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曹操为何要建72座陵墓?详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7:2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6:24

  ●确认在河南安阳西高穴村●刻铭石牌上刻有“魏武王”●男性遗骨年龄与曹操终年吻合●“七十二疑冢”传说终有定论  图为:曹操高陵前室  图为: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  图为:刻铭石枕石枕  图为:铭文: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  图为: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人。东汉末年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在*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一千多年来,关于曹操墓,有“七十二疑冢”之说,有“许昌城外说”,有“漳河水底说”,有“铜雀台下说”等,莫衷一是,谜团重重。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经专家确认,就是魏武王曹操之墓。  ■ 发掘过程  石牌赫然刻有“魏武王”  遗骨鉴定出一男两女  据专家介绍,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2004年底后曾多次被盗。为有效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后发现,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这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  该墓虽被多次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  在墓室清理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  ■ 六大证据  男性尸骨可能是曹操  身份、年龄、铭文记载均吻合  发布会上,社科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本性,考古学家梁满仓,人骨鉴定专家王明辉等向记者陈述了对大墓的考古认定依据。  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  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  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 否定传说  不可能设“七十二疑冢”  魏武王主张“薄葬”随葬品当时不值钱  专家认为,曹操高陵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靠的信史,其陪葬品在当时并不算太值钱。据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的记载,临终前曹操曾留下《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密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没想到这“简办”了的丧事反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  其次,曹操高陵的发现,让我们新获许多历史信息,必将为曹操及汉魏历史的研究开启新的篇章。  第三,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相关领域的研究必将获得新的突破。  第四,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墓葬及有关遗存的保护展示,必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神乎其神的“七十二疑冢”说  诗歌版  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  明朝陶宗仪《辍耕录·疑冢》:“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宋俞应符有诗题之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馀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此亦诗之斧钺也。”  宋朝范成大也有《七十二冢》诗,自注曰:“在讲武城外,曹操疑冢也。”  聊斋版  《聊斋志异》中有个故事叫做“曹操冢”。故事说,邺城外有一条河,河水十分湍急,靠近岸边的地方尤其深邃幽暗。盛夏时有人到河里洗澡消暑,忽然从水里传来敲击刀斧的声音,下水的人就断为两截浮上水面;后来又有一人也下河洗澡,结果和第一个人一样遭到腰斩。这种现象在百姓中流传,引起百姓惊恐奇怪。当地的地方官听说了这事,就派多人到上流截断河流,让水流枯竭。于是人们发现岩崖之下有个幽深的洞穴,洞中安置了一个转轮,轮上安装着锋刃如霜的利刃。人们拆除了转轮进入洞穴,发现洞中有一座小石碑,上面的字体是汉朝的篆书。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得知原来这就是曹操的墓穴。于是人们打开曹操的棺材,抛散曹操的骨骸,把给他陪葬的金银珠宝全都拿走了。  传说版  有传说称,曹操为了防止后人挖掘坟墓,生前就做了周密安排,等到出殡的那一天,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于是,后人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坟。  几十年后,司马氏篡夺了曹魏天下,发布公告称,只要有人能找到曹操的真正坟墓,他就能得到宰相之职。  布告贴出去一个多月,一个白发老头揭了榜文来到洛阳,说自己有办法找到曹操的真墓。*们一听半信半疑,派出了一百多名士兵跟着老头沿京城不远的洛河逆水而上。一路上,老头左看右看,终于在一个地方停下来,指着一处土丘说,就在这里。  士兵们开始挖,果然挖出了曹操的尸体。老头所指的地方位于洛阳以西,是从堤旁凿穴,深入洛水河床之下。士兵们进入墓室,将金银财宝一扫而空;又把曹操的尸体搬出,剁成碎块,甩入河中喂了乌龟。最后,*们吩咐请出白发老人,准备给他官做,可是老头消失了,像是神仙一样无影无踪。  *们后来经过多方打探,才知道老头之所以晓得曹操的墓地所在,是因为他是黄巾起义张角三兄弟的后人。  据新华社、《郑州晚报》报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6:24

