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7:2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53
前不久,一位外婆因用望远镜看孙子上幼儿园的新闻上了热搜。
镜头里,外婆观察着孩子地一举一动,期间还给一旁的孩子妈妈现场解说:“他站在第一个!”这个外婆真是有点可爱。
幼儿园是孩子融入社会的第一个台阶,家长们复杂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一边欣喜于孩子的初长成;一边又提心吊胆——他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啊?会不会受委屈、被欺负呢?
很多家长最怕看到的场景可能是这样的:
孩子自己本来在玩玩具,这时候突然有个小朋友过来抢走了玩具,孩子只知道眼巴巴的看着,没有任何反应。
一旁的家长急了:“我的儿啊,怎么不抢回来啊?!”
也有可能是这样的:
大家一起排队去喝水,本来宝宝排在第三个,这时来了一个小女孩插到他前面,他变成了第四个,接着又来了一个小男孩,又插到他前面,他变成了第五个……
家长:“孩子啊,你不知道告老师吗?”
如果发生正面冲突那就更糟糕了,很多家长恨铁不成钢,说:“你怎么就不知道还手?就知道哭?”爱子心切,我们都能理解,平时在家里,有父母护着,还算顺利;但总有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如果孩子一味“被欺负”,可能对于孩子和家长都是心理负担。
那么,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远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厉害”呢?为什么他总是处于弱势而不知道争取自己的利益呢?面对冲突,其实不同的人,心态是不同的。
总是被欺负的孩子,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初来乍到,经验不足型大多数家庭都是这样的,因为生活在城市,现在的孩子社交圈很窄,基本上都是家里看护人陪着,经常就是在家里玩,他们习惯了“玩具就是我一个人的”,也不懂得怎么去争抢。
另一方面,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家长总是下意识地帮孩子解决类似的纠纷,导致孩子并不知道怎么得到自己想玩的玩具,如果别人拿走了玩具,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如果你家孩子是这种情况,先不要着急,让他在幼儿园适应一段时间,“见见世面”的他慢慢就会从同伴或老师那里学到,遇到这样的麻烦应该怎么解决。
2.乐乐呵呵心大型
在幼儿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有这样的宝宝,他们很乐于跟其他小朋友互动,即使对方拿了他的玩具,他也没事,很开心的样子。
这部分孩子,即使有“被欺负”的苦恼,也多半来自于家长。比如,家长怒其不争,经常对孩子说:“你得争取呀,你得告老师呀……”或者说:“你怎么这么没用?”让孩子的情绪处于时刻紧张当中,害怕交际。
这类孩子,家长其实不用过分担心。从依恋关系的角度来说,孩子心态这么好源于健康的依恋关系,他们生性客观,即使吃一点亏也不会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反而会因为这样的好性格而吸引一群小伙伴愿意跟他一起玩。
我们让孩子去幼儿园目的是为了让他适应集体生活,并且开心快乐地学习。如果在家长的影响下,孩子在交往上产生了压力,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一定的交往障碍。
所以,只要孩子不在意,家长其实不需要神经过敏,这也是孩子的一种选择,我们尊重就好了。
3.委曲求全型
还有一类孩子, 明知道自己不喜欢被别人抢东西,但是又觉得人家“厉害”,自己争不过,也不敢告老师,于是躲在角落黯然神伤。这类孩子最需要家长和心理老师的关注。
他们的委曲求全主要源于不自信。这种不自信主要表现为:不敢实践,有大人在身边就让大人来做;远离人群,不喜欢社交;回避竞争,一说要跟谁比一比就退缩,不愿意加入。
孩子这样的表现跟家庭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父母经常吵架,或者冷战,孩子自身发展阶段经常“自我归因”——爸爸妈妈关系不好,都是因为我不听话。长此以往,孩子总是自我否定,必然会不自信。
再比如,父母对孩子要求特别高,甚至有时候会恐吓孩子,经常跟孩子说:“如果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孩子很缺乏安全感,也很难建立起自信心,总是习惯于畏手畏脚。
家长怎么解决孩子总被欺负的麻烦?
如果孩子真的遇到了麻烦,又不知道怎么解决,从心理学的角度,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1.不要急躁,跟孩子建立同理心
孩子遇到困难解决不了,内心其实是很挫败的,这种失败感会一直影响他,直到下一次再遇到同样的事,依然走不出来,陷入恶性循环。
家长这时候应该及时疏解孩子的情绪,让他知道出现类似的情况很正常,并不丢人。我们可以跟孩子说:“遇到这样的事确实很头疼,妈妈小时候也经常这样,有时候真想揍他一顿,对吧!”
