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宋太祖赵光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19:56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1 07:15

太宗本名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光义,即位后改名炅(jiǒnɡ)。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岁,比秦王太宗像赵廷美大8岁。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太祖驾崩,38岁的赵光义登极为帝,是为太宗,在位共22年,59岁去世,是宋朝的第二个君主。

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始于后周周世宗时的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因为急功好利,几次北伐攻辽都受挫,太宗转而执行守内虚外的*。晚年*大计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要想全面了解太宗一朝的施政措施,还得从他的继位说起。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赵光义根本是与大宋皇位无缘的,但最后却是他继承了他哥哥的遗产。这一特殊的继承结果对太宗朝的*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此点甚至在太宗个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斧声烛影:太宗继位之谜

汴京午门石狮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宋朝的缔造者太祖忽然驾崩,年仅50岁。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这就是太宗。太祖英年而逝,太宗继位又不合情理,于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谜。

十九日夜,大雪飞扬,太祖命人召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光义入宫。光义入宫后,太祖屏退左右,与光义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光义便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就寝。

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驾崩了。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宫。然而,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请光义,而光义也早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开封府门外等候。程德玄宣称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唤他出来,说是晋王召见,然他出门一看并无人,因担心晋王有病,便前来探视。二人叩门入府去见光义,光义得知召见,却满脸讶异,犹豫不肯前往,还说他应当与家人商议一下。王继恩催促说:“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先了。”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恩请光义在外稍候,自己去通报,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便与光义闯入殿内。

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宋皇后一见光义,满脸愕然,但她位主中宫,亦晓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们*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光义,就是承认光义做皇帝了,赵光义也伤心流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于是,赵光义便登极为帝。

太祖之死,蹊跷离奇,但太宗抢在德芳之前登极却是事实。太宗的继位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因此,历来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说。太祖本人身体健康,从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两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光义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会让亲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

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后,太宗为了显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抛出了其母杜太后遗命的说法,即所谓的“金匮之盟”。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据说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训。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颇令人感动。太祖还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弟弟光义的。但是,这样的说法难以经得住推敲,无非是后人的臆测而已。

姑且不论太宗是否毒杀太祖,是否编造“金匮之盟”,这种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与传统的父子相传相比,可谓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太宗继位后首先要采取系列措施来安抚人心,巩固帝位。

太宗一即位,就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对于此次皇位更替中涉及的关键人物,都做了一番安排。他任命其弟赵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德芳也封为节度使。太祖和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太祖的三个女儿还封为国公主。太祖的旧部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都加官晋爵,他们的儿孙也因此获得官位。而一些太祖在世时曾加以处罚或想要处罚的人,太宗都予以赦免。

除此之外,太宗更注重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其实,太宗早在继位前就已经紧锣密鼓地进行布局了。太宗任开封府尹长达15年之久,正是韬光养晦之时,他在此期间组织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势力。据统计,光晋王的幕府成员便有60人之多。与此同时,赵光义还有意结交不少文官武将。即便是太祖的旧部,诸如楚昭辅和卢多逊等掌握实权的朝中要员,太宗都着意加以结纳。这两人都与太宗关系密切,在太宗继位后都升了官。太宗继位后,其幕府成员如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人都陆续进入朝廷担任要职,慢慢替换太祖朝的大臣。此外,太宗还罢黜了一批元老宿将如赵普、向拱、高怀德、冯继业和张美等,将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便于控制。

不过,太宗改变太祖朝政局的最重要的措施当是扩大科举的取士人数,他在位时期,第一次科举就比太祖时代最多的数字猛增了两倍多。科举使不少有才华之人都有机会入仕,况且太宗朝取士多,而一旦被录取,士子们便青云直上,这些“天子门生”出任各种职务,无疑对太宗心存感激,心甘情愿地为新皇帝效力。这样,即使当时朝野内外对太宗的继位有诸多非议,太宗也能够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将整个朝廷逐渐变成服从自己的机构,而“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则成为了后人永远猜不透解不开的谜团。

