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6:47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41
1、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2、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
3、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4、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5、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
扩展资料:
李姓名门望族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李暠建立西凉割据一方,西凉灭亡后,李暠之孙李宝归顺北魏,受到重用,其六子除一人早逝外,其余五子均在北魏出仕,李宝第六子李冲官至尚书仆射,最受宠信。
在李冲的积极参与和谋划下,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得以与北魏皇室缔姻,成为后族,被魏孝文帝定为四姓,陇西李氏也成为与“四姓”并称的“五姓”。在后世,发展为七姓十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41
1、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2、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
3、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4、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5、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
扩展资料:
李姓名门望族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李暠建立西凉割据一方,西凉灭亡后,李暠之孙李宝归顺北魏,受到重用,其六子除一人早逝外,其余五子均在北魏出仕,李宝第六子李冲官至尚书仆射,最受宠信。
在李冲的积极参与和谋划下,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得以与北魏皇室缔姻,成为后族,被魏孝文帝定为四姓,陇西李氏也成为与“四姓”并称的“五姓”。在后世,发展为七姓十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41
1、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2、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
3、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4、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5、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
扩展资料:
李姓名门望族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李暠建立西凉割据一方,西凉灭亡后,李暠之孙李宝归顺北魏,受到重用,其六子除一人早逝外,其余五子均在北魏出仕,李宝第六子李冲官至尚书仆射,最受宠信。
在李冲的积极参与和谋划下,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得以与北魏皇室缔姻,成为后族,被魏孝文帝定为四姓,陇西李氏也成为与“四姓”并称的“五姓”。在后世,发展为七姓十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41
1、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2、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
3、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4、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5、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
扩展资料:
李姓名门望族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李暠建立西凉割据一方,西凉灭亡后,李暠之孙李宝归顺北魏,受到重用,其六子除一人早逝外,其余五子均在北魏出仕,李宝第六子李冲官至尚书仆射,最受宠信。
在李冲的积极参与和谋划下,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得以与北魏皇室缔姻,成为后族,被魏孝文帝定为四姓,陇西李氏也成为与“四姓”并称的“五姓”。在后世,发展为七姓十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41
1、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2、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
3、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4、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5、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
扩展资料:
李姓名门望族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李暠建立西凉割据一方,西凉灭亡后,李暠之孙李宝归顺北魏,受到重用,其六子除一人早逝外,其余五子均在北魏出仕,李宝第六子李冲官至尚书仆射,最受宠信。
在李冲的积极参与和谋划下,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得以与北魏皇室缔姻,成为后族,被魏孝文帝定为四姓,陇西李氏也成为与“四姓”并称的“五姓”。在后世,发展为七姓十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41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
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
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
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时,李姓进入入台湾。600年期间,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
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剧膨胀期,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赐姓李氏、唐宗室后人多达官贵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兴旺,在当时已成为全国大姓。
但随着朝政的变化,在唐代即有许多李姓人物贬官南下,又有许多人为免遭祸害而逃至全国,使李姓遍及全国。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元末明初的政权更迭,以及明际的"靖难之役",主战场布置在山东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迁延数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离,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权稳定之后,从山西平阳、太原一带(晋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谱可以佐证当地富庶安定),向华北的荒芜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明代进士登科录》、阳泉李氏族谱等可以佐证)。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
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清朝及*时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扩展资料:
李姓历史名人:
1、李斯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代著名的*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
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
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制度的基本格局。
2、李广
李广(?-前119年),华夏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3、李密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
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4、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出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杰出的*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
先后率部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5、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通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
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
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
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42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41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
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
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
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时,李姓进入入台湾。600年期间,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
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剧膨胀期,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赐姓李氏、唐宗室后人多达官贵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兴旺,在当时已成为全国大姓。
但随着朝政的变化,在唐代即有许多李姓人物贬官南下,又有许多人为免遭祸害而逃至全国,使李姓遍及全国。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元末明初的政权更迭,以及明际的"靖难之役",主战场布置在山东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迁延数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离,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权稳定之后,从山西平阳、太原一带(晋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谱可以佐证当地富庶安定),向华北的荒芜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明代进士登科录》、阳泉李氏族谱等可以佐证)。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
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清朝及*时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扩展资料:
李姓历史名人:
1、李斯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代著名的*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
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
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制度的基本格局。
2、李广
李广(?-前119年),华夏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3、李密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
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4、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出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杰出的*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
先后率部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5、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通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
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
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
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41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
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
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
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时,李姓进入入台湾。600年期间,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
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剧膨胀期,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赐姓李氏、唐宗室后人多达官贵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兴旺,在当时已成为全国大姓。
但随着朝政的变化,在唐代即有许多李姓人物贬官南下,又有许多人为免遭祸害而逃至全国,使李姓遍及全国。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元末明初的政权更迭,以及明际的"靖难之役",主战场布置在山东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迁延数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离,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权稳定之后,从山西平阳、太原一带(晋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谱可以佐证当地富庶安定),向华北的荒芜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明代进士登科录》、阳泉李氏族谱等可以佐证)。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
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清朝及*时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扩展资料:
李姓历史名人:
1、李斯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代著名的*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
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
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制度的基本格局。
2、李广
李广(?-前119年),华夏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3、李密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
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4、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出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杰出的*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
先后率部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5、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通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
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
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
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41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
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
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