首先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接纳了他的行为和情绪,然后把他心中的幻想也说了出来,这只是一个比较荒诞的想法,并不会让孩子真的付诸行动。孩子也会觉得有点好笑,郁结的情绪就会得到疏解。
出现类似情绪的孩子本身性格比较内敛,因此我们要拿出更多的耐心,切勿急躁,家长平和的心态会感染孩子,有助于帮他走出阴霾。
2.帮助孩子积累成功的体验
之前我们提到,孩子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不自信,我们需要重新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从生活环境开始,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爸爸妈妈之间好好沟通,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负面情绪,并且要时常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爱他的,可以多一些肢体互动,比如亲亲他、抱抱他,爸爸可以举高高,让孩子多感受家庭的快乐。
同时,慢慢积累孩子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从身边的小事就可以积累起来,比如他自己穿了衣服,吃饭没有撒出来,帮妈妈拿拖鞋,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些都很值得肯定。
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真棒,你都可以把一个故事讲得特别完整,妈妈一听就懂了,真优秀!”这种鼓励一定要具体到行为,让孩子知道他是因为做了一些事情而获得的称赞,真切体验到自己的优秀感觉。
3.利用身边的资源,给孩子积累处理问题的经验
我们身边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比如动画片,很多动画片都在讲友情,讲面对矛盾冲突应该如何处理,低龄一点的可以看《小猪佩奇》,中班小朋友可以看《咪好一家》,大一点的孩子看《西游记》也可以。
除此之外,身边小哥哥、小姐姐的故事会让孩子有更真实的感受。比如,可以跟孩子说:“我听邻居小花妈妈说,小花去上幼儿园被一个小朋友推倒了,她没有哭,而是寻求老师的帮助……”
孩子听完故事会自己反思:“小花比我还小呢,我是不是也能像她一样。”也许这样的话孩子不会说出来,但是这些真实的事情却在慢慢影响着他。
还有很多绘本都在讲小朋友之间的故事,比如丹·桑塔特写的绘本《小白找朋友》,讲的是我们可以主动一点;赫姆海恩写的《好朋友》讲了“距离产生美”,要学会拒绝;史蒂芬克洛写的《不要随便欺负我》,标题已经告诉我们核心内容了。
这些绘本画面直观,句式也简单,孩子可以模仿重复,或者家长跟孩子一起演绎绘本里的故事,既有利于亲子互动,又能让孩子自我成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53
这样的孩子可能要到最后失去了自己很重要的东西才会爆发,或者是自己已经没有后顾之忧。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应该惹事,不然后果自己没办法承受。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54
这样的孩子,内心是非常自卑的,需要学校和家长的辅导才能使他们转变心态,在学校,真的要给予他们更好的保护,在家里,一定要和他们耐心的沟通,要让他们慢慢的转变自卑的心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54
像这样的情况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的自卑心理消除,平时一定要给他一种,你是他的靠山的感觉,让他可以去放手做任何事情。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55
我认为这种孩子和家庭教育有关系。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解决这种缺点,这样才能让孩子有勇气。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53
前不久,一位外婆因用望远镜看孙子上幼儿园的新闻上了热搜。
镜头里,外婆观察着孩子地一举一动,期间还给一旁的孩子妈妈现场解说:“他站在第一个!”这个外婆真是有点可爱。
幼儿园是孩子融入社会的第一个台阶,家长们复杂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一边欣喜于孩子的初长成;一边又提心吊胆——他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啊?会不会受委屈、被欺负呢?
很多家长最怕看到的场景可能是这样的:
孩子自己本来在玩玩具,这时候突然有个小朋友过来抢走了玩具,孩子只知道眼巴巴的看着,没有任何反应。
一旁的家长急了:“我的儿啊,怎么不抢回来啊?!”
也有可能是这样的:
大家一起排队去喝水,本来宝宝排在第三个,这时来了一个小女孩插到他前面,他变成了第四个,接着又来了一个小男孩,又插到他前面,他变成了第五个……
家长:“孩子啊,你不知道告老师吗?”
