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一些古诗词中的意象,或者好的诗词佳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7:1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57
一、鸿雁1.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如: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赵嘏《寒塘》雁,春秋迁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2.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代人们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如: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
《清平乐》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3.雁总是结阵成“人”字或“一”字形集体迁徙的,因此孤雁(断雁,孤鸿,断鸿)也就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如: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蒋捷《虞美人�6�1听雨》在浩淼的江水与低压的阴云之间,只有一只孤雁在凛冽的寒风中哀鸣,显得那样孤单、渺小、无助。词人正是借用孤雁的形象来抒发自己风雨飘摇中流浪江海的悲凉心境。
二、月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们很自然地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联系起来。月圆便想起团圆,月缺便想起分离。而人生总是离多聚少,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月圆人不圆。故人看见月亮很容易触景生情,想起故乡、亲人。最典型的当是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如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首诗写离愁。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在那清秋的深夜,词人独自登上西楼。从“无言”和“独上”中可见他愁思之深和身影之孤单。这时他抬头一看,只见残月如钩,这既是写实,也是象征。试想,连月亮都是残缺的,人世团圆又有何望?月如钩又会在词人心上增加多少孤寂愁苦?
不仅如此,月亮还是游子与故乡联系的媒介。如果说游子是故乡放出的风筝,月亮就是那根线。游子为什么不会迷失呢?那是因为有月亮!月亮以其无垠的光辉照耀着游子也照耀着故乡。游子抬头看见月亮心头生发出许多美丽的遐想:今夜,月下的故乡该是一如既往地美丽而宁静吧。故乡的亲人又在干什么呢?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的俘虏营中写下的,表达了身被囚系的诗人对妻子家人的思念。诗人不说自己望月忆妻,却想象今夜鄜州月圆,妻子独自一人在望月思念自己,妻子身旁虽有儿女陪伴,但儿女还太小不懂他们母亲的思念,并不能为母亲分忧。这样写来,写出了诗人神驰千里,黯然动容之满怀愁绪,使诗情更进了一层。三、登高(登楼,登台)1.我国地域辽阔,历代文人漂泊异地,音讯不通,一旦登楼远望,家乡桑梓景物,亲戚故旧面影,纷纷涌上心头,免不了愁从中来。因此登楼怀远是常见情思: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柳永《八声甘州》2.登高,置身于高山或高台之巅,实际上也是置身于无垠的空间与永恒的时间交集之点。面对无垠的空间,人会愈来愈真切地感受到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面对永恒的时间,人会愈来愈痛切地感到生命的短暂。这种个人的渺小感和生命的短暂感,将激发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迫切追问。而追问的结果往往是:人生如寄,韶光易逝,壮志未酬而华发已生。因此登高极易引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最有代表性的当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胸怀大志,因指陈时弊而屡遭打击。此诗写他登台远眺,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写出“天地”即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写在广阔背景中,兀立着一位因无用武之地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诗人临风洒泪,慷慨悲凉,赢得了后世无数怀才不遇之士的强烈共鸣。四、落花(落红)落花极易让人联想到春天的逝去、人生美好时光的流逝、青春的凋零、友人的离去乃至一切美好事物的逝去。美丽鲜活的生命的凋零,当然会在人的心头引起阵阵的伤感。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表面写相逢的惊喜,实则感慨万千。这固然体现在今与昔的对比中,也全浓缩在“落花时节”这四个字里了。想当年,歧王宅里、崔九堂前,杜甫和友人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壮志凌云,大唐也正处于其全盛时期。如今,诗人和友人历经时世艰难,流落江南,他们已经到了人生的“落花时节”;大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江河日下日益衰微,也到了“落花时节”。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恨一齐涌至心头,怎不感慨万千!五、日暮(夕阳)1.日落西山自然给人衰落凄凉之感。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6�1登建康赏心亭》2.受古老的农业文明的影响,人们长期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必然对我们民族的心理产生某种深层影响。具体地说就是在人们心里产生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太阳落山了,就该回家了。溯洄到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这种情思的生发轨迹: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都回窝了,太阳就要落山了,牛羊也下山回圈了,可丈夫出征去不能回家,这如何不叫人思念呢?反过来,出门在外的人看见太阳落山了,鸟儿归巢了,农人们也结束了一天劳作开始回家了,人家的屋顶上炊烟袅袅,暮色已苍茫(今夜我又要宿在何处呢?)……此情此景,叫人如何不想家!日暮不仅给人衰落凄凉之感,也是客愁思家的一个符号,而且这两者往往融为一体。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6�1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不仅为全曲的意境抹上一层苍凉的色彩,而且也暗示日暮已经降临。薄暮起,乡愁便起。这已渗透至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的深层,因此也就具有了永恒的动情力量。六、杜鹃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七、燕子燕子是深受诗人喜爱的意象。燕子到来往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诗人喜用燕子来表达喜悦之情。如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但燕子双飞经常用来反衬离人的孤寂,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刻晓穿朱户。”