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时的关中指哪?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19:2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8:46
清成?”他还要求清军改变一味*掠夺的策略,称:“古未有嗜杀而得天下者……若将统一区夏(即华*,从海道溯长江, 直达南京近郊,占领了镇江、芜湖等四州三府二十四县。他们的行动与李定国的起义军遥相呼应,使清廷大为震动。但由于战略上的错误,郑成功在南京被清兵所击败。 为了建立根据地,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1661 年,永历十五年)率大军在台湾登陆,次年,赶走了窃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在台湾设置承天府,建立行政机构,奉南明永历正朔,招徕*难 郑成功像
民,屯田垦荒,又派遣汉族“农师”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久郑成功逝世,其子郑经袭延平郡王位,并奉明宗室宁靖王朱术桂为监国。郑氏在台湾建立的政权又被称为“明郑”。 郑成功的抗清势力一直是清王朝的心腹大患,甚至有人提出清顺治帝就是被郑成功军的大炮击中而死的。[11]台湾明郑势力也确实给*明朝遗民一丝希望。当时著名遗民诗人屈大均曾有诗云:“中华余一岛,正朔在重溟。望断黄龙舰,风帆似水萍。”(《经阳江电白边界感赋》)就反映了这一点。因此满清为了消灭明郑势力,一方面下达“迁界禁海”命令,*迫沿海百姓后撤30里,焚烧所有船只,停止一切海上贸易,“片板不许下海”;又多次派人同明郑集团议和,但因为某些条款(如剃发易服)未达成一致而招致谈判破裂。清*还企图勾结荷兰瓜分台湾,曾和荷兰殖民者一道屠洗了思明州(今厦门)的军民,然而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实现,因而明郑也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康熙十二年(1673年,永历二十七年),原已降清的明朝将领吴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等又先后起兵反清,这就是所谓的“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云南,尚之信起兵广东,耿精忠起兵福建,郑经也乘势攻占了泉州、漳州、温州等地。吴三桂等三人都是汉民族的败类,他们起兵的目的是为了与清朝分割土地,因而他们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三藩的叛乱历时八年,为清兵所平息,而郑经也退回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永历三十七年),清朝*派汉人降将施琅大举进攻台湾,郑成功孙郑克塽战败投降,监国朱术桂自杀,坚持了四十年的反清武装斗争至此以失败而告终。清王朝也最终确立了在中国的统治。
编辑本段大事记(1644年—1683年)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 三月:李自成攻入京师,明崇祯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四月:清军在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入关,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 五月: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改元“弘光”。南明开始。 九月:清朝迁都京师。 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南明隆武元年) 一月:清军攻占西安,李自成南遁湖广。 四月:清军攻破扬州,史可法遇害。清兵屠扬州,史称“扬州十日”。李自成在九宫山牺牲。 史可法像
五月:清军攻占南京,不久俘虏朱由崧。 六月:清廷相继颁布“剃发令”和“易服令”。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元“隆武”。 六月—八月:江阴、嘉定等地人民举行抗清起义,均遭清军*,史称“江阴八十一日”和“嘉定三屠”。 1646年(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 六月:清军攻占浙江,攻灭鲁王监国。 八月:清军攻占福建,南明隆武帝朱聿键被杀。 十月:桂王朱由榔监国于肇庆,不久称帝,改元“永历”。 十二月:清军攻占四川,大西王张献忠在凤凰山被杀。清军攻陷广州,杀绍武帝朱聿鐭。 1648年(清顺治五年,南明永历二年) 郝摇旗、李过与何腾蛟、瞿式耜的军队,连续大败清兵于岳州、全州,收复了衡阳、长沙等地。这时,在广东、四川等地的农民军也起来响应。已经投降了清朝的明将领,如江西金声桓和广东李成栋等人又背叛了清朝。 在清军的后方,榆园军、吕梁山的起义军和关中农民军都发动广泛的攻势,曾经参加过农民起义的陕甘*也在米喇印、丁国栋领导下举行了反清起义。南明出现第一次抗清的*。 1649年(清顺治六年,南明永历三年) 一月:清军攻占湖南,何腾蛟在湘潭遇害。 1650年(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 李来亨、郝摇旗等人组成“夔东十三家”军抗清。 十一月:清军再度攻占广州,大肆*。 清军占领桂林,瞿式耜在桂林遇害。 1652年(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六年) 李定国率军东出广西,下桂林,*湖南,南入广东。清敬谨王尼堪被杀,定南王孔有德*。 刘文秀出兵四川,大败吴三桂,克复了川南各州县,并与夔东十三家军取得了联系。 