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18:1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16:41
日本人很讲究效率,适逢周末很幸运在浅草神社遇到了日式婚礼。
浅草神社(重要文化财产)-位于本堂东侧。此神社供奉的是浅草寺草创相关的三人。明治神佛分离之后与浅草寺属不同法人管理。婚礼是女儿率先发现,然后她就追悔莫及,因为俺立刻赖上了这场婚礼,今天的所有游览计划全部打乱了。
日本人经过历史上神道教和佛教的来回折腾,现在基本处于两教并奉的状态,祭拜神灵会去神社,而婚礼常选择寺庙。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在神社,这也是日本传统婚礼的一个重要形式。日式传统婚礼仪式大致分为神前式、佛前式、教会式和人前式四种。
“神前式”是接触日本文化和传统的绝佳机会。神社是长存不倒、不论何时都能拜访的地方,不管是结婚仪式,新年第一次参拜,或是庆祝小朋友七岁、五岁、三岁的“七五三”仪式,神社都能够陪着你度过一辈子。每一次拜访神社,都能够回想起结婚仪式当天的感动以及夫妻缔结的永恒誓约,这也是在神社举办给婚仪式的魅力之一。
“神前式”是从明治时代(1868年—1912年)开始,来自当时还是皇太子大正天皇和九条节子公主于明治33年的结婚仪式。
和中国的传统婚礼以红色为主象征喜庆日子红红火火不同,邻国日本以和欧美婚纱一样纯洁的白色为主。但是样式方面和我们也大同小异。日本新娘在婚礼上穿的纯白色和式礼服称为“白无垢”,这种礼服是从室钉时代开始,日本人和欧美人一样认为白色为神的颜色,象征“纯洁无暇”。但是样式方面日本新娘在寓意娘家生活为前世而夫家则为重生,含蓄的表达自己抛弃过去,身为妻子对自己丈夫的重视与忠诚。新娘的头发会整个挽起来,脸部用脂粉画得雪白,新娘戴的那一顶被称为“角隐”的巨大帽子,帽子必须盖住发髻,有着去掉棱角的特别之意,不管婚前你有多大的脾气婚后必须贤良淑德以丈夫为主丈夫最大。
以下是神社举办结婚仪式时从入场到退场的流程。仪式时间一个多小时,简单、庄严。
在告知仪式开始的雅乐演奏声中,主持祭典的斋主、巫女会在前方引导新娘和其他人进到神社。
进到神殿内部,新郎的亲戚坐在面向神明的右侧,新娘的亲戚则是坐在左侧。亲戚们依照血缘关系的亲近度依序由最靠近祭祀神明的地方开始入座。
所有亲戚一律黑色*,不可以穿白色。
新郎着附有家纹的和服。
由斋主进行典礼开始的宣礼,所有与会者都要跟着斋主一同向神明鞠躬。
修祓仪式:修祓意为洗净身心灵的除秽仪式。新郎新娘和所有与会者都会受到由斋主进行的除秽祝福。
神前式上,神官会先为新人念贺词,向神明禀告新人要结婚的消息,接着宣示双方不离不弃,交换戒指。
三献仪式:新郎新娘将重叠了大中小三个酒杯的酒具交替饮用神酒,缔结夫妻之间永远的誓约。第一杯的饮用顺序是新郎→新娘、第二杯的饮用顺序是新娘→新郎、第三杯的饮用顺序是新郎→新娘。最开始的两口只是让酒杯碰到嘴巴而已,第三口才真正把酒喝下去。新郎新娘交替饮用酒杯里的酒为“一巡”,也就是“一献”,三个重叠酒杯的一巡就是“三献”,因为要重复此仪式三次,所以亦称为“三三九度”。而三个酒杯代表了天、地、人,“三”是吉祥的阳数,而“九”则是极阳数,因此代表了无上的喜悦和吉祥。
巩固亲情之杯:所有与会者都用酒杯饮用御神酒,巩固亲戚之间联系的仪式。跟“三三九度”一样,要分成三口饮用。
退场:由斋主、新郎新娘、媒人、亲戚、巫女和陪嫁人依序退出大殿。
和我们的习惯差不多,最后也是与传统习俗结合在一起的全家福合影。
新郎是要手持白色折扇,脚穿白色便鞋的。
