来以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门框的高度。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进,在弯腰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蒙古包内主人的尊敬,相当于给主人鞠躬。毡门要吊在外面。
(5)支柱
蒙古包上了八个哈那要顶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风天会使套瑙的一部分弯曲。连接式套瑙多遇这种情况。八---十个哈纳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蒙古包里,都有一个圈围火撑的木头框,在其四角打洞,用来插放柱脚。柱子的另一头,支在套瑙上加绑的木头上。柱子有圆、方、六面体、八面体等。柱子上的花纹有龙、凤、水、云多种图案。王爷一般才能用龙纹。
2.苫毡的裁制:
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门、毡门头、毡墙根、毡幕等组成。
(1)顶毡
顶毡是蒙古包的顶饰,素来被看重。顶毡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缀带子,它有调节空气新旧、包中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顶毡的大小,以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决定。裁剪时,以套瑙横木的中间为起点,向两边一乍一乍地来量,四边要用驼梢毛捻的线缭住,四边和四角纳出各种花纹,或是用马鬃马尾绳两根并住缝在四条边上,四个角上钉上带子。
(2)顶棚
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每半个像个扇形,一般由三到四层毡子组成。里层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头(半个横木加乌尼)的距离为半径,画出来的毡片为顶棚的襟,以半个横木画出来的部分为顶棚的领,把中间相当于套瑙了么大的一个圆挖去,顶棚就剪出来了。剪领的时候,忌讳把乌尼头露出来。苫毡的制作讲究看吉日。裁剪的时候,都分前后两片,衔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对齐的,必须错开来剪。这样才能防止雨水、风、尘土灌进去。里层苫毡子在哈那和乌尼脚相交的地方必须要包起来,这样外面的毡子就不会那么吃紧,同时也使蒙古包的外观保持不变。
顶棚裁好后,外面一层周边要镶边和压边。襟要镶四指宽、领要镶三指宽。两片相接的直线部分也要镶边。这样做,可以把毡边固定结实,同时看起来也比较美观。
(3)围毡
围绕哈那的那部分毡子叫围毡。一般的蒙古包有四个围毡。里外三层,里层的围毡叫哈那布其,围毡呈长方形。
裁缝围毡的时候,比哈纳要高出一乍。围毡的领部要留抽口,穿带子。围毡的两腿上也有绳子。围毡外边露出来的部分要镶边和压条。东北围毡和东横木相接的地方用压条。有压条的围毡要压在没压条的围毡上面。围毡的襟没压条,也不镶边。
(4)外罩
外罩用蒙古语叫胡勒图日格,是顶棚上披苫的部分,它是蒙古包的装饰品,也是等级的象征。
裁缝胡勒图日格的时候 ,其领正好和套瑙的外圈一般大。胡勒图日格的腿有四个,和乌尼的腿平齐。外罩的襟多缀带子。它的领和襟都要镶边。有云纹、莲花、吉祥图案,刺绣的非常美丽。胡勒图日格的起源很早,从前一般的人家都有,后来才变成贵族喇嘛的专利。
(5)门
门,原指毡门,用三、四层毡子纳成。长宽用门框的外面来计量。四边纳双边,有各种花纹。普通门多白色,蓝边,也有红边。上边吊在门头上。门头和顶棚之间的空隙要用一条毡子堵住,有三个舌(凸出的三个毡条),也要镶边和纳花纹。
3.制作带子和围绳:
蒙古包的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致下滑,在风中掀起来。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的关系。
(1)围绳 围绳是围捆哈那的绳子,用马鬃马尾制成。分内围绳和外围绳。把马鬃马尾搓成六细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绳子,再用二、四、六根并排起来缝成扁的。这种围绳的好处是能吃上劲,不伸缩。内围绳是蒙古包立架时,在赤裸的哈那外面中部捆围的一根毛绳。哈那的压力很大,内围绳的质量一定要特别结实。内围绳一旦断裂或没有捆紧,哈那就会向外撑出来,套瑙下陷,蒙古包就有倒塌的危险。外围绳捆在围毡外面,分上、中、下三根。围绳的颜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来是花的。外围绳不仅能防止哈那鼓出来,还能防止围毡下滑。
(2)压绳 压绳也叫带子,分内压绳和外压绳。立架木的时候,把赤裸的乌尼横捆一圈的绳子叫压绳。内压绳蒙古包内有四或六根,也用马鬃马尾搓成,较细。这些压绳和乌尼压绳一样粗细,防止套瑙下陷或上翘,是蒙古包顶保持原来的形状。
外压绳分为普通八条压绳、网络带子和外罩带子三种。普通压绳比内压绳要粗,外压绳用在苫毡的外面。前面四根,后面四根。网络带子和普通压绳不同,套在顶棚上,从包四周流苏一样垂下来。尤其是顶棚襟边的制作更为精致,垂下来缝压在围毡上。外罩带子是有外罩的蒙古包才有的。有外罩的毡包不用其它外压绳,外罩本身就起了包顶压绳的作用。外罩与其说是苫毡,不如说成是压绳更准确。外罩脚上、领上钉的带子,将顶棚的襟、锅捆压得更妥贴,大风吹不起来。
(3)捆绳和坠绳
捆绳是把相邻两片哈纳的口绑在一起,使其变成一个整体的细绳,用骆驼膝盖上的毛和马鬃马尾搓成。坠绳是套瑙最高点拉下的绳子。蒙古人对这根带子分外看重,用公驼和公马的膝毛或鬃尾搓成。大风起时把坠绳拉紧,可以防止大风灌进来把毡房吹走。
[编辑本段]蒙古包的介绍
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游牧民族的居舍就是蒙古包。蒙古包,这是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