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八、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来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狱中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但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九、乌鸦乌鸦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常常用来表达一种黯然愁思的情境。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十、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6�1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十一、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十二、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十三、松树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十四、莲花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十五、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6�1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其他——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冰雪的洁白、剔透、冷傲常常用来表现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洁。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孝祥《念奴娇�6�1过洞庭》:“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捣衣声(或捣练声)是一种极富家庭生活色彩的声音,常常用来表达夫妇或情人之间的相思之情。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够详细么??够多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58
“月”的意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自居易《长相思》)“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张先的《诉衷情》)全词都用的花、月的意象 “流水”意想“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范成大《南柯子》0 “残阳”意想“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柳永《蝶恋花》)“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纱·秋思》)“断送一生憔悴,能消几个黄昏。”(刘弇《清平乐》) “风,雨,落叶,梧桐”意想“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徐再思《水仙子·夜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58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饮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明月。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 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59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59
古琴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57
一、鸿雁1.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如: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赵嘏《寒塘》雁,春秋迁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2.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代人们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如: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
《清平乐》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3.雁总是结阵成“人”字或“一”字形集体迁徙的,因此孤雁(断雁,孤鸿,断鸿)也就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如: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蒋捷《虞美人�6�1听雨》在浩淼的江水与低压的阴云之间,只有一只孤雁在凛冽的寒风中哀鸣,显得那样孤单、渺小、无助。词人正是借用孤雁的形象来抒发自己风雨飘摇中流浪江海的悲凉心境。
二、月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们很自然地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联系起来。月圆便想起团圆,月缺便想起分离。而人生总是离多聚少,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月圆人不圆。故人看见月亮很容易触景生情,想起故乡、亲人。最典型的当是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如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首诗写离愁。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在那清秋的深夜,词人独自登上西楼。从“无言”和“独上”中可见他愁思之深和身影之孤单。这时他抬头一看,只见残月如钩,这既是写实,也是象征。试想,连月亮都是残缺的,人世团圆又有何望?月如钩又会在词人心上增加多少孤寂愁苦?
不仅如此,月亮还是游子与故乡联系的媒介。如果说游子是故乡放出的风筝,月亮就是那根线。游子为什么不会迷失呢?那是因为有月亮!月亮以其无垠的光辉照耀着游子也照耀着故乡。游子抬头看见月亮心头生发出许多美丽的遐想:今夜,月下的故乡该是一如既往地美丽而宁静吧。故乡的亲人又在干什么呢?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的俘虏营中写下的,表达了身被囚系的诗人对妻子家人的思念。诗人不说自己望月忆妻,却想象今夜鄜州月圆,妻子独自一人在望月思念自己,妻子身旁虽有儿女陪伴,但儿女还太小不懂他们母亲的思念,并不能为母亲分忧。这样写来,写出了诗人神驰千里,黯然动容之满怀愁绪,使诗情更进了一层。三、登高(登楼,登台)1.我国地域辽阔,历代文人漂泊异地,音讯不通,一旦登楼远望,家乡桑梓景物,亲戚故旧面影,纷纷涌上心头,免不了愁从中来。因此登楼怀远是常见情思: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柳永《八声甘州》2.登高,置身于高山或高台之巅,实际上也是置身于无垠的空间与永恒的时间交集之点。面对无垠的空间,人会愈来愈真切地感受到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面对永恒的时间,人会愈来愈痛切地感到生命的短暂。这种个人的渺小感和生命的短暂感,将激发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迫切追问。而追问的结果往往是:人生如寄,韶光易逝,壮志未酬而华发已生。因此登高极易引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最有代表性的当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胸怀大志,因指陈时弊而屡遭打击。