举行完婚礼的新人,坐在传统的人力车上去往婚房,一点也没有浩浩荡荡,但却滋味颇足。
这几张照片是在去东京墨田天空树时拍到的举行完婚礼的新人,所以和刚才在神社里的不是同一对哦,那对看起来有些老,这对年轻!正好补上了我们一个完整日式婚礼的过程。
一车一夫,俩灯笼,奔走在街头真是挺有意思。在人工花费很高的日本,俺估计这么一趟的花费不比咱那一溜豪车便宜多少。
俺确实很不习惯他们穿得礼服,和我们某个仪式上实在太相像。
看着他们消失在街头,远处看到的是世界第二高东京标志性建筑:天空树。
最后说一句,俺很喜欢他们那顶大红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16:42
在我们意识里,日本地小,人多。其实日本地域是不大,但是人口不多,因为没人生孩子。日本老龄化很严重,人口逐年减少,日本那个安倍就要鼓励大家生孩子,给予奖励。
日本总务省日前发布的一份人口报告显示,再过50年,日本或无法维持一亿人口的水平,或将减到8000多万人。为提高生育率,日本准备从减轻人们生儿育女的经济负担着手,考虑出台“免费教育”措施。
据报道,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研究所近日指出,日本的生育率在今后半世纪也难以挽救,总人口到了2053年将首次低于一亿人。数据还显示,至2065年,该国或将只剩下8808万人。
同时,日本将发展成一个严重的老龄化社会,老人占总人口的40%。到时候,日本男女寿命也将提高,男性平均寿命从目前的80岁提高到84岁,女性从86岁提高到91岁。
报道指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推动的“一亿人活跃社会”*,旨在挽救已预见到的人口危机,其内容包括改善育婴环境,鼓励日本妇女同时在职场和生儿育女方面保持“活跃”。
对此,有日媒报道指出,安倍*为有效推动生育,准备提高对年轻家庭的援助力度,积极考虑的措施之一就是出台“免费教育”。安倍此前在国会中表示,“日本要打造一个人人都有能力完成高等教育的环境。”
安倍的经济财政智囊团在建议这一措施时指出,“日本的高龄化和人口减少,确实对日本经济不利。然而,若能对教育进行投资,积极造就人才,将来必然能扭转这一劣势。”
日本财政部估计,为实施免费教育,*每年预算得增加五万亿日元(约634亿新元)。自民党内已成立特别小组加紧探讨财源。党内提出的三大方案有发行“教育国债”、增加消费税以及设立“儿童保险”制度。
日本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则反对发行国债,他指出,“这不是在帮助下一代,而是把债务留给下一代。”
据了解,目前最有探讨空间的是开设一个官方的“儿童保险”,将每个日本国民的养老金额提高,让*以这一增额栽培未来主人翁。
日本*认为,推出免费教育将是日本社保改革的第一步。过去,日本社会都以老人福利为主,今后将把重点改为辅助新生代家庭。
日本人老人福利的确好。我们在养老方便需要向日本学习,日本有些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16:42
在中国人里面,说的最多的估计就是日本了。日本人谦恭,勤奋,有礼貌,和善,现在的国际社会上一般他国对日本人都是赋予这种较高的评价的。但是,这个民族实在是太过奇怪,他们既能够凭借坚毅的品质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不断学习借鉴他国的科技文化壮大发展自身,也能够作为一个侵略的国家对别国烧杀虏略急尽荒唐之事,这个民族到底是怎么来的?