活动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张煌言、张名振等人率领的抗清队伍在此时也开始*,并接受永历皇帝赐给的封号,形成了第二次抗清的*。 冬,南明永历皇帝在孙可望的协助下迁都贵州安龙。 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 三月:孙可望制造“十八先生之狱”,李定国和孙可望关系恶化。 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南明永历十年) 孙可望大举进攻李定国,失败后降清。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三年) 一月:吴三桂率清兵攻占云南,永历帝朱由榔*缅甸。 李定国在磨盘山被吴三桂击败。 七月:郑成功、张煌言北伐,直*南京,后为清军所败。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 八月:清军攻入缅甸,朱由榔被俘。 十二月: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清康熙元年,南明永历十六年) 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遇害,李定国、郑成功相继去世。南明在中国*的政权宣告结束。 1664年(清康熙三年,南明永历十八年) “夔东十三家”为清军攻灭。 清军攻占舟山等沿海岛屿,张煌言遇害。 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南明永历二十八年) 台湾郑经大举进攻福建,后为清军击退。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南明永历三十七年) 清军攻占台湾,南明势力覆灭。清王朝完全确立了在中国的统治。
编辑本段*事件
事件简介
除了上述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外,据史载清军还曾经在广州、四川、赣州、江阴、湘潭、大同、南雄、潮州、常熟等地也进行了大规模的*。 清兵*汉人的历史图片
顺治六年(1649年)清兵入四川,“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陷昆山时,一日内死难者高达四万人,“昆山顶上僧寮中,匿妇女千人,小儿一声,搜戮殆尽,血流奔泻,如涧水暴下”[12],“总计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堕井投环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幸免者十之一”[13]。顺治六年(1649年)郑亲王济尔哈朗占领湖南后屠湘潭;同年清兵*大同总兵姜瓖为首的山西反清斗争,“筑墙掘濠,使城内人不能逸出,然后用红夷大炮攻破,尽行诛戮”。攻陷南昌时,“妇女各旗分取之,同营者迭嬲无昼夜”[14]“除所杀及道死、水死、自经死,在营而死者亦十余万。先至之兵已各私载掳获连轲而下,所掠男女一并斤卖。其初有不愿死者,望城破或胜,庶几生还;至始方知见掠转卖,长与乡里辞也,莫不悲号动天,奋身决赴。浮尸蔽江,天为厉霾”[14]。 顺治七年(1650年)尚可喜、耿继茂攻克广州,“再破广州,屠戮甚惨,居民几无遗类……累骸烬成阜,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积雪。因筑大坎痤焉,表曰共冢”[15],史称庚寅之劫。“甲申更姓,七年讨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极。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丘……”[16]。攻陷南雄时,“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尸如山莽充斥……血泚焦土掩红颜,孤孩尚探娘怀乳”[17]。 攻占潮州,“纵兵屠掠,遗骸十余万。”*常熟,“通衢小巷,桥畔河干,败屋眢井,皆积尸累累,通记不下五千余人,而男女之被掳去者不计焉。”[18]“沿塘树木,人头悬累累,皆全发乡民也”[18]。 清军在江阴防攻战伤亡最惨重,城破后*最烈。《江阴城守记》写道江阴*之惨状:“满城杀尽,然后封刀……城中所存无几,躲在寺观塔上隐僻处及僧印白等,共计大小五十三人。是役也,守城八十一日,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清兵在江阴观音寺掠妇女淫污地上,“僧恶其秽,密于后屋放火。兵大怒,大杀百余人,僧尽死”[19]。
后果
清军入关,凡烧杀三十九年始定。当时全国各省都爆发了抗清斗争,因而清兵屠戮百姓甚众,而且具体数目已难以统计出,只能通过一些史料推算。明万历六年(1578年)全国有人口6069万,但因当时按照人丁收税,故民间隐匿了大量人口。因此许多专家认为明朝人口顶峰在一亿以上,著名历史地理学专家葛剑雄教授认为明末人口接近两亿。由于明末的瘟疫、大饥荒和农民起义导致了大批人死亡,因此清军入关时的人口应在8000万到一亿五千万之间。而清军入关战争后数十年的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国人丁数仅2464万余,当时的总人口也应在6000万左右,所以估计清军入关导致至少5000万人民丧生,最多可能超过一亿。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半数以上的人口死于战乱。 清初整个中国南北皆成废墟,直隶“一望极目,田地荒凉”[20],河南“满目榛荒,人丁稀少”[21],四川更是“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22]。顺治二年(1645年),御史刘明瑛称:“比年以来,烽烟不靖,赤地千里,由畿南以及山东,比比皆然”[23]顺治八年和硕端重亲王博洛形容山西:“田地榛芜,生齿雕耗,……其侥幸如故者十不一二”。湖北“横亩皆焦,……村尽逃亡之屋”[24]。顺治八年(1651年),江西省巡抚夏一鹗称:“膏腴上亩,土结水枯,极目秋原,草深数尺[25]”[24]。 荷兰使臣约翰·纽霍夫(John Nieuhoff)在《在联合省的东印度公司出师中国鞑靼大汗皇帝朝廷》一书提到:“鞑靼(按:指满洲军)全军入城之后,全城顿时是一片凄惨景象,每个士兵开始破坏,抢走—切可以到手的东西;妇女、儿童和老人哭声震天;从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处街道所听到的,全是拷打、杀戮反叛蛮子(按:指汉人)的声音;全城到处是哀号、*、劫掠。”