传位难题:解铃亦为系铃人

不管太宗如何在文治武功上谋求超越太祖的地位,但终太宗一朝,却始终无法摆脱太祖的阴影。太宗继位之后,面对的一个头疼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此后的皇位继承。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廷美是皇位第一继承人,并由廷美传回太祖之子德昭。这是太宗所不愿意看到的。自古帝王传承多为父死子继,太宗也不例外。为此,太宗绞尽脑汁,力图一一排除传子过程中的障碍,走过了一段充满风波曲折的历程。

所谓的金匮之盟可能是太宗、赵普捏造出来的,虽然一时能掩人耳目,但最终*了太宗传子的愿望。这还得靠太宗和赵普自己解开这道难题。在此过程中,太宗*死弟弟和侄儿,*疯长子,其间的无奈、痛苦也许他再也不愿重受一遍。

赵普在太宗定储一事中扮演了极为特殊的角色。太宗曾以传国之事询问赵普的意见。赵普一生读书不多,但好读《论语》,并从中学到一些治国之道。他曾对太宗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指《论语》)。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因此以“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闻名于世。

赵普在太祖时代以佐命元臣之身份在中枢机构执政达10年之久,与太祖私交甚好,被其视为左右手。太祖时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制定统一战略等事上,赵普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赵普的权势甚至一度在晋王光义之上。他还反对过太祖传位晋王光义的意图。因此,他与太宗的关系极为微妙。

太宗继位后,赵普的地位已远远不及太祖时代,颇受压抑和冷漠。太宗要维护自己的权力,对赵普这样的太祖旧臣自然心存猜忌,何况两人还曾是政敌呢。然而,赵普是开国元勋,太宗要安抚人心,自然需要利用这样的元老重臣装点门面,所以对赵普在表面上还是客客气气。赵普沉浮宦海几十年,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在身家性命随时有危险的情况下,*态度自然会发生一些变化。于是,当太宗向他询问传任廷美之事时,赵普心知太宗心意,便说:“自古帝王传位乃是父传子,当年太祖已误,陛下今日还要再错吗?”这句话大获太宗赏识,坚定了太宗传子的信心。此后,赵普在太宗传位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太祖去世后,还留有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太宗继位之初,德昭封为节度使和郡王。太宗征辽时,德昭从征幽州。高梁河之战,宋军惨败赵德昭像,太宗只身逃脱,不知所踪。这时有人商议立德昭为帝。后来,太宗生还,此事便作罢。班师回京后,太宗以此次北伐不利,便很久不行此前平定北汉之赏,将士们不免议论纷纷。德昭便为将士们请赏,认为即使与辽作战失败了,还是应该赏赐平北汉有功的将领。太宗听后很不高兴,就说:“待你做了皇帝再赏赐也不迟。”此言一出,德昭惶恐万分,低头垂泪,默然而出。

德昭所处地位本就微妙,而叔父那番话分明又是怀疑他有夺位之心,日后难全其身,又思及父母早亡,兄弟二人不得保,满腹心事竟无处诉说,顿生短念,回来后便自刎身亡。据记载,太宗得知此事后又惊又悔,赶过来抱尸痛哭:“痴儿何至此邪!”下令厚葬,追封魏王。德昭死时年仅29岁。两年以后,德芳又不明不白地死去,年仅23岁。于是,太宗皇位继承的两大“隐患”被消除了。

德昭兄弟死后,对皇位能构成威胁的就只剩下秦王廷美了。太宗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地对廷美下手,但只有除掉其弟,才能保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太宗此次又想到了赵普。赵普曾提醒太宗不可“一误再误”而深受太宗信任,自然知道在这种情形下该怎么做。

这里需要提一下赵普的政敌卢多逊。卢多逊为人机警,知道太祖喜欢读书,经常到史馆来取书,就让小吏每次都查看太祖所取何书,于是赵廷美像通宵阅读此书。等到第二天召对时,太祖问起大臣们书中的事情,只有卢多逊一个人应答如流,以此获得太祖赏识,拜为宰相。他跟赵普一直不和,好几次在太祖面前说赵普坏话,而赵普本人也因专权、贪财为很多大臣所忌,并被人抓住把柄,结果赵普被罢相。当时有人跟太祖反映赵普非议皇弟光义,估计这也是卢多逊干的。赵普上表自诉说:“皇弟忠孝,我怎么能够轻议。这是外人的离间之词,何况当初太后临终前的遗命我亲目所见,并作了记录呢。希望陛下明察。”太祖将赵普的上表一并藏在金匮里。太宗初年,赵普受到冷落,卢多逊怕他复起,就跟太宗说赵普当初反对太祖传位给他。