  ●确认在河南安阳西高穴村●刻铭石牌上刻有“魏武王”●男性遗骨年龄与曹操终年吻合●“七十二疑冢”传说终有定论  图为:曹操高陵前室  图为: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  图为:刻铭石枕石枕  图为:铭文: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  图为: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人。东汉末年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在*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一千多年来,关于曹操墓,有“七十二疑冢”之说,有“许昌城外说”,有“漳河水底说”,有“铜雀台下说”等,莫衷一是,谜团重重。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经专家确认,就是魏武王曹操之墓。  ■ 发掘过程  石牌赫然刻有“魏武王”  遗骨鉴定出一男两女  据专家介绍,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2004年底后曾多次被盗。为有效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后发现,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这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  该墓虽被多次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  在墓室清理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  ■ 六大证据  男性尸骨可能是曹操  身份、年龄、铭文记载均吻合  发布会上,社科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本性,考古学家梁满仓,人骨鉴定专家王明辉等向记者陈述了对大墓的考古认定依据。  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  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  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 否定传说  不可能设“七十二疑冢”  魏武王主张“薄葬”随葬品当时不值钱  专家认为,曹操高陵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靠的信史,其陪葬品在当时并不算太值钱。据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的记载,临终前曹操曾留下《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密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没想到这“简办”了的丧事反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  其次,曹操高陵的发现,让我们新获许多历史信息,必将为曹操及汉魏历史的研究开启新的篇章。  第三,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相关领域的研究必将获得新的突破。  第四,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墓葬及有关遗存的保护展示,必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神乎其神的“七十二疑冢”说  诗歌版  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  明朝陶宗仪《辍耕录·疑冢》:“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宋俞应符有诗题之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馀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此亦诗之斧钺也。”  宋朝范成大也有《七十二冢》诗,自注曰:“在讲武城外,曹操疑冢也。”  聊斋版  《聊斋志异》中有个故事叫做“曹操冢”。故事说,邺城外有一条河,河水十分湍急,靠近岸边的地方尤其深邃幽暗。盛夏时有人到河里洗澡消暑,忽然从水里传来敲击刀斧的声音,下水的人就断为两截浮上水面;后来又有一人也下河洗澡,结果和第一个人一样遭到腰斩。这种现象在百姓中流传,引起百姓惊恐奇怪。当地的地方官听说了这事,就派多人到上流截断河流,让水流枯竭。于是人们发现岩崖之下有个幽深的洞穴,洞中安置了一个转轮,轮上安装着锋刃如霜的利刃。人们拆除了转轮进入洞穴,发现洞中有一座小石碑,上面的字体是汉朝的篆书。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得知原来这就是曹操的墓穴。于是人们打开曹操的棺材,抛散曹操的骨骸,把给他陪葬的金银珠宝全都拿走了。  传说版  有传说称,曹操为了防止后人挖掘坟墓,生前就做了周密安排,等到出殡的那一天,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于是,后人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坟。  几十年后,司马氏篡夺了曹魏天下,发布公告称,只要有人能找到曹操的真正坟墓,他就能得到宰相之职。  布告贴出去一个多月,一个白发老头揭了榜文来到洛阳,说自己有办法找到曹操的真墓。*们一听半信半疑,派出了一百多名士兵跟着老头沿京城不远的洛河逆水而上。一路上,老头左看右看,终于在一个地方停下来,指着一处土丘说,就在这里。  士兵们开始挖,果然挖出了曹操的尸体。老头所指的地方位于洛阳以西,是从堤旁凿穴,深入洛水河床之下。士兵们进入墓室,将金银财宝一扫而空;又把曹操的尸体搬出,剁成碎块,甩入河中喂了乌龟。最后,*们吩咐请出白发老人,准备给他官做,可是老头消失了,像是神仙一样无影无踪。  *们后来经过多方打探,才知道老头之所以晓得曹操的墓地所在,是因为他是黄巾起义张角三兄弟的后人。  据新华社、《郑州晚报》报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6:24