大和民族究竟形成于何时,先人来自于何方,在渺茫的史诗和纷纭的传说中早已不可追寻。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早在公元前的某个时间,就开始了向日本的持续且不断增长的移民迁徙。移民大抵是黄皮肤的蒙古人种,主要由来自西伯利亚及中国东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中南半岛的印支人、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及汉人和朝鲜人混合形成。他们沿着朝鲜半岛而下,渡过海峡,登上了这个位于东亚尽头、曙光总是第一抹生起却是火山密布的列岛。
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学人类学名誉教授鸟越宪三郎最早发表新说“日本人的发源地在中国云南省”。
1984年2月23日,致力于社会人类文化研究的鸟越宪教授对外宣布:“对被认为是从云南南下的泰国山岳地带(泰国北部)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发现了所有婴儿的臀部有胎斑”。鸟越宪教授就这一发现又强调:“日本人在体质上所具有的胎斑渊源是云南,这是一个旁证,证实这个地区是日本人的发源地。”
1988年9月,日本电视工作者同盟抵达云南,其任务就是拍摄《日本人的起源》。
此后,日本学者们的推论又由“倭人起源于云南”,进一步演绎为“倭人的祖先为云南的少数民族”,其范围与核心,基本圈定为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多种说法。
持“彝族说”的理由是,鸟越宪三郎、佐佐木高明和渡部忠世等专家到云南考察后发现石林等地撒尼人(彝支系)的“火把节”,类似日本的“孟兰盆节”,即在日本的纪伊半岛,同一天也举行“火把节”,而在日本南部纪伊半岛的神户、京都、大阪、奈良、和歌山等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表现最为集中的地方……
持“哈尼族说”的理由是,有日本人惊奇地发现,中国云南的哈尼族与日本大和民族的信仰都具有相似的“万物有灵”观念,特别是在诸神中,日本族最有权威的“天照大神”和哈尼族的“阿匹梅烟”都为女性,亦同是太阳神;日本崇拜“谷神”并奉樱花为国花,哈尼族也崇拜“谷神”,并视樱桃树、樱桃花为神花……
“傣族说”的看法仍出于鸟越宪、佐佐木和渡部等位学者。对于被认为是从云南南下的泰国山岳地带的少数民族,他们曾经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发现在所有婴儿的臀部都有胎斑,同时,也在西双版纳傣族中发现了胎斑。所谓“胎斑”,是指在婴儿臀部及腰、背和肩等各部分皮肤出现的青色斑纹。原因是在皮肤真皮上有黑色素细胞,它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日本人恰有这一人种胎斑的类似性,而且在西日本九州、本州有许多人的血型是A型,这一点也与云南和泰国内地相同……(《云南日报·大观周刊》2000年11月15日报道)
1996年开始,中国及日本的一些学者们组成“江南人骨中日共同调查团”,对中国江苏省发掘出来的春秋至西汉时代(即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一世纪)的人骨,及差不多同期出土的日本北九州及山口县绳纹至弥生时代的人骨,进行了三年的对比研究。经过DNA、检验分析,两者的排列次序某部分竟然一致,证明两者源自相同的祖先。这就是说,日本人的祖先更确定为远不止边陲南疆的中国人。
中日两国,不但同种,而且同宗。(日本《产经新闻》1999年3月19日报道)
不过据民间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曾派徐福率领3000名童男、童女,乘由50艘船组成的庞大船队,东渡日本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没有找到,徐福想打道回府,有手下提醒他,你没有完成皇上交办的差事,回去只有死路一条,不如干脆留下来,徐福一行就留下了。
日本是一个可怕但又可敬的民族,可怕的是其侵略思想的根深蒂固和国力的强大,可敬的是对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态度、团结一致、坚忍不拔和敬业精神,不过总的来说小编对这个民族还是不太喜欢,实在是太过两面三刀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16:43
如今的日本民族(大和民族)到底是哪里来的呢?
大约在1万年前左右,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致使如今的日本岛屿从亚洲内地别离出去,孤悬于海外。而这时分日本的第一个文明期间呈现,即“绳文文明”,由于这个期间出土的陶罐上有绳纹而得名。所谓的绳文文明本来即是新石器年代原始人狩猎、采集的期间。
绳文年代完毕以后,日本便进入了600年的弥生年代(公元前300-公元250年),也恰是在弥生年代,日本的人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许多身段较高,脸部白皙细长的人种呈现了,他们跟亚洲内地的我国人和朝鲜人对比类似。而日本新石器绳文年代的人种却身段粗壮低矮,长着一张大饼脸,这更像如今北海道十分稀疏的阿伊努人。
所以咱们有理由相信,日本最早的原住民应当即是那些大饼脸、身段低矮的阿伊努人。那么疑问来了,弥生年代新冒出来的人种是哪里来的呢?
