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如何理解凡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18:0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07:45
佛的观点和耶稣的观点是一样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受罪的,出生前,人在 黑暗且污秽的子宫里,后又从出生是的压力,到成长爱人 ,到死亡。。。。主要规划为3苦。。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可谓是人生吃尽苦头。。。所以佛提倡的是让凡人对世事都保持一个看的开的态度,不要拘泥于一件事,这就是佛的智慧,,来点化凡人,减少痛苦,,而不是赎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07:46
佛说旧城喻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
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众俱。
尔时佛告诸苾刍言。苾刍。我于往昔未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独止一处心生疑念。何因世间一切众生受轮回苦。谓生老死。灭已复生。由彼众生不如实知。是故不能出离生老死苦。我今思念此老死苦从何因有。复从何缘有此老死。
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今此老死因生而有。复从生缘而有老死。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生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生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生因有起。复从有缘起此生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有因何起。复以何缘起此有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有因取起。复从取缘起此有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取何因有。复从何缘有此取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取因爱有。复从爱缘有此取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爱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爱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爱因受有。复从受缘有此爱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受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受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受因触有。复从触缘有此受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触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触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触因六处有。复从六处缘有此触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今此六处何因而有。复从何缘有六处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而彼六处因名色有。从名色缘有六处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今此名色何因而有。复从何缘有此名色。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而彼名色因识而有。复从识缘有名色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识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识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如是识法因名色有。从名色缘有此识法。唯此识缘能生诸行。由是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是故一大苦蕴集。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以何因故得无老死。何法灭已得老死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生法即无老死。生法灭已老死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生法得无。何法灭已生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有法即无生法。有法若灭生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有法不起。何法灭已有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取法有法即无。取法灭已有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取法得无。何法灭已取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爱法即无取法。爱法灭已取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得无爱法。何法灭已爱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受法若无爱法即无。受法灭已爱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受法得无。何法灭已受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触法若无受法即无。触法灭已受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触法即无。何法灭已触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六处若无触法得无。六处灭已触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六处得无。何法灭已六处亦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名色若无六处得无。名色灭已六处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名色得无。何法灭已名色亦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识法若无名色即无。识法灭已名色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识法得无。何法灭已识法亦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行法若无识法即无。行法若灭识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行法得无。何法灭已行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无明若无行法即无。无明灭已行法亦灭。由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由是一大苦蕴灭。
一一了知如是法已。又复思惟。我今已履佛所行道。已被昔人所被之甲。已到昔人涅盘之城。
佛复告言。诸苾刍。譬如有人欲远所诣。即履昔人所行之道。又被昔人所被之甲。乃寻昔人旧所都城。或行深山或行旷野。行之不已到彼旧城。其城广大乃是往昔王之所都。而此都城严丽依然。池沼园苑皆悉殊好。人之见者心无厌舍。是人见已。即自思惟。我今回还诣于本国。具以斯事上奏于王。既至本国即奏王曰。大王当知。我被昔人所被之甲。乃履昔人所行之道或行深山或行旷野。行之不已到一旧城。其城广大。乃是往昔王之都聚。而彼城隍严丽依然。池沼园苑皆悉殊好。人所见者心无厌舍。大王。宜应往彼都止。王闻语已。即允所奏。乃与臣佐寻都彼城。而彼都城由王居止。转更严丽人民炽盛丰乐倍常。诸苾刍。我亦如是。履于诸佛旧所行道。被于诸佛所被旧甲。行诣诸佛涅盘旧城。
诸苾刍。何谓旧道。何谓旧甲。何谓旧城。即是过去诸佛所行八正之道。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苾刍。此八正道。是即旧道是即旧甲是即旧城。先佛所行我亦履践。乃可得见彼老死集。是故我证得老死灭。乃至观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等皆灭。又观行集亦令行灭。行法灭已无明亦灭。无明灭已即无所观。是时我以自神通力成等正觉。
诸苾刍。我所宣说如是正法。汝等精勤。应如是学应如是行。记念修习成诸梵行。天上人间宣布法化。广为众生作大利益。乃至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婆罗门外道尼干子等。亦应如是修习宣布。广为众生作大利益。
尔时世尊说是经已。一切大众闻佛所说信受奉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07:46
人分浑人、俗人、凡人、贤人、仙人五大类。以本能为主的是浑人,以*为主的是俗人,以情感为主的是凡人,以理性为主的是贤人,以灵性为主的是仙人。圣人属于仙人类。
凡人:
基本特征:靠情感生活的人,生活的中心内容是家庭亲情、亲戚朋友、同事同学、团体宗祖、国家民族。生活的最低标准是:吃饱喝足,子女健康有出息,家庭和睦幸福,社会和平安宁;中级标准是:能光宗耀祖、成名成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门内金玉满院,门外车水马龙,并能报仇雪恨;最高标准是:能为自己的民族、宗教、团体、政党、国家建功立业,以便能流芳百世、扬名万代。情理是凡人处理一切事务所考虑的首要因素。凡人是人群中内心最痛苦的一类人,因为有思想、有情感、有理智、有抱负,却又处在红尘中,每日每时不得不与浑人俗人打交道,与世俗社会中的偏见做斗争,与自我内心的*做较量,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做抗争,内心经常处于矛盾痛苦之中,悔恨之中,既想发展自己,又想附和人群;需要的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又太少太少,经常感叹时光太少,人生太短,觉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随着年岁的增长,不断向命运靠拢。凡人有信仰,但这个信仰是随众的、盲目的、无可奈何的、随意的,而不是建立在对真理的认识基础上的,所以凡人的信仰是脆弱的,经不起考验的,是随着时代和空间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就在于没有坚定的信仰,无法,也不可能从自己的信仰中获得力量和智慧,世世代代只能在人间红尘这个痛苦的旋涡中生生灭灭。凡人一般均追悔过去、忽视现在、憧憬未来。凡人永远不会满足,凡人的痛苦永远不会结束。
参考资料:生命禅院《禅院文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07:47
佛眼里众生都是佛哪来凡人。阿弥陀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07:47
佛,没有“佛如何理解凡人”的想法。
因为成佛,就是离开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着。从潜意识上,更深更深上来切切底底放下,是永断了。。。。。。
既然没妄想即没这样的想法,也没分别所以佛与众生平等,没有执著即没有观念,何有理解之说!
佛经是记载佛回答弟子的话,佛的说法,但佛在金刚经最好讲到,佛没说一个字,如谁说佛有说法,则是谤佛,是不解我意。
所以经中所有对凡人的看法,只是方便开窍修行人智慧的善巧方便而已。
所以,倒过来说:凡人如何理解佛,楼主还能学到点巨大意义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