此诗写他登台远眺,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写出“天地”即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写在广阔背景中,兀立着一位因无用武之地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诗人临风洒泪,慷慨悲凉,赢得了后世无数怀才不遇之士的强烈共鸣。四、落花(落红)落花极易让人联想到春天的逝去、人生美好时光的流逝、青春的凋零、友人的离去乃至一切美好事物的逝去。美丽鲜活的生命的凋零,当然会在人的心头引起阵阵的伤感。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表面写相逢的惊喜,实则感慨万千。这固然体现在今与昔的对比中,也全浓缩在“落花时节”这四个字里了。想当年,歧王宅里、崔九堂前,杜甫和友人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壮志凌云,大唐也正处于其全盛时期。如今,诗人和友人历经时世艰难,流落江南,他们已经到了人生的“落花时节”;大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江河日下日益衰微,也到了“落花时节”。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恨一齐涌至心头,怎不感慨万千!五、日暮(夕阳)1.日落西山自然给人衰落凄凉之感。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6�1登建康赏心亭》2.受古老的农业文明的影响,人们长期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必然对我们民族的心理产生某种深层影响。具体地说就是在人们心里产生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太阳落山了,就该回家了。溯洄到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这种情思的生发轨迹: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都回窝了,太阳就要落山了,牛羊也下山回圈了,可丈夫出征去不能回家,这如何不叫人思念呢?反过来,出门在外的人看见太阳落山了,鸟儿归巢了,农人们也结束了一天劳作开始回家了,人家的屋顶上炊烟袅袅,暮色已苍茫(今夜我又要宿在何处呢?)……此情此景,叫人如何不想家!日暮不仅给人衰落凄凉之感,也是客愁思家的一个符号,而且这两者往往融为一体。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6�1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不仅为全曲的意境抹上一层苍凉的色彩,而且也暗示日暮已经降临。薄暮起,乡愁便起。这已渗透至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的深层,因此也就具有了永恒的动情力量。六、杜鹃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七、燕子燕子是深受诗人喜爱的意象。燕子到来往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诗人喜用燕子来表达喜悦之情。如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但燕子双飞经常用来反衬离人的孤寂,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刻晓穿朱户。”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八、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来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狱中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但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九、乌鸦乌鸦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常常用来表达一种黯然愁思的情境。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十、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6�1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十一、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十二、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十三、松树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十四、莲花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十五、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6�1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其他——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冰雪的洁白、剔透、冷傲常常用来表现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洁。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孝祥《念奴娇�6�1过洞庭》:“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捣衣声(或捣练声)是一种极富家庭生活色彩的声音,常常用来表达夫妇或情人之间的相思之情。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够详细么??够多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57
一、鸿雁1.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如: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赵嘏《寒塘》雁,春秋迁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2.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代人们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如: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
《清平乐》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3.雁总是结阵成“人”字或“一”字形集体迁徙的,因此孤雁(断雁,孤鸿,断鸿)也就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如: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蒋捷《虞美人�6�1听雨》在浩淼的江水与低压的阴云之间,只有一只孤雁在凛冽的寒风中哀鸣,显得那样孤单、渺小、无助。词人正是借用孤雁的形象来抒发自己风雨飘摇中流浪江海的悲凉心境。
二、月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们很自然地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联系起来。月圆便想起团圆,月缺便想起分离。而人生总是离多聚少,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月圆人不圆。故人看见月亮很容易触景生情,想起故乡、亲人。最典型的当是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如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首诗写离愁。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在那清秋的深夜,词人独自登上西楼。从“无言”和“独上”中可见他愁思之深和身影之孤单。这时他抬头一看,只见残月如钩,这既是写实,也是象征。试想,连月亮都是残缺的,人世团圆又有何望?月如钩又会在词人心上增加多少孤寂愁苦?