  ●确认在河南安阳西高穴村●刻铭石牌上刻有“魏武王”●男性遗骨年龄与曹操终年吻合●“七十二疑冢”传说终有定论  图为:曹操高陵前室  图为: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  图为:刻铭石枕石枕  图为:铭文: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  图为: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人。东汉末年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在*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一千多年来,关于曹操墓,有“七十二疑冢”之说,有“许昌城外说”,有“漳河水底说”,有“铜雀台下说”等,莫衷一是,谜团重重。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经专家确认,就是魏武王曹操之墓。  ■ 发掘过程  石牌赫然刻有“魏武王”  遗骨鉴定出一男两女  据专家介绍,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2004年底后曾多次被盗。为有效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后发现,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这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  该墓虽被多次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  在墓室清理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  ■ 六大证据  男性尸骨可能是曹操  身份、年龄、铭文记载均吻合  发布会上,社科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本性,考古学家梁满仓,人骨鉴定专家王明辉等向记者陈述了对大墓的考古认定依据。  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  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  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 否定传说  不可能设“七十二疑冢”  魏武王主张“薄葬”随葬品当时不值钱  专家认为,曹操高陵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靠的信史,其陪葬品在当时并不算太值钱。据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的记载,临终前曹操曾留下《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密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没想到这“简办”了的丧事反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  其次,曹操高陵的发现,让我们新获许多历史信息,必将为曹操及汉魏历史的研究开启新的篇章。  第三,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相关领域的研究必将获得新的突破。  第四,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墓葬及有关遗存的保护展示,必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神乎其神的“七十二疑冢”说  诗歌版  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  明朝陶宗仪《辍耕录·疑冢》:“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宋俞应符有诗题之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馀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此亦诗之斧钺也。”  宋朝范成大也有《七十二冢》诗,自注曰:“在讲武城外,曹操疑冢也。”  聊斋版  《聊斋志异》中有个故事叫做“曹操冢”。故事说,邺城外有一条河,河水十分湍急,靠近岸边的地方尤其深邃幽暗。盛夏时有人到河里洗澡消暑,忽然从水里传来敲击刀斧的声音,下水的人就断为两截浮上水面;后来又有一人也下河洗澡,结果和第一个人一样遭到腰斩。这种现象在百姓中流传,引起百姓惊恐奇怪。当地的地方官听说了这事,就派多人到上流截断河流,让水流枯竭。于是人们发现岩崖之下有个幽深的洞穴,洞中安置了一个转轮,轮上安装着锋刃如霜的利刃。人们拆除了转轮进入洞穴,发现洞中有一座小石碑,上面的字体是汉朝的篆书。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得知原来这就是曹操的墓穴。于是人们打开曹操的棺材,抛散曹操的骨骸,把给他陪葬的金银珠宝全都拿走了。  传说版  有传说称,曹操为了防止后人挖掘坟墓,生前就做了周密安排,等到出殡的那一天,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于是,后人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坟。  几十年后,司马氏篡夺了曹魏天下,发布公告称,只要有人能找到曹操的真正坟墓,他就能得到宰相之职。  布告贴出去一个多月,一个白发老头揭了榜文来到洛阳,说自己有办法找到曹操的真墓。*们一听半信半疑,派出了一百多名士兵跟着老头沿京城不远的洛河逆水而上。一路上,老头左看右看,终于在一个地方停下来,指着一处土丘说,就在这里。  士兵们开始挖,果然挖出了曹操的尸体。老头所指的地方位于洛阳以西,是从堤旁凿穴,深入洛水河床之下。士兵们进入墓室,将金银财宝一扫而空;又把曹操的尸体搬出,剁成碎块,甩入河中喂了乌龟。最后,*们吩咐请出白发老人,准备给他官做,可是老头消失了,像是神仙一样无影无踪。  *们后来经过多方打探,才知道老头之所以晓得曹操的墓地所在,是因为他是黄巾起义张角三兄弟的后人。  据新华社、《郑州晚报》报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6:24

