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13: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5:13
安全是一个意识、一个思想、一种精神和一种行为、一种状态,或是群体意识、群体思想、群体精神和群体行为与状态。它可以被感知、被触摸、被记忆。安全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是健康与生命的代名词,是企业发展需要的理想目标,也是人类进步过程中追求的理想。那么,企业就承载着这个理想的过程,而企业的安全管理者就是这个过程某一阶段的守护者。随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得到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企业在总结经验和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过程中,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在规章制度完善,安全责任制明确,操作规程健全,检查违章、隐患,考核等一切管理模式、理念、手段、方法工作方面,都要以人为本,表现出管理者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安全管理者,特别是一个称职的安全管理干部即要有一般管理干部的能力,也要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因此,企业安全管理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修养,还要学会交流与沟通、观察与分析。这些是企业安全管理者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功。一、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创新安全管理工作。“知”是明白、懂得;“识”是见识、胆识。企业安全管理者缺乏应有的知识,不能说是合格的管理者。因为缺乏知识,就不能对从事的专业进行专研,就不知到问题的存在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熟话说“艺高人胆大”,没有专业知识就不敢说话,说了也是外行话,让职工群众不服。所谓安全管理专业知识,是作为一个安全管理者除了一定的自身的文化素质外,必须应有的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以及相关的安全健康知识,要熟知和运用安全知识发现隐患、合理整治、科学防范,并运用事故发生的双重性与可塑性规则,进行认真调查分析,作好预控和转化工作,以期达到控制危险源和安全生产的最理想目标。同时,也要知道救护常识,工伤处理及相关的规定。水平是衡量高度的基准,有专业知识才能提高管理水平。缺乏专业知识的人不容易发现问题,即使发现安全上存在的问题,也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过去,企业的安全管理者基本上是“吆喝”加“口号”,以及上传下达性的管理形式,思想保守,方法简单,对本单位各岗位生产、设备运行等安全管理知识不懂,没有制定规范的、配套的、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没有阶段性的、针对性的安全活动方案。所以说,企业的安全管理者没有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就不能有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模式,就不能有效的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企业安全生产要在基础管理上需要不断的创新,因为,企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生产工艺、设备不断的更新和技术进步,生产品种在不断的增加,生产规模在不断的扩大,技术操作不断的现代化,作业环境和条件也在改变。由此,安全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必须要推陈出新,要根据生产运行系统和岗位操作等实际研究出新的管理模式。所以这就要求,作为安全生产的管理者首要的条件就是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并把专业知识通过管理实践转变成专业能力。另外,创新不是目的,只是开展工作的途径。因为,新的事物、新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对的、好的、适用的。创新不是摆花架子,不是弄出另类,不是排列数字和格式。创新需要形式,但是形式必须和内容相结合,创新要以生产实际为根据,要以科学为依据,要以促进安全生产、保障职工健康和生命为准绳。有的企业安全管理者为了创新管理,搞出个“六有”(即“层层有安全目标、岗岗有安全规程、人人有安全职责、事事有安全标准、处处有安全标志、周周有安全检查”),以及“五个环节”(即“安全管理人员是监督检查环节;班组长是控制环节;技术人员是保障安全运行环节;特种作业人员是关键环节;返聘、新入场、临时工是薄弱环节。”)这不是创新,大不了算是“翻新”。像是小孩玩游戏一样:“你拍一,我拍二……你拍三,我拍四……”,只是玩形式上的数字排列组合,其内容基本与各个企业雷同。创新不能脱离本企业生产和人员岗位实际情况,可以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或管理模式,例如,对待安全隐患就像检查疾病一样,要“早预控、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就是借鉴性创新。但是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例如穿别人的鞋子不一定合脚,即使合脚,也不是创新。二、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职业道德是要鲜明的表达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它是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安全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应该是采用科学的技术规程、严格的规章制度、实际的活动方案等管理形式,以及采取灵活、多样的,易被职工所接受活动形式,为职工健康和生命负责,为企业安全生产和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负责。