不仅如此,月亮还是游子与故乡联系的媒介。如果说游子是故乡放出的风筝,月亮就是那根线。游子为什么不会迷失呢?那是因为有月亮!月亮以其无垠的光辉照耀着游子也照耀着故乡。游子抬头看见月亮心头生发出许多美丽的遐想:今夜,月下的故乡该是一如既往地美丽而宁静吧。故乡的亲人又在干什么呢?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的俘虏营中写下的,表达了身被囚系的诗人对妻子家人的思念。诗人不说自己望月忆妻,却想象今夜鄜州月圆,妻子独自一人在望月思念自己,妻子身旁虽有儿女陪伴,但儿女还太小不懂他们母亲的思念,并不能为母亲分忧。这样写来,写出了诗人神驰千里,黯然动容之满怀愁绪,使诗情更进了一层。三、登高(登楼,登台)1.我国地域辽阔,历代文人漂泊异地,音讯不通,一旦登楼远望,家乡桑梓景物,亲戚故旧面影,纷纷涌上心头,免不了愁从中来。因此登楼怀远是常见情思: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柳永《八声甘州》2.登高,置身于高山或高台之巅,实际上也是置身于无垠的空间与永恒的时间交集之点。面对无垠的空间,人会愈来愈真切地感受到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面对永恒的时间,人会愈来愈痛切地感到生命的短暂。这种个人的渺小感和生命的短暂感,将激发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迫切追问。而追问的结果往往是:人生如寄,韶光易逝,壮志未酬而华发已生。因此登高极易引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最有代表性的当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胸怀大志,因指陈时弊而屡遭打击。此诗写他登台远眺,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写出“天地”即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写在广阔背景中,兀立着一位因无用武之地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诗人临风洒泪,慷慨悲凉,赢得了后世无数怀才不遇之士的强烈共鸣。四、落花(落红)落花极易让人联想到春天的逝去、人生美好时光的流逝、青春的凋零、友人的离去乃至一切美好事物的逝去。美丽鲜活的生命的凋零,当然会在人的心头引起阵阵的伤感。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表面写相逢的惊喜,实则感慨万千。这固然体现在今与昔的对比中,也全浓缩在“落花时节”这四个字里了。想当年,歧王宅里、崔九堂前,杜甫和友人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壮志凌云,大唐也正处于其全盛时期。如今,诗人和友人历经时世艰难,流落江南,他们已经到了人生的“落花时节”;大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江河日下日益衰微,也到了“落花时节”。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恨一齐涌至心头,怎不感慨万千!五、日暮(夕阳)1.日落西山自然给人衰落凄凉之感。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6�1登建康赏心亭》2.受古老的农业文明的影响,人们长期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必然对我们民族的心理产生某种深层影响。具体地说就是在人们心里产生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太阳落山了,就该回家了。溯洄到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这种情思的生发轨迹: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都回窝了,太阳就要落山了,牛羊也下山回圈了,可丈夫出征去不能回家,这如何不叫人思念呢?反过来,出门在外的人看见太阳落山了,鸟儿归巢了,农人们也结束了一天劳作开始回家了,人家的屋顶上炊烟袅袅,暮色已苍茫(今夜我又要宿在何处呢?)……此情此景,叫人如何不想家!日暮不仅给人衰落凄凉之感,也是客愁思家的一个符号,而且这两者往往融为一体。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6�1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不仅为全曲的意境抹上一层苍凉的色彩,而且也暗示日暮已经降临。薄暮起,乡愁便起。这已渗透至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的深层,因此也就具有了永恒的动情力量。六、杜鹃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七、燕子燕子是深受诗人喜爱的意象。燕子到来往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诗人喜用燕子来表达喜悦之情。如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但燕子双飞经常用来反衬离人的孤寂,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刻晓穿朱户。”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八、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来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狱中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但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九、乌鸦乌鸦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常常用来表达一种黯然愁思的情境。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十、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6�1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十一、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十二、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十三、松树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十四、莲花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十五、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6�1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其他——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冰雪的洁白、剔透、冷傲常常用来表现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洁。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孝祥《念奴娇�6�1过洞庭》:“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捣衣声(或捣练声)是一种极富家庭生活色彩的声音,常常用来表达夫妇或情人之间的相思之情。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够详细么??够多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58
“月”的意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自居易《长相思》)“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张先的《诉衷情》)全词都用的花、月的意象 “流水”意想“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范成大《南柯子》0 “残阳”意想“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柳永《蝶恋花》)“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纱·秋思》)“断送一生憔悴,能消几个黄昏。”(刘弇《清平乐》) “风,雨,落叶,梧桐”意想“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徐再思《水仙子·夜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58