如今学术界通常以为,弥生年代日本岛上呈现的新人种首要来自三个本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区域、朝鲜半岛、还有我国。
而科学家依据骨骼测量学研究发现,弥生年代的日本新人种好像跟我国人的基因更为挨近。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弥生年代俄然开始种水稻了,在这之前是没有任何苗头的,绳文年代的日本原始人是不会这么高科技栽培的。
我国那时分的水稻栽培却已经较为普及了,长江流域及江淮区域大片大片的水稻田。连耕牛、犁头、犁耙这么半机械化的高科技都用上了。所以日本弥生年代的水稻栽培是从我国传过去的,这个技能和种子也恰是我国人渡海到日本带过去的。
日本弥生年代所对应的我国年代应当是战国晚期到秦汉期间,这恰是我国战乱分争的年代。许多我国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不吝渡海营生,有些人就飘到了日本岛上,还有更多的葬身鱼腹。再一个,徐福东渡的时刻跟日本弥生年代也能够对上哦。
那么,那时分的我国人是怎么渡海到日本的呢?如今通常有三种观点:
一种是许多走陆路,先从我国辽东半岛抵达朝鲜半岛,然后一向往南边走,走到朝鲜半岛止境,再渡海抵达日本。
这一个方法大约是其时我国老百姓避祸到日本的主流线路,一是由于其时航海不发达,飞行越少越安全,走陆路对比安全。二是由于我国其时战役首要战场大多发生在华北区域,致使北方老百姓避祸许多。
第二种道路是从山东半岛动身沿着朝鲜半岛的海岸抵达日本,徐福当年即是走的这个道路。
这个道路的安全系数也还能够,毕竟是沿着海岸走的,摸着石头过河。只是本钱较高,要走这么远的海路,小舟可不行,格外大的船通常人又造不起。所以我想走这个线路的*约多是土豪,他有资源能创造大船渡海。
第三条线路是九死一生的线路,从我国滨海直接渡海到日本。走这个线路不管是大船小舟,在其时的航海条件下都几乎是要命的。
从这儿动身,能活着抵达日本的百里挑一。假如真能活着抵达日本,我想多半是先到了冲绳,然后再北上到日本本乡。这个过程乃至是几代人完结的,比方第一代移民直接就住在冲绳不走了,第二代三代才北上到日本。
从我国去的这些“新人种”不断与本地原住民混血,便形成了今日的日本民族。而不愿意混血的那些原住民则被他们赶到了北海道,即咱们今日叫的阿伊努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16:43
大和民族
大和民族今天已经是日本人的代名词,因为在日本列岛上除了1%左右的阿伊努人和琉球人,其余的人都属于大和民族。这也造成一种错觉,即大和民族只有日本列岛上有,事实上,在中国境内、东北地区也有一部分大和民族。
大和民族是哪个国家
和族又称大和民族、和人或大和族。大和一词源自公元3世纪的日本政权所在地的大和地区。大和民族是日本国的主体民族,约占当前日本人口总数的99%(其余为阿伊努人与琉球人),主要分布于整个日本列岛。有时成为“日本”的代称,例如“和魂”即指“日本精神”。在日本帝国时代,和人是指不同于阿伊努民族、琉球民族、朝鲜民族的民族,同时也指不同于“高山族”与“汉族”的民族。
大和民族分布地区
和族是主要由原居住于东北亚*的日本海沿岸居民和太平洋海岛居民融合演变而成,其族是在古坟文化才完全形成,自身文化长期受到来自东亚*的影响,但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又自成一派。
中国境内的大和族
由于历史原因,在中国东北也有一部分和族,他们被称为“日本遗孤”,虽然他们在民族血统上还是和族的血统,但因为年龄等原因(他们被东北百姓收养的时候还都是孩子)很难让他们产生对于和族的认同,再加上久居中国,最终导致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汉族同化,以至于部分战争遗孤回到故土时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