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15: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3:09
为了确保上计报告的真实,汉代不仅沿用秦朝与计偕方式来验证计簿的账存与实存是否一致,还在设计报告的经济内容的收、支、存上建立了科学的等式数量勾稽关系,这当是我国最早的“三柱账”模式,即:收入-支出=结存。如:1993年3月在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村6号汉墓出土的木椟,该木椟是一个原名《集簿》的上计文书,该集簿的主要内容为:1.县、侯国、邑数,2.郡官、乡官、里、亭、卒数,邮数,3.辖区方圆面积四至界限长度,4.郡县三老、孝弟力田数,5.辖区吏员总数及太守、丞、卒史、属、书佐、啬夫、都尉、丞、卒史、书卒,令、长、相、丞、尉、秩、斗食、佐史、亭长等不同级别*合计数,侯家的丞、仆、行人、门大夫、先马、中庶子数,6.辖区户数,7.提封土地面积数,侯国、邑园面积数,当年与前年耕种面积数,8.辖区分别男女人口总数,其中八十岁以上人数,六岁以下人数,九十岁以上人数,七十岁以上受杖人数,9.辖区种树面积,10.当年春赈济用粮数,11.一岁的诸钱入出数,12.一岁的诸谷入出数。集簿中的“多前”字样表示既报告基期数又表示报告期数,“如前”表示基期与报告期数相同,“凡”表示合计数,“率”表示均数,“入、出”表示钱谷核算的记账符号。上计报告中的重点财物内容是钱谷,而钱入数的征收标志为根据人口的不同年龄段,征收“口钱”、“算赋”,人口集簿的真实直接关系到以人口为标志征收的钱数真实;钱的支出数与吏员俸禄和受杖减免人数相关(详见《居延汉简》),即只有吏员数及其俸禄数真实了,钱的支出数才真实;所以不同年龄的人口数和不同级别的吏员数与钱的人出数存在着数量勾稽关系。诸谷的收入数与种植的土地面积有关,汉代根据土地面积征收刍、槁税;诸谷的出数与吏员的俸禄和赈济粮数有关,因为吏员的年薪就是根据“二千石”、“一千石”、“二百石”等标志标准制定的,这样谷的出入数与土地面积、每亩年均交税标准、吏员俸禄、赈济耗费存在着数量勾稽关系。收支有数量勾稽,结存部分又实施了与计偕,从会计方法上、数量勾稽关系的复核上以及结存实物的稽验上,较为科学的确保了上计报告的真实性,同时也为受计提供了审查基础。其二,为确保钱谷财物的收入真实,汉代仍采用西周时期的比的活动,重点是比人,又称“案比”,通过比人,以确保以人为标志征收的钱入数的真实;再次是比地,此时的比地,除了把比地的结果、数量以计簿形式上报外,还要附版图,又叫版舆图籍,土地面积图籍标明弓口四至,以确保以土地面积为标志征收的谷的真实,用数量和版图直观的列示土地面积情况,不失其定性定量、图文并茂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