过了几年,太宗为晋王时的旧僚揭发秦王廷美阴谋造反。太宗将信将疑,就问赵普的看法。这给了赵普表白的机会。关于秦王廷美,赵普说了些什么,不得而知。但这次赵普趁机说自己为权奸(当然是指卢多逊了)所害,并详细说起杜太后的金匮之盟以及自己的上表等事。这下,太宗感觉到赵普原来是自己的大忠臣,于是对赵普加官晋爵。但不多久,太宗君臣都意识到了金匮之盟所存在的隐患。赵普提醒太宗不可一误再误的话一出口,就已经决定了廷美的结局。

没多久,赵普就查到了卢多逊私遣堂吏交通廷美之事。赵普毫不客气地捅给皇帝,说卢多逊盼太宗早日晏驾,就好尽力侍奉廷美,廷美表示满意,还送卢多逊弓箭等物。太宗大怒,借题发挥,严惩卢多逊及其同党。大臣王溥等74人联名上奏卢多逊及廷美怨望诅咒,大逆不道,宜正刑章。卢多逊被削夺官爵,其同党不少被处死;廷美勒归私第,其儿女不再称皇子皇女。

赵普借卢多逊交通秦王案,既打击了政敌卢多逊,又讨好了太宗,一箭双雕。但廷美的悲惨命运还没到头。赵普更进一步,他挑唆开封知府李符落井下石,上言说廷美不思改过,反多怨望。于是,廷美被降为涪陵县公,安置到房州。太宗命人严加监管。廷美气愤难平,两年后便死在房州,年仅38岁。顺便提及的是,李符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赵普怕他泄漏秘密,后来找了一个别的茬儿,将他贬到地方做了一个小官。

廷美死后,太宗对外称廷美乃是乳母陈国夫人耿氏的儿子,并非杜太后所生,这样就彻底地将廷美排除在皇位继承系统之外。当时,杜太后早已去世,太宗兄弟也只剩下他一人,太宗所言无人能够反驳。因此,廷美到底是谁的儿子,恐怕也只有太宗自己最清楚了。

经过上述种种手段,太宗终于清除了将皇位传给儿子的障碍。不过,太宗对皇位继承人的挑选却并非一帆风顺,也颇多曲折。

太宗长子元佐自幼聪明机警,长得又像太宗,颇为太宗喜欢。元佐有武艺,善骑射,还曾经随太宗出征过太原、幽蓟。

太宗*廷美时,元佐颇为不满,力加营救,请免其罪,但未能成功。后廷美死于房州,元佐得知此事,悲愤成疾,竟然发狂。左右仆从若有小错,元佐即以刀棒伤人。太宗命太医治理,才稍有好转。

然而,雍熙二年(985)重阳节,太宗召集几个儿子在宫苑中设宴饮酒作乐,因元佐病未痊愈,就没有派人请他。散宴后,陈王元佑去看望元佐。元佐得知设宴一事,说:“汝等与至尊宴射,而我不预焉,是为君父所弃也。”忿气难平,一个劲喝酒。到了半夜,索性放了一把火焚烧宫院。一时间,殿阁亭台,烟雾滚滚,火光冲天。太宗得知后,猜想可能是元佐所为,便命人查问,元佐具实以对。太宗怒不可遏,欲绝父子之情。众人营救不得,元佐被废为庶人。有人说元佐是在装狂,以表示对父亲的不满和对皇位的拒绝。

太宗去世后,其妻李皇后曾打算立元佐为帝,但元佐并不知情,所以未受牵连。元佐的同母弟真宗即位后对元佐很好,努力帮他治病,只是元佐在其弟做了皇帝后,终身未见他。元佐死于仁宗天圣五年(1027),享年62岁。在真宗即位后,元佐竟能安享富贵达30年之久,真是幸运。