如果发生正面冲突那就更糟糕了,很多家长恨铁不成钢,说:“你怎么就不知道还手?就知道哭?”爱子心切,我们都能理解,平时在家里,有父母护着,还算顺利;但总有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如果孩子一味“被欺负”,可能对于孩子和家长都是心理负担。
那么,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远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厉害”呢?为什么他总是处于弱势而不知道争取自己的利益呢?面对冲突,其实不同的人,心态是不同的。
总是被欺负的孩子,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初来乍到,经验不足型大多数家庭都是这样的,因为生活在城市,现在的孩子社交圈很窄,基本上都是家里看护人陪着,经常就是在家里玩,他们习惯了“玩具就是我一个人的”,也不懂得怎么去争抢。
另一方面,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家长总是下意识地帮孩子解决类似的纠纷,导致孩子并不知道怎么得到自己想玩的玩具,如果别人拿走了玩具,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如果你家孩子是这种情况,先不要着急,让他在幼儿园适应一段时间,“见见世面”的他慢慢就会从同伴或老师那里学到,遇到这样的麻烦应该怎么解决。
2.乐乐呵呵心大型
在幼儿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有这样的宝宝,他们很乐于跟其他小朋友互动,即使对方拿了他的玩具,他也没事,很开心的样子。
这部分孩子,即使有“被欺负”的苦恼,也多半来自于家长。比如,家长怒其不争,经常对孩子说:“你得争取呀,你得告老师呀……”或者说:“你怎么这么没用?”让孩子的情绪处于时刻紧张当中,害怕交际。
这类孩子,家长其实不用过分担心。从依恋关系的角度来说,孩子心态这么好源于健康的依恋关系,他们生性客观,即使吃一点亏也不会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反而会因为这样的好性格而吸引一群小伙伴愿意跟他一起玩。
我们让孩子去幼儿园目的是为了让他适应集体生活,并且开心快乐地学习。如果在家长的影响下,孩子在交往上产生了压力,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一定的交往障碍。
所以,只要孩子不在意,家长其实不需要神经过敏,这也是孩子的一种选择,我们尊重就好了。
3.委曲求全型
还有一类孩子, 明知道自己不喜欢被别人抢东西,但是又觉得人家“厉害”,自己争不过,也不敢告老师,于是躲在角落黯然神伤。这类孩子最需要家长和心理老师的关注。
他们的委曲求全主要源于不自信。这种不自信主要表现为:不敢实践,有大人在身边就让大人来做;远离人群,不喜欢社交;回避竞争,一说要跟谁比一比就退缩,不愿意加入。
孩子这样的表现跟家庭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父母经常吵架,或者冷战,孩子自身发展阶段经常“自我归因”——爸爸妈妈关系不好,都是因为我不听话。长此以往,孩子总是自我否定,必然会不自信。
再比如,父母对孩子要求特别高,甚至有时候会恐吓孩子,经常跟孩子说:“如果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孩子很缺乏安全感,也很难建立起自信心,总是习惯于畏手畏脚。
家长怎么解决孩子总被欺负的麻烦?
如果孩子真的遇到了麻烦,又不知道怎么解决,从心理学的角度,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1.不要急躁,跟孩子建立同理心
孩子遇到困难解决不了,内心其实是很挫败的,这种失败感会一直影响他,直到下一次再遇到同样的事,依然走不出来,陷入恶性循环。
家长这时候应该及时疏解孩子的情绪,让他知道出现类似的情况很正常,并不丢人。我们可以跟孩子说:“遇到这样的事确实很头疼,妈妈小时候也经常这样,有时候真想揍他一顿,对吧!”
首先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接纳了他的行为和情绪,然后把他心中的幻想也说了出来,这只是一个比较荒诞的想法,并不会让孩子真的付诸行动。孩子也会觉得有点好笑,郁结的情绪就会得到疏解。
出现类似情绪的孩子本身性格比较内敛,因此我们要拿出更多的耐心,切勿急躁,家长平和的心态会感染孩子,有助于帮他走出阴霾。
2.帮助孩子积累成功的体验
之前我们提到,孩子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不自信,我们需要重新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从生活环境开始,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爸爸妈妈之间好好沟通,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负面情绪,并且要时常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爱他的,可以多一些肢体互动,比如亲亲他、抱抱他,爸爸可以举高高,让孩子多感受家庭的快乐。
同时,慢慢积累孩子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从身边的小事就可以积累起来,比如他自己穿了衣服,吃饭没有撒出来,帮妈妈拿拖鞋,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些都很值得肯定。
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真棒,你都可以把一个故事讲得特别完整,妈妈一听就懂了,真优秀!”这种鼓励一定要具体到行为,让孩子知道他是因为做了一些事情而获得的称赞,真切体验到自己的优秀感觉。
3.利用身边的资源,给孩子积累处理问题的经验
我们身边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比如动画片,很多动画片都在讲友情,讲面对矛盾冲突应该如何处理,低龄一点的可以看《小猪佩奇》,中班小朋友可以看《咪好一家》,大一点的孩子看《西游记》也可以。
除此之外,身边小哥哥、小姐姐的故事会让孩子有更真实的感受。比如,可以跟孩子说:“我听邻居小花妈妈说,小花去上幼儿园被一个小朋友推倒了,她没有哭,而是寻求老师的帮助……”
孩子听完故事会自己反思:“小花比我还小呢,我是不是也能像她一样。”也许这样的话孩子不会说出来,但是这些真实的事情却在慢慢影响着他。
还有很多绘本都在讲小朋友之间的故事,比如丹·桑塔特写的绘本《小白找朋友》,讲的是我们可以主动一点;赫姆海恩写的《好朋友》讲了“距离产生美”,要学会拒绝;史蒂芬克洛写的《不要随便欺负我》,标题已经告诉我们核心内容了。
这些绘本画面直观,句式也简单,孩子可以模仿重复,或者家长跟孩子一起演绎绘本里的故事,既有利于亲子互动,又能让孩子自我成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53
这样的孩子可能要到最后失去了自己很重要的东西才会爆发,或者是自己已经没有后顾之忧。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应该惹事,不然后果自己没办法承受。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53
前不久,一位外婆因用望远镜看孙子上幼儿园的新闻上了热搜。
镜头里,外婆观察着孩子地一举一动,期间还给一旁的孩子妈妈现场解说:“他站在第一个!”这个外婆真是有点可爱。
幼儿园是孩子融入社会的第一个台阶,家长们复杂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一边欣喜于孩子的初长成;一边又提心吊胆——他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啊?会不会受委屈、被欺负呢?