蒙古包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古人制造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沿,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洞顶要留一口子,供人出入及走烟、出气、采光、通风之用。后来发展成蒙古包的门和天窗。那时称这种洞室为乌尔斡,"乌尔"原意为"挖"的意思,现代蒙古语中已经专指蒙古包天窗上的顶毡,引伸为"家"、"户"等意。在狩猎采集时代,蒙古族住在窝棚里,这种圆形拱顶的隐蔽窝以活树为支柱,用桦树皮覆盖,制做简单,便于遗弃。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养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胚胎。要求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在狩猎时代向游牧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木做支架上盖毛皮。进入畜牧社会,支架变成哈纳,同上面提到的洞顶变成天窗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也出现了毛毡帐,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盖。据《呼伦贝尔概要》载:"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可蔽风雪,可防虎狼。"'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
古代的翰儿朵。此系古代蒙古贵族所用的蒙古包。亦做"窝裹陀",又称"宫帐"。这种蒙古包与普通蒙古包相比较有三个特点:
其一,容积很大。普通蒙古包高约十三、四尺,宽五、六尺。古时的翰儿朵则高大得多。据鲁不鲁乞记叙:"他们把这些帐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至有时可达三十英尺宽。因为我有一次量一辆车在地上留下的两道轮迹之间的宽度,为二十英尺。当帐幕放在车上时,它在两边伸出车轮之外至少各有五英尺。我曾经数过,有一辆车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帐幕……"这种用二十二条犍牛所拉的巨型蒙古包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其二,古代贵族用的翰儿朵富丽堂皇。《黑鞑事略》徐霍注云:"霆至草地时,立金帐,其制则是草地中大毡帐,上下用毡为衣,中间用柳编为窗眼透明,用千余条线曳住,阈与柱皆以金裹,故名。"《蒙古秘史》云:"王汗毫不介意地立起了金撒帐。"撒帐即细毛布,此处为细毛布做成的金碧辉煌的钜帐。这种经过装饰以后的宫帐也叫"金殿"。
其三,宫帐的造型与蒙古包略有区别。宫帐的架子,是在哈勒嘎斯上插入乌尼并竖起哈那制成的。外形像人的脖子一样。鲁不鲁乞称蒙哥汗的宫殿为"有颈发屋"。据《水晶鉴》记载:"有天宫之帐曰宫帐"。宫帐上面呈葫芦形,葫芦象征福禄祯祥;下面呈桃儿形,桃儿形模仿天宫。现在成吉思汗陵寝地还保存有这种宫帐的造型。宫帐金顶辉煌,蒙古包用黄缎子覆盖,其上还缀有藏绿色流苏的顶盖,极为富丽,表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建筑艺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49

..................................................................................................................................................................................................................................................................................................................................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49

已经发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50

邮相发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49

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大多数蒙古人是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脚点,再起帐篷。
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 多用在族“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小者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其袍,腰系丝带,脚蹬皮靴袍子,配以彩色丝绸腰带,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飒爽,俊秀威武。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除了游牧,相当多的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他们已定居村镇。