  ●确认在河南安阳西高穴村●刻铭石牌上刻有“魏武王”●男性遗骨年龄与曹操终年吻合●“七十二疑冢”传说终有定论  图为:曹操高陵前室  图为: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  图为:刻铭石枕石枕  图为:铭文: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  图为: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人。东汉末年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在*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一千多年来,关于曹操墓,有“七十二疑冢”之说,有“许昌城外说”,有“漳河水底说”,有“铜雀台下说”等,莫衷一是,谜团重重。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经专家确认,就是魏武王曹操之墓。  ■ 发掘过程  石牌赫然刻有“魏武王”  遗骨鉴定出一男两女  据专家介绍,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2004年底后曾多次被盗。为有效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后发现,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这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  该墓虽被多次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  在墓室清理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  ■ 六大证据  男性尸骨可能是曹操  身份、年龄、铭文记载均吻合  发布会上,社科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本性,考古学家梁满仓,人骨鉴定专家王明辉等向记者陈述了对大墓的考古认定依据。  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  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  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 否定传说  不可能设“七十二疑冢”  魏武王主张“薄葬”随葬品当时不值钱  专家认为,曹操高陵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靠的信史,其陪葬品在当时并不算太值钱。据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的记载,临终前曹操曾留下《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密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没想到这“简办”了的丧事反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  其次,曹操高陵的发现,让我们新获许多历史信息,必将为曹操及汉魏历史的研究开启新的篇章。  第三,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相关领域的研究必将获得新的突破。  第四,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墓葬及有关遗存的保护展示,必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神乎其神的“七十二疑冢”说  诗歌版  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  明朝陶宗仪《辍耕录·疑冢》:“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宋俞应符有诗题之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馀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此亦诗之斧钺也。”  宋朝范成大也有《七十二冢》诗,自注曰:“在讲武城外,曹操疑冢也。”  聊斋版  《聊斋志异》中有个故事叫做“曹操冢”。故事说,邺城外有一条河,河水十分湍急,靠近岸边的地方尤其深邃幽暗。盛夏时有人到河里洗澡消暑,忽然从水里传来敲击刀斧的声音,下水的人就断为两截浮上水面;后来又有一人也下河洗澡,结果和第一个人一样遭到腰斩。这种现象在百姓中流传,引起百姓惊恐奇怪。当地的地方官听说了这事,就派多人到上流截断河流,让水流枯竭。于是人们发现岩崖之下有个幽深的洞穴,洞中安置了一个转轮,轮上安装着锋刃如霜的利刃。人们拆除了转轮进入洞穴,发现洞中有一座小石碑,上面的字体是汉朝的篆书。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得知原来这就是曹操的墓穴。于是人们打开曹操的棺材,抛散曹操的骨骸,把给他陪葬的金银珠宝全都拿走了。  传说版  有传说称,曹操为了防止后人挖掘坟墓,生前就做了周密安排,等到出殡的那一天,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于是,后人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坟。  几十年后,司马氏篡夺了曹魏天下,发布公告称,只要有人能找到曹操的真正坟墓,他就能得到宰相之职。  布告贴出去一个多月,一个白发老头揭了榜文来到洛阳,说自己有办法找到曹操的真墓。*们一听半信半疑,派出了一百多名士兵跟着老头沿京城不远的洛河逆水而上。一路上,老头左看右看,终于在一个地方停下来,指着一处土丘说,就在这里。  士兵们开始挖,果然挖出了曹操的尸体。老头所指的地方位于洛阳以西,是从堤旁凿穴,深入洛水河床之下。士兵们进入墓室,将金银财宝一扫而空;又把曹操的尸体搬出,剁成碎块,甩入河中喂了乌龟。最后,*们吩咐请出白发老人,准备给他官做,可是老头消失了,像是神仙一样无影无踪。  *们后来经过多方打探,才知道老头之所以晓得曹操的墓地所在,是因为他是黄巾起义张角三兄弟的后人。  据新华社、《郑州晚报》报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6:24

  ●确认在河南安阳西高穴村●刻铭石牌上刻有“魏武王”●男性遗骨年龄与曹操终年吻合●“七十二疑冢”传说终有定论  图为:曹操高陵前室  图为: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  图为:刻铭石枕石枕  图为:铭文: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  图为: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人。东汉末年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在*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一千多年来,关于曹操墓,有“七十二疑冢”之说,有“许昌城外说”,有“漳河水底说”,有“铜雀台下说”等,莫衷一是,谜团重重。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经专家确认,就是魏武王曹操之墓。  ■ 发掘过程  石牌赫然刻有“魏武王”  遗骨鉴定出一男两女  据专家介绍,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2004年底后曾多次被盗。