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肾的血管分布特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6:4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5:47
(1)肾血流量很丰富
肾动脉直接由腹主动脉分支而来,肾脏的血流量很丰富,在安静时,心输出量的1/4~1/5流经肾脏。而在肾内,血流量并非均匀分布,绝大部分流经肾皮质,占全肾血流量的94%;髓质血流量只占很少。
(2)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
肾血管分支中,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二者由出球小动脉相串联。其中,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是机体内唯一的存在于小动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网,其功能是对流经的血浆进行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内血压较高,尤其是皮质肾单位的出球小动脉较入球小动脉细,有利于血浆在流经肾小球时被滤过进入肾小囊;分布于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是存在与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网,它由出球小动脉进一步分支形成,其血压较入球小动脉低。同时,血浆经过肾小球滤过后其胶体渗透压升高,有利于肾髓质间隙体液重吸收入毛细血管中。
(3)肾血流量自身调节
在离体肾脏或去掉神经支配的肾脏,采用灌流方法将肾动脉压由20mmHg(2.7kPa)提高到80mmHg(10.7kPa),肾血流量随着肾动脉压的升高而成比例的增加;当肾动脉灌流压在80mmHg(10.7kPa)~180mmHg(24kPa)范围内变动时,肾脏的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进一步加大肾动脉灌流压,肾血流量又随着肾动脉压的升高而增加。这种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下,当肾动脉灌流压在一定范围内(80mmHg~180mmHg)变化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自身调节。肾血流量自身调节是肾脏本身内在的一种特性。这一调节使肾小球滤过率不会因血压波动而有明显改变,从而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相对恒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5:47
肾-形态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下端向外,因此两肾上极相距较近,下极较远,肾纵轴与脊柱所成角度为30度左右.肾(kidney)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红褐色,可分为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和上、下两端.肾的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盂、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合称肾蒂.由肾门凹向肾内,有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肾窦由肾实质围成,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肾的内缘*有一凹陷,称为肾门.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输尿管均由此进出,这部分结构总称肾蒂.肾外缘为凸面,内缘为凹面,凹面中部为肾门,所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均由此进入肾脏,肾盂则由此走出肾外.肾静脉在前,动脉居中,肾盂在后;若以上下论则肾动脉在上,静脉在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5:47
(1)肾血流量很丰富
肾动脉直接由腹主动脉分支而来,肾脏的血流量很丰富,在安静时,心输出量的1/4~1/5流经肾脏。而在肾内,血流量并非均匀分布,绝大部分流经肾皮质,占全肾血流量的94%;髓质血流量只占很少。
(2)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
肾血管分支中,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二者由出球小动脉相串联。其中,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是机体内唯一的存在于小动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网,其功能是对流经的血浆进行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内血压较高,尤其是皮质肾单位的出球小动脉较入球小动脉细,有利于血浆在流经肾小球时被滤过进入肾小囊;分布于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是存在与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网,它由出球小动脉进一步分支形成,其血压较入球小动脉低。同时,血浆经过肾小球滤过后其胶体渗透压升高,有利于肾髓质间隙体液重吸收入毛细血管中。
(3)肾血流量自身调节
在离体肾脏或去掉神经支配的肾脏,采用灌流方法将肾动脉压由20mmHg(2.7kPa)提高到80mmHg(10.7kPa),肾血流量随着肾动脉压的升高而成比例的增加;当肾动脉灌流压在80mmHg(10.7kPa)~180mmHg(24kPa)范围内变动时,肾脏的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进一步加大肾动脉灌流压,肾血流量又随着肾动脉压的升高而增加。这种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下,当肾动脉灌流压在一定范围内(80mmHg~180mmHg)变化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自身调节。肾血流量自身调节是肾脏本身内在的一种特性。这一调节使肾小球滤过率不会因血压波动而有明显改变,从而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相对恒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5:47
肾-形态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下端向外,因此两肾上极相距较近,下极较远,肾纵轴与脊柱所成角度为30度左右.肾(kidney)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红褐色,可分为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和上、下两端.肾的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盂、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合称肾蒂.由肾门凹向肾内,有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肾窦由肾实质围成,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肾的内缘*有一凹陷,称为肾门.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输尿管均由此进出,这部分结构总称肾蒂.肾外缘为凸面,内缘为凹面,凹面中部为肾门,所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均由此进入肾脏,肾盂则由此走出肾外.肾静脉在前,动脉居中,肾盂在后;若以上下论则肾动脉在上,静脉在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5:47