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葱和蘑菇等。后因长期杂居在汉族中,从事半农半牧生活,现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热情豪爽,诚恳待客。宴请客人时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兴,营造热烈气氛,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别倡导尊敬长者,爱护晚辈,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长辈要走的时候,也要牵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节称:“查干萨日”。蒙古节有自己为柱拜的典型。祭喜地云集在敖包前进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诵经,人们则献了供品后,自左向右围歌舞等娱乐活动。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赛马、摔跤、”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蒙古族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
[编辑本段]蒙古包的组成部分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水泥、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1.蒙古包的架木: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
(1) 套瑙
蒙古包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要求木质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两种套瑙的区别在于:联结式套瑙的横木是分开的,插椽式套瑙不分。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这种套瑙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因为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起来十分方便。
(2) 乌尼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接哈纳。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 乌尼为细长的木棍,椭圆或圆形。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乌尼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
(3) 哈那
哈那承套瑙、乌尼,定毡包大小,最少有四个,数量多少由套瑙大小决定。 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一般习惯上说多少个头、多少个皮钉的哈那,不说几尺几寸。皮钉一般有十个皮钉,十一个皮钉等等(指一个哈那)。皮钉越多,哈那竖起来越高,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钉越少,哈那竖起来越低,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大。头一般有十四、十五、十六个不等。增加一个头,网眼就要增加,同时哈那的宽度就要加大。这一特点,给扩大或缩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做哈那的时候,是把长短粗细相同的柳棍,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小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以驼皮最好)钉住。这样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窄,包的直径就小;要矮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宽,包的直径就大。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风季要搭得低一些。蒙古人四季游牧,不用为选蒙古包的地基犯愁,这样的房子是无论如何不能比拟的。由于哈那这一特性,决定了它装卸、运载、搭盖都很方便。
其二,是巨大的支撑力。哈那交叉出来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乌尼的叫头,在下面接触地面的叫腿,两旁与别的哈那绑口叫口。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每一个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哈那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的奥妙所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观。哈那的木头用红柳,轻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哈那的弯度要特别注意掌握。一般都有专门的工具,头要向里弯,面要向外凸出,腿要向里撇,上半不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这样才能稳定乌尼,使包形浑圆,便于用三道围绳箍住。
(4)门
哈那立起来以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门框的高度。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进,在弯腰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蒙古包内主人的尊敬,相当于给主人鞠躬。毡门要吊在外面。
(5)支柱