在元佐焚宫这件事中,有一特殊人物,即陈王元佑。宴会后,元佑去元佐府中,不知说了什么竟惹得元佐纵火焚宫,而后太宗认为元佐宫中起火并非偶然,决意废元佐为庶人,元佑是否对太宗说过什么,也难以查明。雍熙三年七月,元佑改名元僖,并封开封尹兼侍中,成了准皇储。

同年,雍熙北伐失利。赵普上《谏雍熙北伐》奏疏,颇得太宗嘉赏。后来,元僖也上疏论及伐辽之事,为太宗采纳。太宗、元僖和赵普在处理对辽事宜方面有了很多的共识。元僖见太宗优待赵普,便与赵普交好,更是上疏建议太宗重新任用赵普为相。端拱元年(988),赵普第三次为相,威权一时又振。竭力支持和拉拢赵普的陈王元僖也晋封许王,更加巩固了皇储地位。赵普罢相后,元僖又与另一位宰相吕蒙正关系密切。

然而,事不如人愿。淳化三年(992)十一月,元僖早朝回府,便觉得身体不适,不久便去世了。太宗极为悲伤,罢朝五日,赠皇太子,并写下《思亡子诗》。元僖之死,据传是其侍妾张氏下毒所致。元僖不喜正妻李氏,宠爱张氏。张氏欲下毒毒杀李夫人,但误毒死元僖。张氏恃宠骄横,对奴婢稍不如意即予以重罚,甚至有棰死者,但元僖并不知情。张氏又逾越制度葬其父母。太宗后来探知其事,大怒,遣使按问。张氏自缢身亡,左右亲吏都被处罚,其父母坟墓亦被毁去。太宗又下诏停止元僖的追赠仪式,降低其葬礼的规格。元僖本得太宗喜爱,又与宰相交好,朝中还有不少大臣建议立他为太子,本是春风得意之时,却死于非命,而死后又被太宗所厌,实是可叹。

元佐被废,元僖暴死,储位空缺,冯拯等人上疏请早立太子。这是个敏感问题,太宗正为此心烦,便将冯拯等人贬到岭南。自此以后没有人敢议论继承问题。不过,太宗本人被箭伤所扰,也知该早立储君,便就此私下询问寇准。在寇准的支持下,襄王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

太宗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师之人见到太子都欢呼道:“真社稷之主也!”太宗得知后很不高兴,马上召寇准说:“四海心属太子,欲置我何地也?”皇帝尚在世,太子如此深得人心,自然为皇帝所忌,有哪个皇帝不想权力为自己所操控呢?况且早在安史之乱中,太子李亨遥拜唐玄宗为太上皇而自立为帝,尤其是五代以来,子侄*宫之事更是史不绝书,因此,太宗心中自然不痛快。幸得寇准说:“陛下择所以付神器者,顾得社稷之主,乃万世之福也。”太宗听后才消气,请寇准喝酒,大醉方罢。

随着病情加重,太宗又开始设法保住太子皇位。在此情况下,大臣吕端被推到了风浪之颠。吕端为相时已61岁,担任宰相前,他在地方和*都做过官。吕端为人稳重、镇静,又信奉黄老思想,这与太宗晚年所持清静无为的*信仰相符合,因此,吕端颇得太宗赏识。据说在重用吕端之前,太宗曾写过《钓鱼诗》,诗云:“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这是太宗以周文王自诩,而将吕端比做姜太公。当时,曾有人反对用吕端为相,说他为人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吕端果然不负所托。至道三年(997)三月,太宗驾崩,李皇后与宦官王继恩等人企图撇开太子赵恒,另立元佐为帝,幸得吕端处置得当,才得以保证赵恒登基为帝,便是后来的宋真宗。太宗的去世,标志着宋朝开创局面的结束,守成时代的到来。

赵炅个人小档案

姓名:赵炅(赵匡义、赵光义)

出生:后晋天福四年(939)

属相:猪

卒年:至道三年(997)