安全管理人员要把职业道德形成一种执行习惯。其实,安全管理者的职业道德除了要履行的职业责任和义务外,还有是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安全管理者的爱心、同情心、尊重心、帮助心、高尚情操、创新方法和奉献精神。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只有喜欢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干好工作。干好工作是以完成为基础,是工作职责,不包括在工作中所尽的义务。职业道德包含了责任和义务,而义务是十分广泛的概念。按部就班、顺水推舟、被动的工作方式与开拓创新、迎难而上、主动的工作方式其效率和结果截然不同,前者就是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后者则相反。安全管理者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有较高的职业水准。首先,必须要以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为前提,并对生产和施工作业过程中,影响安全的物的状态、环境因素等进行实地观察、测试、分析、研究和进行危害辨识,然后进行风险评估与预控等工作。同时,以及早发现潜变、异常的安全隐患,制定消除或预控的防范措施,并对组织实施、整改时间、整改效果进行跟踪评估,由此达到安全生产管理实际效果。企业安全管理者,一方面要执行严格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等管理和考核制度;一方面要体现以人为本,倡导科学发展观。两者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我们在事故调查、处理,隐患整改,考核等方面重在执行,要在培训、教育,以及制定制度时要以人为本,讲究科学性、实际性、有效性,建立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并创新发展,要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岗位职工要进行培训。职业道德是在职责的基础上形成,它高于职责。它具有约束性、习惯性和主动性等特点。例如,在工作中,安全管理者发现领导违章指挥,就必须要制止,因为违章指挥会造成安全事故,那么,安全事故的受害者,一方是职工,一方是企业。所以,管理者要为职工和企业负责,在这种情况下,安全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就体现出来。再如,在生产中,职工因违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造成事故而受伤,首先要救护受伤职工,保护职工的生命安全,这就是职业道德。还如,设备带病运行,存在安全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整改,以免出现事故伤害职工,这就是职业道德的表现。因为,设备是企业财产,眼看企业财产受到破坏却视而不见,就是缺乏职业道德。职工不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只是有些人不知道怎样来珍惜。职工难道不怕死吗,不怕受伤害吗,不是,只是部分人存有侥幸心理。“宁愿听骂声,也不听哭声。”咋听似乎有些道理,其实是安全管理者管理方法存在问题。既不要听到“骂声”,也不要听到“哭声”,才是做到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企业安全管理者的职业道德的高低,表现出安全管理工作的好与坏、滞后与发展。安全管理者根据实际动态对不同岗位的责、权、利进行最佳分配,只有每个职工都明确自已岗位的安全职责,才不会产生推诿、扯皮等不良现象,同时明确权利,监控到位,否则就会疏于职责,不仅使安全管理质量下降,而且会导致隐患得不到排除,危险源失控。所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安全管理的关键。三、要深入基层交流,才能获得职工的信任和支持。真情体现爱心,真情能打动人心,真情让人信服。企业安全管理者带着一颗真心和诚心与职工群众交流,就会得到职工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职工就会接受批评、教育和处罚。交流可以增加人与人彼此间的了解,掌握安全生产信息和职工对安全生产的想法。交流也是沟通,不过交流带有多方或双方的积极主动性、广泛性和随意性,沟通带有被动性、局限性和指定性。真情交流才能有好的气氛,才能交流出效果。交流的目的不是直接的说服、教育,而是互通有无,在交流中谁发现问题、谁说的话对就向谁学习。安全管理者要革故鼎新,更新观念,创新管理,不要总是把自己放在“管”的位置上,而要倾向“理”。“管”是在行使权利,以执行性为主;“理”是理解、理顺、整理、顺畅,以说服性为主。凡事离不开道理,道理离不开事情。在对待安全问题上,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要讲个理,无理不能服人。理从哪来,从实事求是的调查、分析中得来。有时候,管理人员对职工的批评和处罚让人家不服,使当事人由此产生逆反和抵触情绪。如果对一个人、一个事件处理不当,可能就会造成群体不良的影响。企业安全管理者对职工要多交流,少呵斥;多鼓励,少惩罚。通过改善职工的作业条件、环境来改变职工被动的安全心理和状态,因为职工的作业条件、环境优越会提高职工的文明程度和安全意识。在企业安全生产上,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安全保护者,而不是被动者或受动者,安全管理人员与职工区别在于管理的范围、层次、职责和权限不同而已。所以,有了这样的认识,就突显出交流的重要性了。交流的方式、交流的地点、交流的对象、交流的内容并不一定要预先约定,或是有所安排。作为企业安全管理者必须要经常的深入基层,在安排和检查工作的同时就可以与职工进行交流,了解班组安全活动情况,了解作业环境、作业条件情况,了解设备运行是否良好,了解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和隐患整改情况,了解安全管理制度上是否存在缺欠,了解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岗位操作规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劳动保护发放是否及时,是否符合标准,包括他们在生产工作中的思想活动等等。