蒙古包上了八个哈那要顶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风天会使套瑙的一部分弯曲。连接式套瑙多遇这种情况。八---十个哈纳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蒙古包里,都有一个圈围火撑的木头框,在其四角打洞,用来插放柱脚。柱子的另一头,支在套瑙上加绑的木头上。柱子有圆、方、六面体、八面体等。柱子上的花纹有龙、凤、水、云多种图案。王爷一般才能用龙纹。
2.苫毡的裁制:
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门、毡门头、毡墙根、毡幕等组成。
(1)顶毡
顶毡是蒙古包的顶饰,素来被看重。顶毡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缀带子,它有调节空气新旧、包中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顶毡的大小,以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决定。裁剪时,以套瑙横木的中间为起点,向两边一乍一乍地来量,四边要用驼梢毛捻的线缭住,四边和四角纳出各种花纹,或是用马鬃马尾绳两根并住缝在四条边上,四个角上钉上带子。
(2)顶棚
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每半个像个扇形,一般由三到四层毡子组成。里层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头(半个横木加乌尼)的距离为半径,画出来的毡片为顶棚的襟,以半个横木画出来的部分为顶棚的领,把中间相当于套瑙了么大的一个圆挖去,顶棚就剪出来了。剪领的时候,忌讳把乌尼头露出来。苫毡的制作讲究看吉日。裁剪的时候,都分前后两片,衔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对齐的,必须错开来剪。这样才能防止雨水、风、尘土灌进去。里层苫毡子在哈那和乌尼脚相交的地方必须要包起来,这样外面的毡子就不会那么吃紧,同时也使蒙古包的外观保持不变。
顶棚裁好后,外面一层周边要镶边和压边。襟要镶四指宽、领要镶三指宽。两片相接的直线部分也要镶边。这样做,可以把毡边固定结实,同时看起来也比较美观。
(3)围毡
围绕哈那的那部分毡子叫围毡。一般的蒙古包有四个围毡。里外三层,里层的围毡叫哈那布其,围毡呈长方形。
裁缝围毡的时候,比哈纳要高出一乍。围毡的领部要留抽口,穿带子。围毡的两腿上也有绳子。围毡外边露出来的部分要镶边和压条。东北围毡和东横木相接的地方用压条。有压条的围毡要压在没压条的围毡上面。围毡的襟没压条,也不镶边。
(4)外罩
外罩用蒙古语叫胡勒图日格,是顶棚上披苫的部分,它是蒙古包的装饰品,也是等级的象征。
裁缝胡勒图日格的时候 ,其领正好和套瑙的外圈一般大。胡勒图日格的腿有四个,和乌尼的腿平齐。外罩的襟多缀带子。它的领和襟都要镶边。有云纹、莲花、吉祥图案,刺绣的非常美丽。胡勒图日格的起源很早,从前一般的人家都有,后来才变成贵族喇嘛的专利。
(5)门
门,原指毡门,用三、四层毡子纳成。长宽用门框的外面来计量。四边纳双边,有各种花纹。普通门多白色,蓝边,也有红边。上边吊在门头上。门头和顶棚之间的空隙要用一条毡子堵住,有三个舌(凸出的三个毡条),也要镶边和纳花纹。
3.制作带子和围绳:
蒙古包的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致下滑,在风中掀起来。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的关系。
(1)围绳 围绳是围捆哈那的绳子,用马鬃马尾制成。分内围绳和外围绳。把马鬃马尾搓成六细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绳子,再用二、四、六根并排起来缝成扁的。这种围绳的好处是能吃上劲,不伸缩。内围绳是蒙古包立架时,在赤裸的哈那外面中部捆围的一根毛绳。哈那的压力很大,内围绳的质量一定要特别结实。内围绳一旦断裂或没有捆紧,哈那就会向外撑出来,套瑙下陷,蒙古包就有倒塌的危险。外围绳捆在围毡外面,分上、中、下三根。围绳的颜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来是花的。外围绳不仅能防止哈那鼓出来,还能防止围毡下滑。
(2)压绳 压绳也叫带子,分内压绳和外压绳。立架木的时候,把赤裸的乌尼横捆一圈的绳子叫压绳。内压绳蒙古包内有四或六根,也用马鬃马尾搓成,较细。这些压绳和乌尼压绳一样粗细,防止套瑙下陷或上翘,是蒙古包顶保持原来的形状。
外压绳分为普通八条压绳、网络带子和外罩带子三种。普通压绳比内压绳要粗,外压绳用在苫毡的外面。前面四根,后面四根。网络带子和普通压绳不同,套在顶棚上,从包四周流苏一样垂下来。尤其是顶棚襟边的制作更为精致,垂下来缝压在围毡上。外罩带子是有外罩的蒙古包才有的。有外罩的毡包不用其它外压绳,外罩本身就起了包顶压绳的作用。外罩与其说是苫毡,不如说成是压绳更准确。外罩脚上、领上钉的带子,将顶棚的襟、锅捆压得更妥贴,大风吹不起来。
(3)捆绳和坠绳
捆绳是把相邻两片哈纳的口绑在一起,使其变成一个整体的细绳,用骆驼膝盖上的毛和马鬃马尾搓成。坠绳是套瑙最高点拉下的绳子。蒙古人对这根带子分外看重,用公驼和公马的膝毛或鬃尾搓成。大风起时把坠绳拉紧,可以防止大风灌进来把毡房吹走。
[编辑本段]蒙古包的介绍
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游牧民族的居舍就是蒙古包。蒙古包,这是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