“月”的意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自居易《长相思》)“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张先的《诉衷情》)全词都用的花、月的意象 “流水”意想“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范成大《南柯子》0 “残阳”意想“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柳永《蝶恋花》)“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纱·秋思》)“断送一生憔悴,能消几个黄昏。”(刘弇《清平乐》) “风,雨,落叶,梧桐”意想“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徐再思《水仙子·夜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58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饮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明月。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 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58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饮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明月。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 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59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59
古琴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59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59
古琴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57
一、鸿雁1.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如: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赵嘏《寒塘》雁,春秋迁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2.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代人们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如: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
《清平乐》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3.雁总是结阵成“人”字或“一”字形集体迁徙的,因此孤雁(断雁,孤鸿,断鸿)也就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如: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蒋捷《虞美人�6�1听雨》在浩淼的江水与低压的阴云之间,只有一只孤雁在凛冽的寒风中哀鸣,显得那样孤单、渺小、无助。词人正是借用孤雁的形象来抒发自己风雨飘摇中流浪江海的悲凉心境。
二、月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们很自然地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联系起来。月圆便想起团圆,月缺便想起分离。而人生总是离多聚少,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月圆人不圆。故人看见月亮很容易触景生情,想起故乡、亲人。最典型的当是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如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首诗写离愁。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在那清秋的深夜,词人独自登上西楼。从“无言”和“独上”中可见他愁思之深和身影之孤单。这时他抬头一看,只见残月如钩,这既是写实,也是象征。试想,连月亮都是残缺的,人世团圆又有何望?月如钩又会在词人心上增加多少孤寂愁苦?
不仅如此,月亮还是游子与故乡联系的媒介。如果说游子是故乡放出的风筝,月亮就是那根线。游子为什么不会迷失呢?那是因为有月亮!月亮以其无垠的光辉照耀着游子也照耀着故乡。游子抬头看见月亮心头生发出许多美丽的遐想:今夜,月下的故乡该是一如既往地美丽而宁静吧。故乡的亲人又在干什么呢?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的俘虏营中写下的,表达了身被囚系的诗人对妻子家人的思念。诗人不说自己望月忆妻,却想象今夜鄜州月圆,妻子独自一人在望月思念自己,妻子身旁虽有儿女陪伴,但儿女还太小不懂他们母亲的思念,并不能为母亲分忧。这样写来,写出了诗人神驰千里,黯然动容之满怀愁绪,使诗情更进了一层。三、登高(登楼,登台)1.我国地域辽阔,历代文人漂泊异地,音讯不通,一旦登楼远望,家乡桑梓景物,亲戚故旧面影,纷纷涌上心头,免不了愁从中来。因此登楼怀远是常见情思: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柳永《八声甘州》2.登高,置身于高山或高台之巅,实际上也是置身于无垠的空间与永恒的时间交集之点。面对无垠的空间,人会愈来愈真切地感受到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面对永恒的时间,人会愈来愈痛切地感到生命的短暂。这种个人的渺小感和生命的短暂感,将激发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迫切追问。而追问的结果往往是:人生如寄,韶光易逝,壮志未酬而华发已生。因此登高极易引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最有代表性的当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胸怀大志,因指陈时弊而屡遭打击。此诗写他登台远眺,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写出“天地”即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写在广阔背景中,兀立着一位因无用武之地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诗人临风洒泪,慷慨悲凉,赢得了后世无数怀才不遇之士的强烈共鸣。四、落花(落红)落花极易让人联想到春天的逝去、人生美好时光的流逝、青春的凋零、友人的离去乃至一切美好事物的逝去。美丽鲜活的生命的凋零,当然会在人的心头引起阵阵的伤感。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表面写相逢的惊喜,实则感慨万千。这固然体现在今与昔的对比中,也全浓缩在“落花时节”这四个字里了。想当年,歧王宅里、崔九堂前,杜甫和友人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壮志凌云,大唐也正处于其全盛时期。如今,诗人和友人历经时世艰难,流落江南,他们已经到了人生的“落花时节”;大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江河日下日益衰微,也到了“落花时节”。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恨一齐涌至心头,怎不感慨万千!五、日暮(夕阳)1.日落西山自然给人衰落凄凉之感。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6�1登建康赏心亭》2.