很多家长最怕看到的场景可能是这样的:
孩子自己本来在玩玩具,这时候突然有个小朋友过来抢走了玩具,孩子只知道眼巴巴的看着,没有任何反应。
一旁的家长急了:“我的儿啊,怎么不抢回来啊?!”
也有可能是这样的:
大家一起排队去喝水,本来宝宝排在第三个,这时来了一个小女孩插到他前面,他变成了第四个,接着又来了一个小男孩,又插到他前面,他变成了第五个……
家长:“孩子啊,你不知道告老师吗?”
如果发生正面冲突那就更糟糕了,很多家长恨铁不成钢,说:“你怎么就不知道还手?就知道哭?”爱子心切,我们都能理解,平时在家里,有父母护着,还算顺利;但总有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如果孩子一味“被欺负”,可能对于孩子和家长都是心理负担。
那么,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远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厉害”呢?为什么他总是处于弱势而不知道争取自己的利益呢?面对冲突,其实不同的人,心态是不同的。
总是被欺负的孩子,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初来乍到,经验不足型大多数家庭都是这样的,因为生活在城市,现在的孩子社交圈很窄,基本上都是家里看护人陪着,经常就是在家里玩,他们习惯了“玩具就是我一个人的”,也不懂得怎么去争抢。
另一方面,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家长总是下意识地帮孩子解决类似的纠纷,导致孩子并不知道怎么得到自己想玩的玩具,如果别人拿走了玩具,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如果你家孩子是这种情况,先不要着急,让他在幼儿园适应一段时间,“见见世面”的他慢慢就会从同伴或老师那里学到,遇到这样的麻烦应该怎么解决。
2.乐乐呵呵心大型
在幼儿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有这样的宝宝,他们很乐于跟其他小朋友互动,即使对方拿了他的玩具,他也没事,很开心的样子。
这部分孩子,即使有“被欺负”的苦恼,也多半来自于家长。比如,家长怒其不争,经常对孩子说:“你得争取呀,你得告老师呀……”或者说:“你怎么这么没用?”让孩子的情绪处于时刻紧张当中,害怕交际。
这类孩子,家长其实不用过分担心。从依恋关系的角度来说,孩子心态这么好源于健康的依恋关系,他们生性客观,即使吃一点亏也不会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反而会因为这样的好性格而吸引一群小伙伴愿意跟他一起玩。
我们让孩子去幼儿园目的是为了让他适应集体生活,并且开心快乐地学习。如果在家长的影响下,孩子在交往上产生了压力,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一定的交往障碍。
所以,只要孩子不在意,家长其实不需要神经过敏,这也是孩子的一种选择,我们尊重就好了。
3.委曲求全型
还有一类孩子, 明知道自己不喜欢被别人抢东西,但是又觉得人家“厉害”,自己争不过,也不敢告老师,于是躲在角落黯然神伤。这类孩子最需要家长和心理老师的关注。
他们的委曲求全主要源于不自信。这种不自信主要表现为:不敢实践,有大人在身边就让大人来做;远离人群,不喜欢社交;回避竞争,一说要跟谁比一比就退缩,不愿意加入。
孩子这样的表现跟家庭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父母经常吵架,或者冷战,孩子自身发展阶段经常“自我归因”——爸爸妈妈关系不好,都是因为我不听话。长此以往,孩子总是自我否定,必然会不自信。
再比如,父母对孩子要求特别高,甚至有时候会恐吓孩子,经常跟孩子说:“如果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孩子很缺乏安全感,也很难建立起自信心,总是习惯于畏手畏脚。
家长怎么解决孩子总被欺负的麻烦?