蒙古包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古人制造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沿,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洞顶要留一口子,供人出入及走烟、出气、采光、通风之用。后来发展成蒙古包的门和天窗。那时称这种洞室为乌尔斡,"乌尔"原意为"挖"的意思,现代蒙古语中已经专指蒙古包天窗上的顶毡,引伸为"家"、"户"等意。在狩猎采集时代,蒙古族住在窝棚里,这种圆形拱顶的隐蔽窝以活树为支柱,用桦树皮覆盖,制做简单,便于遗弃。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养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胚胎。要求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在狩猎时代向游牧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木做支架上盖毛皮。进入畜牧社会,支架变成哈纳,同上面提到的洞顶变成天窗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也出现了毛毡帐,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盖。据《呼伦贝尔概要》载:"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可蔽风雪,可防虎狼。"'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
古代的翰儿朵。此系古代蒙古贵族所用的蒙古包。亦做"窝裹陀",又称"宫帐"。这种蒙古包与普通蒙古包相比较有三个特点:
其一,容积很大。普通蒙古包高约十三、四尺,宽五、六尺。古时的翰儿朵则高大得多。据鲁不鲁乞记叙:"他们把这些帐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至有时可达三十英尺宽。因为我有一次量一辆车在地上留下的两道轮迹之间的宽度,为二十英尺。当帐幕放在车上时,它在两边伸出车轮之外至少各有五英尺。我曾经数过,有一辆车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帐幕……"这种用二十二条犍牛所拉的巨型蒙古包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其二,古代贵族用的翰儿朵富丽堂皇。《黑鞑事略》徐霍注云:"霆至草地时,立金帐,其制则是草地中大毡帐,上下用毡为衣,中间用柳编为窗眼透明,用千余条线曳住,阈与柱皆以金裹,故名。"《蒙古秘史》云:"王汗毫不介意地立起了金撒帐。"撒帐即细毛布,此处为细毛布做成的金碧辉煌的钜帐。这种经过装饰以后的宫帐也叫"金殿"。
其三,宫帐的造型与蒙古包略有区别。宫帐的架子,是在哈勒嘎斯上插入乌尼并竖起哈那制成的。外形像人的脖子一样。鲁不鲁乞称蒙哥汗的宫殿为"有颈发屋"。据《水晶鉴》记载:"有天宫之帐曰宫帐"。宫帐上面呈葫芦形,葫芦象征福禄祯祥;下面呈桃儿形,桃儿形模仿天宫。现在成吉思汗陵寝地还保存有这种宫帐的造型。宫帐金顶辉煌,蒙古包用黄缎子覆盖,其上还缀有藏绿色流苏的顶盖,极为富丽,表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建筑艺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49

..................................................................................................................................................................................................................................................................................................................................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49

已经发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50

邮相发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49

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大多数蒙古人是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脚点,再起帐篷。
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 多用在族“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小者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其袍,腰系丝带,脚蹬皮靴袍子,配以彩色丝绸腰带,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飒爽,俊秀威武。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除了游牧,相当多的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他们已定居村镇。
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葱和蘑菇等。后因长期杂居在汉族中,从事半农半牧生活,现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热情豪爽,诚恳待客。宴请客人时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兴,营造热烈气氛,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别倡导尊敬长者,爱护晚辈,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长辈要走的时候,也要牵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节称:“查干萨日”。蒙古节有自己为柱拜的典型。祭喜地云集在敖包前进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诵经,人们则献了供品后,自左向右围歌舞等娱乐活动。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赛马、摔跤、”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蒙古族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