受古老的农业文明的影响,人们长期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必然对我们民族的心理产生某种深层影响。具体地说就是在人们心里产生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太阳落山了,就该回家了。溯洄到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这种情思的生发轨迹: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都回窝了,太阳就要落山了,牛羊也下山回圈了,可丈夫出征去不能回家,这如何不叫人思念呢?反过来,出门在外的人看见太阳落山了,鸟儿归巢了,农人们也结束了一天劳作开始回家了,人家的屋顶上炊烟袅袅,暮色已苍茫(今夜我又要宿在何处呢?)……此情此景,叫人如何不想家!日暮不仅给人衰落凄凉之感,也是客愁思家的一个符号,而且这两者往往融为一体。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6�1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不仅为全曲的意境抹上一层苍凉的色彩,而且也暗示日暮已经降临。薄暮起,乡愁便起。这已渗透至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的深层,因此也就具有了永恒的动情力量。六、杜鹃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七、燕子燕子是深受诗人喜爱的意象。燕子到来往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诗人喜用燕子来表达喜悦之情。如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但燕子双飞经常用来反衬离人的孤寂,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刻晓穿朱户。”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八、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来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狱中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但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九、乌鸦乌鸦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常常用来表达一种黯然愁思的情境。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十、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6�1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十一、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十二、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十三、松树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十四、莲花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十五、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6�1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其他——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冰雪的洁白、剔透、冷傲常常用来表现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洁。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孝祥《念奴娇�6�1过洞庭》:“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捣衣声(或捣练声)是一种极富家庭生活色彩的声音,常常用来表达夫妇或情人之间的相思之情。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够详细么??够多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58
“月”的意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自居易《长相思》)“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张先的《诉衷情》)全词都用的花、月的意象 “流水”意想“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范成大《南柯子》0 “残阳”意想“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柳永《蝶恋花》)“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纱·秋思》)“断送一生憔悴,能消几个黄昏。”(刘弇《清平乐》) “风,雨,落叶,梧桐”意想“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徐再思《水仙子·夜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58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饮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明月。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 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57
一、鸿雁1.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如: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赵嘏《寒塘》雁,春秋迁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2.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代人们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如: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
《清平乐》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3.雁总是结阵成“人”字或“一”字形集体迁徙的,因此孤雁(断雁,孤鸿,断鸿)也就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如: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蒋捷《虞美人�6�1听雨》在浩淼的江水与低压的阴云之间,只有一只孤雁在凛冽的寒风中哀鸣,显得那样孤单、渺小、无助。词人正是借用孤雁的形象来抒发自己风雨飘摇中流浪江海的悲凉心境。
二、月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们很自然地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联系起来。月圆便想起团圆,月缺便想起分离。而人生总是离多聚少,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月圆人不圆。故人看见月亮很容易触景生情,想起故乡、亲人。最典型的当是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如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首诗写离愁。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在那清秋的深夜,词人独自登上西楼。从“无言”和“独上”中可见他愁思之深和身影之孤单。这时他抬头一看,只见残月如钩,这既是写实,也是象征。试想,连月亮都是残缺的,人世团圆又有何望?月如钩又会在词人心上增加多少孤寂愁苦?