为有效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后发现,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这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  该墓虽被多次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  在墓室清理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  ■ 六大证据  男性尸骨可能是曹操  身份、年龄、铭文记载均吻合  发布会上,社科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本性,考古学家梁满仓,人骨鉴定专家王明辉等向记者陈述了对大墓的考古认定依据。  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  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  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 否定传说  不可能设“七十二疑冢”  魏武王主张“薄葬”随葬品当时不值钱  专家认为,曹操高陵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靠的信史,其陪葬品在当时并不算太值钱。据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的记载,临终前曹操曾留下《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密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没想到这“简办”了的丧事反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  其次,曹操高陵的发现,让我们新获许多历史信息,必将为曹操及汉魏历史的研究开启新的篇章。  第三,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相关领域的研究必将获得新的突破。  第四,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墓葬及有关遗存的保护展示,必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神乎其神的“七十二疑冢”说  诗歌版  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  明朝陶宗仪《辍耕录·疑冢》:“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宋俞应符有诗题之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馀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此亦诗之斧钺也。”  宋朝范成大也有《七十二冢》诗,自注曰:“在讲武城外,曹操疑冢也。”  聊斋版  《聊斋志异》中有个故事叫做“曹操冢”。故事说,邺城外有一条河,河水十分湍急,靠近岸边的地方尤其深邃幽暗。盛夏时有人到河里洗澡消暑,忽然从水里传来敲击刀斧的声音,下水的人就断为两截浮上水面;后来又有一人也下河洗澡,结果和第一个人一样遭到腰斩。这种现象在百姓中流传,引起百姓惊恐奇怪。当地的地方官听说了这事,就派多人到上流截断河流,让水流枯竭。于是人们发现岩崖之下有个幽深的洞穴,洞中安置了一个转轮,轮上安装着锋刃如霜的利刃。人们拆除了转轮进入洞穴,发现洞中有一座小石碑,上面的字体是汉朝的篆书。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得知原来这就是曹操的墓穴。于是人们打开曹操的棺材,抛散曹操的骨骸,把给他陪葬的金银珠宝全都拿走了。  传说版  有传说称,曹操为了防止后人挖掘坟墓,生前就做了周密安排,等到出殡的那一天,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于是,后人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坟。  几十年后,司马氏篡夺了曹魏天下,发布公告称,只要有人能找到曹操的真正坟墓,他就能得到宰相之职。  布告贴出去一个多月,一个白发老头揭了榜文来到洛阳,说自己有办法找到曹操的真墓。*们一听半信半疑,派出了一百多名士兵跟着老头沿京城不远的洛河逆水而上。一路上,老头左看右看,终于在一个地方停下来,指着一处土丘说,就在这里。  士兵们开始挖,果然挖出了曹操的尸体。老头所指的地方位于洛阳以西,是从堤旁凿穴,深入洛水河床之下。士兵们进入墓室,将金银财宝一扫而空;又把曹操的尸体搬出,剁成碎块,甩入河中喂了乌龟。最后,*们吩咐请出白发老人,准备给他官做,可是老头消失了,像是神仙一样无影无踪。  *们后来经过多方打探,才知道老头之所以晓得曹操的墓地所在,是因为他是黄巾起义张角三兄弟的后人。  据新华社、《郑州晚报》报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6:24

  ●确认在河南安阳西高穴村●刻铭石牌上刻有“魏武王”●男性遗骨年龄与曹操终年吻合●“七十二疑冢”传说终有定论  图为:曹操高陵前室  图为: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  图为:刻铭石枕石枕  图为:铭文: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  图为: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人。东汉末年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在*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一千多年来,关于曹操墓,有“七十二疑冢”之说,有“许昌城外说”,有“漳河水底说”,有“铜雀台下说”等,莫衷一是,谜团重重。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经专家确认,就是魏武王曹操之墓。  ■ 发掘过程  石牌赫然刻有“魏武王”  遗骨鉴定出一男两女  据专家介绍,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2004年底后曾多次被盗。为有效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后发现,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这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  该墓虽被多次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  在墓室清理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  ■ 六大证据  男性尸骨可能是曹操  身份、年龄、铭文记载均吻合  发布会上,社科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本性,考古学家梁满仓,人骨鉴定专家王明辉等向记者陈述了对大墓的考古认定依据。  