[编辑本段]蒙古包的组成部分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水泥、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1.蒙古包的架木: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
(1) 套瑙
蒙古包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要求木质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两种套瑙的区别在于:联结式套瑙的横木是分开的,插椽式套瑙不分。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这种套瑙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因为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起来十分方便。
(2) 乌尼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接哈纳。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 乌尼为细长的木棍,椭圆或圆形。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乌尼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
(3) 哈那
哈那承套瑙、乌尼,定毡包大小,最少有四个,数量多少由套瑙大小决定。 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一般习惯上说多少个头、多少个皮钉的哈那,不说几尺几寸。皮钉一般有十个皮钉,十一个皮钉等等(指一个哈那)。皮钉越多,哈那竖起来越高,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钉越少,哈那竖起来越低,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大。头一般有十四、十五、十六个不等。增加一个头,网眼就要增加,同时哈那的宽度就要加大。这一特点,给扩大或缩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做哈那的时候,是把长短粗细相同的柳棍,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小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以驼皮最好)钉住。这样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窄,包的直径就小;要矮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宽,包的直径就大。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风季要搭得低一些。蒙古人四季游牧,不用为选蒙古包的地基犯愁,这样的房子是无论如何不能比拟的。由于哈那这一特性,决定了它装卸、运载、搭盖都很方便。
其二,是巨大的支撑力。哈那交叉出来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乌尼的叫头,在下面接触地面的叫腿,两旁与别的哈那绑口叫口。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每一个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哈那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的奥妙所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观。哈那的木头用红柳,轻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哈那的弯度要特别注意掌握。一般都有专门的工具,头要向里弯,面要向外凸出,腿要向里撇,上半不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这样才能稳定乌尼,使包形浑圆,便于用三道围绳箍住。
(4)门
哈那立起来以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门框的高度。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进,在弯腰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蒙古包内主人的尊敬,相当于给主人鞠躬。毡门要吊在外面。
(5)支柱
蒙古包上了八个哈那要顶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风天会使套瑙的一部分弯曲。连接式套瑙多遇这种情况。八---十个哈纳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蒙古包里,都有一个圈围火撑的木头框,在其四角打洞,用来插放柱脚。柱子的另一头,支在套瑙上加绑的木头上。柱子有圆、方、六面体、八面体等。柱子上的花纹有龙、凤、水、云多种图案。王爷一般才能用龙纹。
2.苫毡的裁制:
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门、毡门头、毡墙根、毡幕等组成。
(1)顶毡