享年:59岁

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庙号:太宗

陵寝:永熙陵

父亲:赵弘殷,追赠宣祖

母亲:杜太后

初婚:17岁

配偶:尹氏、符氏、李皇后

子女:9子7女

继承人:赵恒

最得意:灭北汉

最失意:无法摆脱篡位的阴影

最不幸:高梁河之战差点被俘

最痛心:元佐佯狂、元僖暴死

最擅长:附庸风雅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1 07:15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其部下将领的拥立下,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开创了北宋王朝,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作为一代开国君主的宋太祖,在处理错综复杂的矛盾中,表现出了一个有作为的封建*家顺应时代潮流的胆识,也显示了他实现统一,力扫五代弊政中所施展的正确策略的极大成功。公元976年,是赵匡胤建宋的第十七个年头,他年满五十岁,正当他施展才能,大有作为的时候,却突然溘然长逝,死因不明,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桩疑案。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及其之后与之密切相关的赵光义继位,宋人修史讳莫如深。野史笔记偶有记载,也是众说纷纭歧异,不是深饰很厚,就是蒙上天命论的神秘色彩。但人们大都认为这与其胞弟赵光义抢位夺权有关。

976年十月二十日夜晚,大雪纷飞。赵匡胤召晋王赵光义入寝宫,商议军国大事。兄弟屏退寝宫侍女,俩人斟酒对欢,边喝边谈论,内侍们退出寝宫门,立在外面。从殿外有人看见屋内烛影下,赵光义不时离席,好象是在躲避什么,继而又听到似有斧头戳地之声,接着太祖大声对赵光义说:“干得好!干得好!”声音激动而凄惨。稍后,赵匡胤突然死去。

这时候,赵光义走出屋外,传呼宦官与侍女们:“你们快去请皇后皇子来!”不大工夫,皇后皇子陆续赶到,这时,宋太祖已经死了,大家放声恸哭。此时,宋太祖赵匡胤年仅五十岁。

宋太祖到底是怎样死的?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桩疑案。有的说法,说赵光义谋害太祖,这是通过文莹《湘山野录》散布开来。据说,太祖曾经问卜于一个“忽隐忽现”的混沌道士说:“还有几多寿?”道士算了算命后说:“只要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长寿命十二年,如果不是,应赶快措办后事”。宋太祖心中记着的这个日子到来了,晚上,宋太祖来到太清阁观看天象,起初,星光灿烂,天空晴朗,太祖心中很高兴,可是没过多久,又见阴云四起,雪雹骤降。太祖见势不妙,赶忙退回寝宫,召晋王赵光义入寝殿。光义入殿后,太祖屏退宦官、侍女,兄弟两人斟酒对饮。从殿外远远望去,只见烛影摇红,灯影下光义不时离席,似有不可受的情状。饮毕,三更鼓敲过,地上积雪已数寸厚。太祖步出寝阁,用柱斧戳入雪地之中,“嚓嚓”声清晰可闻,并听得凄厉的喊叫:“好做!好做!”说罢,太祖解衣带就寝,鼾声如雷。当晚,光义没有出宫,夜宿禁中。至五更鼓过,太祖猝死。赵光义受禅继位,史称宋太宗。

显然,所谓“混沌道士”的预言,纯属掩人耳目的胡说八道。按着这种说法,宋太祖之死,归于“天命”。文莹,是一个草野僧人,他敢于把宋国史末敢写入的“烛影斧声”一事载入笔记,已具有正直史家的胆量。但是在当时情况下,也无法毫无顾忌地抖底直书,否则,连这则笔记也许看不到了。不过,就这条真真假假的传闻本身来看,还露出一件不祥之物—斧头,兄弟对饮中出现斧头这样的凶器,难道是宋太祖用父头胁*赵光义继位不成?如果不是,反过来会不会是赵光义为了篡夺皇位,经历过一场搏斗?�

还有的说,太祖背上生疽,痛苦得不得了,光义进屋探视,突见一女鬼用手为他捶背,他便拿着柱斧,向鬼砍去,女鬼闪避,那斧反落在太祖上,疽破肉裂,太祖痛死过去。�

司马光的《涑水纪闻》,则干脆讳言太祖死因。而关于皇位继承问题,却又自持一见。他说,太祖驾崩的那天夜里,皇后守在身边。太祖一死,皇后宋氏急忙派太祖生前得宠宦官王继恩传呼太祖四子德芳。王继恩阳奉阴违,径自驰入开封府传召晋王光义。赵光义随王继恩步入宫内,宋皇后听到脚步声,忙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答到:“晋王到了”。皇后一见晋王,先是一愣,接着惊呼:“我们*之命,全托官家保护了!”晋王哭泣着说:“共保富贵,不要担忧。”按着历史学家司马光的记载,宋太祖临死并没有所谓传位光义的遗诏。光义继位,纯粹出于皇室内部争夺皇位的阴谋和斗争。

此外还有“金匮之盟”的说法,说是宋太祖即位后的第二年,皇太后杜氏鉴于后周亡于幼儿的教训,遣嘱太祖:“汝(你)百岁后,当传位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赵匡胤长子早死,此为次子)。夫四海之广,能立长君(年纪达到*以上的皇帝)社会稷之福也。”太祖哭着答应:“敢不如教!”赵普在场记下太后遗嘱,藏于金匮。

以上传闻种种,都道出宋太祖之死,在历史上确有记载,但都不过是“烛影斧声千古之谜”。王禹偁《建隆遗事》写道:“太祖将晏崩,方召赵普于寝阁,及赵普欲立太祖之子……其后太宗闻之,故与普有隙。”这就是说赵光义与赵普之所以结怨,是因为当初赵匡胤临死时,召见赵普,赵普主张立赵匡胤之子为皇帝。由此可见,赵光义早就有篡夺皇位之意。

以上种种说明,赵光义为了取得皇位而谋杀了自己的兄长。之后三天,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成为占有九鼎之尊的人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1 07:16

宋太宗赵光义,至仁应运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939~997)。

中国北宋皇帝。即赵炅。976~997年在位 。赵匡胤同母弟,初名匡义,太祖时改名光义,称帝后又改名炅,北宋第二代皇帝。
他采用宫廷政变的方式取得政权,即位后使用*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为进一步加强*集权,太平兴国二年下令取消所有节度使所领支郡,各州均直属*;继续将各地节度使调至开封,解除兵权,使节度使成为一种虚衔。他大大扩充科举取士名额,每科录取人数由太祖时的数十人猛增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太平兴国四年和雍熙三年(986),两次攻辽,企图收复幽云16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他继宋太祖之后,完成了统一南方的任务,然后又于979年亲自出兵灭北汉,彻底结束五代十国的历史。
灭北汉以后,先后两次攻辽,企图收复幽云十六州,结果都失败了。他曾用*和军事手段企图消灭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党项拓跋部势力,也没有成功。在位后期,*了四川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文穆是他的号。有野史记载宋太宗有弑兄登基之嫌, 因是担心他一统天下之后,把帝位交 后周 恭帝 柴宗训 。或有一说,在(建隆二年)西元 961年 ,即赵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二年, 皇太后 杜氏临终前,告诫赵匡胤前朝后周之栀以灭亡,是因为继位的君主过於年幼.若要常保大宋江山,必须要 兄终弟及 ,传位给年长的皇室。等到皇兄的儿堐*,再由皇弟传回给皇兄的儿子。栤即为传说的“ 金柜之盟 ”。他的后代为 宋真宗 至 宋高宗 所有宋朝皇帝及 宋宁宗 初的大臣 赵汝愚 。
太宗继位后,其幕府成员如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人都陆续进入朝廷担任要职,慢慢替换太祖朝的大臣。此外,太宗还罢黜了一批元老宿将如赵普、向拱、高怀德、冯继业和张美等,将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便于控制。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1 07:17