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  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  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 否定传说  不可能设“七十二疑冢”  魏武王主张“薄葬”随葬品当时不值钱  专家认为,曹操高陵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靠的信史,其陪葬品在当时并不算太值钱。据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的记载,临终前曹操曾留下《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密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没想到这“简办”了的丧事反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  其次,曹操高陵的发现,让我们新获许多历史信息,必将为曹操及汉魏历史的研究开启新的篇章。  第三,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相关领域的研究必将获得新的突破。  第四,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墓葬及有关遗存的保护展示,必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神乎其神的“七十二疑冢”说  诗歌版  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  明朝陶宗仪《辍耕录·疑冢》:“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宋俞应符有诗题之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馀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此亦诗之斧钺也。”  宋朝范成大也有《七十二冢》诗,自注曰:“在讲武城外,曹操疑冢也。”  聊斋版  《聊斋志异》中有个故事叫做“曹操冢”。故事说,邺城外有一条河,河水十分湍急,靠近岸边的地方尤其深邃幽暗。盛夏时有人到河里洗澡消暑,忽然从水里传来敲击刀斧的声音,下水的人就断为两截浮上水面;后来又有一人也下河洗澡,结果和第一个人一样遭到腰斩。这种现象在百姓中流传,引起百姓惊恐奇怪。当地的地方官听说了这事,就派多人到上流截断河流,让水流枯竭。于是人们发现岩崖之下有个幽深的洞穴,洞中安置了一个转轮,轮上安装着锋刃如霜的利刃。人们拆除了转轮进入洞穴,发现洞中有一座小石碑,上面的字体是汉朝的篆书。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得知原来这就是曹操的墓穴。于是人们打开曹操的棺材,抛散曹操的骨骸,把给他陪葬的金银珠宝全都拿走了。  传说版  有传说称,曹操为了防止后人挖掘坟墓,生前就做了周密安排,等到出殡的那一天,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于是,后人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坟。  几十年后,司马氏篡夺了曹魏天下,发布公告称,只要有人能找到曹操的真正坟墓,他就能得到宰相之职。  布告贴出去一个多月,一个白发老头揭了榜文来到洛阳,说自己有办法找到曹操的真墓。*们一听半信半疑,派出了一百多名士兵跟着老头沿京城不远的洛河逆水而上。一路上,老头左看右看,终于在一个地方停下来,指着一处土丘说,就在这里。  士兵们开始挖,果然挖出了曹操的尸体。老头所指的地方位于洛阳以西,是从堤旁凿穴,深入洛水河床之下。士兵们进入墓室,将金银财宝一扫而空;又把曹操的尸体搬出,剁成碎块,甩入河中喂了乌龟。最后,*们吩咐请出白发老人,准备给他官做,可是老头消失了,像是神仙一样无影无踪。  *们后来经过多方打探,才知道老头之所以晓得曹操的墓地所在,是因为他是黄巾起义张角三兄弟的后人。  据新华社、《郑州晚报》报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6:24

  ●确认在河南安阳西高穴村●刻铭石牌上刻有“魏武王”●男性遗骨年龄与曹操终年吻合●“七十二疑冢”传说终有定论  图为:曹操高陵前室  图为: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  图为:刻铭石枕石枕  图为:铭文: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  图为: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人。东汉末年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在*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一千多年来,关于曹操墓,有“七十二疑冢”之说,有“许昌城外说”,有“漳河水底说”,有“铜雀台下说”等,莫衷一是,谜团重重。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经专家确认,就是魏武王曹操之墓。  ■ 发掘过程  石牌赫然刻有“魏武王”  遗骨鉴定出一男两女  据专家介绍,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2004年底后曾多次被盗。为有效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后发现,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这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  该墓虽被多次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  在墓室清理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  ■ 六大证据  男性尸骨可能是曹操  身份、年龄、铭文记载均吻合  发布会上,社科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本性,考古学家梁满仓,人骨鉴定专家王明辉等向记者陈述了对大墓的考古认定依据。  