顶毡是蒙古包的顶饰,素来被看重。顶毡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缀带子,它有调节空气新旧、包中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顶毡的大小,以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决定。裁剪时,以套瑙横木的中间为起点,向两边一乍一乍地来量,四边要用驼梢毛捻的线缭住,四边和四角纳出各种花纹,或是用马鬃马尾绳两根并住缝在四条边上,四个角上钉上带子。
(2)顶棚
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每半个像个扇形,一般由三到四层毡子组成。里层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头(半个横木加乌尼)的距离为半径,画出来的毡片为顶棚的襟,以半个横木画出来的部分为顶棚的领,把中间相当于套瑙了么大的一个圆挖去,顶棚就剪出来了。剪领的时候,忌讳把乌尼头露出来。苫毡的制作讲究看吉日。裁剪的时候,都分前后两片,衔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对齐的,必须错开来剪。这样才能防止雨水、风、尘土灌进去。里层苫毡子在哈那和乌尼脚相交的地方必须要包起来,这样外面的毡子就不会那么吃紧,同时也使蒙古包的外观保持不变。
顶棚裁好后,外面一层周边要镶边和压边。襟要镶四指宽、领要镶三指宽。两片相接的直线部分也要镶边。这样做,可以把毡边固定结实,同时看起来也比较美观。
(3)围毡
围绕哈那的那部分毡子叫围毡。一般的蒙古包有四个围毡。里外三层,里层的围毡叫哈那布其,围毡呈长方形。
裁缝围毡的时候,比哈纳要高出一乍。围毡的领部要留抽口,穿带子。围毡的两腿上也有绳子。围毡外边露出来的部分要镶边和压条。东北围毡和东横木相接的地方用压条。有压条的围毡要压在没压条的围毡上面。围毡的襟没压条,也不镶边。
(4)外罩
外罩用蒙古语叫胡勒图日格,是顶棚上披苫的部分,它是蒙古包的装饰品,也是等级的象征。
裁缝胡勒图日格的时候 ,其领正好和套瑙的外圈一般大。胡勒图日格的腿有四个,和乌尼的腿平齐。外罩的襟多缀带子。它的领和襟都要镶边。有云纹、莲花、吉祥图案,刺绣的非常美丽。胡勒图日格的起源很早,从前一般的人家都有,后来才变成贵族喇嘛的专利。
(5)门
门,原指毡门,用三、四层毡子纳成。长宽用门框的外面来计量。四边纳双边,有各种花纹。普通门多白色,蓝边,也有红边。上边吊在门头上。门头和顶棚之间的空隙要用一条毡子堵住,有三个舌(凸出的三个毡条),也要镶边和纳花纹。
3.制作带子和围绳:
蒙古包的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致下滑,在风中掀起来。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的关系。
(1)围绳 围绳是围捆哈那的绳子,用马鬃马尾制成。分内围绳和外围绳。把马鬃马尾搓成六细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绳子,再用二、四、六根并排起来缝成扁的。这种围绳的好处是能吃上劲,不伸缩。内围绳是蒙古包立架时,在赤裸的哈那外面中部捆围的一根毛绳。哈那的压力很大,内围绳的质量一定要特别结实。内围绳一旦断裂或没有捆紧,哈那就会向外撑出来,套瑙下陷,蒙古包就有倒塌的危险。外围绳捆在围毡外面,分上、中、下三根。围绳的颜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来是花的。外围绳不仅能防止哈那鼓出来,还能防止围毡下滑。
(2)压绳 压绳也叫带子,分内压绳和外压绳。立架木的时候,把赤裸的乌尼横捆一圈的绳子叫压绳。内压绳蒙古包内有四或六根,也用马鬃马尾搓成,较细。这些压绳和乌尼压绳一样粗细,防止套瑙下陷或上翘,是蒙古包顶保持原来的形状。
外压绳分为普通八条压绳、网络带子和外罩带子三种。普通压绳比内压绳要粗,外压绳用在苫毡的外面。前面四根,后面四根。网络带子和普通压绳不同,套在顶棚上,从包四周流苏一样垂下来。尤其是顶棚襟边的制作更为精致,垂下来缝压在围毡上。外罩带子是有外罩的蒙古包才有的。有外罩的毡包不用其它外压绳,外罩本身就起了包顶压绳的作用。外罩与其说是苫毡,不如说成是压绳更准确。外罩脚上、领上钉的带子,将顶棚的襟、锅捆压得更妥贴,大风吹不起来。
(3)捆绳和坠绳
捆绳是把相邻两片哈纳的口绑在一起,使其变成一个整体的细绳,用骆驼膝盖上的毛和马鬃马尾搓成。坠绳是套瑙最高点拉下的绳子。蒙古人对这根带子分外看重,用公驼和公马的膝毛或鬃尾搓成。大风起时把坠绳拉紧,可以防止大风灌进来把毡房吹走。
[编辑本段]蒙古包的介绍
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游牧民族的居舍就是蒙古包。蒙古包,这是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
蒙古包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古人制造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沿,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洞顶要留一口子,供人出入及走烟、出气、采光、通风之用。后来发展成蒙古包的门和天窗。那时称这种洞室为乌尔斡,"乌尔"原意为"挖"的意思,现代蒙古语中已经专指蒙古包天窗上的顶毡,引伸为"家"、"户"等意。在狩猎采集时代,蒙古族住在窝棚里,这种圆形拱顶的隐蔽窝以活树为支柱,用桦树皮覆盖,制做简单,便于遗弃。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养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胚胎。要求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在狩猎时代向游牧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木做支架上盖毛皮。进入畜牧社会,支架变成哈纳,同上面提到的洞顶变成天窗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也出现了毛毡帐,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盖。据《呼伦贝尔概要》载:"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可蔽风雪,可防虎狼。"'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
