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恶魔的世界名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14:2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2:44
《浮士德》 作者:歌德
歌德写<<浮士德>>花了六十多年时间.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现在已被翻译成小说。
它讲述的是一个“异人”。上帝和魔鬼摩非托斯发生争执,魔鬼认为,人类的代表浮士德野心勃勃,好高骛远,不会有好下场。而上帝认为浮士德在追求时即使偶尔会误入歧途,但终归会走上正路。于是,他们打赌:由魔鬼去引诱浮士德,看他是否会从恶弃善,成为魔鬼的俘虏。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和诱导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界,先后经历了男女之爱,对宫廷中的权势财富以及对以古希腊艺术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结果均没获得浮士德内心的满足。最后,在围海造田这一征服自然和替大众谋福利的事业中百岁高龄且双目失明的浮士德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了决定胜负的那句话,然后心满意足的到底而死。它的灵魂升入了天堂,受到护拥。
当然,魔鬼输了,上帝赢了。
。
1: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同时又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他不断地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他具有一种“浮士德精神”,即: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用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但同时又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一面,这就够成了其内部的矛盾。浮士德的一生是一个毛肚运动的过程。他爹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他前进的内动力,靡非斯特利用他身上的弱点,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这。样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日益高尚化、纯洁化,最后达到个性的完善。
2:而靡非斯特,作者笔下的魔鬼,是作为与浮士德对比的形象二出现的。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百度知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2:44
20世纪30年代,牛津大学附近一家不起眼的小酒馆里常有两位老教授聚会聊天,分享对方的种种古怪想法,并相约各写一部奇幻史诗。很多年后,这家酒馆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圣地,因为那里孕育了两部关于信仰与想象的伟大著作:《纳尼亚传奇》和《魔戒》。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2:45
《山海经》
《搜神记》
《神曲》但丁
《套中人》
《笑面人》