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  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  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 否定传说  不可能设“七十二疑冢”  魏武王主张“薄葬”随葬品当时不值钱  专家认为,曹操高陵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靠的信史,其陪葬品在当时并不算太值钱。据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的记载,临终前曹操曾留下《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密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没想到这“简办”了的丧事反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  其次,曹操高陵的发现,让我们新获许多历史信息,必将为曹操及汉魏历史的研究开启新的篇章。  第三,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相关领域的研究必将获得新的突破。  第四,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墓葬及有关遗存的保护展示,必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神乎其神的“七十二疑冢”说  诗歌版  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  明朝陶宗仪《辍耕录·疑冢》:“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宋俞应符有诗题之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馀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此亦诗之斧钺也。”  宋朝范成大也有《七十二冢》诗,自注曰:“在讲武城外,曹操疑冢也。”  聊斋版  《聊斋志异》中有个故事叫做“曹操冢”。故事说,邺城外有一条河,河水十分湍急,靠近岸边的地方尤其深邃幽暗。盛夏时有人到河里洗澡消暑,忽然从水里传来敲击刀斧的声音,下水的人就断为两截浮上水面;后来又有一人也下河洗澡,结果和第一个人一样遭到腰斩。这种现象在百姓中流传,引起百姓惊恐奇怪。当地的地方官听说了这事,就派多人到上流截断河流,让水流枯竭。于是人们发现岩崖之下有个幽深的洞穴,洞中安置了一个转轮,轮上安装着锋刃如霜的利刃。人们拆除了转轮进入洞穴,发现洞中有一座小石碑,上面的字体是汉朝的篆书。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得知原来这就是曹操的墓穴。于是人们打开曹操的棺材,抛散曹操的骨骸,把给他陪葬的金银珠宝全都拿走了。  传说版  有传说称,曹操为了防止后人挖掘坟墓,生前就做了周密安排,等到出殡的那一天,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于是,后人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坟。  几十年后,司马氏篡夺了曹魏天下,发布公告称,只要有人能找到曹操的真正坟墓,他就能得到宰相之职。  布告贴出去一个多月,一个白发老头揭了榜文来到洛阳,说自己有办法找到曹操的真墓。*们一听半信半疑,派出了一百多名士兵跟着老头沿京城不远的洛河逆水而上。一路上,老头左看右看,终于在一个地方停下来,指着一处土丘说,就在这里。  士兵们开始挖,果然挖出了曹操的尸体。老头所指的地方位于洛阳以西,是从堤旁凿穴,深入洛水河床之下。士兵们进入墓室,将金银财宝一扫而空;又把曹操的尸体搬出,剁成碎块,甩入河中喂了乌龟。最后,*们吩咐请出白发老人,准备给他官做,可是老头消失了,像是神仙一样无影无踪。  *们后来经过多方打探,才知道老头之所以晓得曹操的墓地所在,是因为他是黄巾起义张角三兄弟的后人。  据新华社、《郑州晚报》报道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几级最高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等级评定条件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等 ...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等级评定条件实施细则一级资质 win10电脑密码错误win10开机密码错误 windows怎么更换密码错误 电脑没设置密码老是显示密码不正确电脑密码一直显示输入不正确 我把苹果手机系统 。 一更新 。 卡着了 。 然后就这样了 。 这出现... 我iphone想更新到9,是直接在手机按的更新,但是中途变成了这样 为什么有时早上4点多觉胸一下感觉很累的像给人吓一跳似 睡觉醒来时觉得胸部难受有点累是怎么回事 bootstrap的栅格系统怎么改为24列 bootstrap 的栅格怎么让里面的文字居中显示... 比亚迪汉DM除了4.7秒破百,还有哪些黑科技啊? Bootstrap栅格化格局怎么解决 比亚迪汉连手机热点高德用不了 比亚迪汉ev手机控制多远 bootstrap中visibel-xs什么意思 求一篇护士见习实践报告 比亚迪汉如何连接手机热点- 问一问 新手提问:bootstrap栅栏的宽度怎么调整?做侧边栏col-xs-1太小,col-xs... 比亚迪汉可以绑定2个手机吗 比亚迪或采用华为麒麟芯片打造汽车数字座舱 <div class="col-lg-3 col-md-3 col-sm-6 col-xs-12">什么意思 比亚迪汉怎么联网 bootstrap问题,col-md-* 比亚迪汉开启OTA升级 增加华为HiCar/律动音乐氛围灯等功能 晚上梦见自己捡到四个针箍,是什么意思? 比亚迪汉车机如何播放手机里存储的影片 比亚迪汉ev支持carplay吗 读临床医学专业有哪些要求 曹操为何要建72座陵墓? 美的热水器安装,完成后往热水器里面注水,谁还没有苎麻热水口不出水是怎么回? 有别于历代帝王,曹操为何要给自己建72座陵寝? 陕西有72皇陵为什么埋葬73个皇帝 华为手机摄像机拍照特别模糊,就连很近的东西也是特别模糊,请问怎样才能设置过来? 热水器安装的对吗?里面有水、热水口不出水怎么回事? 秦始皇的陵墓有什么特点? 史记中关于秦始皇陵的描述是什么 冬季米色裙子配什么颜色上衣好看 米色吊带群配什么颜色上衣 支付宝的余额显示的是什么字体? 米色裙子配什么颜色上衣好看 余额宝账单没有显示正号,是收入吗? 支付宝转账的红色字体是转出还是转入 米色蛋糕裙搭配什么上衣 支付宝里余额宝的字体怎么设置? 米色过膝裙配什么颜色上衣好看看? 怎样把支付宝账单的字体改成正体? 如何调整支付宝账单详情的字体大小?因为字体太大,看不完整个版面的内容。 开空调发动机水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