古代的翰儿朵。此系古代蒙古贵族所用的蒙古包。亦做"窝裹陀",又称"宫帐"。这种蒙古包与普通蒙古包相比较有三个特点:
其一,容积很大。普通蒙古包高约十三、四尺,宽五、六尺。古时的翰儿朵则高大得多。据鲁不鲁乞记叙:"他们把这些帐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至有时可达三十英尺宽。因为我有一次量一辆车在地上留下的两道轮迹之间的宽度,为二十英尺。当帐幕放在车上时,它在两边伸出车轮之外至少各有五英尺。我曾经数过,有一辆车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帐幕……"这种用二十二条犍牛所拉的巨型蒙古包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其二,古代贵族用的翰儿朵富丽堂皇。《黑鞑事略》徐霍注云:"霆至草地时,立金帐,其制则是草地中大毡帐,上下用毡为衣,中间用柳编为窗眼透明,用千余条线曳住,阈与柱皆以金裹,故名。"《蒙古秘史》云:"王汗毫不介意地立起了金撒帐。"撒帐即细毛布,此处为细毛布做成的金碧辉煌的钜帐。这种经过装饰以后的宫帐也叫"金殿"。
其三,宫帐的造型与蒙古包略有区别。宫帐的架子,是在哈勒嘎斯上插入乌尼并竖起哈那制成的。外形像人的脖子一样。鲁不鲁乞称蒙哥汗的宫殿为"有颈发屋"。据《水晶鉴》记载:"有天宫之帐曰宫帐"。宫帐上面呈葫芦形,葫芦象征福禄祯祥;下面呈桃儿形,桃儿形模仿天宫。现在成吉思汗陵寝地还保存有这种宫帐的造型。宫帐金顶辉煌,蒙古包用黄缎子覆盖,其上还缀有藏绿色流苏的顶盖,极为富丽,表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建筑艺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49

..................................................................................................................................................................................................................................................................................................................................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49

已经发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50

邮相发来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48v转换器12v,摩托车电启动能用吗 运城恒磁科技有限公司磁性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市场简介 所住小区楼栋封了会不会变黄码 为什么有的地方结婚要给女方家彩礼? 都说男女平等,为什么男方还要给女方彩礼? 最近在抖音直播间看到关注的博主在推荐空刻意面,想知道口味如何呢? 结婚为什么要彩礼 为什么结婚要给彩礼 华为S8600自己刷了民间ROM,只要一连接网络就会立即跳出下载推荐应该的... 华为S8600刷机包ROM有哪些特色和改动? 华为S8600 超精版4.2ROM介绍 office 中的excel中宏病毒怎么解决??? 傣族竹楼,四川山村民居,内蒙古圆顶土房,*特色的房屋,北京四合院,江苏民居.他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请你从外形,材料,功能,结构特点等方面分析陕北窑洞和河北民居的相同的不同。 怎么样才能删除EXCEL中的宏病毒? 请从外形、材料、功能、结构特点等方面分析河北民居、内蒙古圆顶土房、傣家竹楼的相同和不同! 如何在excel中宏表格删除宏病毒 手动清除Excel宏病毒的方法 wat是什么意思 一个男的把一个女的备注为sb是什么意思 请问快乐男声在什么频道可以看得到呀?? 超人什么时期能力最强? 超人什么时期能量最强 无锡打到社保卡上的租房补贴的钱是否可以取出 梓蘅和小师弟董保利成立superboy组合?是gay还是? 求一首歌名 第一句歌词是superboy什么的 是个女的唱 的 不是王蓉的 原来自己交社保,现在单位交原来社保存折里剩下钱可以取出来吗? Mr.SuperBoy是什么意思? 无锡的社保卡的钱怎么取,要带什么证件吗? Hello!Mr.Superboy是什么意思 su-perboy是什么意思 Excel 宏病毒如何彻底清除,360好像查杀也不彻底,怎么办? 内蒙古有没有圆顶土房啊 excel如何在不删除文件的情况下删除宏病毒? 傣族竹楼和内蒙古圆顶土房在外形、材料和功能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不同风格的房屋例如:江苏民居 北京四合院 傣族竹楼 四川山村民居、内蒙古圆顶土房、*特色的房屋等外 Excel关于宏病毒的问题,怎么解决怎么设置? 不同风格的房屋 怎样除去excel的宏设置和宏病毒? 内蒙古圆顶土房 我的电脑的EXCEL感染了宏病毒,要怎么把宏处理掉呀,谢谢... FTL怎么调用java静态方法 蒙古包的房屋特点与资料 如何去除EXCEL宏病毒 蒙古包与毡房的区别? 如果在南方建造蒙古包圆顶土房是否合适为什么? 毡房主要分布地区? 民风民俗,快!!! 歌华有线信号线如何接 歌华有线机顶盒怎么接hdmi 北京歌华有线电视如何收初装费和暂停费?- 问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