如果孩子真的遇到了麻烦,又不知道怎么解决,从心理学的角度,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1.不要急躁,跟孩子建立同理心
孩子遇到困难解决不了,内心其实是很挫败的,这种失败感会一直影响他,直到下一次再遇到同样的事,依然走不出来,陷入恶性循环。
家长这时候应该及时疏解孩子的情绪,让他知道出现类似的情况很正常,并不丢人。我们可以跟孩子说:“遇到这样的事确实很头疼,妈妈小时候也经常这样,有时候真想揍他一顿,对吧!”
首先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接纳了他的行为和情绪,然后把他心中的幻想也说了出来,这只是一个比较荒诞的想法,并不会让孩子真的付诸行动。孩子也会觉得有点好笑,郁结的情绪就会得到疏解。
出现类似情绪的孩子本身性格比较内敛,因此我们要拿出更多的耐心,切勿急躁,家长平和的心态会感染孩子,有助于帮他走出阴霾。
2.帮助孩子积累成功的体验
之前我们提到,孩子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不自信,我们需要重新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从生活环境开始,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爸爸妈妈之间好好沟通,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负面情绪,并且要时常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爱他的,可以多一些肢体互动,比如亲亲他、抱抱他,爸爸可以举高高,让孩子多感受家庭的快乐。
同时,慢慢积累孩子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从身边的小事就可以积累起来,比如他自己穿了衣服,吃饭没有撒出来,帮妈妈拿拖鞋,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些都很值得肯定。
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真棒,你都可以把一个故事讲得特别完整,妈妈一听就懂了,真优秀!”这种鼓励一定要具体到行为,让孩子知道他是因为做了一些事情而获得的称赞,真切体验到自己的优秀感觉。
3.利用身边的资源,给孩子积累处理问题的经验
我们身边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比如动画片,很多动画片都在讲友情,讲面对矛盾冲突应该如何处理,低龄一点的可以看《小猪佩奇》,中班小朋友可以看《咪好一家》,大一点的孩子看《西游记》也可以。
除此之外,身边小哥哥、小姐姐的故事会让孩子有更真实的感受。比如,可以跟孩子说:“我听邻居小花妈妈说,小花去上幼儿园被一个小朋友推倒了,她没有哭,而是寻求老师的帮助……”
孩子听完故事会自己反思:“小花比我还小呢,我是不是也能像她一样。”也许这样的话孩子不会说出来,但是这些真实的事情却在慢慢影响着他。
还有很多绘本都在讲小朋友之间的故事,比如丹·桑塔特写的绘本《小白找朋友》,讲的是我们可以主动一点;赫姆海恩写的《好朋友》讲了“距离产生美”,要学会拒绝;史蒂芬克洛写的《不要随便欺负我》,标题已经告诉我们核心内容了。
这些绘本画面直观,句式也简单,孩子可以模仿重复,或者家长跟孩子一起演绎绘本里的故事,既有利于亲子互动,又能让孩子自我成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53
这样的孩子可能要到最后失去了自己很重要的东西才会爆发,或者是自己已经没有后顾之忧。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应该惹事,不然后果自己没办法承受。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54
这样的孩子,内心是非常自卑的,需要学校和家长的辅导才能使他们转变心态,在学校,真的要给予他们更好的保护,在家里,一定要和他们耐心的沟通,要让他们慢慢的转变自卑的心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54
像这样的情况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的自卑心理消除,平时一定要给他一种,你是他的靠山的感觉,让他可以去放手做任何事情。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53
前不久,一位外婆因用望远镜看孙子上幼儿园的新闻上了热搜。
镜头里,外婆观察着孩子地一举一动,期间还给一旁的孩子妈妈现场解说:“他站在第一个!”这个外婆真是有点可爱。
幼儿园是孩子融入社会的第一个台阶,家长们复杂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一边欣喜于孩子的初长成;一边又提心吊胆——他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啊?会不会受委屈、被欺负呢?
很多家长最怕看到的场景可能是这样的:
孩子自己本来在玩玩具,这时候突然有个小朋友过来抢走了玩具,孩子只知道眼巴巴的看着,没有任何反应。
一旁的家长急了:“我的儿啊,怎么不抢回来啊?!”
也有可能是这样的:
大家一起排队去喝水,本来宝宝排在第三个,这时来了一个小女孩插到他前面,他变成了第四个,接着又来了一个小男孩,又插到他前面,他变成了第五个……
家长:“孩子啊,你不知道告老师吗?”
