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17:3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05:47
这个不一定,有的父母可能没有时间管教孩子,可能孩子就不愿意去学习,再就是这样的父母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会让孩子特别讨厌学习。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05:47
不一定的,孩子的学习好坏取决于基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父母和老师的教育等等,其中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学习成绩都不一定好。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05:48
首先,父母都是博士的话,孩子的家庭教育背景一定是不错的。孩子出生以后,不能因为父母的基础好,而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还是要平常心对待哦。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05:48
可能会因为其实在职场方面也是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的父母的高智商,多半会遗传给自己的孩子,而且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都是高知识,分解还得冷的胸痛也是比较好的,所以大部分的这种家庭孩子都是比较聪明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05:49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是一位学霸妈妈讲述自己如何用心培养孩子,最后,无奈接受孩子学习不好的事实。爸爸妈妈都是博士毕业,从小到大,都是学霸。按常理来说,孩子的学习应该会很好,至少不会很差。然而,事实是,孩子是妥妥的学渣,经常班级倒数。
真的是这个孩子笨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国外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史蒂芬·柯维博士,美国国学界的“思想巨匠”,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史蒂芬·柯维有一个儿子学习很差,他和他的妻子桑德拉,想通过“不断表扬”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只要孩子稍微有点进步,夫妻俩就对孩子大加表扬。实践证明,这个方法不仅没有帮助到孩子,反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这种状态是如何转变的呢?为了便于理解,我把作者的原话摘抄如下:我们相信他有能力应付人生的种种挑战的,也就不急于保护他免受外界的嘲笑。
史蒂芬·柯维和他的妻子,虽然一直在夸奖孩子、鼓励孩子,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是:“你不行,你需要父母的保护。”
正是因为父母内心的想法,影响了孩子的自我成长。
博士夫妻的孩子,学习总是倒数,至少存在以下2个方面的原因。
能读到博士的人学习都不会差,确切地说,学习能力更强,尤其是理工科的博士,对很多问题的理解都会比一般人快。博士父母的这种“快”,会形成一种锚定效应,让孩子的“慢”,显得特别慢。
在孩子的日常教育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父母常常会觉得孩子吃饭慢、穿衣服慢,那是因为,父母把孩子的做事速度和自己比。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里,和其他小朋友比呢,你会发现孩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慢”。
当父母觉得孩子“慢”的时候,父母就容易出现“代劳”的现象。这种代劳,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机会。如果仔细观察,养育者喜欢替孩子回答他人问题的,孩子往往说话少,因为属于他的说话机会,已经被别人代劳了,所以,他就不需要过多地学习说话这项技能。
学以致用是一个恒古不变的道理,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孩子,一个技能需要用到的地方越多,学习起来就会越快。
在学习这件事上,例如,我们计算10+10的和,答案脱口而出。但是,对于孩子呢,他可能就没有那么快,需要思考半天。学习快的人很难无法理解学习慢的人,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共情能力越弱,孩子的学习效果越差。
而这种学习上的共情能力,又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势差。假如我学会一个技能,需要一个月,那么,我对别人学会一个技能,花费同样的时间,就会比较理解,能够包容。假如,我只用一个星期学会,而对方三个月也学不会,那么,我的耐性就会比较小。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除非自我具备更高阶的思维,有意识地管理自己。
古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但是,真正理解透彻并运用好的人,很少。这句话在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的:用心的栽花,施肥、灌溉等都做了很多,但花却总是不开,最后还是枯萎了;而随意折下来的一枝柳条随意插在地里,从来没有照料它,几年过去,却成了郁郁葱葱的柳树。
同样的道理,国外也有一个版本,我们称之为“心流”。《思考,快与慢》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心流巧妙地区分了两种努力形式:对任务的关注和对注意力的严格控制。
对任务的关注,类似于“每天盼着花开”。那对博士夫妻,从备孕开始就做各种准备,搜集了很多,有利于孩子成长发育的各种知识,并且实践,从饮食到胎教,到家庭氛围……所有能想到的,都用心去做了,只为了生出一个“聪明的宝宝”。
他们的这样做法错了吗?没有错,问题出在心态上,同样是做这些事情,如果心态换成:我知道做这些,可以让孩子更聪明,但是,做具体的事情时,只是专注于事情本身,并不总是在意结果。例如,怀孕的时候,听音乐就认真听音乐,享受音乐本身;读绘本就认真读绘本,享受绘本本身。如果一边做这些事情,一边想着“怎样才能生出聪明宝宝”,这样,注意力就被分散了,如果不能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就无法感受到足够深,那么,效果就会打折扣。
专注当下,身心合一,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不是一边做事,一边想着目标。
回到文章前半部分,史蒂芬.柯维的那个家庭教育案例,他的孩子最终改变,就是缘于父母对于孩子的信任。如果父母从内心里不相信孩子,无论表面上如何鼓励孩子,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举一个例子,假如一个农民和一个商人被滞留在了一个小岛上,他们没有食物没有水,饥渴难耐。这时,农民发现了一种果子,他以前吃过这种果子,很好吃的一种野果,农民邀请商人一起来吃,可是,商人不敢吃,他害怕有毒。但是,商人发现农民吃了野果以后,没有任何问题,他也跟着吃了起来。
商人选择吃与不吃,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他的认知,开始担心果子有毒,所以,不吃;后来,通过农民的验证,认为果子没毒,所以,放心地吃起来。
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人的行为改变取决于认知,也可以说成,取决于自己相信什么。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学习好,选择相信孩子,比花钱报辅导班更重要。人的行为是伴随认知来调整的。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孩子天生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具潜力。
举个例子,曾经有一个新闻,就是5岁的小男孩,每天在家都要洗衣做饭、打扫卫生。5岁的孩子干这么多家务活,很多人都会表示惊讶。但是,事实就是那样的发生,他处在那样的家庭环境里,只能去适应。所以,在特定的环境里,孩子会学会与环境和谐相处。对于更多的家庭来说,不要说5岁的孩子,即便10岁的孩子也未必会干这些活。
再举个例子,农村长大的孩子,一定见过那种挑水桶,一根扁担,一头放一个水桶挑水。在农村,有的孩子十一二岁就能挑起这样两桶水。如果这样两桶水,有些成年人未必都能挑的动。
所有的举例,无非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父母要做的,更多的是为孩子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适度引导,让他自然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