(1)肾血流量很丰富
肾动脉直接由腹主动脉分支而来,肾脏的血流量很丰富,在安静时,心输出量的1/4~1/5流经肾脏。而在肾内,血流量并非均匀分布,绝大部分流经肾皮质,占全肾血流量的94%;髓质血流量只占很少。
(2)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
肾血管分支中,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二者由出球小动脉相串联。其中,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是机体内唯一的存在于小动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网,其功能是对流经的血浆进行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内血压较高,尤其是皮质肾单位的出球小动脉较入球小动脉细,有利于血浆在流经肾小球时被滤过进入肾小囊;分布于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是存在与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网,它由出球小动脉进一步分支形成,其血压较入球小动脉低。同时,血浆经过肾小球滤过后其胶体渗透压升高,有利于肾髓质间隙体液重吸收入毛细血管中。
(3)肾血流量自身调节
在离体肾脏或去掉神经支配的肾脏,采用灌流方法将肾动脉压由20mmHg(2.7kPa)提高到80mmHg(10.7kPa),肾血流量随着肾动脉压的升高而成比例的增加;当肾动脉灌流压在80mmHg(10.7kPa)~180mmHg(24kPa)范围内变动时,肾脏的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进一步加大肾动脉灌流压,肾血流量又随着肾动脉压的升高而增加。这种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下,当肾动脉灌流压在一定范围内(80mmHg~180mmHg)变化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自身调节。肾血流量自身调节是肾脏本身内在的一种特性。这一调节使肾小球滤过率不会因血压波动而有明显改变,从而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相对恒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5:47
肾-形态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下端向外,因此两肾上极相距较近,下极较远,肾纵轴与脊柱所成角度为30度左右.肾(kidney)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红褐色,可分为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和上、下两端.肾的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盂、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合称肾蒂.由肾门凹向肾内,有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肾窦由肾实质围成,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肾的内缘*有一凹陷,称为肾门.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输尿管均由此进出,这部分结构总称肾蒂.肾外缘为凸面,内缘为凹面,凹面中部为肾门,所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均由此进入肾脏,肾盂则由此走出肾外.肾静脉在前,动脉居中,肾盂在后;若以上下论则肾动脉在上,静脉在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5:47
(1)肾血流量很丰富
肾动脉直接由腹主动脉分支而来,肾脏的血流量很丰富,在安静时,心输出量的1/4~1/5流经肾脏。而在肾内,血流量并非均匀分布,绝大部分流经肾皮质,占全肾血流量的94%;髓质血流量只占很少。
(2)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
肾血管分支中,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二者由出球小动脉相串联。其中,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是机体内唯一的存在于小动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网,其功能是对流经的血浆进行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内血压较高,尤其是皮质肾单位的出球小动脉较入球小动脉细,有利于血浆在流经肾小球时被滤过进入肾小囊;分布于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是存在与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网,它由出球小动脉进一步分支形成,其血压较入球小动脉低。同时,血浆经过肾小球滤过后其胶体渗透压升高,有利于肾髓质间隙体液重吸收入毛细血管中。
(3)肾血流量自身调节
在离体肾脏或去掉神经支配的肾脏,采用灌流方法将肾动脉压由20mmHg(2.7kPa)提高到80mmHg(10.7kPa),肾血流量随着肾动脉压的升高而成比例的增加;当肾动脉灌流压在80mmHg(10.7kPa)~180mmHg(24kPa)范围内变动时,肾脏的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进一步加大肾动脉灌流压,肾血流量又随着肾动脉压的升高而增加。这种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下,当肾动脉灌流压在一定范围内(80mmHg~180mmHg)变化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自身调节。肾血流量自身调节是肾脏本身内在的一种特性。这一调节使肾小球滤过率不会因血压波动而有明显改变,从而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相对恒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5:47
肾-形态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下端向外,因此两肾上极相距较近,下极较远,肾纵轴与脊柱所成角度为30度左右.肾(kidney)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红褐色,可分为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和上、下两端.肾的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盂、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合称肾蒂.由肾门凹向肾内,有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肾窦由肾实质围成,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肾的内缘*有一凹陷,称为肾门.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输尿管均由此进出,这部分结构总称肾蒂.肾外缘为凸面,内缘为凹面,凹面中部为肾门,所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均由此进入肾脏,肾盂则由此走出肾外.肾静脉在前,动脉居中,肾盂在后;若以上下论则肾动脉在上,静脉在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5:47