如果发生正面冲突那就更糟糕了,很多家长恨铁不成钢,说:“你怎么就不知道还手?就知道哭?”爱子心切,我们都能理解,平时在家里,有父母护着,还算顺利;但总有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如果孩子一味“被欺负”,可能对于孩子和家长都是心理负担。
那么,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远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厉害”呢?为什么他总是处于弱势而不知道争取自己的利益呢?面对冲突,其实不同的人,心态是不同的。
总是被欺负的孩子,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初来乍到,经验不足型大多数家庭都是这样的,因为生活在城市,现在的孩子社交圈很窄,基本上都是家里看护人陪着,经常就是在家里玩,他们习惯了“玩具就是我一个人的”,也不懂得怎么去争抢。
另一方面,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家长总是下意识地帮孩子解决类似的纠纷,导致孩子并不知道怎么得到自己想玩的玩具,如果别人拿走了玩具,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如果你家孩子是这种情况,先不要着急,让他在幼儿园适应一段时间,“见见世面”的他慢慢就会从同伴或老师那里学到,遇到这样的麻烦应该怎么解决。
2.乐乐呵呵心大型
在幼儿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有这样的宝宝,他们很乐于跟其他小朋友互动,即使对方拿了他的玩具,他也没事,很开心的样子。
这部分孩子,即使有“被欺负”的苦恼,也多半来自于家长。比如,家长怒其不争,经常对孩子说:“你得争取呀,你得告老师呀……”或者说:“你怎么这么没用?”让孩子的情绪处于时刻紧张当中,害怕交际。
这类孩子,家长其实不用过分担心。从依恋关系的角度来说,孩子心态这么好源于健康的依恋关系,他们生性客观,即使吃一点亏也不会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反而会因为这样的好性格而吸引一群小伙伴愿意跟他一起玩。
我们让孩子去幼儿园目的是为了让他适应集体生活,并且开心快乐地学习。如果在家长的影响下,孩子在交往上产生了压力,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一定的交往障碍。
所以,只要孩子不在意,家长其实不需要神经过敏,这也是孩子的一种选择,我们尊重就好了。
3.委曲求全型
还有一类孩子, 明知道自己不喜欢被别人抢东西,但是又觉得人家“厉害”,自己争不过,也不敢告老师,于是躲在角落黯然神伤。这类孩子最需要家长和心理老师的关注。
他们的委曲求全主要源于不自信。这种不自信主要表现为:不敢实践,有大人在身边就让大人来做;远离人群,不喜欢社交;回避竞争,一说要跟谁比一比就退缩,不愿意加入。
孩子这样的表现跟家庭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父母经常吵架,或者冷战,孩子自身发展阶段经常“自我归因”——爸爸妈妈关系不好,都是因为我不听话。长此以往,孩子总是自我否定,必然会不自信。
再比如,父母对孩子要求特别高,甚至有时候会恐吓孩子,经常跟孩子说:“如果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孩子很缺乏安全感,也很难建立起自信心,总是习惯于畏手畏脚。
家长怎么解决孩子总被欺负的麻烦?
如果孩子真的遇到了麻烦,又不知道怎么解决,从心理学的角度,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1.不要急躁,跟孩子建立同理心
孩子遇到困难解决不了,内心其实是很挫败的,这种失败感会一直影响他,直到下一次再遇到同样的事,依然走不出来,陷入恶性循环。
家长这时候应该及时疏解孩子的情绪,让他知道出现类似的情况很正常,并不丢人。我们可以跟孩子说:“遇到这样的事确实很头疼,妈妈小时候也经常这样,有时候真想揍他一顿,对吧!”
