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太后面前如何自称26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2 22:4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18:04
皇帝在太后面前称“朕”。“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
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这种情况在帝国*政体早期“朕”作为皇帝专有名词尚未具有高度权威时短暂存在过,但是后来再无任何皇太后,太后自称为“朕”。
“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
”如:《尚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扩展资料:
详细释义:
朕在先秦时期是第一人称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离*:“回朕车以复路兮”,秦朝以后专作皇帝自称,商、周天子却多自称予一人。
根据汉许慎说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两块木板间隙。以其极为细小譬喻寡德以自谦,类似寡人之义。
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谷”、“寡人”,随着秦朝建立,秦王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这个称谓从此一直流传至辛亥*中国帝制终结。
「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例如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割据局面出现,曹操虽然也是魏的君主(魏王),但汉献帝仍然在位(汉朝名存实亡)。
掌握朝廷大权的魏王曹操也只自称“孤”或“本王”,没有自称“朕”,因为他没有称帝;而毫无实权的汉献帝却可自称“朕”,因为汉献帝是皇帝。
《史记·李斯列传》:初,赵高为郎中令,所杀及报私怨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毁恶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
也有传闻说:“朕”通“政”。“政”乃秦王自称。后改为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朕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18:04
先说我的答案:"我","孩儿","儿子"。(后两个仅限*关系,兄终帝及还有其他继承方式产生的其他关系,这里不一一列举作答)
从宋明清的很多文献上看,皇帝日常应该是自称我,有时也会文绉绉地自称吾,这是用得比较多的;还有各种其他你能想到的和你想不到的第一人称,你我能用的,任性如皇帝没理由不能用;正式场合当然是电视里的那个万年不变的朕;而当对象是天地神祇和先皇先后则是自称臣,比向上帝行祭礼自称“总理山河臣某某”,这和中国人敬天敬祖有关。
皇太后是先帝之后,太后只是她活着的尊称,待她殡天,也是要尊为大行皇后、XX皇后(谥号)而享有先后的地位,面对一个预备役先后,你自称是臣有和不妥。
毕竟,过去她做皇后,你做太子,你是臣;将来她做先后,你做今上,你还是臣;如果偏偏她活着的这几年你不给她当臣,这多让强迫症的人难受啊。
何况,历史上大行皇帝没有选定继承人,或者行“正常”废立之事时,多是以太后懿旨之名。这似乎说明,太后是作为先帝留在人间的代言人的地位而存在的,那么皇帝对面太后称臣就更没什么不妥了。但因为毕竟是皇帝,有要强调一下,所以就成了“长子皇帝臣某某”,“儿皇帝臣某某”。(还可以拓展出孙皇帝臣某某,弟皇帝臣某某,侄嗣皇帝臣某某)
后面说的这一堆正式称呼应该是没有我第一段答案中的那种家常称呼使用多的,皇家的人也不带日常为难自己的。又生分又冗长,日常用这个,怕是*关系已经崩了。
中国古代既有男尊女卑,又有阴阳相对;既有父死从子,又有百善孝先;所以就产生了这个所谓“矛盾”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18:05
偶然看到这个问题来认真回答一下。
孝惠(汉惠帝刘盈)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吕雉)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史记. 吕太后本纪》
太后(汉武帝母王娡)曰:“帝倦矣,何从来?”帝(汉武帝)曰:“今者至长陵得臣姊,与俱来。”《史记.外戚世家》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汉)景帝让曰:“始南皮、章武侯先帝不侯,及臣即位乃侯之。信未得封也。”《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
帝(汉章帝)省诏悲叹,复重请曰:“汉兴,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也。太后(马太后)诚存谦虚,奈何令臣独不加恩三舅乎?且卫尉年尊,两校尉有大病,如令不讳,使臣长抱刻骨之恨。宜及吉时,不可稽留。”《后汉书. 皇后纪第十上》
太后谓上(刘裕,小名寄奴)曰:“道怜汝布衣兄弟,故宜为扬州。”上曰:“寄奴于道怜岂有所惜。扬州根本所寄,事务至多,非道怜所了。”太后曰:“道怜年出五十,岂当不如汝十岁儿邪?”上曰:“车士虽为刺史,事无大小,悉由寄奴。《(南朝宋)宋书. 列传第十一》
册曰:“天元皇帝臣赟(北周皇帝宇文赟),奉玺绶册,谨上天元皇太后(阿史那皇后)尊号曰天元上皇太后。 《周书·卷九·列传第一》
宣太后(武则天)令,扶帝(唐中宗李显)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新唐书. 列传第四十二
建中元年十一月,遥尊圣母沈氏为皇太后,陈礼于含元殿庭,如正至之仪。上(唐德宗)衮冕出自东序门,立于东方,朝臣班于位,册曰:“嗣皇帝臣名言:恩莫重于顾复,礼莫贵于徽号,上以展爱敬之道,下以正《春秋》之义,则祖宗之所禀命,臣子之所尽心,尊尊亲亲,此焉而在。两汉而下,帝王嗣位,崇奉尊称,厥有旧章。永惟丕烈,敢坠前典,臣名谨上尊号曰皇太后。”《旧唐书. 列传第二
后妃下》
海陵(海陵王完颜亮)命左右约杖二束自随,跪于太后前,*曰:“亮不孝,久阙温靖,愿太后痛笞之。不然,且不安。”《金史. 列传第一》
太后(杜太后)固问之,太祖(赵匡胤)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宋史.列传第一》
神庙(宋神宗)一日被金甲诣慈寿宫,见太皇太后曰:“娘娘,臣著此好否?”