评价
明清易代时所爆发的入关战争,满人几不费吹灰之力袭卷整个中国。清人赵烈文曾表示:“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
编辑本段影响
*
清军入关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开始。清军入关后,清*曾提出“满汉一家,一体眷顾”的口号,因此大量录用汉族人为官。京官满汉平分,外官则是汉多于满。然而有实权的位置大都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汉人在统治阶级中处于从属地位。全体汉人还要出钱供养满洲人,所以清军入关后,在整个清代社会,满洲贵族和汉族人民是主奴关系。 入关后的清朝在接受了中原王朝(主要是明代)的**之后,又变本加厉地加强皇权。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中国的君主*达到顶峰。这使得明中后期已相对削弱的皇权再度膨胀,是中国*主义*集权继明初之后又一次大幅度强化,而且程度最深、历时最久,对后世的影响也最恶劣。
经济
清军入关战争中,清军在中国各地进行了血腥的*,给中国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导致中国人口锐减,亦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严重摧残了明朝中后期以降方兴未艾的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的经济直到乾隆年间才基本恢复到明代万历时期的水平。 清军入关后,由于满洲还处在奴隶社会阶段。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落后,因此满洲人在中国京畿地区大力推行圈地运动,颁布“逃人法”,大量汉族人沦为投充人和旗人包衣(即奴隶),中国社会甚至有倒退到奴隶社会的趋向。但是清军入关战争结束后清统治者下令停止圈地,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因此中国的经济基础实质上并未变化,社会形态也依然是封建社会。然而这又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倒退。
文化
清军入关中,满清*暴力推行剃发易服等一系列的民族压迫*,强迫汉族男子按照满洲习俗剃成 满清强迫汉人剃成的“金钱鼠尾”发型
“金钱鼠尾”发型(一半剃光、一半留辫子的阴阳头是以后才出现的),并且停止穿延续数千年的汉服,改换游牧民族服饰。之后又为了维护他们的异族统治,大肆删毁中国古籍,“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26],因而使中国文化蒙受巨大的灾难。
思想
清军入关以后的满清统治者,为了压制汉人的反抗情绪和进步思想,大兴*,腰斩了明末以来光辉灿烂的思想启蒙潮流。 有人据此认为,清军入关是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的重要原因之一。
编辑本段战争性质
关于清军入关的性质,有识之士认为清军入关是清国侵略并灭亡中华的非正义战争,标志着中国的灭亡,直到1911年辛亥*才恢复独立,因而这一时期是中国的亡国时期,和以前的金、元入主中原和后来的日本侵华战争属于同一性质,比如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就曾沉痛地影射清军入关是“亡天下”,而不是单纯的“易姓改号”,因而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7]这一振聋发聩的号召。而所谓的“汉化”不过是少数文化被汉化,而多数汉族以及南方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惨遭灭绝,殖民者为了更便于统治中国人而略加学习以混淆视听,篡改历史,主要目的是让人觉得明朝不好,清朝好,所以“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以外个个都是昏君”,“堂子妖神,非郊北之教;清书国语,非斯邈之文;辫发璎珞,非弁冕之服。”[28] 其依据主要有清军入关期间的多次大*及其推行的剃发易服*、清军入关以后始终执行的民族压迫和民族隔离*以及一些清朝君臣的言论,如“朕以外国之君,主中国之事”(雍正语)、“保中国不保大清”(文悌语)、“大清天下宁赠外邦而不与家奴”(刚毅语)、“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语)等。这种观点主要流行于一些具有民族大义的汉族人。还有在清军入关前,努尔哈赤的“七大恨”表明了明朝和后金国(后来的清国)是两个国家,而不是一个国家内的两个政权。在此之前,鲁迅似乎也持这种观点。[29](鲁迅还多次说中国人做过元、清的奴隶)。
参考资料:wo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8:47
现在陕西那个方向。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 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8:47
指山海关以内。追问呃 可以详细点不?不是很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