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19: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2 15:18
在中国的历史上,人们对于宋太宗赵光义的评价是不怎么高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他涉嫌杀害了自己的兄长也就是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然后窃取了原本应该是属于赵匡胤后代的皇位。但是我们如果抛开对他的个人道德的评价来看赵光义的皇帝生涯,应该说他还是做出了一定的政绩的,他的主要政绩应该是在开拓疆土方面。
赵光义即位后鼓励垦荒以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规模,设考课、审官院,对*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加强,并更加*节度使权力,确立文官替代武人当政的局面,正是这些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军事方面与北方辽国与西北夏州党项政权间的战争频发,宋太宗为了更好地控制与驾驭出征将帅开始实行将从中御的*,但由于各种原因的*使其这种*效果并不理想,赵光义对辽之战、雍熙北伐均以失败告终。两次北伐中,军粮需求量大、百姓不堪重负;幽州及其周边遭遇兵燹,军粮供给受限;军粮征调地域较广、转输难度大。
军粮供应的困境*了宋军的军事行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赵光义两次北伐的失败。几次边陲防线的失利、后方起义的爆发遏制了北宋进一步开辟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转为重内虚外。赵光义在处理民族外交问题上,先由“备边通好”转向“图制契丹”,再由“图制契丹”转向“联夷攻辽”,最终由“联夷攻辽”转向“修德以怀远”。北宋雍熙北伐失败以后,宋辽接着又进行了几次战争。赵光义及群臣从战争的现实中逐步改变了对辽策略,从战略进攻完全转为战略防御,并采取了若干较为有效的防御措施。同时,又积极主动去谋求对辽和平。
在读书上,赵光义给后人留下了一句成语——“开卷有益”。那是在太平兴国八年,他下令编撰的一部大型类书完成,这部书共一千卷,搜集和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堪称大部头。这么一部巨著,估计现在很少有人能下决心啃完,可赵光义一见就喜欢上了,尽管政务繁忙(赵光义很勤政的),还是规定自己每天必读三卷。
这三卷书每天由史馆进呈给侍读官,天天如此,有的大臣怕皇帝累着,就劝他说:“一天看三卷有些多了,恐怕您会劳累。”赵光义却说:“我天性就喜欢读书,读起书来神清气爽,怎么会劳累呢?而且只要打开书卷就会有收获(开卷有益),时间也不会被浪费。”结果他用一年的时间,读完了这部巨著。
赵光义内心最大的理想就是收复燕云十六洲,士兵们听说还要继续攻打幽州,大宋军队中弥漫着消极、厌战的情绪。当然开始的时候进军还算顺利,一些州郡不战而降,宋辽大军在幽州城下展开了决战,战斗相当激烈,宋太宗大腿中了两箭,仓皇逃走,宋军打败。第一次失利并没有让太宗失去信心,过了几年,雍熙三年(986年)宋朝再次出兵收复燕云,东路主力大军在岐沟关被辽军击溃,战争便匆匆结束。
在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宋太宗的军事指挥,宋太宗军事谋略比不上哥哥宋太祖,可是却痴迷“以图示意”,在两次与辽军的战争中,绘制了多张战争行进和进攻路线图。雍熙北伐前,绘制了最为得意的“平戎万全阵图”。你或许不知道此图的布阵,没有关系,只要知道此阵需兵力十四万九百三十人,在实战中能不能实现,诸位发挥想象吧。
灵活性差,实战性差,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但是太宗却执迷不悟,用图阵遥控指挥前方军事。出征前,亲自制定行军布阵图,告诫将领不得更改,否则有功也必罚!战场上瞬息万变,在当时情况下,宋太宗在开封并不能及时了解前方敌情,却要将军严格遵守行军布阵图,真是蠢材也想不出的招儿,还不如御驾亲征。但是他害怕了,毕竟受了伤,死里逃生捡回一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