光宗(宋光宗)在鹤禁,意望内禅,终难发言,数击鲜于慈福太后。太后疑之,询近侍曰:“大哥屡排当,何故?”旁有奏曰:“意望娘娘为趣上耳。”后笑。顷之寿皇至东内,从容间语上曰:“官家也好早取乐,放下与儿曹。”上曰:“臣久欲尔,但孩儿尚小,未经历,故不能与之,不尔则自快活多时矣。”后不能强,语光宗曰:“吾尝谕乃翁,渠所见又尔。”光宗岸帻禀曰:“臣发已白,尚以为童,则罪过翁翁。”盖言高宗逊寿皇于盛年也。《宋人轶事汇编》
至初六日,尚送慈云寺供具来,为作慈云寺,慈云,乃太后(向太后)为延禧公主所建。聒扰他官家已多,所送供具极奇巧直钱,亦令人去辞免。先帝(宋徽宗)云:『恨无好物与娘娘寺中供养。』及相见,又言:『臣今次上元出不得,只待略到集禧烧香,更不作乐便归,不知娘娘莫不到慈云否?』《曾公遗录》
上(赵构)奏皇太后(孟太后)曰:“臣伏睹皇太后手诏,欲以今月四曰撤帘,国家非常之变,仰赖太母之慈仁恭俭,始终保祐,遂复大位。今亟欲还政,虽谦冲退托,圣德难名,在臣皇皇之心,实不遑安。*依旧垂帘,同听政事,庶得协和内外,保安宗社。”《建炎复辟记》
上徽号,自天顺二年正月奉皇太后始。致词云:“嗣皇帝臣,伏惟皇太后陛下,功德兼隆,显崇徽号,永膺福寿,率土同欢。《明史. 志第二十九》
“万贵妃貌雄声巨,类男子”。成化帝生母周太后曾不解的问成化帝:“彼有何美而承恩多?”成化帝答 道:“彼*吾安之,不在貌也。”《罪惟录,这个是野史》
上(康熙)春秋六十有四,方有疾,头眩足肿,闻太后(顺治皇帝第二个老婆,叫什么我忘记了)疾甚,以帕缠足,乘輭舆诣视,跪床下,捧太后手曰:“母后,臣在此!”《清史稿. 列传一》
综上所述,皇帝对皇太后自称我、吾,自己的名字,臣、皇帝臣xx。自称臣的比例最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18:06
朕。太子称儿臣,因为皇上是他把,他只能称儿臣。但,皇上在太后面前,他自己就是皇上了,不能是别人臣。所以是朕。看什么朝代了,也有称儿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18:06
1-不同朝代可能称呼是不一样的。
2-以明朝为例,在最正式的书面语里,譬如皇帝给皇太后上徽号的册文里,宪宗、武宗都是自称“长子皇帝臣某某”。孝宗尊太皇太后周氏,称“长孙皇帝臣祐樘”。世宗、神宗对其母称“子皇帝臣某某”。世宗对孝宗的张皇后称”侄嗣皇帝臣厚熜“。总之就是采用”亲属身份+皇帝臣+本名“的模式。
3-清代在书面(注意限定)上,皇帝对太后的确是可以称「儿臣(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