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时,李姓进入入台湾。600年期间,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
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剧膨胀期,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赐姓李氏、唐宗室后人多达官贵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兴旺,在当时已成为全国大姓。
但随着朝政的变化,在唐代即有许多李姓人物贬官南下,又有许多人为免遭祸害而逃至全国,使李姓遍及全国。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元末明初的政权更迭,以及明际的"靖难之役",主战场布置在山东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迁延数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离,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权稳定之后,从山西平阳、太原一带(晋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谱可以佐证当地富庶安定),向华北的荒芜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明代进士登科录》、阳泉李氏族谱等可以佐证)。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
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清朝及*时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扩展资料:
李姓历史名人:
1、李斯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代著名的*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
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
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制度的基本格局。
2、李广
李广(?-前119年),华夏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3、李密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
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4、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出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杰出的*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
先后率部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5、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通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
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
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
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41
1、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2、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
3、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4、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5、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
扩展资料:
李姓名门望族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李暠建立西凉割据一方,西凉灭亡后,李暠之孙李宝归顺北魏,受到重用,其六子除一人早逝外,其余五子均在北魏出仕,李宝第六子李冲官至尚书仆射,最受宠信。
在李冲的积极参与和谋划下,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得以与北魏皇室缔姻,成为后族,被魏孝文帝定为四姓,陇西李氏也成为与“四姓”并称的“五姓”。在后世,发展为七姓十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42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42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41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
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
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
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时,李姓进入入台湾。600年期间,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
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剧膨胀期,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赐姓李氏、唐宗室后人多达官贵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兴旺,在当时已成为全国大姓。
但随着朝政的变化,在唐代即有许多李姓人物贬官南下,又有许多人为免遭祸害而逃至全国,使李姓遍及全国。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元末明初的政权更迭,以及明际的"靖难之役",主战场布置在山东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迁延数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离,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权稳定之后,从山西平阳、太原一带(晋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谱可以佐证当地富庶安定),向华北的荒芜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明代进士登科录》、阳泉李氏族谱等可以佐证)。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
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清朝及*时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扩展资料:
李姓历史名人:
1、李斯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代著名的*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
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
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制度的基本格局。
2、李广
李广(?-前119年),华夏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3、李密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
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4、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出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杰出的*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
先后率部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5、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通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
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
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
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41
1、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2、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
3、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4、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5、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
扩展资料:
李姓名门望族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李暠建立西凉割据一方,西凉灭亡后,李暠之孙李宝归顺北魏,受到重用,其六子除一人早逝外,其余五子均在北魏出仕,李宝第六子李冲官至尚书仆射,最受宠信。
在李冲的积极参与和谋划下,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得以与北魏皇室缔姻,成为后族,被魏孝文帝定为四姓,陇西李氏也成为与“四姓”并称的“五姓”。在后世,发展为七姓十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41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
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
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
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时,李姓进入入台湾。600年期间,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
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剧膨胀期,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赐姓李氏、唐宗室后人多达官贵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兴旺,在当时已成为全国大姓。
但随着朝政的变化,在唐代即有许多李姓人物贬官南下,又有许多人为免遭祸害而逃至全国,使李姓遍及全国。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元末明初的政权更迭,以及明际的"靖难之役",主战场布置在山东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迁延数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离,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权稳定之后,从山西平阳、太原一带(晋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谱可以佐证当地富庶安定),向华北的荒芜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明代进士登科录》、阳泉李氏族谱等可以佐证)。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
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清朝及*时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扩展资料:
李姓历史名人:
1、李斯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代著名的*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
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
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制度的基本格局。
2、李广
李广(?-前119年),华夏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3、李密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
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4、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出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杰出的*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
先后率部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5、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通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
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
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
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42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41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
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
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
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时,李姓进入入台湾。600年期间,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
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剧膨胀期,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赐姓李氏、唐宗室后人多达官贵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兴旺,在当时已成为全国大姓。
但随着朝政的变化,在唐代即有许多李姓人物贬官南下,又有许多人为免遭祸害而逃至全国,使李姓遍及全国。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元末明初的政权更迭,以及明际的"靖难之役",主战场布置在山东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迁延数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离,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权稳定之后,从山西平阳、太原一带(晋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谱可以佐证当地富庶安定),向华北的荒芜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明代进士登科录》、阳泉李氏族谱等可以佐证)。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
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清朝及*时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扩展资料:
李姓历史名人:
1、李斯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代著名的*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
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
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制度的基本格局。
2、李广
李广(?-前119年),华夏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3、李密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
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4、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出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杰出的*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
先后率部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5、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通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
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
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
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42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42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