(1)肾血流量很丰富
肾动脉直接由腹主动脉分支而来,肾脏的血流量很丰富,在安静时,心输出量的1/4~1/5流经肾脏。而在肾内,血流量并非均匀分布,绝大部分流经肾皮质,占全肾血流量的94%;髓质血流量只占很少。
(2)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
肾血管分支中,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二者由出球小动脉相串联。其中,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是机体内唯一的存在于小动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网,其功能是对流经的血浆进行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内血压较高,尤其是皮质肾单位的出球小动脉较入球小动脉细,有利于血浆在流经肾小球时被滤过进入肾小囊;分布于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是存在与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网,它由出球小动脉进一步分支形成,其血压较入球小动脉低。同时,血浆经过肾小球滤过后其胶体渗透压升高,有利于肾髓质间隙体液重吸收入毛细血管中。
(3)肾血流量自身调节
在离体肾脏或去掉神经支配的肾脏,采用灌流方法将肾动脉压由20mmHg(2.7kPa)提高到80mmHg(10.7kPa),肾血流量随着肾动脉压的升高而成比例的增加;当肾动脉灌流压在80mmHg(10.7kPa)~180mmHg(24kPa)范围内变动时,肾脏的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进一步加大肾动脉灌流压,肾血流量又随着肾动脉压的升高而增加。这种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下,当肾动脉灌流压在一定范围内(80mmHg~180mmHg)变化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自身调节。肾血流量自身调节是肾脏本身内在的一种特性。这一调节使肾小球滤过率不会因血压波动而有明显改变,从而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相对恒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5:47
肾-形态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下端向外,因此两肾上极相距较近,下极较远,肾纵轴与脊柱所成角度为30度左右.肾(kidney)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红褐色,可分为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和上、下两端.肾的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盂、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合称肾蒂.由肾门凹向肾内,有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肾窦由肾实质围成,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肾的内缘*有一凹陷,称为肾门.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输尿管均由此进出,这部分结构总称肾蒂.肾外缘为凸面,内缘为凹面,凹面中部为肾门,所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均由此进入肾脏,肾盂则由此走出肾外.肾静脉在前,动脉居中,肾盂在后;若以上下论则肾动脉在上,静脉在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5:47
(1)肾血流量很丰富
肾动脉直接由腹主动脉分支而来,肾脏的血流量很丰富,在安静时,心输出量的1/4~1/5流经肾脏。而在肾内,血流量并非均匀分布,绝大部分流经肾皮质,占全肾血流量的94%;髓质血流量只占很少。
(2)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
肾血管分支中,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二者由出球小动脉相串联。其中,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是机体内唯一的存在于小动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网,其功能是对流经的血浆进行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内血压较高,尤其是皮质肾单位的出球小动脉较入球小动脉细,有利于血浆在流经肾小球时被滤过进入肾小囊;分布于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是存在与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网,它由出球小动脉进一步分支形成,其血压较入球小动脉低。同时,血浆经过肾小球滤过后其胶体渗透压升高,有利于肾髓质间隙体液重吸收入毛细血管中。
(3)肾血流量自身调节
在离体肾脏或去掉神经支配的肾脏,采用灌流方法将肾动脉压由20mmHg(2.7kPa)提高到80mmHg(10.7kPa),肾血流量随着肾动脉压的升高而成比例的增加;当肾动脉灌流压在80mmHg(10.7kPa)~180mmHg(24kPa)范围内变动时,肾脏的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进一步加大肾动脉灌流压,肾血流量又随着肾动脉压的升高而增加。这种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下,当肾动脉灌流压在一定范围内(80mmHg~180mmHg)变化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自身调节。肾血流量自身调节是肾脏本身内在的一种特性。这一调节使肾小球滤过率不会因血压波动而有明显改变,从而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相对恒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5:47
肾-形态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下端向外,因此两肾上极相距较近,下极较远,肾纵轴与脊柱所成角度为30度左右.肾(kidney)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红褐色,可分为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和上、下两端.肾的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盂、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合称肾蒂.由肾门凹向肾内,有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肾窦由肾实质围成,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肾的内缘*有一凹陷,称为肾门.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输尿管均由此进出,这部分结构总称肾蒂.肾外缘为凸面,内缘为凹面,凹面中部为肾门,所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均由此进入肾脏,肾盂则由此走出肾外.肾静脉在前,动脉居中,肾盂在后;若以上下论则肾动脉在上,静脉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