不仅如此,月亮还是游子与故乡联系的媒介。如果说游子是故乡放出的风筝,月亮就是那根线。游子为什么不会迷失呢?那是因为有月亮!月亮以其无垠的光辉照耀着游子也照耀着故乡。游子抬头看见月亮心头生发出许多美丽的遐想:今夜,月下的故乡该是一如既往地美丽而宁静吧。故乡的亲人又在干什么呢?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的俘虏营中写下的,表达了身被囚系的诗人对妻子家人的思念。诗人不说自己望月忆妻,却想象今夜鄜州月圆,妻子独自一人在望月思念自己,妻子身旁虽有儿女陪伴,但儿女还太小不懂他们母亲的思念,并不能为母亲分忧。这样写来,写出了诗人神驰千里,黯然动容之满怀愁绪,使诗情更进了一层。三、登高(登楼,登台)1.我国地域辽阔,历代文人漂泊异地,音讯不通,一旦登楼远望,家乡桑梓景物,亲戚故旧面影,纷纷涌上心头,免不了愁从中来。因此登楼怀远是常见情思: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柳永《八声甘州》2.登高,置身于高山或高台之巅,实际上也是置身于无垠的空间与永恒的时间交集之点。面对无垠的空间,人会愈来愈真切地感受到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面对永恒的时间,人会愈来愈痛切地感到生命的短暂。这种个人的渺小感和生命的短暂感,将激发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迫切追问。而追问的结果往往是:人生如寄,韶光易逝,壮志未酬而华发已生。因此登高极易引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最有代表性的当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胸怀大志,因指陈时弊而屡遭打击。此诗写他登台远眺,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写出“天地”即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写在广阔背景中,兀立着一位因无用武之地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诗人临风洒泪,慷慨悲凉,赢得了后世无数怀才不遇之士的强烈共鸣。四、落花(落红)落花极易让人联想到春天的逝去、人生美好时光的流逝、青春的凋零、友人的离去乃至一切美好事物的逝去。美丽鲜活的生命的凋零,当然会在人的心头引起阵阵的伤感。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表面写相逢的惊喜,实则感慨万千。这固然体现在今与昔的对比中,也全浓缩在“落花时节”这四个字里了。想当年,歧王宅里、崔九堂前,杜甫和友人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壮志凌云,大唐也正处于其全盛时期。如今,诗人和友人历经时世艰难,流落江南,他们已经到了人生的“落花时节”;大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江河日下日益衰微,也到了“落花时节”。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恨一齐涌至心头,怎不感慨万千!五、日暮(夕阳)1.日落西山自然给人衰落凄凉之感。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6�1登建康赏心亭》2.受古老的农业文明的影响,人们长期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必然对我们民族的心理产生某种深层影响。具体地说就是在人们心里产生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太阳落山了,就该回家了。溯洄到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这种情思的生发轨迹: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都回窝了,太阳就要落山了,牛羊也下山回圈了,可丈夫出征去不能回家,这如何不叫人思念呢?反过来,出门在外的人看见太阳落山了,鸟儿归巢了,农人们也结束了一天劳作开始回家了,人家的屋顶上炊烟袅袅,暮色已苍茫(今夜我又要宿在何处呢?)……此情此景,叫人如何不想家!日暮不仅给人衰落凄凉之感,也是客愁思家的一个符号,而且这两者往往融为一体。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6�1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不仅为全曲的意境抹上一层苍凉的色彩,而且也暗示日暮已经降临。薄暮起,乡愁便起。这已渗透至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的深层,因此也就具有了永恒的动情力量。六、杜鹃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七、燕子燕子是深受诗人喜爱的意象。燕子到来往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诗人喜用燕子来表达喜悦之情。如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但燕子双飞经常用来反衬离人的孤寂,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刻晓穿朱户。”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八、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来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狱中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但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九、乌鸦乌鸦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常常用来表达一种黯然愁思的情境。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十、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6�1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十一、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十二、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十三、松树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十四、莲花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十五、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6�1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其他——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冰雪的洁白、剔透、冷傲常常用来表现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洁。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孝祥《念奴娇�6�1过洞庭》:“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捣衣声(或捣练声)是一种极富家庭生活色彩的声音,常常用来表达夫妇或情人之间的相思之情。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够详细么??够多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58
“月”的意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自居易《长相思》)“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张先的《诉衷情》)全词都用的花、月的意象 “流水”意想“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范成大《南柯子》0 “残阳”意想“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柳永《蝶恋花》)“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纱·秋思》)“断送一生憔悴,能消几个黄昏。”(刘弇《清平乐》) “风,雨,落叶,梧桐”意想“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徐再思《水仙子·夜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