宋太宗赵光义,至仁应运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939~997)。

中国北宋皇帝。即赵炅。976~997年在位 。赵匡胤同母弟,初名匡义,太祖时改名光义,称帝后又改名炅,北宋第二代皇帝。他采用宫廷政变的方式取得政权,即位后使用*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为进一步加强*集权,太平兴国二年下令取消所有节度使所领支郡,各州均直属*;继续将各地节度使调至开封,解除兵权,使节度使成为一种虚衔。他大大扩充科举取士名额,每科录取人数由太祖时的数十人猛增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太平兴国四年和雍熙三年(986),两次攻辽,企图收复幽云16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他继宋太祖之后,完成了统一南方的任务,然后又于979年亲自出兵灭北汉,彻底结束五代十国的历史。灭北汉以后,先后两次攻辽,企图收复幽云十六州,结果都失败了。他曾用*和军事手段企图消灭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党项拓跋部势力,也没有成功。在位后期,*了四川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文穆是他的号。有野史记载宋太宗有弑兄登基之嫌, 因是担心他一统天下之后,把帝位交 后周 恭帝 柴宗训 。或有一说,在(建隆二年)西元 961年 ,即赵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二年, 皇太后 杜氏临终前,告诫赵匡胤前朝后周之栀以灭亡,是因为继位的君主过於年幼㠂若要常保大宋江山,必须要 兄终弟及 ,传位给年长的皇室。等到皇兄的儿堐*,再由皇弟传回给皇兄的儿子。栤即为传说的“ 金柜之盟 ”。他的后代为 宋真宗 至 宋高宗 所有宋朝皇帝及 宋宁宗 初的大臣 赵汝愚 。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1 07:17

赵匡胤吧 楼主文化太差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了我亲弟弟的女朋友了 她也喜欢我 我该怎么办 他们已经分手了... ...个朋友的老婆你说我该追她吗 他们现在已经分手了 月经第三天有大量血块排出是什么原因 如何关闭360推荐的广告学习关闭360推荐广告 手机浏览器的不雅广告怎么清除 怎样设置浏览器推送内容 学政治对考公务员有优势吗 公务员必须选政治吗 如何提高苹果手机的下载速度 苹果手表有必要买蜂窝版吗苹果手表有必要买蜂窝版吗 为啥宋神宗赵顼与宋哲宗赵煦不避讳? 赵炅的炅怎么读 宋太宗赵炅的“炅”读音 赵炅。。怎么读? 华为手环3pro充电时手机上会显示吗? fit-here手环充电显示 keeo运动手环首次充电显示电量吗 乐心运动手环充电时有画面吗? 梦见捡到钱包被人惦记 做道路与桥梁资料要用什么软件 市政道路测量资料怎么做? 路基资料怎么做 市政道路中侧石的资料怎么做?需要哪些资料 绿幽灵的作用,绿幽灵戴在哪只手 股东抽逃出资罪量刑 绿幽灵水晶 的作用 厂区道路资料怎么做?有没有什么目录?是按市政资料来做吗? 刑法抽逃出资罪立案标准是什么 道路工程资料怎么做? 高速公路路基资料怎么做? 宋太宗赵光义究竟是弑兄篡位,还是合法即位? 关于宋太宗赵光义的问题 赵炅《表彰杨业诏》的现实意义 历史上的赵光义为北宋王朝做了哪些贡献? 赵光义到底比赵匡胤差在哪里呢? 贵州一小女孩被烧死案再调查,家属发声,案件中存在哪些疑点? 杀害河南长葛小女孩嫌疑人已被抓获,案件中涉及了哪些法律问题? 合肥一女孩被临时寄养后,父亲失联多日,事件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哈尔滨一民宅爆炸8岁女孩从3楼坠落,事件的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8岁女孩下体受伤事件疑点,官方通报未提及老师殴打!你怎么看? 女童骑自行车被拉拽倒地擦伤,事件的始末具体是什么情况? 女孩一脚踩空坠落身亡,事件的经过具体有何细节? 哈尔滨遭邻居性侵5岁女孩事件,涉事嫌疑人会被如何处置? 14岁女孩楼道内遭5名未成年人殴打,对方为何下此狠手? 云南11岁女孩开学日被菜刀砍死,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要强制下天府通办 您好,我 想问气血不足能吃白萝卜吗? 气血不足能吃萝卜吗 为什么气血虚的人不能吃胡萝卜? 气血不足可以吃胡萝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