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车暴雨自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19: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9 15:59
我上网找了一些资料,您看看吧。。
车辆被淹如何处理才最得当
这几天,汽车被淹司机溺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更让人心痛的是,媒体报道的北京一位司机被困车中不幸溺亡后,当其车辆被拖出后,救援人员发现其为自救打碎玻璃,头骨已经撞碎。可以说,不当的自救方式是这幕惨剧的重要推手。暴雨中车主应该如何处理才是最得当的方式,遇到车辆被淹后又该咋自救?我们平时如何未雨绸缪,惨痛的教训值得我们每一位车主去反思。
教训惨痛 自救方式很重要
7月21日,北京地区遭遇61年以来最*雨的袭击,导致京城主城区多条路街积水严重,此次降雨造成多人死亡。这场暴雨引发的灾害中,一名男子被困水中的遭遇最让车主关注。该男子驾车不慎驶入深水路段,被水淹没。慌张之余,他一时无法打开车门,打电话向妻子求救。当消防官兵和路人费尽力气把车辆救起时,司机已经不幸遇难。让人心酸的是,车主被从车内救出时,发现头骨骨折。救援人员认为,这起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车主采取了不恰当的自救方式,没有打碎玻璃。所以,车主遇到水淹危险,采取正确的自救方式至关重要。这两天,记者采访了多位有丰富驾驶经验的司机和4S店、维修公司的技术人员,他们给大家提出的一些建议也许能在关键时刻帮助司机逃过一劫。
暴雨积水路段 躲雨安全至上
遇到暴雨天气,很多人都认为待在车里躲雨最好,但这次北京暴雨中不幸溺亡车主的事情,则显然说明了躲在车内避雨有时并不安全。“驾乘人员一旦发现路面有积水的可能,应该马上打开车锁,随时准备下车,或者马上在路边停靠,到室内躲避。”河南奔宝汽车维修公司的一位技师表示,很多时候车主抱有侥幸心理,认为雨水上得不会太快,就躲在车内避雨,等待救援,也有的车主怕打开车门导致车内进水,结果使得自己陷困境。这位技师提醒车主,遇到此情况一定不要舍不得车,自己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万一车辆被淹人被困住,逃生路线很重要。有着20多年驾驶经验的司机王先生介绍:“在车门没被水淹没时,应尽快打开车门窗逃生,如果被水淹没,由于车内外压力差距悬殊,根本打不开车门。这时最好的路径是打破侧窗逃生。如果这两项都没做到,最后的办法是等到车厢内即将进满水内外压力相对平衡时打开车门,游出车外。不过最后这种情况如果不是特别镇定,容易发生窒息,不建议大家使用。”
破窗技巧多 方法要得当
当汽车被淹且车门车窗锁死时,首先不要惊慌失措。因为这种情况下不会很快威胁到生命,因为车内仍有一部分氧气维持逃生,车厢内短时间不会全部灌满积水。
在这个时候,首选还是打开车门。“行驶在积水路段,如果有可能,尽量打开窗户。或者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在水还没有上升到比较高的位置时,打开车门。”驾驶经验丰富的王先生说。
一家4S店技术人员表示,破窗的方式也有技巧,在车身玻璃中,挡风玻璃最厚,人在车里面很难砸破,车门窗和天窗最薄,选择边角部位,相对容易砸碎。砸车窗玻璃时,用尖锐的东西从边缘砸起,出现裂纹后很容易就能砸碎。但值得注意的是,要等待车厢内外压力趋于平衡,否则在玻璃碎裂的瞬间,水流夹杂着碎玻璃冲进车厢很容易对车内人员造成伤害。在国内,很多私家车主将车玻璃贴上膜,给车辆落水后自救带来麻烦。因有膜粘连,砸碎的玻璃会被粘住形成一个整体,不易掉落。车内人员可以在玻璃出现裂纹后,用脚或拳头将其整体砸落。这位技术人员还提醒,司机在砸玻璃的时候,要注意把自己身上的一些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伤害的东西,如眼镜、钥匙链等丢掉。
自救工具 最好随车备着
敲破车窗最好是有尖锐的工具才行。在紧急情况下,如果车内没有类似的坚硬、锐利的工具,车座的座位头枕也是敲碎玻璃的“利器”。将头枕拔下来,用两根尖锐的插头沿着车窗玻璃的边缘用力敲,出现裂纹后再用头枕将玻璃砸掉。但有媒体人员的试验表明,用头枕砸玻璃,有一定的技巧和力量,所以头枕是不得已的选择。而至于以前在网上流行的一些工具如高跟鞋、剪子等,已经被证实无法对付结实的车窗,尤其是那些已经贴了太阳膜的车窗。用头枕破窗的正确方式是,用头枕的钢棍插进车窗的边角缝隙,用拳头砸几下后,然后用力向自己身体的方向掰,尽量不要试图用头枕钢棍去砸玻璃,那样效果很差。
4S店的工作人员建议车主,最好随车携带一些坚硬的东西,如车辆逃生专用的安全锤、锤子、钳子等均可。目前市场上流行一种叫“ResQMe”的小配件,翻译成中文就是“自救”。就是专门用来击碎汽车玻璃逃生的装备。车主可以购买一件放在车里备用。从实验的结果来看,大家对破窗工具首推羊角锤。
未雨绸缪 安全教育亟待加强
一场暴雨不仅让人们对于应急逃生的知识更加关注,也凸显出应急“逃生”教育的缺失。据记者了解,在日本、新加坡及欧美等国家,从幼儿园入学开始,就要接受非常实用的训练,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如何逃生。而在我国,频频出现民众遭遇突发事件时缺乏应急经验,自救能力不强的尴尬场面,有时甚至造成小灾酿大祸的悲剧,因此加强应急“逃生”教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