首先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接纳了他的行为和情绪,然后把他心中的幻想也说了出来,这只是一个比较荒诞的想法,并不会让孩子真的付诸行动。孩子也会觉得有点好笑,郁结的情绪就会得到疏解。
出现类似情绪的孩子本身性格比较内敛,因此我们要拿出更多的耐心,切勿急躁,家长平和的心态会感染孩子,有助于帮他走出阴霾。
2.帮助孩子积累成功的体验
之前我们提到,孩子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不自信,我们需要重新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从生活环境开始,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爸爸妈妈之间好好沟通,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负面情绪,并且要时常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爱他的,可以多一些肢体互动,比如亲亲他、抱抱他,爸爸可以举高高,让孩子多感受家庭的快乐。
同时,慢慢积累孩子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从身边的小事就可以积累起来,比如他自己穿了衣服,吃饭没有撒出来,帮妈妈拿拖鞋,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些都很值得肯定。
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真棒,你都可以把一个故事讲得特别完整,妈妈一听就懂了,真优秀!”这种鼓励一定要具体到行为,让孩子知道他是因为做了一些事情而获得的称赞,真切体验到自己的优秀感觉。
3.利用身边的资源,给孩子积累处理问题的经验
我们身边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比如动画片,很多动画片都在讲友情,讲面对矛盾冲突应该如何处理,低龄一点的可以看《小猪佩奇》,中班小朋友可以看《咪好一家》,大一点的孩子看《西游记》也可以。
除此之外,身边小哥哥、小姐姐的故事会让孩子有更真实的感受。比如,可以跟孩子说:“我听邻居小花妈妈说,小花去上幼儿园被一个小朋友推倒了,她没有哭,而是寻求老师的帮助……”
孩子听完故事会自己反思:“小花比我还小呢,我是不是也能像她一样。”也许这样的话孩子不会说出来,但是这些真实的事情却在慢慢影响着他。
还有很多绘本都在讲小朋友之间的故事,比如丹·桑塔特写的绘本《小白找朋友》,讲的是我们可以主动一点;赫姆海恩写的《好朋友》讲了“距离产生美”,要学会拒绝;史蒂芬克洛写的《不要随便欺负我》,标题已经告诉我们核心内容了。
这些绘本画面直观,句式也简单,孩子可以模仿重复,或者家长跟孩子一起演绎绘本里的故事,既有利于亲子互动,又能让孩子自我成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53
这样的孩子可能要到最后失去了自己很重要的东西才会爆发,或者是自己已经没有后顾之忧。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应该惹事,不然后果自己没办法承受。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54
这样的孩子,内心是非常自卑的,需要学校和家长的辅导才能使他们转变心态,在学校,真的要给予他们更好的保护,在家里,一定要和他们耐心的沟通,要让他们慢慢的转变自卑的心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54
像这样的情况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的自卑心理消除,平时一定要给他一种,你是他的靠山的感觉,让他可以去放手做任何事情。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55
我认为这种孩子和家庭教育有关系。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解决这种缺点,这样才能让孩子有勇气。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55
我认为这种孩子和家庭教育有关系。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解决这种缺点,这样才能让孩子有勇气。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54
这样的孩子,内心是非常自卑的,需要学校和家长的辅导才能使他们转变心态,在学校,真的要给予他们更好的保护,在家里,一定要和他们耐心的沟通,要让他们慢慢的转变自卑的心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54
像这样的情况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的自卑心理消除,平时一定要给他一种,你是他的靠山的感觉,让他可以去放手做任何事情。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53
前不久,一位外婆因用望远镜看孙子上幼儿园的新闻上了热搜。
镜头里,外婆观察着孩子地一举一动,期间还给一旁的孩子妈妈现场解说:“他站在第一个!”这个外婆真是有点可爱。
幼儿园是孩子融入社会的第一个台阶,家长们复杂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一边欣喜于孩子的初长成;一边又提心吊胆——他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啊?会不会受委屈、被欺负呢?
很多家长最怕看到的场景可能是这样的:
孩子自己本来在玩玩具,这时候突然有个小朋友过来抢走了玩具,孩子只知道眼巴巴的看着,没有任何反应。
一旁的家长急了:“我的儿啊,怎么不抢回来啊?!”
也有可能是这样的:
大家一起排队去喝水,本来宝宝排在第三个,这时来了一个小女孩插到他前面,他变成了第四个,接着又来了一个小男孩,又插到他前面,他变成了第五个……
家长:“孩子啊,你不知道告老师吗?”