安全管理者把这些意见和建议收集、归纳、整理出来,就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工作。企业安全管理者决不能“新官上任三把火”,虎头蛇尾似的工作,要得到职工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持续进步。企业安全管理者也不能总是坐在办公室编写规划和方案,那只能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安全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体现在具体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上。企业安全管理者只有深入基层,贴近职工,用真情交流,安全管理者的工作才能获得职工的信任和支持,安全管理者才能成为安全生产的使者。四、要学会观察分析事物,才能在细节中发现问题。观察和分析事物,是要通过事物静态和动态的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确定事物存在的状态。包括我们常讲的:物的状态、人的行为、环境的外来因素。观察、分析一般是通过各种安全检查形式来实现的,是把安全检查上升到具体化、逻辑化、质量化。只有在检查中学会观察和分析,才能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不安全因素”,只是一个因素,走马观花似的检查,很难发现隐患。隐患,顾名思义是隐藏的祸患。正如有人说“魔鬼在细节中”一样,我们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才能把隐患找出来。安全检查是安全管理的常规性、普遍性的工作,也是发现违章和隐患的工作方法之一。现在,不少单位形成了自己的安全检查模式,有的实行“三查”,即“查领导、查管理者、查岗位。”;有的实行“四查”,即“周四检查、夜班检查、节假日检查和重大操作检查。”;有的实行“五查”,即“日查、周查、月查、季查、年查。”;还有的实行“八查”,即“定期检查、不定期检查、横向检查、纵向检查、专业检查、基层自查、重点检查、全面检查。”安全检查可以有自己的模式,但是不能硬是搞组合、编套路,更不能摆花架子。安全是大事,越是大事,越要做细,正所谓“大事作于细,难事做于易。”,安全工作越是细化,越能达到本质化安全。在检查安全生产时,要知道如何发现隐患、以及什么性质的隐患、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安全检查中发现隐患后,还要知道隐患存在的时间、造成原因、责任人、如何整改、整改时间、谁负责、谁验收等;在整改隐患过程中,要知道隐患整改措施、效果、是否存在类似隐患、职工是否受到教育以及态度等;发现职工违章,要知道职工为什么会违章、在什么情况下违章、是否认识到违章的后果等。另外,隐患是多种多样,有些隐患是直观的,例如,职工没穿工作服,地沟没有盖板,一看就知道;有些隐患是隐藏的,例如,职工低落、烦躁的情绪、逆反的思想,设备缺油运行,脚手架不牢等不通过观察是不容易发现的。其实,就是有些直观的隐患,我们也容易忽视。例如,有些危险处警示牌写着“注意此墙危险”、“小心落物”、“不要触摸”等,其实就是隐患,它只是提示“注意”、“小心”,只是把隐患说明了,但是没有采取实际措施消除隐患。企业安全管理者学会观察和分析,就是对待安全要有疑心、要有悟性、要有方法,这样才能发现潜在的问题。对事物和人心存疑虑,才能反复分析、研究进行确认,才能发现潜在的隐患和管理缺陷等问题。我们怀疑物的状态是否安全,职工的心理因素是否带来不安全的行为。有的物体看是十分牢固,一旦踩踏可能会受到伤害,所以就要确认;如果职工心事重重、情绪低落,难免在操作时分心、走神,影响他的正常行为,就存在不安全因素。如果管理者不分青红皂白批评他一通,不但没起到好的效果,可能会更加激发他内心的矛盾,造成他出现偏激行为,造成泄愤自残或伤害他人。有一个现实的例子,一个客车司机上班前与家人吵架,因心理不顺,行车前与单位同志发生口角,后又被安全员不问是非的批评了,行车途中又与乘客吵了几句,他因心里失衡,结果把车开下了悬崖。如果单位的安全管理者发现他的情绪低落,做他的思想工作,调整一下他的情绪,或是不让他出车,悲剧就不会发生。由于人的性格、心态、素养、文化等不同,所承受和接受事物的能力也不同,所以,安全管理者最好对单位的每一名职工自然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会观察和分析事物,才能在细节中发现问题。细节就是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荀子·仲尼》中有:“明智人做事,盈满了,就考虑到不足;平稳了,就考虑到险难;安泰了,就考虑到危困;多方做出种种准备,还恐怕有灾祸发生吗。”所以,企业安全管理者会观察和分析,具备很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层次,具有很强的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事故预测预防能力,就能善于见微知著、未雨绸缪,解决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企业安全管理者始终在追求理想的安全目标,为此,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管理。但是,创新理念的前提是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创新管理的前提是管理方法的简单和实用,我们不要为了追求“新”就把简单、实用的管理方法或模式搞的复杂化,也不要把国外的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和模式照搬照抄。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习、总结、归纳和制定出实用于本企业和本企业不同岗位的管理模式。在本文中提出的“四点”,是对企业安全管理者素质要求,其实还有很多,企业安全管理者只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坚持为企业和职工高度负责的精神,那么理想的安全目标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