如果发生正面冲突那就更糟糕了,很多家长恨铁不成钢,说:“你怎么就不知道还手?就知道哭?”爱子心切,我们都能理解,平时在家里,有父母护着,还算顺利;但总有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如果孩子一味“被欺负”,可能对于孩子和家长都是心理负担。
那么,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远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厉害”呢?为什么他总是处于弱势而不知道争取自己的利益呢?面对冲突,其实不同的人,心态是不同的。
总是被欺负的孩子,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初来乍到,经验不足型大多数家庭都是这样的,因为生活在城市,现在的孩子社交圈很窄,基本上都是家里看护人陪着,经常就是在家里玩,他们习惯了“玩具就是我一个人的”,也不懂得怎么去争抢。
另一方面,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家长总是下意识地帮孩子解决类似的纠纷,导致孩子并不知道怎么得到自己想玩的玩具,如果别人拿走了玩具,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如果你家孩子是这种情况,先不要着急,让他在幼儿园适应一段时间,“见见世面”的他慢慢就会从同伴或老师那里学到,遇到这样的麻烦应该怎么解决。
2.乐乐呵呵心大型
在幼儿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有这样的宝宝,他们很乐于跟其他小朋友互动,即使对方拿了他的玩具,他也没事,很开心的样子。
这部分孩子,即使有“被欺负”的苦恼,也多半来自于家长。比如,家长怒其不争,经常对孩子说:“你得争取呀,你得告老师呀……”或者说:“你怎么这么没用?”让孩子的情绪处于时刻紧张当中,害怕交际。
这类孩子,家长其实不用过分担心。从依恋关系的角度来说,孩子心态这么好源于健康的依恋关系,他们生性客观,即使吃一点亏也不会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反而会因为这样的好性格而吸引一群小伙伴愿意跟他一起玩。
我们让孩子去幼儿园目的是为了让他适应集体生活,并且开心快乐地学习。如果在家长的影响下,孩子在交往上产生了压力,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一定的交往障碍。
所以,只要孩子不在意,家长其实不需要神经过敏,这也是孩子的一种选择,我们尊重就好了。
3.委曲求全型
还有一类孩子, 明知道自己不喜欢被别人抢东西,但是又觉得人家“厉害”,自己争不过,也不敢告老师,于是躲在角落黯然神伤。这类孩子最需要家长和心理老师的关注。
他们的委曲求全主要源于不自信。这种不自信主要表现为:不敢实践,有大人在身边就让大人来做;远离人群,不喜欢社交;回避竞争,一说要跟谁比一比就退缩,不愿意加入。
孩子这样的表现跟家庭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父母经常吵架,或者冷战,孩子自身发展阶段经常“自我归因”——爸爸妈妈关系不好,都是因为我不听话。长此以往,孩子总是自我否定,必然会不自信。
再比如,父母对孩子要求特别高,甚至有时候会恐吓孩子,经常跟孩子说:“如果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孩子很缺乏安全感,也很难建立起自信心,总是习惯于畏手畏脚。
家长怎么解决孩子总被欺负的麻烦?
如果孩子真的遇到了麻烦,又不知道怎么解决,从心理学的角度,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1.不要急躁,跟孩子建立同理心
孩子遇到困难解决不了,内心其实是很挫败的,这种失败感会一直影响他,直到下一次再遇到同样的事,依然走不出来,陷入恶性循环。
家长这时候应该及时疏解孩子的情绪,让他知道出现类似的情况很正常,并不丢人。我们可以跟孩子说:“遇到这样的事确实很头疼,妈妈小时候也经常这样,有时候真想揍他一顿,对吧!”
首先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接纳了他的行为和情绪,然后把他心中的幻想也说了出来,这只是一个比较荒诞的想法,并不会让孩子真的付诸行动。孩子也会觉得有点好笑,郁结的情绪就会得到疏解。
出现类似情绪的孩子本身性格比较内敛,因此我们要拿出更多的耐心,切勿急躁,家长平和的心态会感染孩子,有助于帮他走出阴霾。
2.帮助孩子积累成功的体验
之前我们提到,孩子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不自信,我们需要重新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从生活环境开始,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爸爸妈妈之间好好沟通,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负面情绪,并且要时常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爱他的,可以多一些肢体互动,比如亲亲他、抱抱他,爸爸可以举高高,让孩子多感受家庭的快乐。
同时,慢慢积累孩子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从身边的小事就可以积累起来,比如他自己穿了衣服,吃饭没有撒出来,帮妈妈拿拖鞋,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些都很值得肯定。
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真棒,你都可以把一个故事讲得特别完整,妈妈一听就懂了,真优秀!”这种鼓励一定要具体到行为,让孩子知道他是因为做了一些事情而获得的称赞,真切体验到自己的优秀感觉。
3.利用身边的资源,给孩子积累处理问题的经验
我们身边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比如动画片,很多动画片都在讲友情,讲面对矛盾冲突应该如何处理,低龄一点的可以看《小猪佩奇》,中班小朋友可以看《咪好一家》,大一点的孩子看《西游记》也可以。
除此之外,身边小哥哥、小姐姐的故事会让孩子有更真实的感受。比如,可以跟孩子说:“我听邻居小花妈妈说,小花去上幼儿园被一个小朋友推倒了,她没有哭,而是寻求老师的帮助……”
孩子听完故事会自己反思:“小花比我还小呢,我是不是也能像她一样。”也许这样的话孩子不会说出来,但是这些真实的事情却在慢慢影响着他。
还有很多绘本都在讲小朋友之间的故事,比如丹·桑塔特写的绘本《小白找朋友》,讲的是我们可以主动一点;赫姆海恩写的《好朋友》讲了“距离产生美”,要学会拒绝;史蒂芬克洛写的《不要随便欺负我》,标题已经告诉我们核心内容了。
这些绘本画面直观,句式也简单,孩子可以模仿重复,或者家长跟孩子一起演绎绘本里的故事,既有利于亲子互动,又能让孩子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